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钉住:篮子货币与人民币汇率制
6032100000011

第11章 3 钉住汇率制度难以维系的原因

钉住汇率制度的一些弊端在20世纪末发展中国家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已经有所体现。其难以维系既有该制度本身的不足,也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各方面的原因。

3.3.1 钉住汇率制度不能完全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

实行钉住汇率制的国家中,有的钉住美元,有的钉住法国法郎,也有一些国家钉住一篮子货币。就与被钉住货币而言,这些国家的币值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当稳定的,但是置身于全球背景下,这些国家的货币则又处于“非均衡浮动”中(仇海华,1999)[85]。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之间,如美元、欧元和日元,其汇率是自由浮动的。发展中国家货币尽管能够钉住其中一种或一组货币,但是对其他国家的货币仍然是自由浮动的,来自外部的汇率波动仍会对经济产生非均衡干扰。以东亚经济为例,传统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导致了东亚发展中经济体宏观经济的不稳定。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元升值,亚洲经济就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增长趋势;日元贬值,亚洲经济增长随之放缓。90年代中后期,美元先是对日元大幅度升值,继而又对德国马克汇率急剧上升,美元的持续走强,使得没有对钉住汇率进行调整的东南亚国家货币分别对日元和马克升值。本币升值,工资成本上升,使这些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以钉住美元为主的泰国就是由于没有及时调整汇率,泰铢实际上被高估,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3.3.2 钉住汇率制度的“不对称冲击”

在选择被钉住货币时,一般会选择经济运行良好,通货膨胀率较低,且与本国贸易关系密切的发达国家的货币。钉住汇率制要求本国与被钉住国的宏观政策及经济周期尽量保持一致,这样钉住制度才能发挥其有利的一面。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别,政府的宏观政策目标各不相同,很难维持经济周期一致。而钉住汇率制使本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被钉住的国家,政策缺乏自主性,所以容易受到不对称冲击。根据关志雄①的研究,自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亚洲经济和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已经大大地削弱了。亚洲经济与美国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从1971~1984年的0.731下降为1985~1998年间的-0.193.这种经济周期的不同步性给实行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东亚经济体带来了不稳定性。

3.3.3 钉住汇率制度易造成一国汇率高估

发展中国家采取钉住汇率制,按固定比价同某一与其经济联系密切国家的货币或综合货币单位相联系,并通过这个比价换算该国货币与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在这种汇率政策下,当名义汇率超过本币的实际价值或国内与国外通货膨胀差异的幅度时,则出现汇率高估现象。从世纪之交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墨西哥、泰国和阿根廷金融危机爆发前都存在着汇率高估的现象。

3.3.4 钉住汇率制度会造成短期资本抽逃

发展中国家采取钉住汇率制,如果出现汇率长期脱离其均衡汇率水平是很危险的。它不仅在经济中造成一些扭曲,难以合理调整,而且在需要贬值时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资本抽逃以及更剧烈的贬值,甚至引发金融危机。特别是在开放经济环境下,缺乏弹性的汇率安排必将使国内经济稳定经常遭受来自国外的冲击。僵化的名义汇率安排引起持久性汇率高估或低估,常常是国际游资投机的根源,给国际投机资本制造了投机攻击的空间。事实上,中央银行的外汇操作在更大意义上只是提供“信号杠杆”作用。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由于外汇储备稀少以及缺乏畅通的资金渠道,在没有发达国家援助时,其承诺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信心危机导致“羊群效应”,进一步从国内市场加剧了对钉住汇率制的冲击,迫使一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增加了汇率制度变迁的经济成本。

3.3.5 钉住汇率制度会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钉住汇率制固有的“米德冲突”,即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与实现国内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目标之间的矛盾,往往迫使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内部均衡以换取相对的外部均衡。在钉住汇率制下,为维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经常入市买卖外汇,这势必影响本国基础货币量,并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给,构成稳定币值努力的消极因素。也就是说,在钉住汇率制下,一国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它是被钉住货币汇率的减函数。这样,在利率、汇率、货币供求等这些本应是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传导工具中,汇率成为政策目标,货币供求丧失了独立性,利率又往往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缺乏弹性和流动性效应,使发展中国家丧失了通过货币政策适时调节本国经济的有效手段,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钉住国家的货币政策,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和非同步性使发展中国家内部均衡被迫成为钉住汇率制的牺牲品。

对于经济规模很小或对外依赖程度很高的国家来说,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对于大多数经济规模中等的发展中国家,放弃内部均衡是无法忍受的,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很多国家选择了独立的货币政策而放弃了固定汇率。

3.3.6 钉住汇率制度的“名义锚”价值降低

钉住汇率制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形成一个国内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的环境,有利于降低外部对经济的冲击。但有许多经验分析已证实,“名义锚”政策的这些积极效应在一国实行反通货膨胀计划的初期效果特别好。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随着通货膨胀的降低,这些好处便会减弱。另一方面,在存在通货膨胀惯性的情况下,若实行钉住汇率制,一国的实际汇率趋于升值,将削弱该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如果实际汇率的升值不被实体经济因素的相应变动和调节(如生产力提高)所抵消,则汇率“名义锚”的成本将随时间而不断增大。

与此同时,从目前来看,高通货膨胀已不是世界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尽管钉住汇率制的确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其他机制如具有独立性且可信任的中央银行,也可以使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理论分析证明,一国通过钉住汇率而让货币供应进行调节,或者通过坚守货币供应目标而让汇率浮动,均可达成同样的通货膨胀或消费目标。

3.3.7 维持钉住汇率制度的难度增大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增加,资本国际流动的渠道越来越多。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或快或慢地放开了本国的资本账户。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放开了经常账户,资本账户也是处于“半开放”状态。在这种条件下,维持钉住汇率制度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维持钉住汇率制度,中央银行需要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预防危机的出现。传统的经验是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一国保有的外汇储备应该相当于3个月的进口额。但是,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尽管亚洲经济体持有高于此基准水平的外汇储备,仍然无法抵抗汹涌而来的投机性资本。同时,在受到投机性冲击的时候,央行需要提高短期利率,但是这会增加融资成本,减少贷款需求,并严重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钉住汇率制度的维系变得越来越困难,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如何从钉住汇率制度中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