书城传记纠缠不是禅
6065900000003

第3章 序三

以下文字节选自《弘一大师新传》(秦启明)、《弘一大师传》(林子青)、《法味》(丰子恺)、《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改过实验谈》、《竹园居士幼年书法题偈》、《为漳州印友题偈》、《题王梦惺居士<莱园文稿>》、《辞世二偈》、《为红菊花说偈》、《图画修得法》。部分文字进行过加工处理,访谈为作者模拟,是为序。

一、伟大的艺术家童年与众不同,您的童年是这样的吗?

我的幼年也和一般当时的文人一样,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对于书法、金石尤为爱好。十三四岁时,篆字已经写得很好,十六七岁时曾师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填词、又师从唐静岩学书法。这个时期,我和严范孙、王仁安、孟广慧、姚品侯、王吟笙、曹幼占、周啸麟、陈宝泉、李绍莲等天津艺术精英都有交游。

二、您曾经是世家子弟,家里颇有背景,您介意谈这些吗?

我父亲筱楼公是清朝同治四年的进士,曾在北京出仕吏部,和李鸿章同朝为官。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往来保定与天津之间,与我父亲有业务往来,二人关系非同一般。筱楼公为官期间,是清末重臣李鸿藻的部下。

我家与清末重臣王文昭、荣禄也有来往。我15岁时到北京游玩,曾拜访过王文昭和荣禄,并出示书法作品。两位叔叔辈的高官,对我这位晚辈的书法造诣惊叹不已,大力传播。1896年8月中旬,我在给账房先生徐耀庭的信中写道:李鸿章兄至九月间,可以来津。王文昭兄降三级留用。我曾为李鸿章刻过两方名章,一方是鸿章私印,一方是少荃。

三、有人说您不谙世事,不近人情,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我在东京美校求学期间,确实有过两次书呆子行为:一、让迟到五分钟的欧阳予倩原路返回,改日再约。二、一日下雨,日籍岳母要用一把伞,我不同意,还说,你嫁闺女时,也没说要伞啊。后岳母得知,伞是我母亲遗物,谅解之。

四、您出家前有两位妻子,能否谈谈与她们相处的时光?

我的婚姻由母亲包办。18岁时,我娶了天津南运河边芥园茶庄女俞氏为妻。俞氏比我年长两岁,她属虎,我属龙,我家保姆戏称“龙虎斗”,说我们属相不合。确实如此,我们一辈子合不来,未能白头偕老。我和俞氏育有二子,长子李准,次子李端。李准育有一子一女,李端育有三女。我出家后,二哥李文熙让俞氏到杭州劝我还俗,俞氏对二哥说,您别管了。俞氏48岁去世时,我已出家多年,因各种原因,没有回去吊唁。

我的日籍夫人,是我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的,她是我的人体模特。后来我们结婚,回国后她一直与我居住在上海。她曾苦劝我不要出家,委托我的朋友杨白民转告我,说日本和尚可以有妻室,她愿意继续留在中国做我的妻子。我说,要做就做中国和尚。她曾到杭州找我,我们约在湖滨一家旅馆见面,她不停地哭,我一言不发。最后我送了一块手表给她作纪念,告诉她上海家中的钢琴字画等珍贵物品可处理,处理后的钱财可作为她回国的盘缠。我安慰她说,你有做医生的基础,回日本后不会失业的。离别时,我乘船而去,她在岸边失声痛哭。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见面。我们结婚后没有要孩子。

五、您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您如何理解母爱?

从小我母亲就以自己日常的言行,规范我的行为举止,希望我做个懂礼之人。之后又按照《论语·乡党篇》规范我的日常生活。每日吃饭之前,必须要摆正餐桌,否则就要遭到席不正不食的训斥。多年之后,我每次吃饭前,都要把餐桌摆正再吃。这样良好的生活细节,来自母亲的教诲。

我20岁至26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正在买棺木,没有亲送。我回来,已经不在了!我运送母亲灵柩回天津,二哥不让进门,说是家族的规矩。我们发生激烈争吵,后来在账房先生徐耀庭的说和下,二哥才让步。遵照母亲丧礼一切从简的遗愿,我为其举行了文明丧礼。要求来宾不赠钱物,改送花圈挽联。亡人之子不再跪地读祭文,改为献花致悼词。出殡时来宾鞠躬即可。送葬家人不穿孝衣孝帽,改穿黑衣黑裤。不请僧人念经,改为合唱哀歌。

六、您有很多挚友,如杨白民、夏丏尊等,他们与您的友情伴随您一生。您的交友观是什么?

“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执意苛求,那就把距离拉远了。你要问我去往哪里,前路广阔,我用语言无法表达。大约是“春季花满枝头,圆月高挂在天心”。

七、您在诗词文章、音乐美术、金石篆刻、书法绘画等方面皆有造诣,有人说您是少有的艺术全才,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一枝亭亭玉立的菊花,挺直的姿态显示出高贵的气节。为什么它颜色这样鲜红,那是来自于殉教者的鲜血。这是我对艺术的理解。

我认为的书法:文字的表象,本来就不可轻易获得。靠着分别心,怎么能够测度。好像风在空中吹过,分不出能所,领悟了这一点,就是智者。

我认为的金石篆刻:金石不分古今,艺术的事业是随时都创新的。为体现于个别法中的共相,是实相的印记,通过各种事显示出其本真。

我认为的写文章:写文章是表达思想的,哪能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只要蕴含真实的思想感情,就能取得成就成为名家。读书人要靠人格的魅力传播文艺,而不应靠文艺的影响传布个人。

我认为的图画:评论家说,图画,是用来娱乐的,没有实际效用。即便如此,图画的范围很广,不是单纯娱乐一方面所能概括的。图画的效力,与语言文字相同,其性质也很相似。倘若把图画单纯概括为娱乐,又如何解释语言文字呢?音乐戏曲的华丽辞藻不单单是语言,既然这样,那么听音乐戏曲的华丽辞藻,也称为语言,属于娱乐吗?小说传奇也不单单是文字,既然这样,那么诵读小说传奇,也称为文字,属于娱乐吗?三尺儿童也知道不是这样的。

有一句常言说,言语的发达,与社会的发达密切相关。现在请让我变一种说法:图画的发达,与社会的发达密切相关,没有什么不可以。还有一句常言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现在请让我变一种说法:语言,是无形的图画,图画,是无声的语言,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八、“断食”试验为什么选在虎跑寺?

总要有个很幽静的地方才好。当时我就和西泠印社的叶品三君来商量,结果他说在西湖附近的虎跑寺可作为断食的地点。我就问他:“既要到虎跑寺去,总要有人来介绍才对。究竟要请谁呢?”他说:“有一位丁辅之是虎跑的大护法,可以请他去说一说。”于是他便写信请丁辅之代为介绍了。

因为从前的虎跑寺不像现在这样热闹,而是游客很少,且十分冷静的地方啊。若用来作为我断食的地点,可以说是最相宜的了。

九、您为什么出家?

有很多人猜测我出家的原因,而且争议很多。我并不想昭告天下我为什么出家。我出家是为了以教化自己和世人,是追求一种更高、更理想的方式。每个人的故事、原则、兴趣、方式方法,以及对事物的理解,本就永远不相同。我不想过多解释,说了他人也不会理解,所以干脆不说,慢慢他人就会淡忘。

十、出家后有何感悟?或者说精神上有什么收获?

1.虚心。常人不明白善恶,不知道因果,决不会承认自己有过错,更从何处谈论要改正呢?古代的圣贤就不会这样。现在举几个例子:孔子说:“五十岁以后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又说:“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不能改变自己,有不善的地方而不能改正,是我担忧的事情。”蘧伯玉是当时的一个贤人,有人让他去见孔子。孔子与他坐下来,问:“老师是做什么的?”对方回答说:“夫子想使自己的过错更少而很难达到。”圣贤尚且如此虚心,更何况我辈,怎么能自满呢?

2.慎独。我辈凡是有所作为,起了念头动了心思,佛菩萨乃至鬼神,都能知道看见。如果时时刻刻这么想,就不敢胡作非为了。曾子说:“眼睛所看到的,手指所指到的,都是严厉的!”又引用《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几句话是我常常想起来而不敢忘记的。

3.宽厚。造物所忌恨的,是虚伪不厚道。圣贤处事,只讲究宽厚。这方面古训很多,就不详录了。

4.吃亏。古人说:“我不知道什么样就算是君子,但是每每看到肯吃亏的就是君子。我不识别什么样的就是小人,每每看到喜欢占便宜的就是小人。”古时候有贤人某某临终时,子孙请示他有何遗训,贤人说:“无他,你们要学会吃亏。”

5.寡言。这事最为紧要。孔子说:“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很可怕啊!这方面古训很多,就不详录了。

6.不说别人的过错。古人说:“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都没有时间,哪有功夫检点别人呢。”孔子也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以上的话,我时时不敢忘。

7.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子夏曰:“小人的过错一定会加以刻意掩饰。”我辈须知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错是最可耻的事。

8.不遮蔽自己的过错。我辈常常有得罪他人的地方,那就必须发大惭愧之心,生大恐惧。发露陈谢,要忏悔自己的过错,切不可为了自己的面子,隐藏着不说,还自欺欺人。

9.听到诽谤不辩解。古人说:“怎样平息诽谤之言?回答:不辩解。”又说:“吃得小亏,就不至于吃大亏。”以我三十年来的多次经验,深信此话是真实不虚的。

10.不愤怒。愤怒的习惯最不易去除。古代贤人说过:“二十年来治愈一个怒字,到现在还没消磨改尽。”但是我辈还是不得不尽力改正治愈这个毛病。《华严经》说:“怒气是一念之间,能打开百万危害的大门。”这话难道不使人害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