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朱子家训解析
5992800000010

第10章 亲戚和顺 家法严谨

“原文”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格的规矩,长辈对晚辈应该庄重。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叔侄之间,经济好的应该支持扶助经济差的;家里无论年长年幼、男的女的,都应该有严格的规矩,晚辈对长辈要尊敬,长辈对晚辈要慈爱,平辈间互相尊重,一个家庭长幼有序,法度井然。

元朝顺帝年间,在黄州一带经常有匪寇从福建那边过来骚扰祸害百姓。章溢带着他的侄子章存仁避乱山中,不料,其侄子章存仁被匪寇抓去了。章溢心想:“我哥哥就只留下了这个儿子,我怎能让哥哥绝后啊!”于是他不顾自身安危,毅然跑到匪寇那里,说:“章存仁还是个小孩,没有知识,你们杀了他也没有什么意义,我愿意替他被你们杀。”匪寇不理会他,他便苦苦哀求,号啕大哭,又说只因这是自己的亲侄儿,而自己哥哥只有这一根独苗留在世上,看在这孩子可怜的分上请放了他。那群匪寇向来就听闻章溢在地方上的美名,正想以重金求得章溢,不料正好在此巧遇,匪寇们都很惊喜。匪寇头子想就地方叛乱的计划请教章溢,章溢却义正词严地拒绝说:“你们也是有父母子女的人,怎能干出如此灭祖灭宗的坏事啊!”匪寇们一听,大为气愤,将章溢绑在柱子上,用刀威胁他说:“不投降的话,你就只有死路一条!”章溢回答说:“贪生而怕死,这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我章溢绝不会为不义之事而屈服。”匪寇大骂说:“难道你真的不怕死?”章溢回答:“死有何惧?!”匪寇们听后,终于被他感动了,反而都不敢加害于他。时至半夜,负责看守章溢的人还故意放他脱逃。如此这般,匪寇们最终还是把他们叔侄二人都释放了。

在处变之时,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真情实意。章溢对兄长侄儿的真情实意,可以算得上是烈士大丈夫的所作所为了。

《易经》的谦卦也讲:君子以裒(póu)多益寡。“裒”当取讲。意思是君子以裁取多余的去增益不足的。弟兄叔侄就是指一个家庭内部。一个家庭内部总有一些人条件好些,一些人条件差些,那么条件好的就应帮助条件差的。特别是以前大家庭聚族而居,表现得更为明显。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同样存在,有些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做父母的总会多关心那些条件差的子女,而那些条件好的子女就不太理解了,甚至说什么父母偏心,顾这个不顾那个,这是没有真正理解父母的一片心意。这兄弟姐妹叔伯子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亲邻贫苦都应生恻隐之心,何况是手足亲情呢?

然而,从古至今兄弟姐妹为财产发生争执甚至反目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既是彼此伤害亲情,更是不仁不孝不义。试想,兄弟姊妹相互争斗,做父母的看了是何感想?所以《弟子规》里说得好:兄弟睦,孝在中。人生在世有什么比亲情更可贵的呢?为了财而伤情,实在是值不得。

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李绩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难能可贵!

“法肃辞严”是说一个家庭长幼有序,法度井然。晚辈都能尊重孝敬长辈,长辈能够慈爱晚辈,平辈之间互相尊重,这就是家庭礼法整肃的表现。辞当语言讲,“辞严”指大家不乱说、不吵闹、不嬉皮笑脸、不巧言令色。长幼内外,“法肃辞严”在当代确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在一些家庭里由于家教不严,相处没老没少,说话没大没小。“法肃辞严”从表象上看只是家庭中的一些礼仪规矩,其实它的背后体现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妇爱,尊老爱幼的精神实质,没有这些精神的规矩就变成了空调的教条,变成形式主义。

“原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译文”听信妇人挑拨之言,伤害自己骨肉亲情,哪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

“解析”从事理上来讲,父母骨肉跟妻妾比起来,当然是父母骨肉为重,妻妾为轻。夫妻之间能够和好,这固然是一家之乐事,但是,如果只为了夫妻之间的感情,而伤害了父母骨肉之间的感情,这就违背天理了。

要知道,当人呱呱坠地的时候,嗷嗷待哺的时候,便尿不分的时候,自己的妻子在哪里?当时能够养育自己、抚养自己、照顾自己的只有父母,所以相比起来,父母之恩德远远超过妻子。当然,对男人而言说妻子,对女人而言说丈夫,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轻重要识别,怎么能够有了妻子,反而虐待、薄待自己的父母?这哪里能够叫做人子?这哪里能够叫做大丈夫?妻子的话语有时听起来很甜美,甜言蜜语,很容易听入耳。父母的教训往往是直言逆耳,听起来不太入耳;但是真正有理智的人心里明白,父母对儿女那是真心,那是无条件的呵护与慈爱,远远超过了配偶的那种爱心。所以,为了妻子而薄待父母的罪业就重了。世间人如果对父母不能够尽心竭力奉养,只是敷衍了事,没有真正的恭敬心,表面上做出孝顺父母的样子,可内心里却是阳奉阴违,没有真心孝敬,这已经是罪不可赦了,更何况是因为宠爱妻妾而悖逆父母,那更是罪加一等。

在《感应篇汇编》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刘建德的妻子很凶悍,刘建德对他妻子无可奈何,处处怕老婆,处处都随顺。

有一天他母亲病了,他妻子不但不精心照顾,而且还提出要把他母亲送到尼姑庵里。他母亲不愿意去,刘建德也无可奈何,还是听了妻子的话把母亲送到了尼姑庵里,派了一个婢女去服侍,结果他母亲悲愤而死。临死前大骂不孝之子:“我死了之后一定向阎王老爷诉讼,治你们的罪。”母亲死了之后没几天,刘建德的妻子突然发病疯狂,大叫着说:“我不应该把婆婆赶到尼姑庵里去了。”过了两天,这个妻子就死了,死的时候遍体青紫。又过了两天,刘建德也发狂了,说:“我刘建德听了妻子的话,悖逆母亲,现在也遭报应了。”结果也是暴死了。两个人入殓之后,有一天突然天雷巨响,两个棺木都裂开,尸体在里头发臭了,那个臭味,数里之外都能闻到。

所以《孝经》上讲,“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这是讲到世间王法,对于这个不孝的罪,惩治也是最严的,古时候都是这样。这是讲阳间的律法,阴间的律法更是这样,那种逆子逆妇,得到的是暴死、雷击的报应。所以,当人们看到这些报应的事例,怎能不警醒自己,引以为戒。

从心理上来讲,“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是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这才是真正的丈夫。“听妇言,乖骨肉”都是理不胜欲,天理战胜不了人欲,才会出现这种行为。

《感应篇汇编》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古时候,文安县有一个居民娶了一个妻子,这妻子长得很美,但是很凶悍,对她的婆婆非常地厌恶。每次丈夫回来,她都向丈夫哭诉婆婆怎么样虐待她,其实都是背后讲她婆婆的坏话。这个丈夫听了之后,对他妻子说:“你老是说母亲虐待你,那这样吧,你先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母亲去尽孝,让四邻都知道你对婆婆很孝顺,但是婆婆是很虐待你,然后我们再说母亲的不是,这样大家也就没话可说了。”这个妻子听了之后就满口答应,于是就对她的婆婆尽孝了。这一个月来,那真的是晨昏定省,侍奉床前。一个月过去了,先生问妻子:“咱母亲待你怎么样?”妻子说:“哎呀,其实母亲对我挺好的。”又过了一个月,妻子说:“现在今非昔比了,婆婆跟我相处得很好。过去都是我的错,不但不好好侍奉婆婆,而且还在你的面前说婆婆的坏话,以后再也不敢怠慢婆婆了。”

文安县的一个居民都能够想办法教化他的妻子转恶为善,作为真君子大丈夫定是要真心孝养父母,把持天理公道,转化家庭矛盾,和谐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