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孟之说:孟子说处世
6061200000010

第10章 行事要符合道义

“道”有多种解释:可以表路,也可以表道理,还可表方法等;“义”指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动。道义指合乎正义或公益的行为举止。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合乎道义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戴、拥护。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语出《公孙丑》

“道”有多种解释:可以表路;也可以表道理,还可表方法等;“义”指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动。道义合指合乎正义或公益的行为举止。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合乎道义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戴、拥护。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语出《公孙丑》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何为道?“道”在这里并不指道路,也不是指方法,而是指做人的一种修养,一种合乎正义或公益的行为举止。

孟子的意义是说:做人要符合“道义”,行为处事要符合“道义”,如此,方可能获得他人的相助。反之,便只会成为众矢之的。

姬昌是周朝最伟大的领袖,曾受封为西伯,后人为追谥他的功业,追谥为周文王。

早在商朝称王之时,姬昌被商王封为西伯,他施政以仁厚为准则,人民有纠纷,他都能公正地处理,因而得到人民的爱戴。当商施暴政于天下时,许多英雄豪杰更是纷纷投奔姬昌。姬昌也礼贤下士,求才若渴。

太公(即姜太公)望吕尚是位有名的贤士,当时他已是八十高龄,因不愿事纣,就隐居在渭水垂钓自愉。姬昌找到他后便拜他为师,希望他出任军师。太公肯定姬昌是位仁德的君主,便与他一同回到岐山,辅佐姬昌。这段佳话野史戏称:“江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在当时,纣王生活奢侈靡烂,又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众多诸侯开始纷纷叛变,想自立为王。西伯、九侯和鄂侯身为“三公”(三大诸侯)自会引起纣王的猜忌,结果,纣王以三人图谋不轨为名将九侯剁成肉酱,将鄂侯作成肉脯,将西伯囚禁在羑里。

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为救父亲,前往京城求见纣王,结果救父未成反被纣王剁成肉酱,煮成肉羹,供其父食用。消息传出,周人气愤填膺。

姬昌的次子姬发誓报杀兄之仇,辱父之恨,故忍气吞声,投纣王之所好,将美女送到京城,买通佞臣,成功说服纣王释放姬昌,姬昌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更加勤政爱民,树德行善。

有次在营建灵台时,挖出一具骨骸,姬昌便要官吏好好安葬。

官吏说:“这是无主的枯骨,不必理会吧!”

姬昌说:“这也是我的子民,怎能说是无主呢?”官吏闻之深受感动,把枯骨妥为安葬了。

连对待枯骨都如此仁心宅厚,那对待他的子民就更不用说了。

后来以周胜殷商灭亡而定格了历史,姬昌也被后人追谥为周文王。可见人的行为符合道义,便能获得他人的相助。相反,纣王的行为与“道”背道而驰便注定只会灭亡。

其实,道义是一种确定的模式,谁的行为符合道义,谁便能获得他人的帮助,最终完成质的变化。

“道义”就像鸡蛋,鸡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让鸡蛋孵出小鸡,只需要一定的温度,而并不是非母鸡不可,鸭子也可以孵出小鸡。

好人就像母鸡,天生行为举止便符合道义,故而能孵出千秋美德。

坏人其行为举止定是与好人相反。但并非坏人就永远无法被人接受,只要他有所转变,遵循道义,终有一天也能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因此,孟子说:行事要符合道义。

孟子还说:道义的最高境界是人和。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能围住对手,那一定需要拥有天时的战机,可若是团团围住对手,而又不能取胜,这说明天时不及地利。

天命汗努尔哈赤一生戎马驰骋四十四年,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可谓历史上的常胜统帅,但他围攻孤城宁远时,却被进士出身,从没指挥过作战的守城将领袁崇焕打得落荒而逃,吞下了兵败的苦果。袁崇焕之所以取胜,孤城坚固的防御工事固然不可或缺,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人和。

人和能成就大事。

智者慧语

古人云:“欲明德于天下者,行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志,先知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说只有人的行为符合道义,才能天下归心,明德于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已成千古名句,其对国家,对集团,对个人都有永恒的真理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尽管现代文明已远远超越了古代文明,但对现代人来说,要建设国家,保卫国家,人心向背仍是决定性的因素。

链接解读

原文精华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

今译

孟子说:“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边长三里的小城,纵横七里的外郭,团团围攻却没能战胜。能团团围攻,那一定有得天时的战机;可是却不能取胜,这就说明天时不及地利。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盔甲武器并非不坚固锐利,粮食并非不多;敌人一到,便弃城逃跑,这就说明地利不及人和。结论是:管住民众不靠国境的疆界,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扬威天下不靠武备的精良。拥有道义的,援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援助他的人就少。援助少到极点,连至亲都背叛他;援助多到极点,普天下都会归顺。倚仗普天下都拥护的态势,去打击连至亲都反对的势力,君子要么不打,一打必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