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底宝藏新探
5991500000014

第14章

当费布斯的“詹姆斯和玛丽”号及“伦敦之亨利”号急速张帆,要离开锡尔伯海域时,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法国海盗船“格洛伊”号早已得知风声,企图夺走他们千辛万苦打捞出来的珍宝。“格洛伊”号海盗船是一艘配备有20门舰载火炮的双桅横帆帆船,此刻,它正虎视眈眈地跟着费布斯的两艘运宝船紧追不放。费布斯十分清楚,由于他的船上满载着宝藏,根本无法与海盗交战。他想尽一切办法争取能逃脱出海盗的魔掌。夜半时分,等到海上明亮的月光隐没之时,费布斯突然下令关掉船上所有的光源。海盗船一时措手不及。这样,费布斯的“詹姆斯和玛丽”号与“伦敦之亨利”号才借着夜幕的掩护逃出锡尔伯海域,直接驶往英国。作为一个成功的寻宝者,费布斯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重新返回了维特福德港。

费布斯打捞的宝藏到了英国后,交给了英国王室国库官员接管,经过国库官员严格的清点,费布斯和他手下的潜水员从“努埃斯特拉”号打捞出来的珍宝总共重达34吨,其中白银35万磅,黄金25万磅,其他贵重物品347万磅以及数不胜数的西班牙货币皮阿斯特,据估算相当于当时英国最富有的人的年收入总和。

按照协议,普通海员、随部军官每人都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一份。而英国王室所获份额则达三万英镑之多,当年在危难关头毅然支持费布斯探宝的冯·阿尔伯马尔公爵更是获得其中的五万英镑。费布斯本人则分得这批珍宝的第16份,大约将近两万英镑。

更大的喜事还在后面,费布斯可谓名利双收。由于他探宝成功,不但被英国国王于1692年任命为第一任马萨诸塞州的州长,还由于他在探宝中表现出来的坚韧、勇敢和机智而被加封为骑士,从此人们尊称他为“威廉阁下”。

费布斯探宝成功的消息在欧美广为流传,成为千家万户的美谈。他不仅刺激了海洋探险热和冒险精神,同时,在他之后,到加勒比海探宝之风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一股不断高涨的风潮。在伦敦,沉船打捞公司为扩大企业的影响,曾经在泰晤士河由潜水员向市民们展示其技术。被打捞上来的财宝除分给赞助者、船员、潜水员之外,按惯例十分之一归皇室所有。

费布斯后来移居伦敦,于1695年四十四岁时死去。临死之前,他把他成功的探宝历程写成《恶魔及其海底秘话》一书。然而,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费布斯自己在书中对他打捞珍宝的沉船残骸到底是不是西班牙的“努埃斯特拉”号运宝沉船提出质疑,并含糊其辞地指出,他的那次打捞“只不过是一种伪装了的海盗行为”!费布斯的书出版之后,他在书中的说法,马上引起世界各地寻宝者广泛的关注和各种各样的猜疑和联想。

人们不禁疑惑,莫非他打捞的根本不是“努埃斯特拉”号运宝船?假如不是,那真正的“努埃斯特拉”号是不是还在锡尔伯海域?沉船的宝藏是否还静静地沉睡在海底呢?

于是,在时光又过了将近300年之后,1968年,雅克·伊夫·库斯托萌生了前往锡尔伯海域探宝的念头,希望能找到“努埃斯特拉”号,那艘传说中的西班牙运宝大帆船。此人在寻宝界享有盛誉,是进行水下研究的知名先驱者和水下考古的开路先锋。1968年夏天,经过精心的准备,他乘坐“卡利普斯”号考察船前往锡尔伯海域,但最后只挖掘出一些几个世纪以前的商船遗骸,里面也没有他期望的金银珠宝,只发现一些诸如带柄的罐子、多棱角的酒瓶、火炮和炮弹、钉子、汤匙、盘子和锅,奖章和十字架等简单的生活用品。

那么,费布斯打捞的到底是不是“努埃斯特拉”号运宝沉船,假如不是,他的宝藏到底是从哪条船上打捞出来的?而真正的“努埃斯特拉”号船上的宝藏到底被发现了吗?

“南海Ⅰ号”藏宝有多少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在广东上下川岛外海域意外地发现了一艘已经沉睡了800年,却至今仍未腐烂的古代沉船,船身内装载着大量文物。考古学家称它为“南海Ⅰ号”。

这艘古沉船被中外专家考证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它被命名为“南海Ⅰ号”。

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的。据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

2007年5月17日,随着打捞“南海Ⅰ号”的巨型沉井下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南海Ⅰ号”上的文物数量在6-8万件,而巨大的考古价值就蕴含在一个个历史谜团中。

“南海Ⅰ号”为何沉没?

有考古专家根据探摸阶段掌握的信息判断,“南海Ⅰ号”沉没原因可能与海上风浪有关。也有专家提出:南海Ⅰ号”是不是因超载而沉没?专家推测,如果遭遇风浪,“南海Ⅰ号”沉没海底的状态应该是翻倾;如果是触礁沉没,很有可能船头或船尾先插向海底。但是,从“南海Ⅰ号”沉没的状态看,甲板几乎与海平面平行。为何古船会平平地沉没?有专家认为,超载可能是原因之一。也有专家对此猜想表示质疑:“南海Ⅰ号”长304米、宽98米,相当于宋代一艘100-200吨左右载重的船。载重量这么大,不大可能因为大量铁器、瓷器而沉没。专家认为,“南海Ⅰ号”究竟因为什么原因沉没,要等整船文物出水后计算一下总重量才能见分晓。

“南海Ⅰ号”船上人是否逃生?

从近年对“南海Ⅰ号”文物的试探性打捞结果看,当前还没有发现古人骸骨。那么,“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人员是否已逃生?广东省考古所所长黄道钦说,最终能不能从船内文物中发现人骨,有待进一步发掘。黄道钦认为,“南海Ⅰ号”是一艘木船,与一些钢结构船不同,它不像泰坦尼克号那样沉重,因此沉没速度会比较缓慢;船身并不庞大,门窗也不高,“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人员想要逃离船只并不难。黄道钦说,很有可能“南海Ⅰ号”沉没后只有货、没有人,至于船上人员逃离后最终能否脱险,就另当别论了。

木质古船为何能长年不腐?

“南海Ⅰ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船没有翻、没有侧,而是端坐在海底,船体的木质比较坚硬。对“南海Ⅰ号”前期探摸中,还发现了少量的船身上的碎木块。魏峻说,这些木块的材质有一部分是马尾松木。马尾松多见于南中国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因此,“南海Ⅰ号”的出生地极有可能是南中国。为何“南海Ⅰ号”能够长存水下800年而不朽?“南海Ⅰ号”水环境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徐教授介绍说,“南海Ⅰ号”在浸泡800多年后仍保存完好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南海Ⅰ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对沉船周围淤泥的研究发现,淤泥内有很多生物,但没有存活的,这说明船体周围是一个厌氧状况非常好的环境。二是“南海Ⅰ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根据广东民间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南海Ⅰ号”上生活什么样?

“南海Ⅰ号”的生活舱里究竟蕴藏着什么信息?在对“南海Ⅰ号”的前期探摸时,考古人员从凝结物中清理出了一件较为完整的漆盒。这个漆盒虽然经历近千年凝结物压埋和海水侵蚀,但体态较为完整,漆盒上的饰纹华丽,黑底上凸嵌着瑰丽的红色云气纹,依然非常精美。魏峻介绍说,这个漆盒有一个抽屉那么大,当时被压扁了镶嵌在凝结物中,暂时还不能确切知道它的准确用途,但这个漆盒却透露出它的主人拥有精致的生活。此外,还有一批生活饰品的出水,透露出“南海Ⅰ号”上随行乘客的装扮:20颗绿豆大的铜珠如果穿上线,将是一条非常漂亮的项链;23个纤细的铜环,与苗族姑娘戴的成套铜手镯相似,专家初步认定这是古人手腕上的饰品;更为奇特的是,潜水员打捞上来几块朱砂,色彩红艳逼人。考古人员说,朱砂可以做颜料、入药,民间也用来辟邪。此前,“南海Ⅰ号”出水过眼镜蛇头骨。有专家推测,当年可能有阿拉伯商人把眼镜蛇作为宠物带上船,作为漫漫航行中的消遣。在2008年的探摸中,出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陶罐,外形朴实。专家认为,这些陶罐很有可能是“南海Ⅰ号”上的船员所用,其中一些陶罐可能是用于盛酒。如果属实,宋代文献中记载的,远洋途中船员饮酒消遣的生活,就可能在“南海Ⅰ号”上得到证实。

浙东海底藏宝图揭开神秘面纱

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绘制的一份浙东“海底藏宝图”显示,东海37处海域可能存在沉船。2006年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水下考古队员开始对象山港附近海域一带展开正式水下考古探测与探摸工作,共探摸出水27件器物。11月5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新闻通气会。至此,东海宝藏逐步浮出水面。

绘制“藏宝图”寻宝从2006年3月下旬开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调查人员,对浙东沿海可能遗留有沉船的地方进行了细致调查。他们走访了象山港以及台州三门湾北部、舟山群岛大部分濒海乡镇;访问了老渔民、潜水员和海军、边防派出所等人员,又搜集查阅了地方志、航海志、故事传说等,绘制出一份“海底藏宝图”。

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禇晓波展示了这张“藏宝图”,在图上,37处可能存在沉船的海域做了标注,其中14处属于宁波海域,23处则属于舟山海域。

考古工作者又将37处地点划分为重点遗存点和普通遗存点,把其中7处列为重点“探宝”处。2006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调集辽宁、安徽、广东、湖北、江西等省的水下考古力量,共同组建了水下考古工作队,开始对象山港海域开展正式“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