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钉住:篮子货币与人民币汇率制
6032100000014

第14章 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七个阶段的发展演进,既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对汇率的特殊要求,也是同世界货币体系的演进密切联系的。

4.1.1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人民币汇率制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价于1949年1月18日首先在天津挂牌,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的制定基本上与物价挂钩,由于当时对外贸易主要由私商经营,为了使私商有一定的盈利以及有利于侨汇,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出口和侨汇起积极的调节作用[94]。这一阶段的汇价机制主要是市场调节,在不断的波动中寻找均衡点,尽管其间变化非常频繁,但最大的特点是由波动趋向平稳,并且随着国内通货膨胀率的下降,汇价逐渐升值。1949~1950年3月,中国实行“奖出限入,照顾侨汇”的政策方针,人民币汇率频繁下调。1949年3月18日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等于300元人民币(旧币),到1950年3月10日降为1美元等于42000元人民币(旧币),其间汇率调整达52次之多。1950年3月到1952年底,中国实行“鼓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的政策方针,人民币汇率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由1950年3月13日1美元等于42000元人民币(旧币)逐渐调高到1美元等于26170元人民币(旧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约60.5%。

第二阶段是1953~1972年,人民币汇率处于基本稳定阶段。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施计划管理,金融物价超常稳定,人民币利率也保持基本稳定。为了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降低使用外汇的成本,本币严重高估。当时国际上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基本上维持着纸币流通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只有在某种外币公开贬值或升值时,才按其变动幅度进行调整。多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维持在1美元等于2.4618元人民币的水平上,完全丧失了对进出口贸易的调节机能,主要作为会计工具用于内部核算计划编制。1971年12月18日美元贬值7.89%后,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等于2.2673元人民币。

第三阶段是1973~1980年,人民币汇率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钉住汇率制,汇价调整频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西方主要国家普遍采取浮动汇率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实行钉住制汇率安排。为了保持对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相对稳定,促进中国对外经贸的正常开展,人民币汇率确定的原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按国内外物价对比,改为实行一篮子货币计价原则,即主要选用与中国外贸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组成货币篮子,再根据篮子中货币浮动情况及中国政策进行调整。篮子货币的种类及其权重由国家统一掌握,并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加以变动,其中美元、日元、英镑、西德马克、瑞士法郎等在篮子货币中始终占重要地位。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由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是计划经济的调节工具。这种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有:汇价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当时中国外汇相对短缺的情况;在刚性的汇率制度下市场力量对汇率水平几乎没有影响;汇率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机制难以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起作用(陈彪如,1992)[95]。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确定合理的人民币汇价水平,发挥汇率在国民经济中的杠杆作用,并逐步使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便对人民币制度进行了改革,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Zhang Zhichao,2001)[96]。

4.1.2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制度日益灵活多样,但一度也存在着多重汇率并存的局面,干扰了汇率机制的正常运行,直到1994年汇率并轨才实现了单一汇率,同时汇率制度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对美元汇率的波幅逐步下降。2005年7月中国退出了现行的汇率制度,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制度重新增加了灵活性。

第一阶段是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双重汇率并存(1981~1984年底)时期。为了促进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加强经济核算,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体制,除了继续保留对外公布的牌价适用于非贸易结算外,还决定制定适用于外贸的内部结算价。在这一时期实行的两个汇率中,对外公开的非贸易汇率主要处理对外的关系,而贸易结算价主要是处理对内的关系。就我国当时的情况来看,实施非贸易牌价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限制外汇支出(需求),而是为了增加外汇收入(供应);不是为了使非贸易外汇收支平衡,而是为了使这种收支相抵后的盈余额尽可能地增大。因此,这一时期的非贸易官方汇率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直到1984年初才开始向贸易内部结算价靠拢。贸易内部结算价的目的是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为国家创造更多外汇[94]。1981年初推行的贸易内部结算价,实质上是使人民币贬值50%,其确定方法是按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加上适当的成本加成利润(10%),但结果却是结算价长期停留在1美元等于2.8元人民币的水平上。这是我国官方第一次意识到人民币汇率的高估,并希望通过实施内部结算价来部分纠正这种汇价高估的状况(Zhang Zhichao,2000)[97]。

内部结算价的采用,既解决了非贸易部门担心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跌带来的外汇收入减少的问题,也解决了贸易部门出口换汇成本太高以至于出口亏损的问题。但是它也暴露了问题:有些贸易业务与非贸易业务的界限难以划分,导致银行结算时界限不清,造成外汇管理的混乱。因此,双重汇率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作用不会长期存在,实行双重汇价不能作为一种长久的汇率政策,仅能作为过渡时期的某种应急措施。

第二阶段是取消内部结算价,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1985~1993年底)。这一阶段,鉴于内部结算价虽然对促进外贸出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两种汇率在使用范围上出现了混乱、出口换汇成本超过了1美元等于2.8元人民币,并且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内部结算价没有相应调整,使得外贸亏损扩大,财政补贴增加,所以从1985年起取消了内部结算价。为了配合外贸改革,推行承包制,逐步取消财政补贴,从1988年起增加了外汇留成比例,普遍设立外汇调剂中心,放开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形成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在1985~1990年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作了几次大幅度调整,但是为了避免官方汇率大幅度下调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从1991年4月9日起,官方汇率的调整从以前的大幅度、一次性方式转为逐步微调的方式。在这一期间,让市场汇率(调剂汇率)随着市场外汇供求状况浮动,为官方汇率的调整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这一时期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是按外汇留成比例加权计算的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的平均数[98]。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双轨汇率制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过渡选择:通过调剂汇率对官方汇率进行引导,并通过逐渐提高外汇留成比率来加大市场力量对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影响力[99]。

人民币汇率双轨制的实行,是计划与市场在汇率方面的结合,是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由于价格没有完全理顺而形成的。这种汇率制度在一段时间内对促进对外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两种汇率使人民币形成两种价格和两种核算标准,特别是1992年以来,两种汇率差距拉大,难以发挥汇率对经济特别是对外贸的调控作用,“双轨制”日益暴露出其存在的缺陷。

第三阶段是1994年1月~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并轨,经过初期的大幅贬值之后基本维持稳定,步入缓慢升值期。1994年1月1日起,中国实现人民币国家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制。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并参照国际外汇市场的变化,每日公布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的汇价。在实行并轨制时,1993年12月31日的国家汇率为1美元等于5.7元人民币,外汇调剂市场汇率是1美元等于8.7元人民币,并轨后,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等于8.7元人民币,一次性贬值52.63%。

从此,中国进入了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时期。在管理浮动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干预外汇市场,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操纵本币汇率的变动。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进入市场,向外汇交易市场吞吐外汇,以保证基准汇率的形成符合本国及国内的要求和保持各银行间挂牌汇率的基本一致和稳定。1994~1996年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同时盈余的情况。

1994年汇率并轨导致人民币大幅贬值之后,人民币进入缓慢升值阶段。从1994年初的1美元等于8.7元人民币的历史最高点上涨到1997年的1美元等于8.3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4年升值幅度为4.6%,平均每年升值约1.15%。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亚洲各国货币包括日元在内纷纷大幅度贬值时,为了稳定亚洲经济,中国政府顶着巨大的人民币贬值压力,坚守人民币不贬值的诺言,在整个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始终保持了人民币的稳定。自此,人民币进入了一个超级稳定的时期,在1997~2003年期间,1美元兑人民币维持在8.28元上下1%的范围内窄幅波动。

第四阶段是从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根本性调整,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变革。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格,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2005年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关于进一步改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的通知》,对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的有关事项作进一步调整,对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作了调整,由原来的上下1.5%扩大到上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