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6008800000021

第21章 《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幼时,蒲松龄就以才华出众而闻名,为施闰章、王士祯所重视,但屡次参加省级考试而未中,71岁方考成贡生。除了中年时做过宝应的幕僚,之后便在乡下教书直到去世。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成书时间:1679年

类别:短篇小说集

经典欣赏

崂山道士(节选)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崂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情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道各觅盎盂,竞饮先,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燃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众诺而退。王窃欣慕,归念遂息。

内容导读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是一部花费蒲松龄毕生心血的“孤愤之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与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大多是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书中的情节离奇曲折,幻化形象刻画得独具特色。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

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间才完成的作品,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真实地揭露了现实生活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聊斋志异》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惊人的想象力,这主要表现在对正面人物的塑造,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幻成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手法营造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文学常识概览

多具人情,和蔼可亲

鲁迅认为《聊斋志异》里描述的妖怪、神仙等“多具人情,和蔼可亲”。这精确地概括了《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本质——这也是蒲松龄在小说中刻画性格和塑造形象的审美依据。因而其“聊斋”之狐鬼神妖,我们看不见有任何狐性、鬼性、神性、妖性,看到的只是一种人化了的人性、人情味。人化,就是美化。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魅、神仙、鬼怪来到人间,幻化成人,多富有人情味和人性美,都是非常可爱的艺术形象,呼之欲出,经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