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时尚至死
6003700000015

第15章 当全民一起“奢侈”

女友去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展,回来给我讲了个小故事:她们展团中某位老板一口气买了二十多只蔻驰(Coach)的包包———在美国这个牌子的包包很便宜,一百多美元一只,二十多只折算成人民币也就两三万元,而这些钱在国内最多只能买四五个左右。有趣的是,这位仁兄对着一堆包包束手无策,毕竟他没有二十多只手,怎么办呢?最后他想了个办法,找来一根绳子将这堆包包串在一起,拖着走,像拖着一堆垃圾一样。女友问他买这么多包包干啥,这位仁兄神气地说:“回去送人,在内地这可算是大牌!”

Coach在中国算是大牌,时尚知识不多的人会将它与Hermès、LV等混为同一级别的东西。事实上在美国它也算是“大牌”,因为美国压根儿就没什么大牌,要算最高级别的奢侈品牌,只有拉夫·劳伦(Ralhp Lauren)一家,别的什么 Coach、CK、DKNY(Donna Karan New York 的缩写)统统都是二三线品。美国没文化没传统,不像意大利、法国、德国那样名牌辈出,所以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其实CK一开始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品牌定位,虽然它在中国已经沦落成内裤的代名词,但起初它是美国一个很优秀的成衣品牌,也是全球很重要的成衣品牌,算得上是奢侈品。但在它大量地生产贩卖数十年之后,终于沦落到普通生活必需品的份上了。向平民狂奔而去的不只C K一家,许多大牌都有过这样的历史。G ucci最辉煌的时候,开发出14000多种产品,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G ucci“粉丝”们脸上戴着 G ucci的太阳眼镜,脖子上结的是G ucci围巾,肩上背的是G ucci挂包,手腕上是G ucci手表,皮衣裤当然也是G ucci,脚下呢,当然还是G ucci。《纽约时报》的时尚编辑称之为“G ucci疯狂”。拽到这个程度,G ucci若是不垮下去,怎么对得起消费者?所以G ucci从经营的家族到品牌都玩完了,直到汤姆·福特(Tom Ford)真神发威才将它从三流品牌的深渊中拉出来。

奢侈品虽然有艺术的成分,但它首先是商品,商品要追逐最大利润,所以它会拼命地扩大生命与销售,尤其是在品牌所在的公司上市之后,再也停不下追遂最大利润的疯狂脚步,不过扩张的后果是———质量下滑、价格降低、受众增大,最后沦为人手一件的大众品牌。于一个白领而言,如果你一个月的工资可以购买一件奢侈品,那么这件奢侈品肯定不是保值的奢侈品,而是越来越滥的“名牌”。从顶级奢侈品降到名牌降到烂品牌的例子很多,比如Pierre Cardin、CK,正在热销的LV、Gucci、Armani也在这条烂路上狂奔而去。

奢侈品不是K FC,时尚不是排排坐吃果果,当它们在利润最大化而日趋于平民之时,也正是它们的式微之日。要掌握奢侈与利润之间的平衡点,不是每个品牌都像Hermès那样的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