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5952400000057

第57章 富民富县的希望之路(2)

4.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走商品性规模开发的路子。首先,他们从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入手,采取典型引路,试验示范的办法,组织农业科技承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1990年,全县化肥施用量已达3.2万吨,比1982年增加了1.4倍,亩施化肥由原来的29斤提高到了72斤;其中,配方施肥面积达40.9万亩,占全县总播面积的46%。推广应用地膜面积6.27万亩,占秋粮面积的17%,还试验成功了一膜两用,两粮一油等配套技术,并在全县开始逐步推广。全县已建成良种繁殖基地39个,小麦良种化程度已达90%以上;推广脱毒洋芋面积3.62万亩,带状种植面积3560亩。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广了山地水平沟种植,麦衣覆盖。洋芋双行垄种,玉米沟垄种等旱作农业技术,使全县的科学种田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其次,在开发过程中,他们紧紧抓住市场需求变化这一神经系统,以需求定发展,以效益定规模,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培植商品经济的增长点,通过市场来引导支柱产业的开发。如县上根据果品、花椒的市场行情好,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集散市场的情况,确定“八五”期间再发展果园10万亩,花椒10万亩,实现户均2亩园,人均百株椒的目标。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专业和综合市场23个,其中专业市场5个,综合市场18个,市场总面积发展到了13.5万平方米,上市总摊位达8600多个,上市人数8万余人,1990年,仅集市贸易缴纳税收和工商管理费达219.2万元,其中,小百货、苹果、桃、花椒、粉条、草编等已成了全省乃至西北的商品集散地。果品、粉条和草制品的商品率均已超过90%,全县农业商品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63.2%。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安伏乡的花椒、草编,叶堡乡的泡桐、粉条,兴国镇的小百货,郑川乡的果品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商品经济为主的区域开发格局。

5.建立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开发。县上根据每一个产业的开发程度和开发要求,诸产业建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了围绕产业开发提供系列服务的产供销服务体系。在种养业上,做到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专业协会。目前,22个乡全部建立了农技、农经、林果、畜牧兽医站,有各类专业协会39个,会员2200多人,有村科普协会440个,会员2440人,专业研究会77个,会员1350人。为了加强对果品开发的管理和服务,县上成立了园艺局,专门负责果品的开发,加强了技术指导和管理协调工作。在粉条、草编开发上,县上成立了粉条、草编两大开发公司。在此基础上,还准备成立地毯和花椒开发公司。在技术指导、培训、原料供应、产品购销等方面进行系列化全程服务。郑川乡为了加强对果品的产后服务,成立了由乡长、经委主任、工商、派出所和村委会主任参加的果品销售领导小组,聘任了40名果品经纪人,为外来客商和农户开展经纪服务,接通了果农与外部市场的联系。全县还聘任了1300名农民技术员,建立了科技示范户3240户,在植保、果树修剪,防病灭虫和科技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为产业开发提供可靠保障。县上把开发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中心任务,主要领导经常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通过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调研,制定规划,安排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实施目标管理,引进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落实各项政策等,把产业开发的每一项措施落到了实处。各级领导做到了认识统一,行动一致,一任接着一任干。县上还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四个方面75条具体政策,扶持支柱产业的开发。如:对新办的商品性加工业,三年内免交管理费;对外来个体工商户给予10%—15%的减免税照顾;对月销售额350元以下的货郎担、月营业额250元以下的饮食业予以免交营业税;在“三荒”地开发上,坚持谁开发谁所有,允许继承的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开发热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

从总体上看,秦安县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开发已初具规模,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走出子一条贫困地区发展规模商品经济的路子。但在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制约和影响着今后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县级财政困难,无力支持产业开发。近几年,县财政收入虽有较大增长,但财政支出速度远远高于收入增长速度,82%被人头费所占,1990年财政补贴额仍高达943.2万元,财政赤字92.2万元,累计赤字已达568万元,各项建设事业无力安排。二是产品深层开发不够,加工利用程度低。特别是果品业上,全县年产果品已达3000万斤以上,县上除建成一个年加工苹果400吨的罐头厂和一个年加工沙棘200吨的沙棘饮料厂外,大量果品靠出售原果。且储藏保鲜没有跟上,90%以上是农民土法储藏。三是宏观调控能力弱,富民富县结合不够。全县乡镇企业中,个体企业数占96%,产值占80%以上,乡村集体企业发展慢,比重小,而个体企业为国家创造的税收低,直接影响了县财政收入的增加。另外,全县果品业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但农林特产税省上下达了指标,县上只按指标收取,而不是按实际收入收取,1990年只收取了23.6万元。在果品运销环节上,政府的调控能力和组织化程度也较弱,大都是农户和个体商贩自发交易,一些工商税和管理费大都被流失。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还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在加工、储藏保鲜、信息预测、市场管理等环节上的服务比较薄弱,某些环节形成了断层。

三、现实的选择———按商品经济规律实现规模开发

建立和发展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秦安县开发农村支柱产业的实践看,今后,发展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以种养业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按商品经济规律大力开展深层开发和系列开发,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搞好调查研究,制定总体开发规划。各地都要组织力量对其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市场资源,科技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地情、县情、乡情和村情的认识,并根据其资源条件确立各自的重点产业和开发方向。然后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制定总体开发规划,提出奋斗目标和具体的开发方案,以便组织力量逐年逐产业进行实施。

2.改变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农村支柱产业开发的重点是种养业和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加工业。所以,要建立和发展支柱产业,必须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要抓好以兴修梯田为主的“三田”建设,要把小流域综合治理同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此外,要加强农电、道路、市场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柱产业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3.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开发。要按照总体开发规划,采取从上到下层层承包和分业、分产品承包的办法,使每一项产业和每一个产品都有一批科技承包队伍,形成一个上下配套、左右呼应的科技承包网络。在具体承包办法上,主要采取整县、整乡、整村集团承包的办法,实行资金、技术、物资、产量、效益、购销等综合承包,克服过去承包中存在的只包技术不包资金、物资;只包产量不包效益;只包产中不包产前、产后的现象,真正实现科技承包效益。

4.发育市场体系,开展系列开发。开发农村支柱产业的关键在于能否把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为此,必须把发育市场体系作为开发支柱产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各地都要按开发方案,有计划地建立一批专业和综合市场,让产品进入市场流转,逐步形成批量化的商品集散地。要在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一批骨干企业和龙头项目,围绕骨干企业和龙头项目实行种养加、农工商一体化,大力开展深层开发和系列开发,实现加工增值。

5.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开发支柱产业提供有效服务。目前,重点要抓好乡级各类技术服务站建设和村、社合作组织的统一服务。乡级建设要采取综合办站的办法,管理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体制,把各站的技术力量捆在一起,对农业生产实行集约服务。要积极探索有偿服务的途径,采取“既开方子又卖药”的办法,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把服务组织逐步办成经济实体。要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集体经济实力为农户提供统一服务,加强集体对产业开发的管理和调控能力。在服务内容上,重点抓好流通环节特别是产后的服务,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要在鼓励和支持农民个体参与流通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一批具有合作性质的专业运销队伍和经纪队伍、国营和集体商业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资金、技术、设备、信息和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同农民建立产供销、种养加、农工商联合体,为农民提供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为自己建立可靠的货源和原料基地,以增强政府和集体的调控能力,保护生产者和经营者双方的利益。

6.理顺三大关系,强化宏观调控。一是要处理好基础产业与重点产业的关系。粮食生产既是各地的基础产业也是一项支柱产业,由于受价格机制和效益原则的支配,随着其他产业的崛起,必然会产生重视多种经营而忽视粮食生产的现象。所以,在开发支柱产业的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发展多种经营的重点应放在上山、下滩、进沟等开发利用荒山、荒坡和边角废地上,通过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应用技术,大力发展立体种植和庭院经济,实行集约经营。二是处理好全面开发与重点开发,近期开发与长远开发的关系。既要开发兴办一些富民的产业和项目,也要开发兴办一些富县的产业和项目;既要开发那些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也要注重开发那些规模小但有潜力的产业;既要依靠上级的力量来开发,也要动员广大群众和全社会的力量来开发;既要采取资金、技术密集开发,也要采取劳动密集型开发;既要开发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速效产业”,也要开发一些影响全局的“长效产业”。三是要处理好自由发展与计划发展的关系。政府对发展布局、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等要加强宏观调控,最好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优势,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严禁一哄而起,造成产品大战。

7.制定扶持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加强领导。为了加快对农村支柱产业的开发,各地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对那些围绕种养业兴办的加工企业,建厂初期实行减免税政策。对那些效益不好的骨干企业和龙头项目,要实行扭补政策,以便放水养鱼,加速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尽快发挥龙头作用。扭补奖金可采取建立工业发展基金的办法解决。省上要研究制定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变单纯收支型为经营收支型,围绕支柱产业开发,加强地县财政的创收能力,尽快改变长期靠补贴过日子的局面。

为了加强对开发支柱产业的领导,县上要成立专门的开发领导小组,每一项产业都要有一个县级领导具体负责,并确定一个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以便及时地协调解决开发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保证支柱产业开发的健康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