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忠信花灯
6018500000009

第9章 习俗特征与价值

忠信各地的上灯习俗基本相同,只是在化灯的时间上稍有差别,有的在正月十六或十八,有的在正月二十,也有少数人选在二月初二。化灯时间的择定是各个地方各个家族约定俗成的,也有临时变更的,如在规定的正月十六化灯的日子里,碰上村子里有红白喜事,化灯的日子就会顺延。

上灯习俗的特征

归纳起来,上灯习俗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上灯习俗是一种民间的传统习俗,它是以添丁祭祖为主题,由家族统一组织集体进行各项程序的男婴诞生祭祖礼仪。在上灯习俗的六道程序中,有四道程序是由家族集体完成的。这种习俗礼仪包含了历史、艺术、人文等诸多文化因素。

上灯习俗的固定性体现在有基本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上。

上灯习俗选在春节和元宵节前后这段时间,一是继承了元宵节挂灯、赏灯这一传统习俗;二是这一时段为以农耕为业的民众的闲暇期;三是新年伊始为寄托新年良好愿望的最佳时段。

客家人的宗族祠堂是整个宗族供奉和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也是宗族议事和教育的中心。同时,又是宗族施用家法、举办红白事和各种活动的场所。

可以这样说,祠堂是宗族的中心和象征。把上灯的固定地点定在祖祠里集体举行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客家先民有缅怀先人、尊祖敬宗的情结;二是体现客家宗亲间的团结互助的群体意识。

六道程序的时间选择既受传统理念的影响,也包含主观希冀,先放灯绳体现了对秩序和辈分的尊重。初九选灯与买灯的价格取9为尾数,有长久、久远之寓意。正月十三上灯,取十三谐音十生,是希望小孩平安健康。正月十六或十八暖灯则表示希望小孩顺利发达。正月二十日化灯,象征十足完美,充分体现了忠信人民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和追求。

在上灯习俗的六道程序中,上灯和暖灯都要举行宴会喝灯酒。喝灯酒是论资排辈安排座位的,辈份高的、年长的坐在上面的正位,俗话叫“坐上横”。另外,事业有成的、有学问的、有一官半职的、孝敬老人的青壮年也会被安排坐在正位,表示受到大家的尊重和褒扬,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整个吊灯过程中不能讲粗话和不吉利的话,始终保持着文明礼让、吉祥、团结、欢乐的氛围。这种做法与氛围,起到崇文尊老、树立榜样、激励上进的作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并自觉地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灯习俗是运用多种艺术象征来祝福诞生的祀俗。一是花灯作为上灯习俗的专用品,依托上灯习俗而存在,上灯习俗则借助花灯而传承和延续。二是花灯中的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等,都是围绕诞生礼习俗为主题而蕴含各种寓意。三是忠信花灯是一次性使用的竹纸制品,上灯仪式结束后即要烧掉,为民间花灯所罕见。四是花灯纹样和饰物里隐含着丰富的人文意念,还有那别具一格的结构造型,浓缩了客家人的感情和独特的地方文化。

上灯习俗的价值

上灯习俗借物抒情,以寄托希望和祈盼,蕴含以人为本的精神。忠信人对传宗接代的观念极为重视,对血脉的绵延表现得尤为强烈。在上灯习俗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花灯载体都寄寓着客家人祈盼人丁兴旺、平安富裕、幸福吉祥、代代繁衍、敬祖穆宗、团结互助的祈求和愿望。通过上灯仪式,人们庆贺能传宗接代,祈盼自己的儿子能出人头地,事业有成,光宗耀祖;祈望家庭和睦,子孙满堂,崇文重德,薪火相传。因此它记载了当地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民间传统的诞生礼仪活动形式。

上灯习俗以花灯为象征,一是用以祭祖,抒发对祖先宗亲的缅怀,祈祷祖先保佑远离故乡的子孙后代安居乐业;二是借“灯”谐音“丁”的意蕴,祈望多子多福,壮大家族;三是以花灯作为纽带,联络家族感情和维护家族团结,强化客家人的宗亲情结。忠信花灯是客家人长途迁徙、四处漂泊的产物,是客家人“崇宗孝祖,溯源寻根”的集中反映和精神寄托。上灯习俗凝聚了忠信客家人的敬祖情结,浸染着客家人长途迁徙的艰难和四处为家的辛酸血泪,有久远的传统和较深的历史积淀。

%

上灯习俗充分体现了忠信人对宗族繁衍壮大、缅怀先祖的重视,以及祈盼人丁兴旺、香火绵延、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活动中宗族的热情宴请、亲友的诚挚祝贺、龙狮队伍的激情表演,都集中体现了宗族间的团结和谐、互爱互助的精神。上灯习俗还有凝聚民心、维系宗族团结和谐、促进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

上灯习俗的整个过程都要求讲话文明、礼貌,洋溢着吉祥、欢乐、喜庆、热闹、和谐的气氛。不管是花灯纹样和饰物的寄寓,还是灯联的内容,抑或是花灯的整体形状,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种审美观念的熏陶与潜移默化的教育。上灯习俗的敬祖、尊老、褒扬上进、追求幸福及团结协作的传统做法,从内容到行动都起到引导、示范、灌输的教化作用。

%

上灯习俗属于家族文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民间文化五光十色的生动内涵,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遗产,沟通着人与人、上代与下代之间的共存关系。这种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曾经广泛影响了忠信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而且这种家族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作为一种传统礼俗,仍然在精神和日常生活中起着积极向上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