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元典之一,《楚辞》是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与日月齐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不朽文化遗产。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和显学,研究论著浩如烟海,研究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较低级阶段走向较高级阶段的逻辑发展过程。这就是:在受经学为主导影响的汉代至北宋,主要表现为章句训释的方法;在受理学为主导影响的南宋至清代,主要表现为义理探求的方法;受现代哲学思潮影响的“五四”时期至现在,主要表现为整体研究的方法(第七章第二节)。在新世纪新时期,屈原与楚辞学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气象和高潮,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的开阔,研究角度的多样,研究成果的丰硕。对先贤时哲的研究成果加以爬梳与总结,已成为迫切需要。鉴于此,本书以《楚辞》元典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楚辞》基本问题研究、《楚辞》作家研究、《楚辞》作品研究、《楚辞》要籍提要和《楚辞》研究方法论等方面梳理《楚辞》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便拓展学术视野,使不同层次的研读者找到入学门径,学习治学方法,同时又提供基本的研读书目与相关的参考文献。这不仅对推动《楚辞》研究水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楚辞》的普及具有实践意义。
依照本丛书的编撰体例,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基本问题研究,我们选取了“楚辞”指称、渊薮、流传与结集等专题,逐一列举具有原创性的各家观点,然后以按语方式进行适当评点。第二章为作家研究,我们选取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作家,针对其世系、里籍、生平、交游、文学贡献等方面罗列各家主要观点,然后以按语方式进行适当评点。第三至第五章为作品研究,选取《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等10篇作品,从作者、作时、题义、题旨、段落层次、意象、篇目等方面辑录历代学者的代表性观点,然后以按语进行适当点评。所有评语一般不作发挥,以缩减此类带有主观性的成分在书中的比重。第六章为要籍版本与提要,力求通过书目的介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叙》),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读文献典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楚辞类》主要参照1997年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的《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囿于篇幅,作了适当筛选与删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楚辞类提要主要参照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囿于篇幅,也作了适当筛选与删节。今人《楚辞》研究要籍提要选取有代表性的著作66种,从内容、特点和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力求简明扼要。第七章为研究方法论,第一节对《楚辞》研究史作一述略,以便对其有总体的、宏观的把握;第二节是邵炳军师于2002年中国楚辞学会年会宣读的论文(收入《中国楚辞学》第4辑,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50—170页),邵师通过对西汉以来《楚辞》研究方法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三个阶段的回顾,探讨赵逵夫先生《楚辞》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以探求其在《楚辞》研究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上之所以得出“不少颠扑不破的结论”(《屈原与他的时代·序》)的原因,从而总结其在当代《楚辞》研究领域里做出的突出贡献和重要的学术地位。
书中所引古人著作标明作者及其朝代、书名、篇名或卷次,今人著作标明作者、书名和页码,论文标明作者与篇名。主要参考文献以作者姓名音序排列,专著在前,论文列后。同一作者的著作或论文,以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曰:“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可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通”和“变”对举成文,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革新要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因此,只有系统地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我们衷心地期盼本书能对此尽绵薄之力!
作者
2010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