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5952400000017

第17章 正确把握和判断形势(2)

5.农业对外开放迈出了较大步子,发展农业的措施将由立足自力更生转向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千方百计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多层次开发、多渠道发展的轨道上来。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吸引了一批外商到我省来开发农业生产,建设了一批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黑瓜子、脱水菜、理想大根、牛蒡等一批农产品开始运销海外。但是,我省农业的对外开放还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广大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转变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干部因循守旧、求稳怕乱的思想较为严重,竞争意识不强,不敢为人先,丧失了一些有利的发展机遇。在指导农村经济工作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小生产习惯势力影响,在加快发展上缺乏大手笔、大动作。再加上地处内陆,交通、通讯和一些软硬件都不能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特别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刁难和排挤外商的现象,一些外商认为甘肃的钱难赚,即使赚了钱也难以继续发展。

6.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工作的重心将由全部集中于扶贫转向扶贫、小康两手抓。全省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254万人减少到了177万人,贫困面由74.8%下降到了8.8%。河西、城郊和沿黄地区已有22个县市区、400多万农民基本实现了小康。

过去,我们的工作精力和资金几乎全部集中在扶贫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立足于解决温饱。这样,一方面使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不能得到更快发展,另一方面在扶贫开发上,一切工作措施也都围绕粮食生产,去啃那块十分难啃的“硬骨头”,使那些效益好的经济作物难以发展。而事实上,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灾害频繁,粮食是最经不起灾害的作物,而我们却违背客观规律去发展粮食生产。这样,造成了就粮食抓粮食,就扶贫抓扶贫的恶性循环。我到陇南地区调研时,这种感受特别强烈,粮食作物都种在了一些好地上,经济作物只能种在地边、荒滩和荒山上,结果使一些效益很好的特色经济作物只能有展品、没商品,成了一些观赏的盆景。目前,从宏观环境看,国家采取“以粮代耕”的政策,加大了贫困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力度。从微观形势看,不仅贫困人口减少,贫困程度大大缓解,对粮食的压力减轻,而且全省粮食库存充裕,完全可以调控贫困地区的粮食问题。所以,必须下决心调整扶贫开发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拿出好地来发展经济作物。

7.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大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开始好转,农村工作的目标将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34万亩,累计达到1730万亩,新增梯田1316万亩,累计达到2200多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达到6.6万平方公里。基本上停止了铲土皮、挖草根的历史,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24个百分点,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我们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没能更好的处理好经济、社会和生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没有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人口的过快增长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大降低了人均占有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效率。

8.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半壁江山,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由相互脱节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转变。

历史的经验证明,能否正确的判断和把握形势,直接关系到能否抓住机遇,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和成败。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了西部开发的方向和重点,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工作的重心转向工业,也为我们发展农村工业化,用工业来武装农业提供了良好机遇。过去,我们抓住过重要的历史机遇,也丧失过许多机遇。现在,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重心转移的机遇,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主动地承接这一机遇的到来。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方向和省委、省政府发展工业的战略重点,我们必须确定好自己的开发方向和重点。我认为,跨世纪农业应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突破:

1.坚持不懈地搞好以节水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组织实施好节水工程、集雨节灌工程、在建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水土资源开发工程和机械化工程,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土渠全部衬砌,自流灌区全面普及常规节水,井灌区和沿黄灌区基本实现管灌化,林果园和高效设施农田实现微灌化,旱作农田实现梯田和集雨节灌化。

2.积极组织实施好生态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好“再造秀美山川”战略,重点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涵养林保护、农田经济林、防风固沙林以及沙产业等五大生态工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25度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搞好荒漠化治理工作。并结合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精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集中力量搞好新技术支撑的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开发,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总体思路是突出特色建基地,建好基地促发展,重点搞好酒、药、果、菜、肉和粮食六大产业的系列开发。河西地区重点抓好酒业、菜果、制种、优质粮棉、肉食品和旅游农业。建设好蔬菜、啤酒大麦、制种、硬质小麦、优质苜蓿草“五个百万亩基地”和150万亩优质梨(枣)、60万亩优质瓜、50万亩棉花和10万亩葡萄基地。其中:酒泉地区重点发展啤酒原料、制种、优质棉、优质肉牛和旅游农业。张掖地区重点发展蔬菜、制种、双低油菜和优质瘦肉型猪。武威地区和金昌市重点发展酿酒葡萄、啤酒大麦和黑瓜子。酿造葡萄种植面积5年内发展到10万亩。中部干旱地区重点发展洋芋、蔬菜和优质肉牛、肉羊基地。其中:定西和临夏两地州重点发展洋芋和草食畜牧业。定西地区洋芋种植面积由现在的231.5万亩发展到500万亩,人均达到2亩。兰州、白银两市的沿黄河谷川道地区重点发展蔬菜,种植面积由现在52万亩增加到100万亩。陇东和天水地区重点发展果品、蔬菜、烤烟和优质肉牛和肉羊。其中:庆阳地区重点发展仁用杏、苹果、烤烟和优质肉羊基地。平凉地区重点发展苹果、蔬菜和优质肉牛基地。天水市重点发展果品和蔬菜。陇南地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林、速生用材林和中药材。

4.下决心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围绕区域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系列加工,在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发展一批大、高、外、新龙头企业。首先,要抓好现有企业的改造、提高和联合,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特别是农垦、供销、商业、外贸、轻纺等企业要按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它们在各个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作用。乡镇企业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快改造改制。其次,积极鼓励工商企业向农业靠拢,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使之成为带动农业商品生产的龙头。第三,以资产、利益为纽带,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高起点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化经营新的增长点。

5.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尽快制定布局合理的小城镇发展规划,以市场建设为依托,以乡镇企业开发区建设为中心,加快沿线新型小城镇建设步伐,尽量做到不占用良田。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提倡工商业主和富裕农民到小城镇落户,兴建的各类工商企业都要向小城镇集中。把乡镇企业开发区和东西合作示范小区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宽裕型小康建设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建设好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增强小城镇功能。河西地区每县重点抓好1—2个小城镇,河东地区每县重点抓好1个小城镇试点工作。制定小城镇建设的各项配套政策,建立小城镇发展基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步伐,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6.继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扶贫攻坚不仅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直接关系到我省政治、经济发展的大局。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扶贫措施,以培育和发展区域性主导产业为重点,抓好地膜温饱工程、集雨节灌、兴修梯田、科技扶贫、对口帮扶等六大重点工作,努力转变救济式扶贫的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应天时、顺应市场,努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

7.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三大政策”,建设好“三大体系”。积极推行村务公开,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积极性。实行土地资源化,积极鼓励农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土地开发和小型水利建设。对宜农荒地、小型水利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实行租赁、承包和公开拍卖。对一些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和骨干龙头项目,在国内外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形成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结构。鼓励农民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愿组织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经济实体,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经营,组织农民走向新的联合。加快市场体系、服务体系和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加快水利体制和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研究制定灵活宽松的投资机制和公平协调的利益机制。为了争取国家投资,可以采取贷款配套、股份配套、吸引外资配套等多种办法。要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尤其要注重发挥欧亚大陆桥的作用,努力开拓独联体、中东等中西亚市场,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