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道(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5951700000025

第25章 茶的产地(4)

“眉州洪雅、昌阖、丹棱,其茶如蒙顶……其散者,叶大而黄,味颇甘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

又据民国《眉山县志》(1923年)说:

“……西南三峰山产茶,可比蒙产,故《寰宇记》列眉州为产茶州县。”

《寰宇记》就是上面所说的宋代的《太平寰宇记》。

峨眉山是眉州境内的名山,峨眉白芽茶,则是四川过去的名茶。这种茶的特色是,茶味“初苦后甘”,宋陆游有诗说,“雪芽近自蛾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雪芽就是白芽。峨眉山的茶产,到了清代中叶,为数还很多,据清嘉庆《峨眉县志》(1813年)说:

“自峨山万年寺以下,一路山地,多系茶山。”

又据清乾隆《丹棱县志》(1761年)说:

“茶俱产西山总冈至盘陀,蜿蜒数十里,民家僧舍,种植成园。”

过去的丹棱县北二十里有石崔(音鹤hè)山,山势高峻,上多带棱角的赤石,丹棱县即因此而得名。

8.汉州

广汉的赵坡茶,过去是和峨眉之白芽、雅安之蒙顶并称为“珍品”的,但据清代《汉州志》的记载,说是“今州属无产,亦不详赵坡名”,则汉州茶产在清代已几近绝迹了。

据民国《绵竹县志》(1919年)说:

“县北马跪寺青龙、白虎二抱茶产甚佳,其汉王场及西山所产亦多。”

(六)黔中茶区

1.思州

原思州所属的贵州务川、印江、沼河和四川酉阳各县,大部分都产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务川的高树茶。据清乾隆《贵州通志》(1741年)说:

“茶,出婺川,名高树茶……色味颇佳。”

茶名“高树”,则树之高大可知。看来,这和近年在务川所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2.播州

原播州所属的贵州遵义市和遵义、桐梓各县,无不产茶。据民国《续遵义府志》(1936年)说:

“茶,各属皆有。遵义金鼎山产云雾茶……清平之香炉山,遵义之金鼎山,亦产茶,几与阳宝山(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产云雾茶,为‘贵州茶品之冠,岁以充贡’)产相埒。金鼎亦呼为云雾茶,大抵皆以其高之故。两处所六无多,颇不易得。桐梓之祖师箐产者亦然。”

播州在汉代为夜郎国地,在民国《桐梓县志》(1929年)中,还保留有“夜郎箐”的地名。据同《县志》说:

“夜郎箐顶,重云积雾,爰有晚茗,离离可数,泡以沸汤,须臾揭顾,白气幂缸,蒸蒸腾散,益人意思,珍比蒙山矣。”

另外,属于原播州的今湄潭县,其所产的湄潭眉尖茶,过去曾列为“贡品”。另据清光绪《湄潭县志》(1899年)说:“茶,质细味佳。”

3.费州

4.夷州

夷州,在今贵州石阡县一带。石阡茶,过去曾列为“贡品”。

(七)江南茶区

1.鄂州

今湖北咸宁地区,在原鄂州的辖境内。属于原鄂州的武汉市长江以南部分、黄石市以及咸宁地区的咸宁、阳新、通山、通城、嘉鱼、武昌、鄂城、崇阳、蒲圻各县,其中大部分都产茶。特别是州境内的武昌山,根据《七之事》所引述的《续搜神记》的记载,则早在晋武帝(280)时,已野生着“丛茗”。武昌县在清代还有产于黄龙山巅的云雾茶,据清光绪《武昌县志》(1885年)的评述,称为“极佳”。至于咸宁地区的各县中,当以蒲圻县属羊楼洞的茶产最为有名。据清道光《蒲圻县志》(1836年)说:

“羊楼洞产茶。”

又据民国《蒲圻县乡土志》(1923年)说:

“茶为出口大宗,蒲邑四乡皆产之,而种植较盛,获利颇多者,厥为南乡,以其近羊楼洞茶市也。”

羊楼洞所产的砖茶,过去曾远销蒙古和西伯利亚一带,据上引的同《县乡土志》说:

“洞市茶砖,为吾蒲商业特色……正货出羊楼洞,次货出羊楼司、柏墩,下货出聂市。”

2.袁州

据毛文锡《茶谱》说:

“袁州之界桥,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笋,烹之有绿脚垂下。”

但根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的记载,袁州的界桥茶,则是唐代“吴越之茶”中的名茶之一。

袁州在唐代计辖有新喻、宜春、萍乡(唐代名为苹乡)等三县,界桥茶系产于州属的宜春县境内,它在唐代虽被称为名茶,但到了宋代,已不再为人所重。据清康熙《宜春县志》(1683年)说:

“茶,《茶谱》云:袁(州)界桥,其名甚著。今惟称仰山稠平、木者(木字之前或木者两字之间疑有阙文)为佳,稠平尤号绝品,出《宋志》。”

另据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说:

“绿英、金片出袁州。”

这里所说的袁州,指的就是宜春县。

袁州自明初起改为府,府属各县,在明、清两代,俱有茶芽入贡。

3.吉州

吉州在唐、宋、明各代,俱有茶入贡。据唐《元和郡县志》说:

“吉州贡茶。”

又据清康熙《吉水县志》(1673年)说:

“旧志:吉州……在宋贡茶、藤、紵布……明兴,不以前代为例,皆因土地所产之宜……惟茶芽岁贡不绝”。

(八)岭南茶区

1.福州

福州在唐代是一个有贡茶的州,据明弘治《八闽通志》(1489年)说:

“土贡,福州府:唐,茶。”

又原福州所属各县也无不产茶,明万历《福州府志》(1613年)曾说:

“茶,诸邑皆有,闽之方山、鼓山为最……他如侯官之九峰、长乐之蟹谷、福清之灵石、永福之名山室,皆产茶。”闽方山,说的是闽县的方山。

方山,在福州南五十里,以山形端方如几而得名。方山茶早在唐代就已闻名。唐李肇《国史补》在列举唐代名茶时,曾说:

“福州有方山之露芽。”

又禾淳熙《三山志》(1182年)也说:

“唐宪宗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日:‘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

这里附带淡一下和方山茶齐名的鼓山茶。

据民国《闽侯县志》(1930年)说:

“茶……《茶谱通考》云:建州之北苑先春、龙焙,福州之柏岩。”

另外,毛文锡《茶谱》也有“福州柏岩极佳”之句。

《茶谱通考》把福州的柏岩茶和建州的北苑先春、龙焙并列,说明柏岩茶早已是一种名茶。但柏岩这个地方迄今还不能查明其方位所在,有的人认为福州的柏岩茶就是福州的方山茶。实则柏岩茶可能是鼓山的半岩茶。这首先是因为“柏岩”的“柏字”和“半岩”的“半”字是同一声母的声音相近的字;其次,从茶的品质来说,据上引的民国《闽侯县志》的记载,则鼓山半岩茶是“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这和建州的北苑先春、龙焙是差可比拟的。

又鼓山半岩茶之所以名为“半岩”,是由于它产于鼓山的半山之故。

2.建州

建州之有建茶,是从唐贞元年间(785-801)常衮为建州刺史时就建溪造为研膏茶开始的。因此,约和常衮同时的陆羽,虽在《八之出》的产茶地区内列有建州,但对它的茶产情况却说是“未详”,这大概就是宋熊蕃在《北苑贡茶录》序中所说的“陆羽《茶经》、裴汶《茶述》者,皆不第建品”,是由于“二子未尝至建”之故。另外,唐李肇的《国史补》在列举唐代名茶时,对建茶也未予述及。这说明建茶之闻名于世,当在唐代末年。

建州茶中最脍炙人口的,先是北苑茶,后是武夷茶,在清代初年,“且以武夷茶为中茶之总称”(见民国《崇安县新志》1940年)。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对这两种茶的产地介绍得十分清楚。《苕溪渔隐丛话》说:

“余至富沙,按其地理,武夷在富沙之西,隶崇安县,去城二百余里(里数恐有误);北苑在富沙之北,隶建安县,去城二十五里。北苑乃龙焙,每岁造贡茶之处,即与武夷相去远甚。”

关于“北苑贡茶”的采制情况,在《三之造》之述评中业已述及,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这里谈一谈武夷茶。

过去很多人有这样的说法,“至元武夷兴而北苑遂废”,意思是,到了元代,武夷茶兴起后,北苑茶就被废弃了。这从贡茶来说,是正确的,但武夷茶的为人们所知,可以上溯到唐代。唐·徐夤在《尚书惠腊面茶》诗中,已有“武夷春暖月初圆”之句,说明那时已有武夷茶了。不过,根据民国《崇安县新志》(1940年)的记载,在时间上还可以上推到较徐夤为早的唐代孙樵。

“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之别称,唐时崇安未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然则此茶之出于武夷,已无疑义。孙樵,元和(唐宪宗年号,820年前后)人,先徐夤约七十年,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

武夷茶的历史,大致是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见上引的《崇安县新志》)

武夷山茶,计分岩茶、洲茶两种,在山者为岩,上品,在麓者为州,次之。品名多至数百种,据上引的《崇安县新志》的说法是:

“不外时、地、形、色、气、味六者。如先春、雨前,乃以时名;半天夭、不见天,乃以地名;粟粒、柳条,乃以形名;白鸡冠、大红袍,乃以色名,白瑞香、素心兰,乃以气名;肉桂、木瓜,乃以味名。”

3.韶州

4.象州

据民国《象县志》(1947年)说:

“象地宜茶,载于陆羽《茶经》,洵非虚构。盖本县境内,皆可种茶,而所产茶叶,以色香味三者言之,实不让各地名种。”

五、我国茶叶产区的发展

唐代的茶叶产区,已遍及现在长江南北的13个省(区),奠定了我国茶叶生产的基础。从唐代到现在一千余年的时期中,就省(区)来说,已从13个省(区)发展到19个省(区),东起台湾,南至广东,西至云南,北至山东(这里不包括西藏,新疆试种地区)都栽植茶树。就县来说已从48个县(这里不包括唐代和唐代以前产茶的州)发展到951个市、县(自治县),有的省几乎县县产茶,如浙江68个市县,有67个产茶,湖南97个市县,有96个产茶。茶叶产区集中在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台湾、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区),而尤以浙江、湖南产茶最多。

茶叶产区的发展,决定于饮茶风尚的传播,即消费的需要。自唐代以迄现在,由于饮茶风尚传播得以日益广泛,使得我国的茶叶产区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时期:一次是,在十八至十九世纪的二百年中,我国的饮茶风尚由国内传至国外,茶叶需求量大增,于是出现了一次大的发展时期;另一次是,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充分满足国内外消费的需要,于是又出现了一次新的发展时期。现在,我国茶叶产量已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但在世界茶叶总产量已达三千万担的今天,我们这个人口众多、茶区广大的祖国在世界茶叶生产中所占的地位,仍是很不相称的,当前的任务,就是要逐步有计划地改变这种不相称的情况。

包括茶叶这个经济作物在内的农作物生产,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经济,交通条件所制约,其作物区一般不宜按行政区划分,而应按经济区加以规划。在我国茶叶历史上像祁红茶区(这个茶区包括安徽省的祁门、东至和江西省的景德镇)就是跨越省区的例子。

茶区属于经济概念,应该在总的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历史的、现在的、自然的、经济的、生产的和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规划。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笔者在与胡浩川先生合著的《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上,曾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状况、茶区分布面积的大小及茶叶产品的种类等,在未经过实地调查的情况下,将全国划分为13个产区,即外销茶中的红茶5个区:包括祁门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和宜昌红茶区入绿茶两个区(包括屯溪绿茶区和平水绿茶区)和乌龙茶一个区(即福建乌龙茶区),共8个区,内销茶计5个区(包括六安绿茶区、龙井绿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川茶区和其他茶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产茶市县已迅速增加到951个,较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增加了很多。由于产茶市县的大量增加,茶叶学者和专家们虽已对各个产茶市县做过大量调查工作,但因对生态条件、产茶历史、茶树类型、品种分布、茶类结构和生产特点等的认识和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关于全国茶区的划分,就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即划分为:三大茶区、四大茶区、五大茶区和九大茶区。

三大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纬度,它选定北纬31°和26°作基线,结合地形、产品分布和茶树生长情况划分为北部茶区、中部茶区和南部茶区。

(1)北部茶区(暖温带茶区)约在北纬31°以北及淮河以南地区,包括川北至四川盆地以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及江苏等茶区。

(2)中部茶区(亚热带茶区)约在北纬31°以南、北纬26°以北及南岭山脉以北地区,包括滇北、川中、川南、黔北、鄂南、皖南、闽北及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全境。

(3)南部茶区(亚热带一热带茶区)约在北纬26°以南及南岭山脉以南地区,包括滇中、滇南、黔南、闽南及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全境。

五大茶区:

(1)岭南茶区包括福建,广东两省中南部,广西、云南两省区南部及台湾省。

(2)西南茶区包括贵州省全部,四川、云南两省中北部及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

(3)江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两省区北部,福建省中北部,安徽、江苏两省南部及湖南、江西、浙江三省全部。

(4)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和苏北部分地区。

(5)淮北茶区包括山东中南部和江苏北部的几个县。

四大茶区:

即岭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这个划分方法,除了把五大茶区中的淮北茶区并入江北茶区外,其余的岭南、西南、江南三大茶区,其地域范围,都与五大茶区中的各该茶区的相同。

九大茶区:

(1)秦巴淮阳茶区包括江苏全部茶区、安徽黄山以北茶区、鄂东茶区、川东川北茶区、陕西紫阳茶区、河南信阳茶区。

(2)江南丘陵茶区包括祁红、宁红、湘红等红茶区和杭湖,平水、屯溪等绿茶区以及羊楼洞老青茶区等。

(3)浙闽山地茶区包括温州茶区、闽东和闽北茶区。

(4)台湾茶区

(5)岭南茶区包括闽南和广东、广西茶区的全部。

(6)黔鄂山地茶区包括宜红茶区、贵州茶区和滇东北茶区。

(7)川西南茶区包括川南茶区、南路及西路边茶区。

(8)滇西南茶区包括滇西和滇南茶区。

(9)山东茶区包括鲁东南沿海茶匡、胶东半岛茶区、鲁中南茶区。

上述的四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实际上只是三种。笔者认为,拟以纬度为主要依据的划分方法,亦即三大茶区的划分方法,似较为合适。如采用这种划分方法,似可确定北部茶区是以制作绿茶为主的茶区;南部茶区是以制作红茶特别是红细茶为主的茶区;中部茶区则是兼作红茶、乌龙茶和绿茶的茶区。但关于茶区的划分,由于牵涉到上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在认识和理解上各有不同,似应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并通过专题会议予以探讨后,再行最后定议。

兹将我国包括试种地区在内的产茶县分省(区)分别列表于后:

1.山东省

(1)临沂地区日照莒南莒县临沂蒙阴

(2)泰安地区泰安③

(3)昌潍地区胶南五莲诸城

(4)烟台地区即墨文登乳山荣成

(5)青岛市青岛市郊

2.江苏省

(1)苏州地区吴县②常熟沙洲无锡②

(2)镇江地区宜兴①溧阳③高淳③溧水③金坛②

句容②丹阳②武进③丹徒④镇江市④

(3)扬州地区六合③仪征③扬州市郊①

(4)淮阴地区金湖盱眙

(5)南京市南京市①江浦③江宁②

(6)连云港市连云港市

(7)苏州市苏州市①

(8)常州市常州市②

(9)无锡市无锡市

3.安徽省

(1)滁县地区天长来安③滁县③全椒③定远②凤阳③嘉山

(2)六安地区六安①寿县③霍丘⑦肥西舒城②金寨霍山②

(3)芜湖地区芜湖③繁昌②南陵②泾县②

宣城①郎溪③广德②当涂③

(4)巢湘地区肥东庐江③无为③巢县②含山②和县②

(5)徽州地区宁国②绩溪②旌德②太平①

歙县②休宁②黟县②祁门②屯溪镇

(6)安庆地区怀宁②桐城②枞阳潜山②太湖①宿松②望江②岳西

(7)池州地区东至②石台②贵池②青阳②铜陵②

(8)合肥市合肥市③

(9)马鞍山市马鞍山市

(10)铜陵市铜陵市

4.浙江省

(1)绍兴地区绍兴②诸暨②上虞②嵊县①新昌②

(2)宁波地区鄞县①镇海②奉化③余姚①慈溪②宁海②象山②

(3)金华地区金华②兰溪②武义②永康②东阳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