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从“放牛娃”到宋氏家族的奠基人
5959000000009

第9章 引言宋耀如个案研究的历程(3)

1886年6月4日宋耀如写信给安妮父亲索斯盖特先生。他给安妮父亲寄茶叶的时候弄错地址了,他说从来没有搞错过。他承认人的“非一贯正确性”。五年前跟林乐知写信非常客气,彼此不熟悉对方,对方是老弟兄,未来的顶头上司,非常客气,非常谦卑。来到上海直面现实,他们之间的矛盾非常大。宋耀如在神学院学了那么多,已经是见习牧师,回到中国传教却发现林乐知不是他原来想象的林乐知。一、林乐知不同意他回去看他的父母,要求他必须等到春节才能回海南岛。二、不派他在上海传教而是派他去上海的郊区昆山传教。三、给他的每个月的薪水只有十几块钱,简直是剥削。

宋耀如跟女友的父亲说:“是的,我再次走在生育我的这片土地上,但远不是家一样的地方了。我觉得在美国比在中国更有家的感觉。”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二辑,第270页。

这个信息非常重要。

林乐知离开美国时间很长了,在中国前后几十年,他已中国化了。而宋耀如刚刚从美国回来,不适应又不顺利,他已美国化了。这一个中国化的美国人和一个美国化的中国人在一起,彼此之间的冲突是剧烈的。我们要诚实呈现宋耀如回到上海时的那种尴尬、那种无奈。

最后他说:“今天下午我感觉不好,信写到一半我就想结束了。”林乐知发号施令。宋耀如说:“我很不满,但我必须忍耐。……我就像老鼠那样,始终保持沉默。”同上。他说不想待在上海,想去日本传教。这是气话,他心情不好。因为原来他说要回中国当耶稣基督的见证,当上帝的仆人。

“没有人能认得出我来。”

宋耀如没等春节就擅自离开岗位回文昌老家。“我成功地看望了我的家人”,“家中所有的人都很好,他们看到我都非常高兴,尽管没有人能认得出我来”。同上,第272页。他一口的英语,没办法用中文交流。简单的几句海南话也许可以,深一点的就不行了。他已经变了,由原来的“放牛娃”变成一个传教士。

“我本以为会尝到枪药的滋味。”

他说:“海南本地人和朝廷军队之间发生了小小的战斗,在回海南的路上,我本以为会尝到枪药的滋味,但是战争离我的家乡太遥远了,未能尽兴。”同上。宋耀如有趣、逗乐,不总是严肃的。“宜昌当地的罗马天主教徒们给当地官员和人民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可是不幸的是,他们只是给自己带来了毁灭。”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二辑,第272页。他如实记录这一年在中国湖北宜昌发生的惨案。

“请给我寄些随便什么报纸来。”

在上海,希望女友的父亲给他寄美国报纸,在美国希望林乐知寄中国的报纸。宋耀如自始至终关注现实。

“万没有想到我们不能再相见于约旦河的此岸。”

给索斯盖特先生的第三封信是在1887年2月4日写的。这封信写得非常感人。1881年他给林乐知写信时,是初期基督徒,是刚刚归信的时候,鲜活,激动,想告诉全世界。1887年女友去世,给女友的父亲写信时,他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基督徒了。他没有像普通人一样,痛哭流涕,眼泪巴巴写一封信给他女友的父亲。

“当我们完成生命中的一切,都将与她相聚于没有分离的幸福彼岸。”“上帝把最甜美的花朵摘下,并从我们身边拿走;但是,这花朵正盛开在主的天国花园里。在主的怀抱里安息你是幸福的。从人间的悲伤转化为天堂的欢乐你会更加快乐。愿上帝让我们远离罪恶和虚弱,最终带我们归去,在那里我们将和所有的朋友、所爱的人相聚,与基督相伴永生。”同上。

无数次读这封信,无数次被他这种超越感动。

“我们是一个基督教家庭。”

研究宋耀如的人把他说成是弃教从商,此言差矣。他确实经商:创办上海第一家面粉厂、第一家纺织厂,收购“美华印刷馆”,改组为“华美印刷馆”。他确实做了很多事,他和卡尔将军一起做生意,他是第一个引进美国设备的中国人。但是他的信仰从来没有放弃,是他传教的方式变了。何以见得?

1915年7月20日,孙中山为了试探宋耀如,便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的女儿宋庆龄要嫁给一个有妇之夫,而且是我们共同的敌人。这个共同的敌人、这个有妇之夫,其实就是孙中山本人。宋耀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非常生气,与他所有的书信最大的不同就是激情澎湃。可以想象当时的激动与愤怒,难以抑制住自己情感的澎湃,一气之下写了一封非常长的信给孙中山。他是1915年7月20日写的信,孙、宋结婚是当年的10月25日。

“听您说罗莎蒙德允诺嫁人,并期待婚姻的到来,我甚感震惊。”“据我所知,她会留在家中陪伴其母,现在您却告诉我不一样的消息,让人难以置信。……如此荒唐我只能认为这是一个小孩子的玩笑话。”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二辑,第278页。他根本不敢相信女儿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离开孙中山去嫁给一个他们共同的敌人,而且这个敌人是有老婆的,她去当小妾。这是他万万不可想象的。他说:“我尊敬的先生,不要相信一个年轻女孩如此新奇之言。”宋庆龄离开孙中山,他认为是大逆不道。当年英语老师把宋耀如当成未来中国的林肯、未来中国的华盛顿,他自己做不到,碰到孙中山后,他觉得找对人了,自己做不到就找一个替身。宋家上下都非常尊敬孙中山。居然他们的女儿要去嫁给一个有妇之夫,要离开他,损害他的事业,他们一万个不答应。“我们都是如此地尊敬您,我们绝不会做任何有损您及您的事业的事情。”同上。

“我们是一个基督徒家庭,我们的女儿不会给任何人做妾,无论他是这世上最伟大的国王、君主抑或总统。也许我们贫于‘世俗之物’,但是我们既无贪心,也无野心,更不会低贱到去做违背基督教义之事,您似乎担心她想成为皇后,她没有这样的打算。让我再一次重申,这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足以引诱我们以任何方式去伤害您及您所珍视之并近乎全心全意奉献之事业。我不会容许此等事情发生。”孙中山做了一个有意违反常理的试探,宋耀如却不知“中计”,气得发抖:“我们绝不会允许我们的女儿嫁给一个有家室的人,无论他是谁。对我们而言,一个好的名声比一切现世之光环和特权都来得重要。”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二辑,第278页。

宋耀如把好名声放在第一位,信仰的坚定是他们这个家族的特点。他绝对没有放弃他的信仰。诅咒的话也出现在这封信里:“我们宁愿看到庆龄死去、遭埋葬,也不会让她嫁给我们的敌人做妾,即使是做妻子也不行。我们将竭尽全力阻止此类事情的发生,您大可放心。”

宋、孙之间的事在《宋庆龄年谱》里有明确记载:宋庆龄在给父亲的信里说要在上海一户人家做家庭教师,是朱卓文家。朱卓文恰恰是孙中山的内线和特使。“朱卓文走后,宋庆龄即向父亲宣布,提出要和孙中山结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激动中宋庆龄昏过去了。宋庆龄明白父母绝不会答应她的婚事,所以采取了不经他们同意而离家出走的行动。她给父母写了一张告别纸条,告诉他们,自己已下定决心要帮助孙逸仙,并同他结婚。写完告别纸条后,宋庆龄便从窗户里爬了出来,在女佣的帮助下逃出家门,与朱卓文父女一起乘船赴日本东京与孙中山结婚。”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1893—1981)》,第130—131页。

“未来人们将还您公平、尊您为神,他们将像尊崇改革先驱孔子一样给您荣耀。”

他尊敬孙中山甚至像尊敬中国的先贤孔子一样。一好友李国安对孙中山有微词,宋耀如跟他唇枪舌剑,最后两人断交。宁可跟好朋友断交,也要为孙中山辩护。“他曾经是我的朋友,但现在他是我的敌人,因为我站在您这一边,为您辩护。”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二辑,第279页。

宋耀如信念坚定,他不愿意破坏“中国的林肯”的形象。他绝对是孙中山的亲密好友。每次署名都是“您的老朋友——查理宋”,而且他每次都叮嘱孙中山注意身体。

“你们最慈爱的父亲C.J.宋。”

1915年的宋耀如已病魔缠身:头疼,肾有问题,眼睛失明,在日本疗养,但仍关爱他的子女。关爱到什么程度?非常具体。跟宋子文说,你还是来神户,不要去横滨了,这贵不了多少,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期间票价便宜,希望你带美龄一起回来。“因为我可能活不到她毕业的时候了。”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二辑,第274页。他在两个地方说,千万不要忘记从移民官那里拿到必要的文件,以便回去时顺顺当当。那种慈爱从文字中跳出来。

1915年8月6日写给宋子文的一段话让人一辈子受益:“获悉你们俩(宋子文和宋美龄)身体健康,我很高兴。保重身体!没有一个好身体,教育实际上就如同其他东西一样毫无价值。所以要始终以健康为重。”同上。

宋庆龄活了80多岁,宋美龄活了一百零几岁。他自己只活了50多岁。他受尽磨难,打拼天下,身体坏了。他多么希望子女身体健康,在他看来,教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身体健康。他对教育的理解,身体放在第一位,始终以身体为重。

对发生的事情极其关注。

信里说上海有一场风暴,孩子的妈妈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风暴,风暴把外滩所有的树都刮倒了,高大的铁纱门也被刮倒了,砸到了邻居家的树上。一艘“清泰号”轮船,从国外回来,翻了个底朝天,200多人,有100多人当场死亡。“有4个女孩子刚从美国回来也被淹死了,想到这样的惨剧真是令人伤心,他们躲过了大海的风险,却被她们家乡的河水淹没,父母连一面都没有见到。”同上,第275页。宋耀如确实爱他的孩子,但更关心世人。

非常实际,像美国人一样。

信里他告诉儿子谁的女儿嫁给一个什么人,月薪是多少,谁又嫁给谁,月薪是多少……每个月的钱是多少,清清楚楚。还有一个男孩子,忘恩负义,对他的母亲不好,他的老婆对他的母亲也不好。

信里也透露了宋庆龄不听话,他们不放心。

还告诉孩子自己的身体很不好,血压很高。

宋子文得了美国学生最高荣誉奖,他对子女所取得的成就非常赞赏。

……

宋耀如的方方面面,他的丰富人生,在这些第一手资料17封英文书信里保存下来。

阶段性句号

纵观宋耀如的一生,我们觉得可以成家作为一个界线:成家前是宋耀如自我教育的阶段,是宋耀如教育理念的酝酿阶段;而成家后则是宋耀如教育理念真正成形并付诸实施的阶段。

宋耀如过去的经历:农事的磨砺,海上的遭遇,小店的沉闷,引路人的激发,出逃后的幸运,军旅中的锻造,神学院的熏陶,回国后的考验,都成了他制定详尽的子女培养计划的基础,也是他由一个放牛娃变成宋氏家族奠基人的基础。

宋氏家族的后人都在国外,他们大部分人是不懂中文的。我们敞开大门想成为世界人,我们是否还记得民族性?我们到异国他乡是否惦记着我们的根?是否可以看到有超越于民族、超越于国家的人,在世界各地传播上帝的福音?宋耀如英文书信里提到的在华传教士多数将后半生奉献给中国。如柏乐文(William Hector Park,1858—1927),这位美国监理会传教医师。他1882年来华,协助蓝华德大夫在苏州建立博西医院,任外科主任30余年。问题很复杂。

他们得了什么?丢了什么?什么地方普通家庭可以引以为借鉴的?看来,这次的个案研究又只能打上阶段性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