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什刹海与京杭大运河
6016800000014

第14章 平虏渠与泉州渠的开凿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东汉建安十一年(206),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乌丸(也作乌桓)人,趁中原混乱之机,南下攻破幽州,掳掠汉民十余万户。当时盘踞冀州的军阀袁绍不仅不抵抗,反而与乌丸勾结,封立他们的头头儿为单于,并以家丁仆人的女儿当作自己的闺女,嫁给乌丸单于。辽西单于蹋顿势力尤其强大,袁绍更加厚待他,所以袁绍的三个儿子即袁谭、袁熙、袁尚兄弟都投靠蹋顿,并多次一起入塞为害。手握朝政权柄的曹操准备发兵征讨蹋顿,所以开凿漕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曹操所开凿的平虏渠,是连通呼沲河与泒水的渠道。呼沲河今作滹沱河,是海河的一条大支流;泒水是指今河北大清河下游,即流经天津市的海河。可见平虏渠是一条南北向的渠道。平虏渠的得名与平虏城有关系。据《水经注·浊漳水》记载: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后亭,过去是参后县,世人称之平虏城。按这里的“平舒县”指的是东汉渤海郡的东平舒县,就是今河北省大城县地。“参后亭”就是西汉渤海郡的参户县,故城在东平舒东南,人称“平虏城”。根据《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得知,平虏渠在今河北沧州南200步。可见,沧州以北的南运河段应当就是平虏渠的故道。

泉州渠是连接滹沱水与鲍丘水的渠道。《水经注·鲍丘水》篇说:“泃水又南,入鲍丘水。(鲍丘水)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泉州渠)上承雽沲水于泉州县,故以泉州为名。北经泉州县东,又北经雍奴县东,西去雍奴故城一百二十里。自雽沲北入其下,历水泽一百八十里,入鲍丘河,谓之泉州(渠)口。”

显然,泉州渠是沟通滹沱河与鲍丘水的一条南北向的河道。之所以叫泉州渠,是因为它在泉州县与南来的汇入泒水的滹沱河相接。泉州县,西汉设置,属渔阳郡,故城在今天津武清县(杨村)西南几里地的城上村,遗址尚见。雍奴县,也是汉县,同属渔阳郡,故城在今武清县(杨村)西北的邱古庄。汉魏时期,在泉州、雍奴县境曾是一片汪洋的水泊,名叫雍奴薮。《水经注·鲍丘水》篇末记载说:北自巨梁水(今河北丰润县还乡河)之南,南到滹沱河,西到泉州、雍奴,东到大海,这一区域叫作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互相连通。这是历史事实,完全可信。直到今天,天津市郊区还有不少的淀泊,如七里海、南淀、鸭淀等,无疑是当年雍奴薮泽野九十九淀的部分遗存。

今河北省香河县东有个大镇,名为渠口。渠口应当是由泃河口演变而来。泃河口原本是泃河注入淀泊的河口。曹操时由这里向西,经今香河县北开凿渠道,使泃河与潞河连通。潞河是潮河与白河在潞县(故城在今通州东古城)之北合流后,流经潞县附近河段的统称。原来是向南流,下游别名笥沟,大致就是今北运河河道,与泃河并不相通。曹操由泃河口向西开渠后,使二河通联起来。这段连通泃河与潞河的东西渠道,也统称泉州渠。可见,泉州渠既有一段通过雍奴薮的南北向的自然水道,也有一段沟通泃河与潞河的东西向的人工开挖的水道。这段东西向的泉州渠开凿成功后,潞河之水(包括在今通州张家湾附近会流的潮白河、温榆河、卢沟河水),转向东流,以致潞河下游的笥沟断流。清《嘉庆重修一统志·顺天府·山川》在“泉州渠”下记载说:泉州渠“在宝坻县东南,一名新河”。

平虏渠是天津南一段运河,而泉州渠虽在今北运河东,但已与潞河相接,故在京杭大运河发展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