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科技在抗旱减灾中的巨大威力。我们在陇西县调查时看到,海拔1800米以上种植的地膜小麦,在连续180多天的干旱中不仅没有旱死,而且长得和没有发生旱灾时一样。海拔1800米以下的特干旱地区种植的膜侧小麦,虽然种植株数比大田小麦少,但苗肥苗壮,只要有3毫米以上的降水都能够发挥作用,其抗旱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陇西县采取的育苗移栽办法,更是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群众在抗旱斗争中的一次创新和发明,他们的主要做法是,针对连续七个多月无有效降水,春播作物无法下种的情况,从4月中旬开始,采取营养钵育苗、玉米秸秆育苗、营养土育苗三种方法,先将玉米和谷子培育好,然后待雨移栽,这样就可以间接推迟播种期,躲过干旱时段,为主动抗旱、决战大秋赢得了时间。会宁、静宁、正宁等县,也都推广了注水式播种、双垄沟种植等先进的抗旱技术,在抗御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宁县在发挥科技抗旱时还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经验,他们一方面推广深耕蓄墒、耙耱保墒、镇压提墒的“三墒”整墒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另一方面,坚持保住地表水、蓄住天上水、挖掘地下水,三水齐抓,蓄引提并举,大中小结合,以大带小,以小补大,兴水到户,遍地开花,先后建成了南北两塬100公里集雨补灌密集区、川区65公里大井保灌带和塬面36个蓄水窖规模村。在梯田建设上,每年利用春夏秋三季,采取人机结合、联乡联村会战的办法,当年建设,当年增产,使“三跑田”变为“三保田”。在中低产田改造上,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分期分批综合治理。在良种推广,立足抗旱,大力推广抗旱、抗倒伏、抗病虫、优质丰产的“三抗一优”新品种,力争正常年景稳定增产,丰水年景多增产,干旱年景不减产。在科学栽培上,重点推广了大秋地膜覆盖、挖窝埋肥、撮苗种植,川水地麦秋套种、粮经套种,山地水平沟、蓄水沟、垄够沟“三沟”种植,沟播,精量播种和种子包衣等新技术,使农业生产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的转变。总结中东部六县的做法,今后在科技抗旱方面要重点突出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把传统的蓄水保墒技术和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旱作农业区的水利用率,着力解决农业发展受制于“旱”的问题。做到秋水春用、以水抗旱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要用2~3年时间,形成川水区渠系配套与大口井结合、塬区小电井与集雨水窖结合,山区集雨水窖和涝池塘坝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实现普及节水灌溉和高效作物的微灌化。二是把地膜种植技术和种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农业生产“粗”的问题。大力推广膜侧沟播、注水播种、垄盖沟播、坑种垄作、撮苗种植、节能日光温室、大棚栽培、果树全膜覆盖等技术,特别要重视秋盖春播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同时,要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技术,建设一批吨粮田、双千田,力争到2001年实现人均2亩高效农田。三是把兴修梯田、培肥地力、中低产田改造与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地力“薄”的问题。大力推广机耕机播、深耕深松、配方施肥、高茬收割、秸秆还田、微生物肥料应用等技术,做到用地养地并重和以肥促根、以根调水、以水抗旱。四要把种养业技术和加工技术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农业生产效益“低”的问题。在抓好种植业技术推广的同时,大力推广高效养殖技术和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为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支撑。五要加强对旱作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推广,扩大抗旱作物的选择领域,不断引进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抗旱作物品种,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和培育能与旱作农业区雨热资源合拍、同步生长的小麦等作物品种,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六是在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上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区,重点推广地膜穴播小麦,海拔1800米以下的干旱地区,重点推广膜侧播种、双垄沟种植和注水式播种等技术。坚决杜绝不顾立地条件的一刀切和强迫命令。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尊重科学,真正发挥科学技术的抗旱作用。
四、顺应天时,顺应市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根据十年九旱的自然规律和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的经济规律,旱作农业区必须下决心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凡是经济结构调整快的地方,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也就较强,凡是经济结构调整慢的地方,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弱,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也就比较弱。近几年来,陇西县面对连年干旱的现实,下决心调整种植比例,粮食夏秋比由原来的7∶3调整为4∶6,今年,他们又针对5.44万亩冬田死亡,22.97万亩夏田面积失种的现实,进一步加大了调整力度,夏粮面积减少到22.59万亩,秋粮扩大到71.41万亩,夏秋比例已调整到2.4∶7.6。与此同时,他们还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粮经比例,重点扩大蔬菜和药材种植面积,药材种植面积扩大2.5万亩,达到7.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扩大0.94万亩,达到3.1万亩。特别是他们面对干旱严重的现实,在认真分析市场行情的基础上,选择耐抗旱、价格又比较好的党参、红黄芪和板蓝根,不仅发挥了巨大的抗旱作用,而且较多的增加了农民收入。而紧邻陇西县的武山县,光热水土资源和降雨情况同陇西县基本一样,但由于结构调整缓慢,山区的绝大多数群众发生了吃粮困难,目前,该县的粮食夏秋比例仍然为6∶4(包括夏油菜)。由于近几年来对调整种植结构的宣传和组织力度不够,在今年的大旱面前,发动群众改种秋粮的难度非常大,我们在滩歌乡卢坪村调查时看到,该村的冬小麦和冬油菜已基本死亡,乡政府改种大秋,在卢坪村修建了一个可灌溉3000亩的提灌工程,但芦坪村的大部分农民不愿改种大秋,有两户农民说,即使法办也不改种。我们在同县上的同志分析原因时他们说,压夏扩秋之所以难度很大,一是天水历史以来就是冬麦区,群众种植冬麦的技术比较成功,已经养成了习惯;二是1997年秋粮种植面积比较大,但又正好遇到了伏秋连旱,秋粮大面积绝收,动摇了群众种植秋粮的积极性;三是天水地区过去降雨充沛,从来没有发生过连续六年的持续干旱,群众总有侥幸心理,在主动抗旱方面做得比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必须下决心做好调整结构这篇大文章。一是河西、沿黄、城郊和中东部河谷川坝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效农业,走菜果粮立体种植和模式化栽培的路子,力争三年内亩均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二是陇东和南部高寒阴湿地区,要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以药材和干鲜果品为主,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性主导产业。平凉、庆阳、天水要以优质果品生产为主,陇南地区要以干果生产为主,大力发展林果业,在不断提高苹果、梨、花椒等大宗果品质量和效益的同时,调整果品结构,采取先进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淘汰老品种,并努力发展加工专用品。庆阳要积极扩大仁用杏、李子等果品,陇南重点发展油橄榄、蓝宝石石榴等果品;天水重点发展大果樱桃;兰州市重点发展加工型草莓,定西和陇南等地要引进大果沙棘等。在粮食生产上要以洋芋和谷子为主,积极推广地膜种植。从总体上都要压夏扩秋。三是定西、白银、兰州、临夏等中北部干旱地区要走生态农业的路子,通过建水窖、修梯田、种草种树等措施改变生产基本条件,在种植结构上实行粮经饲三元结构,突出发展牛羊等畜牧业,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四要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努力开拓农民的就业门路,建设好小城镇,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五、树立人口和资源意识,切实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在中东部六县调查时,我们深深感到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之对森林资源保护不够,造成环境的不断恶化,又进一步威胁到旱作农业区广大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以武山和陇西县为例,1989年—1999年的十年间,两县农村人口分别增加了4.2万人和5.2万人,人均耕地却分别由1.92亩和3.3亩减少到了1.71亩和2.9亩,若按温饱标准计算,在正常年景下山区需要2亩耕地才能生产出300公斤粮食,而武山县人均耕地仅有1.7亩,也就是说仅靠土地是解决不了温饱的,一方土地养活不了一方人。这样,势必造成大量劳动力外出,武山县去年41%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今年截至4月底,已有7.8万人外出打工,占全县总劳力的50%,大量劳力外出的结果,又使耕地无人耕种,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无法推广,反过来又影响到农业的发展。我们在滩歌乡卢坪村看到,在地里改种玉米的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强壮劳动力都到外面去了。武山县是一个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全县有6条河流,都是渭河的支流,近年来,河流来水不断减少,如榜沙河过去在枯水季节每秒流量仍达26立方米,今年已基本断流,在我们调查期间,因降了7毫米雨,榜沙河流量也仅每秒1立方米。这6条河流的发源地都是西秦岭,这里原来有小陇山林业局所设的黑虎林场,后来因没有林木采伐任务林场搬走了,仅留了6个人的护林大队,这些人也因工资没有保障,管护工作不严,致使森林越来越少,陪同我们调查的同志说,过去,榜沙河的上游全是森林,现在已全部变成了次生林,他们说,这些森林是武山县的生命之林,如果这些林子保护不好,一旦森林被全部砍光,武山县的将来无法想象。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是中东部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的根本大计。今后,必须调整旱作农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加强对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综合系统的研究,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针对山川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开发和治理措施。一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坚决杜绝砍伐森林的行为,把现有的天然林全部保护起来。特别是对大气候和雨带分布起调节作用的天然林地区,要加大恢复植被的力度,如子午岭、西秦岭、小陇山、太子山、祁连山等。二要坚持不懈地搞好种草种树活动,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走粮经饲三元结构和生态农业的路子。三要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坚决杜绝多胎生育,做到优生优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降低人口数量。据地县的同志讲,近年来计划生育工作有所滑坡,每年从8月份开始,县乡干部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应付上面的抽查上,而没有将工作精力真正用到计划生育工作上,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加强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的办法和措施。
六、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加强对旱作农业的领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凡是基层组织健全,干部工作作风扎实,群众组织发动好的地方,各项抗旱措施就落实,如陇西县围绕当前抗旱生产,建立了严格的抗旱生产目标责任制,广泛发动群众,主动抗旱,决战大秋,广大干部群众在干旱面前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把抗旱减灾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了地块和人头。而在武山县的部分乡村,基层组织在大旱面前基本上处于无所作为和等待观望的瘫痪状态,群众难发动,措施难落实。所以,必须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把帮扶工作的重点放到村党支部建设上来,对那些瘫痪半瘫痪的农村党支部,要下决心定期进行整改,对那些工作软弱,缺乏思路的县乡村,要选派一批得力干部补充到领导班子中去,加强县乡村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和工作能力。二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三是要组织力量对旱作农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集中力量攻关研究,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如对甘肃省干旱规律的研究、抗旱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攻关研究、水资源分布情况的研究、投资机制的研究等。四是要建立旱作农业发展的新机制。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四荒地”的拍卖、租赁和承包步伐。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允许多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加快乡镇企业改革步伐,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要加快小型水利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集资办水,以水兴民,对宜林荒地要进行总体规划,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承包和治理宜林地。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和有章理事的问题。加快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步伐,鼓励乡镇干部带头领办经营实体和乡镇企业,加快建立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要鼓励发展民营中介组织,使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