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脏腑辨证速记手册
6039400000019

第19章 防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任何疾病都应以预防为本,治疗为次。脾胃为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从这些可知,脾胃对人体的重要性。

01 预防

预防脾胃疾病的关键是饮食调摄。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过饱过饥,不暴饮暴食。饮食以素食为主、荤素搭配,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满足机体需求和保持大便通畅。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辛辣、油炸、油腻、干硬等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保持良好的情绪。脾胃属土,肝属木,当情绪不畅时,可致肝气失调,导致肝木横逆犯胃乘脾,引起脾胃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做人要心胸开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内心的澄净。

要坚持参加适合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及消化液的分泌,以帮助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02 治疗

脾病包括六大证型,但都以脾气虚弱为发病基础。如脾气虚弱可致脾气虚证,进一步可致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而寒湿之所以能困脾,湿热之所以能蕴脾,也是因为脾气虚弱所致,《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医圣张仲景曰:“四季脾旺不受邪,”若脾气旺,寒湿、湿热等邪何足为患?因此当机体出现脾气虚弱的症状时,如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淡黄,就应积极进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转变。

脾气虚证的基本方药是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作用是补益脾气。日常饮食可适量多吃山药、薏苡仁、白扁豆、莲子肉等。若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则致脾不统血证,可用归脾汤加减治疗;若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则致脾虚气陷证,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若脾阳虚衰,失于温运,则致脾阳虚证,可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若寒湿内盛,困阻脾阳,则致寒湿困脾证,可用茵陈术附汤治疗;若湿热内蕴,脾失健运,则致湿热蕴脾证,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

总结

脾主升清,“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升清实际上是运化功能的表现形式及升举内脏的具体应用。中焦脾胃旺盛,气机斡旋有度,则能够很好地运化水谷。另外,中焦气机一升一降是维持脏器位置恒定不移的重要因素。倘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降,则上不得精微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之停滞而见腹胀痞闷,下有精微下流而见便溏泄泻。与此同时,脾主升举,五脏之功能失司而见内脏下陷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