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治疗胃肠病
5995900000038

第38章 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使大便排出的药物,即称泻下药。

泻下药的主要作用是通利大便,以清除胃肠积滞及其他有害物质,或清热泻火,使热毒火毒通过泻下,得到缓解或消除,或逐水退肿,使水湿痰饮从大小便排出。

根据泻下药药性特点及使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 3类:攻下药有大黄、芒硝、芦荟;润下药有火麻仁、郁李仁、桃仁;峻下逐水药有牵牛子、大腹皮。

服用泻药须知道攻下逐水药均有毒,用量宜小,炮制后再用,有禁忌者不可用。

1.大黄

常用名:川军、生军、熟军。

性味:苦、寒。

归经: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消肿散积。

主治:实热积滞,大便秘积,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泻痢,黄疸水肿。

用量:3~9G。

用法:不宜久煎,入药后下,外用适量,酒制清上部火,炒炭化瘀止血。

注意:月经期,孕妇,哺乳期禁用,虚症慎用。

2.芒硝

常用名:朴硝、玄明粉。

性味:咸、苦、寒。

归经:胃、大肠。

功效: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主治:实热积滞,大便秘积,痛肿疗毒,目赤肿痛,喉痹口疮。

用量:3~6G。

用法:冲入药剂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注意:孕妇忌服。

3.番泻叶

常用名:泻叶。

性味:甘、苦、寒。

归经:大肠。

功效:泻热导滞,行水消胀。

主治:热结,积滞便秘;腹水膨胀。

用量:2~5G。

用法:入煎剂后下,也可少许泡水服。

注意:体虚,孕妇忌服。量大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

4.芦荟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通便,清肝除烦,杀虫。

主治:肝经实热,头痛目赤,便秘,经闭,小儿疳积,惊风。

用量:1~2G。

用法:宜入丸、散。

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忌服。

5.火麻仁

常用名:麻子仁。

性味:甘、平。

归经:脾、胃、大肠。

功效:润燥、滑肠。

主治:血虚津亏,肠燥便秘;胃肠燥结,脾虚便秘。

用量:3~10G。

用法:入煎剂,也可入丸散。

6.郁李仁

性味:辛、苦、甘、平。

归经:脾、大小肠。

功效:润肠通便,下气利水。

主治:大肠气滞,燥结不通,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用量:3~9G。

注意:孕妇慎用。

7.桃仁

性味:平、苦、甘。

归经:心、肝、大肠。

功效:破血祛瘀,润燥滑肠。

主治:血瘀经闭,跌打损伤,肠燥便秘。

用量:3~9G。

注意:孕妇慎用。

8.牵牛子

常用名:二丑、黑丑、白丑。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肺、肾、大肠。

功效:泻下去积,逐水、杀虫。

主治:腹水、喘满、腹胀、便秘、虫积。

用量:1~3G。

注意:孕妇忌服,畏巴豆。

9.大腹皮

性味:辛、微温。

归经:脾、胃、大小肠。

功效:行水、下气、宽中。

主治:胸腹胀满,水肿。

用量:3~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