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5952400000053

第53章 从小康建设的实践看扶贫的标准及其目标选择(1)

一、从小康标准看贫困标准

甘肃地处内陆,干旱多灾,是一个经济落后的欠发达省份。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处于落后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农村小康16项标准,我们对1990年甘肃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进行了测算和评价,结果表明,甘肃农村小康综合评分为30.06分,比全国农村小康综合评分50.6分低20.54分。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衣着消费支出比重、砖木钢混结构住房比重、电视机普及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已通公路行政村比重、用电农户比重、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等12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砖木和钢混结构住房比重、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安全卫生水普及率、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等五项指标尚未达到温饱值,与小康标准相距甚远。由此可见,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甘肃省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是不可能的。因此,1992年,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提出了按“三大块”分类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在河西地区、城市郊区和沿黄灌区组织实施了农村小康建设。提出到1997年,河西地区、城市郊区和沿黄灌区的26个县市区率先实现小康,为全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树立样板,探索经验,摸索路子。根据这一要求,河西、城郊和沿黄灌区全力组织实施了小康工程建设,到1997年底,已有22个县市区、406万农民基本实现了小康,促进和带动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综合分析甘肃农村小康建设进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康进程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根据我们对1990年—1998年全省农村小康进程进行的初步测算,结果表明,到1994年,全省农村小康综合评分达到44.03分,比1990年增长近14分,年均增长3.5分;到1998年,全省农村小康综合评分达到64.45分,比1994年增长20.45分,年均增长5.11分,后4年比前4年的增长速度提高了1.61分。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砖木和钢混结构住房比重、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服务消费支出比重等几个关键性的指标增长较快,大大提高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199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0年不变价)达到666.24元,8年年均增长33元。其中,1994年比1990年增长72元,年均增长18元;1998年比1994年增长191.2元,年均增长47.8元,后4年比前4年年均增幅提高了29.8元。(详见表一)

2.农民总体生活水平仍然较低,收入、住房、教育、饮水和通讯成为奔小康的最大难点。(1)从收入情况看,199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达到666.24元,比1992年增长263元,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56.76元,在解决温饱后向小康迈进的路途上只走过了45.8%的路程。即使按1992年—1998年的速度增长,要达到1100元的水平,也还需要10年时间,况且,1992年—1998年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增长最快,农民收入增加最多的阶段。(2)从住房情况看,按照我省制定的小康标准,砖土木、砖木和钢混结构住房比重达到74.91%,但是砖木和钢混结构住房比重只有22.2%,尚未达到全国小康标准确定的温饱值,距离小康社会要求相距甚远。与此同时,在村镇住宅建设中,忽视规划、乱建房问题比较突出,即使新建的一些高标准住房,也因没有好的规划而杂乱无章。(3)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看,我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05年,刚刚越过温饱值,文盲和半文盲比重达22.8%;中东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73年,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32年,比已经达到小康的地区低2.47年。(4)从饮水情况看,全省自来水普及率仅为22.83%,距离温饱值还差27个百分点,特别是中东部地区的自来水普及率仅有17.6%,距温饱值还差32.4个百分点,距小康水平还差72.4个百分点。(5)从农村通讯情况看,全省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仅为13.38%,距温饱值还差36.62个百分点,距小康值相差56.12个百分点。许多农村山大沟深,交通和通讯极为不便,外面的先进技术和信息难以传输到这里,阻碍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总之,上述五项指标,是我省农村奔小康的最大难点,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会延误奔小康的进程。

3.区域性差距明显,中东部地区奔小康的难度加大。1992年,笔者曾对全省86个县市区的小康综合评分进行过测算,结果表明,小康综合评分最高的安宁区达到82分,最低的宕昌县只有6.62分,相差75.38分。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看,最高的敦煌市达到1175.69元,最低的宕昌县只有297.88元,相差877.81元。但是到了1998年,敦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027元,而宕昌县只有343.65元,相差2683.45元,差距由原来的877.81元扩大到了2683.45元(详见表二)。1992年,86个县市区当中,农村小康综合评分达到50分以上的有24个,到了1997年,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农村小康综合评分达到50分以上的县市区有46个,只比1992年增加了22个。从增长情况看,中东部地区小康综合评分明显低于河西、城郊和沿黄灌区。

二、从小康建设的进程看扶贫开发的进程

1993年,笔者在研究甘肃农村小康时,曾对小康的进程作过一些预测和规划。因为当时无法测算每一个县前5年或者前10年的小康综合评分,只能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情况,做了一些初步的预测和规划。提出,综合评分在40分以上的45个县市区,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其中,26个县市区1997年左右率先实现小康;综合评分在30-40分的20个县市区2005年达到小康水平;综合评分在30分以下的21个县市区2010-2015年实现小康。但是,经过6年多的实践,除河西、城郊和沿黄灌区的22个县市区于1997年率先实现小康外,其余县市区奔小康的步伐比原来预测的要慢得多。

那么,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甘肃农村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小康社会离甘肃农民究竟有多远?要解开这一难题,我们只有通过5年来小康综合评分的变化作一简要的分析。

从全省农村小康综合评分看,1998年比1990年增长34.39分,年均增长4.3分。如果按此增长速度,要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大约需要9年时间,也就是说,到2007年左右就可基本实现小康目标。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990-1998年是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从1999年开始,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趋缓,要在今后几年内仍然保持快速发展的局面是比较困难的。根据我们前几年小康综合评分增长的趋势,一般情况下,每年只能增长2分左右,并且随着基数的增大,增长幅度将会越来越小。我们大体测算,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到2018-2020年全省农村小康综合评分才能达到90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