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连环画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6061900000013

第13章 连环图画的基本特征

文图相结合不仅是连环画的外表形式,也是它内部的关系法则。法则即规律。这一文图相结合的规律就是连环画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的基本特征。连环画的两个组成部分——脚本和图画是密不可分的,皆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是相互服务的。

脚本的任务是将故事图画化,因此,其基本特征就是图画性;

图画的任务是将图画故事化,其基本特征就是文学性。脚本作者和画家只有掌握各自的基本特性,才能真正做好文图的结合。

文学与绘画的关系,一向都很密切。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般具有情节性的绘画或与诗文结缘的绘画,都可说具有文学性。潘天寿先生在论述中国绘画的历史时,特把绘画的发展史分为实用化、礼教化、宗教化、文学化四个时期。

英国的"前拉斐尔派"和俄国的"巡回画派",也都非常重视绘画中的文学性。前拉斐尔派画家的作品主要取材于圣经故事和中世纪文学作品。巡回画派的代表人物列宾也画了不少历史画。当然,对于绘画的文学性也是历来就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这就是文艺的"雅俗"之分。也有人认为诗(代表一般文学)和画(代表一般造型艺术)是一致的,所谓"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德国的莱辛还专门写了一本《拉奥孔》来阐述诗和画的界限,他虽然突出地指出诗和画的区别,却也没有抹煞诗和画的联系。说到连环画的文学性,则是它的基本特色;较之一般绘画尤为鲜明突出。由于它的多幅连续性,可将不同的静止的画面连缀成能动的叙述过程。所以,它不仅具具有完整地描述文学故事的功能,而且还必须以文学故事为创作基础。

连环画绘画的文学性来源于脚本故事,同叶,也有赖于画家的再创造。画家凭借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使脚本提供的文学素材得到具体生动的直观塑造,演出精彩的话剧来。为了发挥连环画绘画文学性的特点,画家进行创作时一般都须把握绣像全图、故事表演、多幅连续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又可说是连环画绘画文学性的具体内容。下面简要地加以阐述:

绣像全图

连环画是人物画,它以刻画人物见长。这是中国连环画的优良传统,凡是有成就的连环画家都是出色的人物画家。中国的人物画与文学作品相结合,以明、清时代的小说、戏剧插图最为兴盛。当时的插图分绣像和全图两种,绣像是指对书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全图则指对于分回故事主要内容的描绘。

绣像和全图的结合不仅是中国人物画文学性的一个主要特点,它也是中国连环画的滥觞。

五彩俱备谓之绣。绣像就是丰富多彩地塑造各种人物的形象。这是画连环画的基本功,也是连环画创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它常常是一套作品成败的关键。连环画故事离不开人物的活动,要充分表达故事情节和主题寓意,必须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绣像,对读者最有吸引力;而某些造型一般、表现雷同的人物,则不会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绘画的文学性也就很难发挥。

连环画的绣像,不是一般单幅画的造型。它还具有全图的性质。就是说,它要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故事中,这些人物要反复出现,贯穿始终,不仅人物的形象要前后统一,而且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也要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展,最后通过全图来完成。所以,连环画人物的塑造是绣像和全图的结合与统一。

绣像全图使连环画艺术具有很强的活力。它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根据故事的需要尽情地发展,无限地延续。它可以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所谓"连环画人物",在许多作品里连续出现,甚至可以长期活下去。譬如,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广东《周末》画报的"乐叔和虾仔",就是这样的人物。在国外有的连环画人物已经活了几十年,而且还将活下去。他们不时在报刊上出现,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如近年去世的美国漫画家沙根多夫的作品《大力水手》就连载了48年,每天在美国上百家日报同时刊登,很多读者一天看不到它,就感到怅然若失。由此可见,绣像与全图相结合的文学性具有多么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故事表演

连环画是故事画,绘画的任务就是表演故事。所以,日本把文学性强的连环画称作"剧画",可能就是强调画连环画应该注重表演的意思。

有人说:"讲故事不应该是连环画的目的。以图画来讲故事,也是不能同小说、戏剧竞争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关键在于"讲"字。绘画的长处是直观描,文学的长处才是讲述。在这一点上绘画当然不如文学。但直观的可视形象具有表演性,多幅连续图画更使这一表演活动起来。所以,连环画的长处在于表演故事,连环画家必须具有和重视这个表演故事的真功夫。

连环画家贺友直曾将他多年积累的创作经验加以总结,提出画连环画要善于"做戏",在连环画的绘画当中应当强调表演性。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绘画性差些表演性强些可能是一本较好的连环画,表演性差的绘画性高的可能是一本不大像连环画的连环画"(请参阅贺著《一场争论引出的问题》,刊辽美《业务研究》第75期)。当然,也有人认为连环画的表演性即是绘画性,不必把它们对立起来,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把人物行动和心理的刻画描绘,称之谓表演性,不过是强调连环画的生动性和情节性的诸种特点而已。

而且,实际上画家画一本连环画和影剧家排练一场戏或是制作一部影视片,确有许多近似的地方。他本身首先要当导演(也可说与脚本作者共同执导),对于故事情节的处理、主题的发挥、人物的调动、环境背景的安排、作品基调的确定等等,都要有一个设想。然后则要选择演员,亦即塑造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形象。在这里画家较一般影剧编导有更大的自由,他不必为寻找不到合适的演员而发愁,完全可以根据理想画出所需的各种人物形象。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难处,因为画中人物如何表演取决于画家的意念,所以连环画的演出可说是画家亲自登场,一演到底。这种身兼导、演二职的特点,就是他不同于影剧导、演的艰辛之处。此外,他又没有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灯光等等专业行家的帮助,都由自己一手包办。这样艰巨的任务,不善于执导和表演的画家如何能够胜任愉快呢?

多幅连续

连环画是多幅画。多幅画能够反映过程复杂的生活内容这是它的有利条件,也是它所具有的文学性的突出表现。画家正可利用这一手段把故事充分展开,使人物通过规定的情节得到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是,多幅画也有困难的因素,因为篇幅众多,人物各异,情节多变,又增加了制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人们常说画连环画是个苦差事。有人甚至说:"画中国画者长寿,画连环画者短寿。"这虽不乏夸张之意,但是画家老了还能画中国画,再画连环画就往往难以胜任,也确是事实。

连环画是由多幅画组成的连续画。每一幅画都是整套连环画的组成部分,把它们相连起来才构成连环画的整体。各幅画都表现一个具体的情节,所以,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它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故事整体,因此又不能闹独立性。这是它所具有的文学性所决定的。文学性使绘画增强和丰富了表现力,但又限制它不能离开内容需要而任意发挥。

一般同志都认为连环画的连续任务应由文字和绘画共同担当。但也有人主张这一任务"注定要由文字来负担",因为"绘画基本上要依赖于脚本的安排"(参阅(连续性——连环画艺术的需要)一文,刊1987年《连环画艺术。》第1期)文学长于叙述,脚本故事具有连续的情节,因而它要在作品中发挥其连续的作用,这是当然的。问题是绘画在连环画中是否具有连续的功能和如何发挥其连续的功能呢?一般的说,绘是长于描绘而短于叙述,但连环画是多幅画,多幅相连便弥补了这个缺点,并具备了叙述的特殊功能。这一叙述的功能,既依赖于脚本的安排,也有自己的独创性。如人物的造型和环境背景的前后统一和相应的变化,以及随着情节发展各色人物的具体活动等等。这些又都是脚本所没有或者很不具体的构成连续的新条件。脚本作者也会经常发现,画家绘制的图画和自己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即是明证。总之,连环画的连续性既不能完全依靠文字,也不能完全依靠图画,而是两者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协力来完成。

连环画的连续性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把它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因为连续对于连环图画来说,毕竟只是个表现形式问题,我们不能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有人提出:"连环画之魂在于连续;连环画之艺术魅力在于连续;连环画之美学价值在于连续。连环画之美,美就美在内在本质的连续上;美就美在从连续中自然流溢出的变换莫测的结构美、时空美、造型美、性格美、意境美、色彩美、形式美、韵律美。""连续,无疑成了连环画的唯一基础。""连续,是连环画艺术创造的目的。"(参阅《连续——连环画之魂》一文,刊在《连环画艺术》1987年第l期)以上有些话语就是把连续性绝对化了,把它强调到不适宜的高度。连环图画之魂在于它的文学性。连续性只是连环图画文学性的一个属性,是创作的一种手段,决不能说它是创作连环画的目的和惟一基础。连环画的美,当然有连续美,但也不能说其它的美都是由连续而生发出来的。这种以连续代替一切的观点,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们创作连环画,既要把握多幅的连续性,也要尊重各幅相对的独立性。过分强调各幅的独立作用,当然搞不好连续性;同样,只强调连续性而忽视各幅画面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也搞不好连续性。连环画是单幅与多幅的结合,是点与线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