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龙
老王的闺女很争气,一口气给婆家生了对儿双胞胎孙子。老王喜不自禁,给一对儿外孙子取了名字,一个叫王安阳,一个叫王信阳。叫王安阳,是因为老王的老家在安阳;叫王信阳,是因为闺女的婆家在信阳。双胞胎不好养,老王就把王安阳留在了身边,让女婿把王信阳送到了信阳,由亲家抚养。
过了一年半载,闺女想王信阳想得要命,就把王信阳接了回来。老王也同意,双胞胎不放在一起养,长大了会不一样的。信阳那地方,老王知道,管“黄豆”不叫黄豆,叫“房豆”;管“茶水”不叫茶水,叫“茶匪”。想想看,一对双胞胎,一个安阳口音,一个信阳口音,会让人笑话的。更关键的是,老王天天都想见到两个外孙子,见不到哪一个,都会百爪挠心。
于是,就把王信阳从信阳接了回来。
于是,王安阳和王信阳就被统一到老王的麾下了,老王做上了“孩子王”。每天,老王和老伴一人扯一个外孙子,比上班都累。
一扯就是三年。
双胞胎到了四岁,该上幼儿园了,该找老师受教育了。老王一打听,每个小孩子每月要交一千多块钱,两个小孩子就是两千多块钱。这不是割肉嘛。老王想了个主意,送一个外孙子上幼儿园,另一个外孙子在家养。当然,这是表面文章。实质上,让两个外孙子轮流上幼儿园,一替一天,反正长得一模一样,老师看不出来。就像故事里的“葫芦娃娃”。这是穷人的主意。老伴儿、闺女、女婿,都是穷人的家属,没有理由不同意。
老王把两个外孙子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进了幼儿园,两个人都叫王安阳。王安阳听了很高兴,王信阳却有些小不高兴。老王绘声绘色地讲了“葫芦娃娃”的故事,王信阳才高高兴兴地同意了。
可幼儿园并不是好上的,交钱也未必上得成。老王挖通了园长的管道,赔着笑脸,说尽了好话。园长笑道:“老王啊,听说,你会写稿?给幼儿园写篇表扬稿吧,登登报。”
老王乐不可支地照办了。三天后,幼儿园的好人好事见报了。这就是老王的本事。为了外孙子,就是凭空编,也能编出来好人好事。
王安阳和王信阳就开始轮流上幼儿园了。如老王策划的那样,真的没人看出来。两个小朋友一模一样,谁能看得出来呢?
王安阳和王信阳在幼儿园学了些本事,在家里少不了要比试。有一天,小哥俩比赛答题。老王指着一个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形?”王安阳抢答说:“长方形!”老王又画了一个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形?”王信阳抢答说:“短方形!”老王笑得喷茶,又给小哥俩出了几道算术题,结果,全都吃了老王给的“鸡蛋”。小哥俩一点都不脸红,反而争辩道:“我的‘鸡蛋’大!”“我的‘鸡蛋’,比你的大!”
老王笑不出来了,意识到双胞胎轮流上幼儿园并不是好事。
闺女和女婿也这么认为。闺女和女婿展开了行动,也不知他们通过什么关系,打通了老师的关节。整好班里有个小朋友请长假了,床铺空着。老师同情双胞胎家庭困难,同意两个孩子一块来,一个暂时不收钱,等“六一”搞活动的时候,让双胞胎上个节目,一定能抓观众的眼球。老师说,双胞胎拿了奖,再找园长办入园手续,说不定可得到优惠。
这个办法是有漏洞的。可大家都高兴的时候,就把漏洞疏忽了。
这个漏洞还是露出来了。有一天,幼儿园放学的时候,老王去接外孙子,只接到了一个王安阳,另一个王信阳,不知跑到哪里去了。问老师,老师说不知道,两个小孩一模一样,谁能记住哪个是哪个呢?再说了,这么多小孩子,像一群嘁嘁喳喳的小麻雀,老师看得过来吗?
后来,总算把王信阳找到了。原来,王信阳的爷爷从信阳过来看孙子,直接到了幼儿园。王信阳从窗户里看到爷爷,就偷偷地跑了出去。
虚惊一场。家庭会议决定,立即给双胞胎办理正规的入园手续。老王捏着表格,找到园长,要园长签字。园长矜持地说:“包子露馅了?又塞进来一个?”
老王堆着笑容说:“我再给幼儿园写篇表扬稿吧?”又说,“以后,幼儿园写稿,我包了。”
园长哈哈大笑,当场把字签了。
老王很是自豪。老王高兴的时候,就对两个外孙子说:“姥爷我,晚年给你们当奴隶了!”
老王说的是真心话。人老了,为晚辈儿活着,才是为自己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