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5952400000032

第32章 在改革中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1)

———武威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究竟怎样深化改革,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已明确提出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就这一问题,我们对武威市(现为凉州区)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看,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关系到能否继续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稳定发展的大问题,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中心环节。

一、大合唱———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武威市是我省县级综合改革的试点市。全市共有38个乡镇、440个村,总土地面积508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46.15万亩,农村人口74.1万,占总人口的84%。1982年全市农村普遍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又进行了县改市的改革,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了综合改革试验。在改革实践中,他们紧紧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这个主题,积极探索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路子,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为农业服务的“大合唱”,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全面、持续、稳定发展。1990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71807万元,比1982年增长近3倍,粮食总产量达3.91亿公斤,比1982年增长17.1%;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100.8元增加到505元,增长4倍。总结武威市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践,他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一)不断拓宽和延伸国家经济技术部门的服务功能,为农村商品生产提供系列化服务

1.以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服务组织。自1986年武威市实行县级综合改革以来,按照“提高市级组织、强化乡级、健全村级、延伸到户”的原则,转变国家经济技术部门的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在市、乡、村、组四级建立和延伸了农村科技、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农资供应、经营管理、林果技术、畜牧防疫、资金融通、乡镇企业、农产品收购等十大服务体系。在机构设置上,他们采取“市设中心、乡镇建站、村上聘员、组定示范户”的办法,经过几年努力,四级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一是充实提高了市级服务机构。在原有的农技、林业、畜牧兽医三中心、农机推广站、种子公司和经营管理站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新设了园艺工作站、种子管理站、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颗粒饲料厂、牧工商公司和瓜果蔬菜公司,并逐步扩充了服务机构的装备和设施,改进了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效能。市上先后拿出100多万元资金,建成了农技、畜牧和林业技术中心,购置电教设备和试验设施,成立了各类科技档案、技术资料室、化验室和病虫测报站,增加了技术服务能力。与此同时,他们采取“归队、引进、调整”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壮大了服务队伍。二是完善强化了乡级服务机构。县改市以后,武威市按照“健全组织、理顺关系、明确职能、下放权力”的原则,对乡镇农村服务机构进行了全面改革,在完善提高乡畜牧站、供销社、信用社等原有服务机构的同时,全市38个乡镇新建了农技、农经、农机、林果、水电、乡镇企业等管理服务站,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人、财、物权下放乡镇管理,业务关系仍接受上级部门指导。在完善工作上,首先充实了科技人员。目前,全市乡镇各站已配备专业技术人员689人,平均每个乡镇达18人;其次是加强了技术装备。省、地、市、乡四级筹集资金260多万元建设了一批“四有”乡站。乡镇各类服务站安排了必要的仪器设备购置费,38个乡镇畜牧站配备了小型配合饲料加工设备,30个站配备了黄牛冻精授配设备,18个站配备了瘦肉型猪人工采精设备;再次是改善了工作条件。市乡两级每年都挤出一定资金,改善各乡站的服务条件。给各站添置了必要的办公生活设备,对20个乡兽医站进行了房屋维修,并将全市畜牧兽医站的经营补助费由每年的4万元增加到14万元。市上去年一次解决建设服务体系资金90万元,并决定从1991年起,每年从财政中安排资金10万元,修建两个“四有”农业技术服务站。三是健全和配备了村级服务人员。近几年武威市通过考核、培训等办法,在村级选聘、配备了“八大员”,即:农机、农技、林果、防疫、水保、农经、种子、机电员,并采取“靠、兼、营、补”的办法,逐步解决了“八大员”的报酬问题。“靠”就是把一些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选拔到村委会中,或对村委会成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既当管理干部,又当技术员;“兼”就是农经员一般由村委会会计兼任;“营”就是扶持农机员经营和维修农机具;“补”就是通过开展技术有偿服务,在收取的服务费中进行补助。四是延伸、扩散各类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田秀才”、“土专家”的带头作用,把技术服务落实到千家万户。目前全市各类科技示范户已达1.1万户,占总农户的近10%。

2.优化服务要素,拓宽服务领域。技术、信息、资金、物资、政策咨询等是为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服务的基本要素。武威市在不断发展社会化服务要素,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效能方面。一是以生产服务为核心,实行科技、水利、机械、农电、物资、资金、管理等综合配套措施。在种植业上,形成了以市乡农技、农机、种子、水利、农电等服务组织为主体,延伸到村、组的服务人员为领先的多部类、多形式综合服务体系。在养殖业上,形成了以市乡畜牧兽医服务机构为龙头,集饲料加工供应、家畜配种改良繁育、畜禽疫病防治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林果业上形成了以市乡林果服务组织为主体,村、组服务人员和林果业示范户为服务力量的服务体系。其他各业和多种经营,也都初步形成了上下一体的服务体系,围绕生产环节的各种需求,开展多方位的服务。二是以科技服务为先导,实行农、科、教结合的配套服务和技、政、物结合的承包服务。他们首先从扫盲入手,先定期举办文化学习扫盲班,使农民首先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专业培训、短期培训、以会代训和现场培训等多种办法,再向农民输入农业科技知识,把教育和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近几年,全市共培训出村技术人员3520人,参加培训的农民达43.5万人(次)。然后,采取行政、技术、物资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双轨”和集团整乡承包责任制,使技术力量和行政、物资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技服务的内容通过承包制落实到千家万户。近几年,全市农业科技承包的项目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实现科技兴农的战略,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三是以资金服务为保证,对农业生产进行倾斜服务。他们采取财政、银行、信用、集体、个人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为农业生产服务。“七五”期间,全市每年投入农业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金融财政部门每年投放2800万元的支农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市农行和乡级信用社,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在贷款发放上优先安排农业生产,做到了农贷投放与农业发展相适应,农贷投放形式与家庭经营相适应,农贷投向与增产增收的措施相适应,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有效地支持了农业生产。四是以购销服务为纽带,强化对产前、产后的服务。在产前,主要发挥供销社的主渠道作用,在不断改革供销社经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向“综合服务中心”的方向发展。目前,全市供销系统已建成供应产生资料为主的农资系列化服务体系,市供销社成立了农资系列化服务领导小组,17个基层社成立了供应站,设立了38个“庄稼医院”和154个供应网点。全市90%以上的农用生产资料由供销社供应。在产后,主要以粮油部门为主,食品收购部门和供销部门为补充进行购销服务。粮油部门在全市农村下设13个粮管所,28个站,负责粮油的收购。食品收购部门在农村设9个收购站,16个收购组,主要负责生猪的收购。供销部门除收购一定的黑瓜籽、辣椒、葵花籽等农副产品外,还办起了26个加工厂,对粮油等农副产品进行收购加工,然后销往外地。

3.改进服务方式,逐步推行有偿服务。为了使服务工作适应当前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武威市从改进服务质量入手,实行了“四个结合”,一是变单纯无偿服务为无偿有偿相结合;二是变单纯行政干预为行政干预和经济引导相结合;三是变单纯由群众上门求服务为群众上门和上群众门服务相结合;四是变单纯技术服务为技术物资相配套。目前,全市大部分服务组织都向实体化方向发展,做到“既开方子又卖药”,既强化了服务质量,又积累和增强了服务实力。市上新设的牧工商公司和瓜果蔬菜公司,采取一步到位的办法,建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经济实体。各乡镇的畜牧兽医站、农机站已全部实行经营性服务,23个乡镇农技站也开展了经营服务,占乡镇农技站总数的60.1%。丰乐镇农技站积极探索技物配套服务的路子,把技术服务和农资经营服务结合起来,采取“以技约物,先贴后补”的办法,低偿经营农药、化服、地膜、良种等生产资料,1988年—1990年三年有偿收入达2.8万元,不仅改善了工作条件,而且用有偿收入又开展了大量的无偿服务。黄羊镇农机站在搞好机耕机播服务的同时,组织108台拖拉机建立了联合运输队,三年提取管理费3500元,还投资6万元,于1988年5月兴建了农机配件门市部,至1990年底销售额达90多万元,纯收入达3万多元。他们还通过集资的方式,购置链轨拖拉机3台,160型收割机27台,开展租赁服务,实行定人、定机、定任务、定还款期限的办法,三年内分期分批还清价款后,机具归租赁者所有,为推广农业机械化创出了一条新路。

(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化社区性合作组织统一服务的功能

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实行统一管理服务。全市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了经济合作社,以村为单位建立了经济联合社,普遍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制定了《经济联合社章程》、《土地管理使用办法》、《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干部岗位责任制》等制度,把各级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通过制度明确下来。目前,全市90%以上的村实行了统一种植计划和作物布局,统一灌水、统一防病灭虫、统一机耕机播、统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五统一”,部分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实行了“七统一”,“八统一”乃至“十统一”,围绕家庭经营开展了广泛的统一服务。

2.建立合作基金会,对农户开展融资服务。为了管好用好集体积累,使之不断发展壮大,武威市于1987年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和建立了合作基金会,采取“权属不变、集体管理、有偿使用、保本增值”的办法,对集体资金实行社有村管,村有乡管,不仅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为农民提供了有效服务。目前,全市已成立乡镇合作基金会26个,统管340个村、2783个社的集体资金。成立村合作基金会2个。乡村两级合作基金会共统管集体资金802万元,1990年为农业生产开展融资服务521万元,其中:向23100户农民投入393.3万元,占75.5%;向乡村企业投入44.8万元,占8.6%。累计融资量已达1331万元,融资收入达3787万元。

3.依靠村级经济实体,开展补偿服务。随着生产的发展,武威市在改革中深化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利用集体经济的实力,为农户开展广泛的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146个村兴办和发展集体企业246个,占村总数的32.7%,其中:工商企业110个,农场15个,林场34个,果园73个,牧场16个。年产值5万元以下的村97个,占村总数的22.2%;5万元至20万元的村36个,占8.2%;20万元至50万元的村9个,占2.1%;50万元以上的村4个,占0.9%。有一定集体经济实力的村,大都为群众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服务:一是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以优惠价供给农户使用;二是统一组织机耕机播、防病灭虫等生产活动,实行低偿或无偿服务;三是减免各项提留,间接支持生产;四是统一组织科学试验和示范推广。如羊下坝乡下畦村,在原有村办园艺场的基础上,用“滚雪球”的办法逐步办起了砖厂、果品加工厂、农具厂等5个企业,固定资产达80多万元,年产值达90多万元,每年为农民在产前、产中和产后投入服务资金10万余元。西营乡营儿村自1980年以来,相继为发展生产,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等向农户补贴资金达100多万元,人均近600元。

(三)积极培植专业服务组织,增强群众自我服务能力为了适应农村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的需要,拓宽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渠道,武威市采取扶持引导的办法,积极帮助发展群众自我服务的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等自我服务组织,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市上成立了科普协会,并由科协牵头,在市级成立了为农业服务的农学会、林学会、水利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农机学会、园艺学会等6个学会和养兔协会、建筑协会、食用菌协会、果树研究会、会计协会等5个协会,共参加会员608人。各乡镇也普遍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对各种专业组织进行协调管理,帮助他们健全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完善服务内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其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农村各类形式的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研究会已达21个,参加会员6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