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
5959100000045

第45章 80—90年代民粹主义运动的分化(16)

实际上,托奇斯基的这种思想情绪有着民粹主义的思想渊源。这同他的小组还没有完全摆脱民粹主义的思想影响紧密联系在一起。托奇斯基及其小组成员,对政治斗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观念。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革命运动的先锋队,同时却忽视争取民主和自由的任务,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资产阶级才能利用自由和民主。正因为如此,在他们看来,工人主要的注意力应是集中于争取提高物质和文化水平。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估计不足这个民粹主义带有实质性的思想特点,恰恰在托奇斯基小组的思想中表现了出来。

但是,这些思想缺陷并没有影响托奇斯基及其小组的著名成员。В.А.舍尔古诺夫等人日后加入俄国共产党(布),并成为布尔什维克的重要领导干部。托奇斯基十月革命后曾在乌拉尔积极参加国内战争,并在那里发挥重要作用;В.А.舍尔古诺夫曾是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十月革命后参加了莫斯科河岸区党组织的工作。

勃鲁斯涅夫小组1889年秋,出现了由М.И.勃鲁斯涅夫领导的另一个社会民主主义小组。这是由彼得堡技术学院学生建立的团体,取名“社会民主会社”。日后成为布尔什维克重要人物的克拉辛兄弟——Л。Б.克拉辛Л。Б.克拉辛(1870—1926),曾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加入布尔什维克派,在第三、第四、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十月革命后曾先后任交通人民委员、工商人民委员、对外贸易人民委员等职。和Г.Б.克拉辛Г.Б.克拉辛(1871—1947),1920—1922年曾任泥炭水力开采管理委员会主席。,就是该小组的第一批成员。后来,日后的“火星派”人物格·马·克尔日札诺夫斯基、娜·康·克鲁普斯卡娅、斯·伊·拉德琴柯等人,也加入了这个小组。

勃鲁斯涅夫小组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两个中心小组——工人小组和知识分子小组构成。组织的两个部分通过加入工人小组的知识分子代表进行联络。这样做,一是便于更好保守秘密,二是为了适应当时有较多工人参加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需要,便于加强同工人的联系。这个小组的特点是,它比以前的这类组织同先进工人保持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其成员在工厂进行着系统深入的宣传,并领导了第一批工人的“五一”集会和游行。

勃鲁斯涅夫小组属下共有20个工人小组,分布在彼得堡几乎所有大工厂里。小组按预先制订的计划展开工作。除进行普通教育科目外,还从事历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此外,他们还特别注意阶级斗争问题,注意讲解无产阶级和农民的状况,了解各种社会运动的历史。

受勃鲁斯涅夫小组影响的工人团体,通常分为高、低两个班级。团体的一般成员和新加入者被编在低级班,宣传员、小组的组织者、领导者被归入高级班。根据他们的不同水平和对他们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

勃鲁斯涅夫小组是俄国第一个尝试领导工人政治行动的社会民主主义组织。它最重要的活动,是通过决议发动工人,参加了民主主义作家Н.В.舍尔古诺夫的葬礼,将它变成了彼得堡无产阶级的一次真正的政治示威。

工人小组参加这次示威的有大约70—100个人,加上旁观者和偶然加入行列的工人,参与人数看起来相当可观。游行行列执着献给作家的花圈,上面写着:“献给自由和博爱的指路者”。

然而,为这次游行也付出了较高的代价。沙皇政府立即派警察进行了镇压,不仅把一些示威者驱逐出彼得堡,还加强了对小组活动的侦查。

接着,勃鲁斯涅夫小组还在1891年庆祝了在俄国举行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活动。活动在城郊秘密进行,并发表了“五一”演讲。讲演稿广为散发,对彼得堡和外地的工人运动都发生了广泛的影响。

费多谢也夫小组和斯克利亚连柯小组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呈现出一派快速发展之势。革命工人运动从彼得堡这个主要中心扩散开来,影响到莫斯科、伊凡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图拉、伏尔加流域各大城市以及南方和乌克兰。这时候的不少社会民主主义组织还程度不同地带有民粹主义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有些小组的纲领中还含有追求恐怖主义斗争的内容。

在伏尔加流域和俄罗斯中部地区,当时活动着一个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这是由一个叫Н.Е。费多谢也夫的人领导的。费多谢也夫出身于一个殷实的贵族家庭,聪慧早熟,他在1887年16岁时就建立秘密革命小组,成了喀山一带地下社会民主主义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В.И.列宁和А.М.高尔基就曾参加费多谢也夫在喀山设立的这个革命小组。

费多谢也夫小组的绝大多数成员是青年大学生。他们组织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普列汉诺夫的《我们的意见分歧》等。也举行报告会,讨论“劳动解放”社的纲领草案。该纲领草案中还有允许个人恐怖活动的内容;这个缺点曾遭到该小组的批判。在小组活动中,费多谢也夫强调工人阶级在革命运动当中的主导作用,主张加强城市工人同农村的联系。他和战友们曾致力于制订小组的纲领,但没来得及制订出来,费多谢也夫就于1889年夏遭到逮捕,组织也被破获,有36人遭到了起诉。

乌里扬诺夫(列宁)的革命生涯,就是在喀山参加学生集会,同费多谢也夫小组的秘密接触中开始的。但列宁在1889年春就离开喀山,到萨马拉来了,因此,他得以躲过了这年夏天因费多谢也夫小组被破获而可能遭逢的逮捕。在萨马拉,列宁因参加学潮被喀山大学除名,之后,以函授的形式从法律系毕业,进了律师事务所。但他不满足于律师这样的事务,便投身到了以解放被压迫人民为己任的革命斗争中去。

当时,在萨马拉秘密地活动着好几个民粹主义小组。在它们之间,那时正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题目是有关资本主义在俄国将面临何种命运的问题。列宁参加了其中的一个小组,这个小组是由阿·巴·斯克利亚连柯阿·巴·斯克利亚连柯(1870—1916),萨马拉民粹主义小组领导人,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后成为布尔什维克。1905—1907年革命时期是该党萨拉托夫组织领导人之一。1910年开始为布尔什维克的《明星报》和《真理报》撰稿。领导的。

在列宁的影响下,斯克利亚连柯小组的成员开始同民粹主义思想发生决裂,转到了马克思主义一边。接着,其他小组也发生了这样的分裂和转变。列宁在小组里很活跃,他以丰富的知识,给人们作马恩主要著作和普列汉诺夫作品的介绍,并且开始了对尼·康·米海洛夫斯基、沃龙佐夫和一些改革派民粹主义的批判。

列宁在萨马拉的地下革命活动,直接引起了斯克利亚连柯小组的分化。分化的结果,是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派和民粹主义派两部分。1892年,马克思主义派的成员组成了萨马拉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先前曾是民粹主义者的阿·巴·斯克利亚连柯、伊·克·拉拉杨茨伊·克·拉拉杨茨(1870—1933),曾参加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在1903年俄国第二次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后成为布尔什维克,任党中央国内特派员。1922年起,在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政治教育总委员会工作。、阿·亚·别利亚科夫、М.И.谢苗诺夫等人,都加入了这个小组,列宁则成了这个小组的领导人。日后,这些人都跟随列宁加入了布尔什维克。

在俄国解放运动中,像上述这些人一样由民粹主义转变到马克思主义,最后加入布尔什维克,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查查一些老布尔什维克的传记资料,不少人都有这一经历。这是由俄国解放运动最初由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大历史倾向合流发展到后来分道扬镳,由平民知识分子革命阶段发展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阶段这一具体的历史情况决定的。

四、列宁与俄国民粹主义

列宁与俄国民粹主义是一个相当大的题目,仅此就可以撰写一部颇具规模的专著。它应该包括整个俄国革命及其历史的相关内容,其中应有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过程和列宁主义本身的一些内容,同时也应涵括俄国革命的几乎全部农民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大的题目,在这里仅列一目,显然是无法涉猎其全部的。在这里我们所能涉及的,只是说明有关列宁与俄国民粹主义这一题目的复杂性问题:列宁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在相应何种意义上使用“民粹主义”这一术语;列宁怎样依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民粹主义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等等。从本书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俄国民粹主义除有特定的社会内容和阶级本质之外,它也是一个在历史上不断发展演变着的社会政治思潮和运动,随着它的发展和演变,列宁随之对它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看待列宁对民粹主义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列宁的局部言论,只是抓住列宁某一两篇文章的几句话,无视列宁的整个思想发展和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复杂情况来了解俄国民粹主义问题,而是应该从列宁的整个理论体系,从列宁对俄国解放运动史和对民粹主义的完整论述中,来了解和评价这一社会思潮和运动。因此,我们在这一节目中不奢求涉及太多的内容,只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如何从列宁著作中了解他对民粹主义评价的方法论问题,和他对若干重要问题的解读与评价。

(一)列宁是在各种不同含义上使用民粹主义术语的列宁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著作中,是以各种不同的含义使用“民粹主义”这一术语的。有时是从广义上,在很宽泛的社会思想流派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有时又是专指“自由民粹主义”,即在19世纪80—90年代的“现代民粹主义”的含义上使用这一术语;有时在上下文的特定场合,又是以特指“土地自由”派民粹主义;有时讲到民粹主义又是指代表小生产者思想情绪和利益愿望的一种很宏大的多层面的社会现象,等等。由于民粹主义是从19世纪40—50年代萌生,经过60—70年代发展,80—90年代演化,到20世纪初再度活跃、高涨并赋有新的含义,是一个历史地发展变化着的社会政治用语,列宁在每个具体场合和上下文使用的“民粹主义”究竟是何种含义,要具体场合具体分析。我国学术界某些学者,由于对列宁使用“民粹主义”这一术语的这种复杂历史情况缺乏了解,而又多以为列宁在其早期的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和《我们拒绝什么“遗产”?》是集中批判民粹主义的,因此,往往把列宁在这里使用的“民粹主义”作为一成不变的民粹主义来理解。这实际上是相当错误的;列宁在这里使用的“民粹主义”实际上是指“自由民粹主义”或“现代民粹主义”,并不是广义的民粹主义,更不是指革命民粹主义。这是因不了解列宁使用民粹主义的情况而产生的一种误解。

下面,我们打算对列宁在各主要历史时期使用的“民粹主义”的几种主要含义作一具体说明,以帮助读者了解列宁著作有关篇章的含义。

1.作为一种宏大的社会思潮、农民民主派的思想体系的“民粹主义”。

在《论民粹主义》一文中,列宁讲到“民粹主义”时这样说:“民粹主义是俄国农民民主派的思想体系(观念体现)。因此,任何一个觉悟工人都应当密切注意这一思想体系的演变。”《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6页。

接着,他又说:“民粹主义由来已久。人们公认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民粹主义的创始人。70年代革命者提出‘到民间去’(到农民中去)……19世纪80年代,瓦·沃(·沃龙佐夫)和尼古拉逊最完整地制定了民粹派的经济理论。20世纪初,社会革命党人最周全地表述了左派民粹派的观点。”同上,第326—327页。在这里,列宁几乎一口气概述了民粹主义这一社会思潮发展的历史。这无疑采用的是广义的民粹主义。从列宁高度崇敬的伟大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到遭到列宁多次严厉批判的自由民粹主义者沃龙佐夫,他们的思想体系都无疑属于民粹主义,因此,他们一个个同民粹主义都大有干系。有些中国学者不了解这一情况,所以,一听到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属于民粹主义阵营,并谈到列宁与车尔尼雪夫斯基“遗产”的关系,就气急败坏大喊:“你是给列宁扣民粹主义帽子!”他们这样发火,不能说不是一种误解甚或无知,因为他们只了解列宁在《我们拒绝什么“遗产”?》等文章中把“民粹主义”作为狭义的“自由民粹主义”使用的情况,并不了解还有在这里使用的广义上的民粹主义。

2.作为一个狭义的、专门含义的用语的“民粹主义”。

对列宁在这种含义上所使用的“民粹主义”,应根据具体历史条件,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所指来进行理解。列宁在刚开始其政治生涯时,在早期的论著如《什么是“人民之友”?》、《我们拒绝什么“遗产”?》中,大体是在专指“自由民粹主义”或“现代民粹主义”的意义上使用这一用语的。不过在这里也对狭义民粹主义和一般民粹主义作了区分,前者系指沃龙佐夫、萨诺夫和卡布利茨尤佐夫等自由民粹主义中的右翼,后者系指以尼·康·米海洛夫斯基为首的90年代《俄国财富》集团那批自由民粹主义左翼人物。

但后来列宁也常常在说明70年代解放运动意识形态和参加者,或仅指“土地自由派”那批活动家时使用“民粹主义”。1894年,他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谈到70年代和部分80年代老民粹主义的纲领时写道:“从巴枯宁主义者和暴动派,到民粹主义者,再到民意党人。”《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7页。这里他所说的“民粹主义者”,显然指的仅仅是“到民间去”的那批民粹派和土地自由派,因为在我们今天看来,列宁在这里实际上是对民粹主义各主要派别,按先后出现的次第,作了历史的罗列:巴枯宁及其“暴动派”出现较早,接着登台的是“到民间去”的那批人和土地自由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由土地自由派分化出了民意党人。与此相似,1902年他说到俄国老革命者时,把“民粹主义者、暴动派等”和民意党人并提。1905年,列宁讲“民粹主义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严整而彻底的学说”,从这时他所指的这一学说的一系列本质特征来看,他说的正是70年代的民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