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高气扬:出人头地的35个升迁诀窍
5982100000034

第34章 不要过早参与晋升竞争

竞争是一种很残酷的行为,但是这里倡导的晋升竞争,并不是一种盲目的竞争。应该承认,没

有哪一个人在晋升竞争中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如果有的话,该竞争就不能称之为竞争了。你有必要学会规避下列情况下的竞争,这有助于你保存实力,避免无谓的伤亡。

过早参与竞争的不利后果

在晋升竞争中,要适当克制自己的言行,不要过分冲动地把自己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也不要过早地卷入这种竞争之中,否则将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利。

(1)容易遭到对手的攻击。

人们往往总是希望自己的对立面越少越好,自己的竞争对手越少越好。所以,谁要是先出头,无疑会首先遭到攻击,这是必然的。其实,我们不妨看看所有的竞争过程,实际都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规律:淘汰制。也就是说,它是通过不断淘汰来实现的。而这种淘汰又往往是以某种不太公平的方式进行的。即使有一定的名额分配,那也还有一个机遇的问题。在把握不住的情况下如果晚点进行这个程序,观察得更仔细一些,往往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大些。

(2)容易处于被动境地。

如果你过早地卷入晋升之争,就会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实力,也同时显出了自己的缺陷,以至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被动境地。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在竞争初期总是十分谨慎地保护自己,做到尽可能地不露声色。这样,便可以使自己较好地避免在竞争中受到别人及对手的“攻击”。相反,尽可能地忍让、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便可以起到后发制人的作用,可以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获得竞争中的主动权。

(3)会使自己的行为陷入被动。

如果你过早地卷入晋升之争,就不容易了解整个竞争情况,使自己后面的行为陷入被动,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判断,觉得自己的条件在各方面与其他竞争对手比较,有取胜的可能。于是,便当仁不让地冲上前去。其实,你很可能并不真正了解所有竞争对手的情况。说不定在你身边就的确有高人呢。如果这样,你的判断只能使你陷于不利的境地。聪明的人在这种竞争中总是会首先仔细地反复考察、对比自己与对手的优势和劣势,经过反复权衡之后,决定自己该如何办。一开始,别人常常并不会表现得十分充分,这样,你在一种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就不能不带有相当的片面性,这样也潜伏着危机。

冷静的态度常常可以使你做出一些比较客观的判断。

韬光养晦,后发制人

韬光养晦是一种积蓄力量、从容应变的策略。韬光养晦者胸怀开创自己事业的大志,可是又没有做好自立门户的充分准备,于是采取暗自积聚实力、蓄养精神的办法,以图后来居上,大展宏图。

元朝末年,轰轰烈烈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严重打击了腐朽的元朝蒙古贵族政权的统治。长江、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了农民起义军的割据范围,多支农民起义军在这里纵横驰骋。

朱元璋是当时众多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他出身贫寒,曾因生活所迫而入寺为僧。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在长期对元作战中,他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受到郭子兴的重用。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了义军首领。经过多年经营,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先后攻取了常州、扬州、应天(即现在的南京)等地,占领了江苏大部和浙江、安徽的一些地方。此时的朱元璋已不是当年小和尚,举旗称王已时日可待,可朱元璋还是缓不称王,究其为何?

朱元璋在胜利面前并没有骄傲,他听取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以应天城为中心,营建战争根据地。同时,他还派兵夺取周围的战略要地,向外拓展势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兵力和物力迅速壮大,应天城高河深,粮草丰足,起义军进可攻,退可守,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朱元璋以应天为基地,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富庶的江南地区。然后,他挥师北伐,把元朝势力赶到了长城以北,建立了明王朝。

当初,如果朱元璋急于称王,想尽快统一天下,那么各地的割据势力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他。而他的兵力、物力有限,即使能取得胜利,也绝不会再有雄厚的兵力北伐,弄不好元军还可能趁虚而入。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为自己称王蓄锐增势,终于“千年磨一剑”,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