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的出发点基于国内金融综合化(混业)的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层出不穷,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集团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全书着眼于将来中国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金融机构可以自主择业、产品融合,并逐步提供全能化金融产品的背景。
由于中国的历史原因,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加入WTO后中国开始逐步开放金融领域,国外大型金融集团将逐步进入中国,面对中、外资银行在开拓市场、争夺客户和加强内部管理方面的竞争必将日趋激烈,国内金融机构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应对竞争,国内近年来出现了中信集团、平安保险集团、光大集团等金融集团,这是中国金融从分业经营模式向综合化(混业)经营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但这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新的金融风险。如何针对中国金融集团的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防患于未然,已提上日程。
1.2.1 中国金融集团的现状
1.2.1.1 中国金融集团发展现状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业就逐步从“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以及专业银行的发展,开始出现金融机构全能化和企业办银行的现象。中国金融的职能得到了有力地恢复和发展,但与世界金融发展的主流相比,以及国民经济对金融发展的强大需求相比,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中国金融体制变革与中国金融集团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金融改革开放前“大一统”金融体制(1949~1978年)。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金融业实行“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金融业务单一。中国人民银行集货币发行、储蓄、信贷等金融业务于一身,除了农村信用社外,没有其他金融机构,除了银行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外没有其他的融资途径。
2.新金融体制建立阶段(自然混业经营阶段)(1978~1993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开展了较为齐全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机构也逐步完善,中国金融体系建设逐步清晰起来,改变了“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出现了金融多元化。中国逐步建立了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为辅的新金融体制。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调整和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全面开办了信托、证券以及其他经济实体,甚至直接经营各类工商企业。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开创了证券的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商业银行是中国证券市场创立的初始参与者和建设者,上海的银行纷纷成立了证券部,之后各家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都成立了证券兼营机构。在中国证券市场初步形成的过程中,银行在资金、技术、人员和组织管理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银行大量的信贷资金通过不同渠道进入证券市场,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于是,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银行业与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
3.市场化金融体制强化阶段(分业经营和监管阶段)(1993~2002年)。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分业经营”明确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国有商业银行对保险业、信托业和证券业的投资额,不得超过其资本金的一定比例,并要在计算资金充足率时从其资本额中扣除;在人、财、物等方面与保险业、信托业和证券业脱钩,实行分业经营”。从此,揭开了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的序幕。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体系的建立,分业监管的框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至此,中国金融业进入严格的全面分业阶段。2000年9月,为了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各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交流监管信息,及时解决分业监管中的政策协调问题,促进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成立三方监管联席会议制度。
2003年3月,国务院公布新的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自此,中国人民银行50多年集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于一身的“大一统”时代结束,标志着中国“分业监管”模式更加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专司货币政策职能,银监会分工银行监管职能,中国银监会将进一步加强银行业的监管;同时,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和中国银监会的监管工作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建立紧密的联系机制,及时沟通有关金融市场风险和运营情况,共享监管信息。
4.综合化金融服务体制的准备阶段(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金融集团建立)(2002年至今)。
1986年10月27日英国政府出台了《金融服务法》,1997年12月日本政府通过了《有关伴随控股公司解禁产生的金融法律关系的整备法案》,1999年11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压倒性地通过了以金融综合化(混业)经营为核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世界各国纷纷抛弃原有的分业经营体制,进入综合化(混业)经营的时代。作为世界上实行分业经营体制的国家,中国不可能长期游离于世界金融发展的主旋律。
虽然中国没有定义金融集团,但根据巴塞尔委员会、证监会国际组织和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共同制定了《多元化金融集团监管的最终文件》,金融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中或者至少在两个以上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集团。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成立中信控股,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所有的金融业务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以及期货等金融业务置于中信控股的管理之下。成为中国第一家经批准设立的跨金融业务领域的金融控股集团,也就是金融集团。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业进入了综合化金融服务体制的准备阶段。
1.2.1.2 中国金融集团风险管理的缺失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多元化金融集团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伴随而来;同时由于多元化金融集团复杂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和交叉业务种类不可避免地带来特殊的金融风险;而中国金融体系处在一个逐步走向成熟、规范的过程中,中国金融集团还在逐步摸索过程中,中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投资主体还很不成熟,无疑会带来中国制度特色的金融风险。
同时,由于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建立时间较短,市场化道路刚刚开始,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水平较低,需要认识到金融综合化经营的路途非常艰难。如何有效进行风险的规避,防止金融风险的传递以及有效进行规模经济的重构还存在很多问题。
1.2.1.3 金融集团风险管理研究的意义
1999年11月4日是美国金融法律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日期。美国国会通过并由总统签发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正式结束了美国历时60多年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金融业综合化(混业)经营的发展过程就是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过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之间的不断融合,金融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金融业综合化(混业)经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金融综合化经营条件下的风险分析和控制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包括金融集团的公司治理、金融集团的内部利益冲突、金融集团的风险度量等。
对于加入WTO的中国金融业来说,进行该项研究意义重大。世界金融业纷纷确立综合化(混业)经营格局,中国刚刚完成由“混乱经营”到“分业经营”的转变,在中国加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市场化机制逐步健全的过程中,系统性的金融问题不断出现。在如何有效提升中国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方面引起了金融分业还是综合化(混业)经营的模式争论。20世纪90年代确立的金融分业管理模式对隔离、控制与化解中国金融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体系市场化的发展,中国的金融综合化(混业)经营问题变得日益重要。
在中国目前金融业广泛缺乏针对金融综合化(混业)风险管理的理论指导和深度措施的状况下,探讨金融集团风险管理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充分的理论意义。这就是本书选题的出发点。
1.2.2 风险管理的加强是金融集团发展的必然结果
1.2.2.1 金融业的内在动力促使金融集团的产生
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综合化(混业)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开始出现综合化(混业)经营的新动向,向着金融百货公司的方向前进。特别是1999年《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在美国通过之后,金融集团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金融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存在内在的经济动力,集团特有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优势构成了金融集团发展的内在动力。金融资产同质化特性也构成金融集团迅速发展的动因。
孙振峰(2000)、张艳(2003)等认为金融集团的发展从需求方面看主要有:世界范围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增长的直接融资市场改变了各国的金融格局;金融服务的内容和个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作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金融机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压力。从供给方面看主要有:金融创新的不断推出逐步改变了金融格局的现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金融业务综合化经营的技术基础,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手段;金融全球化加剧了世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引起世界范围的金融业兼并重组进程,跨业兼并比比皆是。
金融业的内在需求和发展动力成为金融集团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外部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变化只是外因,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等对金融集团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供给基础。
1.2.2.2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促使金融集团的产生
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社会财富向个人倾斜,居民对金融业务的需求以及对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了原来的基于资金安全、利息收益和结算的业务,逐步向投资理财、交易中介、信息中介发展,这些都要求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安全快捷的综合金融服务。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资本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微观的投资主体和储蓄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开始多样化。由此引起了金融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中国金融机构在面对国际金融产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压力下,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中国的金融机构拥有非常大的动力去进行金融综合化、全能化的创新,争取在严峻的国内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金融集团的综合化经营所带来的可观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可以降低资金的融资成本,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总之,面对国内金融产业即将开始的激烈竞争场面,国内脆弱的金融体系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在确保中国金融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进行金融综合化和全能化的发展。
1.2.2.3 保证金融安全、完善监管客观上要求金融集团建立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中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既包括历史原因形成的风险也包括现实因素造成的风险积累。无论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中国金融体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风险,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如何保证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议题,金融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必须确保金融安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由于传统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只针对单一的一种风险,没有进行遍布金融机构全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风险的管理不能保证金融集团的全面实施。而一致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和管理体系才能够有效进行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就成为金融集团的重要选择。
金融监管当局由于需要面对不同水平的监管对象和机构,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也不一致,科学有效的监管不仅需要外部监管,也需要金融机构建立自身的全面风险防范体系,保证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
1.2.2.4 复杂的金融集团业务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金融业是特殊的风险行业,金融集团囊括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以及其他投资性金融业务并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上进行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复杂的金融业务交叉除了面对其他一般性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外,不可避免地拥有独具自身特点的特殊风险,如资本金重复计算风险、内部利益冲突、复杂组织机构带来的风险、风险传递、内部交易、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代理风险、监管政策的法律风险等。如何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进行风险的识别、度量、防范和控制对金融集团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对中国金融业整体发展和风险管理意义深远。
总之,中国金融集团的现实复杂性和业务复杂性更需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来确保中国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