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底宝藏新探
5991500000009

第9章

1774年路易十六登上法国国王宝座时,法国封建制度已危机四伏,新兴资产阶级对束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专制政体日益不满,国内政治动荡,社会极为不稳定。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路易十六仍然四处搜刮金银财宝,过着十分豪华的生活。1789年由于路易十六召开等级议会,要第三等级即资产阶级和平民交纳更多的赋税,从而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路易十六极为无能,传说当1789年7月12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直到晚上休息时,路易十六尚不得知,仍在日记上写下:7月12日,天晴,平安无事。迫于无奈,路易十六表面上接受立宪政体,实则力图绞杀革命。1791年6月他逃到法国瓦伦,被群众押回巴黎。9月被迫签署宪法,但仍阴谋复辟。1792年9月路易十六被正式废黜,次年1月被处死在巴黎革命广场(即今协和广场)。路易十六的金宝是寻宝史上最着名的财宝之一。关于他的财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于藏宝地点,至少有几个地方,有的甚至不在法国,而在西班牙。据说,他的行宫卢浮宫曾埋藏着一笔价值超过20亿法郎的财宝,包括金币、银币和一些价值连城的文物。不过,流传最广的还是路易十六隐藏在“泰莱马克”号船上的金宝。“泰莱马克”号是一艘吨位达130吨,长26米的双桅横帆船。这艘船伪装成商用船,由阿德里安·凯曼船长驾驶。1790年1月3日,满载财宝的“泰莱马克”号在经塞纳河从法国里昂去英国伦敦途中,在法国瓦尔市的基尔伯夫河下游被潮水冲断缆绳出事沉没。

“泰莱马克”号由一艘双桅纵帆船护航,在港口受到革命者检查时,曾交出一套皇家银器。船上隐藏着路易十六的一批金宝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钻石项链。据推断,这艘船上的财宝包括以下东西:

属于国王路易十六的250万法国古斤黄金(法国1古斤在巴黎为400克,各省为380克到550克不等。按这一标准计算,250万法国古斤约合95万~137万公斤);王后玛丽的一副钻石项链,价值为150万法国古斤黄金;金银制品有银器以及朱米埃热修道院和圣马丁·德·博斯维尔修道院的祭典圣器;50万金路易法郎;五名修道院院长和流亡大贵族的私财。

这些财宝的确存在,毫不夸张,这已经得到路易十六的心腹和朱米埃热修道院一名修道士的证实。一些历史文献和路易十六家仆的一位后裔也认为,路易十六当年确把这笔财宝藏在船上企图转移出国。据说,“泰莱马克”号沉没在基尔伯夫河下游瓦尔市灯塔前几米深的河底淤泥里。1830年和1850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企图打捞这艘沉舟。但是,在打捞作业中,缆绳都断了,结果沉舟重新沉没到水底。1939年,一些寻宝者声称他们已找到了“泰莱马克”号沉舟的残骸,但没有确切证据表明,他们找到的就是“泰莱马克”号,要找到路易十六的宝藏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

“皇家上尉号“的宝藏之谜

1773年12月16日夜,一艘巨大的商船驶离菲律宾群岛中的巴拉望岛港口。天色阴霾,高耸的桅帆在暗夜里犹如一张深色的剪影,在漆黑的海上缓缓前移。这是“皇家上尉”号,一艘860吨重的英国商船,隶属英国东印度公司,船长名叫爱德华·泊尔如。大约一年前,“皇家上尉”号从伦敦开始了它的第一次航行,漂洋过海,抵达中国广东,在那里,售出了从英国带来的布匹和其他货物。此时,它正满载着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返航伦敦。漫长的9500英里航程,他们这才走了三天。

“皇家上尉”再没能返回伦敦。17日凌晨2:30,106名乘客和船员被一声刺耳的冲撞声惊醒:船撞到了地图上未曾标明的浅滩暗礁,搁浅了!

人们好一会儿才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几名船员乘坐救生艇,围绕船身仔细查看。不久,他们带回了令人安慰的消息:船的确是搁浅了,不过船的后部和右部和深水区十分接近。之后的两个半小时中,船员们反复地起锚、抛锚,试图将船拖出浅滩。可是,他们一次次的努力都徒劳无益。

天色渐亮。上午10点左右,海潮暗暗涌来,这是个绝好的机会。终于,趁着上涨的潮水,船员们将船驶出浅滩44米的距离。然而,还没等他们驶离更远,船身再一次搁浅。下午1:30,第二次摆脱困境的努力又失败了。

待到日落时分,“皇家上尉”号船舱已经大量积水,泊尔如船长下令弃船逃生。大部分乘客和船员在船长的指挥下安全地登上“皇家上尉”号上配备的三条救生艇。只剩下三名船员拒绝离开“皇家上尉”号,他们个个喝得烂醉,最后,被一艘路过的英国单枪船队救起。

等到人们再次返回,抢救“皇家上尉”号和它盛载的货物时,这艘巨船早已经沉入茫茫深海。“皇家上尉”号和它满载的宝藏,静静地隐匿在海底某处,二百多年来,一直是个谜题。直到法国考古学家弗兰克·高地奥发现了它的残骸,“皇家上尉”号的故事才又一次轰动。

“克洛斯维诺尔”珍宝之谜

二百多年以来,渴望得到“克洛斯维诺尔”号沉船上巨额财宝的人,始终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海上探宝活动。因为这个传奇式的海难事故中所提到的财宝之多,实在太吸引人了。请看下列清单: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和翡翠19箱,价值51.7万英镑;金锭,价值42万英镑;金币,717万英镑;白银1450锭。

故事要追溯到1782年6月15日。那天,有一艘三桅大帆船“克洛斯维诺尔”号离开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港,鼓着满帆在烟波浩瀚的印度洋上航行。船上有150名乘客,还有上面所列贵重物品。8月4日,当航行到非洲东南角沿海时,一阵强劲的风暴把船吹向海岸。帆船在风、浪和潮水的共同作用下,迅猛地向着悬崖峭壁冲击。尽管船长采取了应急措施,还是无济于事,木船被撞得粉碎。134人仓皇跳入大海,挣扎着上了岸。不久,这艘千疮百孔的帆船,便带着巨额的财宝和几个未能上岸的水手,葬身海底。遇难地点距好望角约507海里。

一部分登岸的水手情况也不妙。岸边是荒无人烟的热带森林,生存是很困难的。他们为了战胜死神,分成三个小分队在山林中挣扎,用野菜充饥,希望能向好望角靠近,以求生计。但是,不幸得很,一些人死于野兽之口,另一些人又死于野菜中毒。到达好望角时,只剩下六个幸存者了。事后,他们把海难经过和丛林历险写成书,流传于世,引起轰动。但是,最使人们感兴趣的,却是那船上的巨额财宝。它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探宝者前往寻觅。

1787年,人们首次对沉船进行搜索和打捞,但因找不到沉船的确切位置,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1842年,一位船长与十位马来西亚潜水员合作,在沉船海域寻找了十个月,终于发现了沉船残骸,并踏上了沉船甲板,但未能掀起沉重的货舱盖。他们向英国皇家海军求助,也由于当时潜水技术的落后而无能为力。过了不久,沉船渐渐被泥沙掩埋了。

到了1905年,一些水下探宝者组成“克洛斯维诺尔号打捞公司”,雇用了一批打捞人员前去勘查,用钻机取样法找到了沉船。在钻取的泥芯中有250个古钱币,并从船上层甲板上取下了十三门大炮,总算是有了不小的收获。但埋藏在深处的财宝,由于人不能长期潜入水下作业,因而无法寻得。

1921年,又有人组织“打捞公司”。由于发起人曾是一位陆上黄金采矿者,熟悉矿井隧道开凿方法,准备从岸边开凿隧道通往海底,再在船底打洞捞金。足足花了三个月时间,经过艰苦的凿岩作业,才在40米深处开凿了一条210米长的隧道,终点正好在沉船底下9米深处。当向上开凿时,还未接触船体,比较松软的海底沉积层塌陷了,海水涌进了隧道。曾有一名勇敢的潜水员进洞,摸到了木质船底,但潜水员因无法在水下久留而无法捞金。巨额开支没有得到补偿,结果“打捞公司”被迫破产。随着时间的流逝,隧道也塌崩堵塞,渐渐消失了痕迹,最后沉船位置也无人知晓了。

几十年过去了,一些人寻找海底沉宝的梦并没有破灭。随着打捞能力的提高,促使一些人还想重整旗鼓,似乎有不拿到沉宝誓不罢休的决心。然而,“克洛斯维诺尔”号现在究竟在哪里呢?它上面究竟有没有如此巨量的财宝?这些财宝是否已有人偷偷地捞走了呢?这对渴望寻宝的人们来说,仍然充满着谜。

“玛迪亚”号沉宝之谜

1907年,一位希腊的海绵打捞工人,在北非突尼斯东部的玛迪亚海的水深40米的海底,看到了像军舰大炮样子的文物。从此开始,潜水工人们又在附近海底发现了很多双耳陶瓶和青铜制品的碎片。打捞上来的文物向当时法属突尼斯的海军司令官杰·拜姆海军大将做了报告并被移交给官方,拜姆动员了潜水员进行调查,其结果证明被看成海底大炮的文物并不是大炮,而是希腊浮雕的大理石伊奥尼亚式圆柱。

这一发现在欧洲的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为20世纪初考古学调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实习机会,并为其开始方法的摸索和实习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在法国海军的帮助下,突尼斯当局集中了希腊、意大利的一流潜水员,从1908年到1913年共进行了五次调查。

对于距陆地六公里,海流非常急,而且水深40米的海底调查作业来说,技术上受到各种限制,而且沉船完全被埋在海底淤泥中,使发掘作业极为困难。

沉船中,有最早报告说的像大炮的大理石圆柱,共六排,约六十根,还凌乱地散布着柱头、柱础以及其他大理石的建筑材料和雕像等。虽然打捞上来了双耳陶瓶等部分文物,但大部分遗物仍然留在了海底,调查没有最后完成。

当时的潜水技术和调查方法不能绘制出能将船体复原的实测图,也不能将船体打捞上来。尽管如此,潜水工人们仍然打捞出了各种文物,并在海底淤泥的清除过程中,搞清了下面厚约20厘米的木材堆积层和其分布范围,并确认了这是船的甲板。还了解到打捞上来的遗物是甲板上的货物。在甲板下的船舱里装满了大量的细小贵重品,在更下面的船舱中贮藏着很多大理石艺术品,其中主要有希腊雕刻家加尔凯顿(约生活在公元前2世纪)的刻有“波埃特斯”铭文的“海尔梅斯”青铜像和同样大小的“奔跑的萨尔丘斯洛斯”青铜像、大理石“阿弗洛迪忒”半身像、牧神“波恩”的头像等。此外,还有烛台、家具等日用品和希腊阿提加工精美的酒杯。其中带有铭文的“海尔梅斯”像被认为是希腊时代着名的珍品。

这艘沉船据推测,是满载罗马从希腊掠夺的艺术品及其他货物的大型运输船。船从雅典的皮莱乌斯港出航,在驶往罗马的途中,向南漂流而沉没。该船长36米多,宽10米多,恐怕是无桨的椭圆形帆船。从当时的造船技术看,似乎是为了运送想像不到的沉重货物而设计的。其年代根据遗物的研究推定,在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前1世纪初。

随着对遗物的文化性质及船体构造的研究,玛迪亚沉船逐渐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据有关专家考证,该船是公元前86年征服掠夺雅典的罗马执政官鲁希阿斯·斯鲁拉有组织地将掠夺品满载运回罗马,而在途中遇到暴风,飘流到玛迪亚海域沉没的货船。

当时,斯鲁拉是罗马共和时代的猛将,深得人民的拥护。他在凯旋罗马时经常带回众多的俘虏和战利品向民众夸耀,以求得狂热的欢迎。据说他在当时已获得很多的战利品,但为了掠夺,他又率领罗马军队进一步侵入了有古希腊象征的雅典。他在那里下令拆毁奥林匹亚的一座神殿,将大理石建材和雕塑装上运输船送往罗马。有的史学家说,他打算用这些战利品在罗马复原神殿,以作为他的胜利纪念碑装点城市。据说这一船队绕行到意大利半岛与西西里岛之间的墨西那海峡时,突然遇到风暴,其中一艘向西南方向漂流至北非近海沉没,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安眠在海底厚厚的淤泥之下。估计至今仍有大批珍宝沉睡在海底等待打捞。

锡利群岛海底宝藏之谜

从14世纪以来,英国西南海岸的海峡和水域就一直是海盗们的乐园。他们把这个海域当成了自己对来往船只的最佳狩猎区。那时,从北海和波罗的海驶出的商船必须通过这个“针眼”才能前往欧洲南部和西部。对于那些向相反方向航行的船只,如来自地中海沿岸的航船,要安全通过这一区域也绝非易事。它们常常会受到海盗的攻击。

为了抵御海盗,英国的一些港口城市结成同盟自卫,其目的就是要把英国南部海港从海盗的控制下解救出来。于是,那些悬挂英联邦旗帜的海盗船,就从英国国王那里得到抢夺敌方商船的许可。官方还对海盗们允诺,除了英联邦的船只外,允许他们抢劫所有经过海峡的别的国家的过往船只。

这种特殊的规定造成只有在锡利群岛一带才会经常出现的怪现象:岛上居民竟然利用一百多个像暗礁一样散布着的环形珊瑚岛来引诱别的国家的轮船触礁。为了达到目的,岛民与海盗勾结,使用各种手段,或燃起火把,或把点燃的灯笼挂在母牛的脖子上,其目的都是用错误的灯光信号误导,使那些在风暴或黑夜中迷失方向的船只偏离航道,得逞之后大肆劫掠船上的财物。

18世纪初的“联合”号就遭遇到这种劫难,并留下一批至今无法找到的巨大财富。

1707年10月21日,克劳迪斯雷·肖伟尔将军正率领“联合”号、“雄鹰”号、“燃木”号、“长生鸟”号和“罗姆尼”号等军舰组成的英国舰队从直布罗陀全速行驶,返航在英国的途中。肖伟尔船长本来一贯坚定自信,但那几天他总是莫名其妙地心烦意乱,总是毫无缘由地怀疑自己的舰队的航线是否正确。有时,他甚至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上帝啊,锡利群岛在哪里?”惶惑不安中,这位将军召开了全体军官会议,经对各种数据反复验证之后,得出结论是:锡利群岛暗礁还有很远一段距离,目前舰队的航线完全正确!

会议结束后,肖伟尔将军觉得总算可以放心了。晚上,当他快要入眠时,听到一个人在房间外拼命地大喊,要他赶快出来。原来这是舰上的一个水手,这个水手认为现在整个舰队不但偏离了航线,而且正朝着锡利群岛附近那些大暗礁驶去。

他大喊道:“将军,如果舰队不改变航向,我们将必死无疑!”

“住嘴!”肖伟尔对他大声斥责道:“我不想听你胡言乱语,再喊就惩罚你!”没想到这个平时一向顺从懦弱的水手不但不住嘴,反而狂喊不止,舰上所有的人好像都没法堵住他的嘴,两个小时之后,他以扰乱军心为罪名被当场绞死在桅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