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学妙用职场厚黑学
5869800000005

第5章 临危隐退,游刃有余

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在职场中,当最得意之时,要能预防将来可能遭到的祸害并及时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保护自己,同时让位于新贤。否则就可能落个身败名裂的地位。精通厚黑之道者,当他处于顶峰期时,会激流勇退,真正做到知足而止,见好就收。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范蠡,还有一个是文种。当时勾践在会稽山一战中大败,国力也不足以与吴国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怎样才能报仇雪耻。范蠡劝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便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军事力量。

这时候,夫差因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就派人到处物色美女,结果在浣溪边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的西施。越王派范蠡把她献给了夫差。夫差一见西施,顿时被迷住了,把她当做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也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监视。随后,文种和范蠡又帮助勾践取得夫差的信任。他们还设计让夫差杀了忠臣伍子胥;送给吴国浸泡过、不能发芽的种子,害得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国内人心大乱。最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

越王灭吴以后,越王勾践循吴王夫差故辙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一时号称霸主。勾践的霸业,与范蠡、文种的忠心效劳、协力深谋是分不开的。徐州会盟后,范蠡便担任了上将军这个最高军事指挥职务。范蠡觉得自己的地位太高了,大名之下,不宜久留,于是班师回国后,向勾践写了一封辞职书说:“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主公在会稽受辱,我没有殉国,是为了灭吴报仇,今既已雪耻,我请求接受在会稽时应得的惩罚。”这时勾践看后先安慰他说:“回去后,我把越国分给你一半。”接着又威胁范蠡说:“如果不听我的话,就杀掉你。”范蠡心里想:“你按你的权力行事,我按我的意愿行事。”晚上,范蠡收拾了细软珠玉,带着家眷和随从人员,不辞而别,乘船飘海而走,再也没回来。

范蠡乘船经五湖(今太湖)入海,到达齐国后,立即派人给在越国担任相国的文种送去一封信。范蠡和文种都是楚国人,年轻时就是好友,后来两人都到了越国,在勾践手下共事几十年,互相支持帮助,感情更加深厚。范蠡在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这个人可以共同患难,不能共同安乐,你为什么还不离开呢?”文种看了信以后,内心很矛盾,他舍不得相国这个高官厚禄,认为勾践对他这样功高望重的老臣不会有什么猜忌;同时又觉得范蠡的警告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时,朝廷有人在勾践面前进谗言,诬告文种要作乱。原来,勾践在报了会稽之仇,并完成霸业之后,就开始妒忌和畏惧文种的才能,他听到谗言后,认为正好有理可诛,便随函赐给文种一把利剑。文种接过剑,只见勾践信中写道:“你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只用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还有四种你掌握着,请你用那四种到地下去为我先王效劳吧!”文种长叹一声说:“真后悔没听范蠡的话。”于是引剑自杀。

范蠡到齐国定居后,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开荒种地。全家勤劳耕作,齐心经营自家产业,几年过后,家财聚积几十万,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齐国国君听说他很有才能,就任命他为相。范蠡感慨地说:“我在家从事生产能够积攒千金,做官能够做到上卿相这样的高位,本来是平民百姓的我,算是达到顶点了。久受尊名,这对自己并没有好处。”于是他把相印交给齐君,又把自己的财产全部分给好友和乡里人,只带着少量贵重珍宝,和家里人默默地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走向另一个陌生的地方。范蠡带着全家到了陶(今山东定陶北),他认为这里交通方便,位置适中,便于客商云集,可以谋生致富,于是又更名换姓,自称陶朱公,在这里定居下来。范蠡父子辛勤耕种田地,饲养牲畜,从事商业活动,生意兴隆。几年之间,又积累了百万家财,成为天下巨富。

人生的成就,并不在于拥有一个显赫的位置,也不在于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也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自我灵魂的盖棺定论。如果你能放弃手里的权力与地位,说明你的人生已经进入超然的境地,拿得起方能放得下。在此,范蠡三迁,每次都有荣名,而他成名于天下,正是他居安思危,激流勇退,善于把握时机,勤苦自励,创造条件,不贪图功名利禄的结果。

但激流勇退并不是舍弃如荼的生活主流走远,更不是强求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呼唤一种率直的生活方式,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

二、低调处世,蓄而不发

低调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在中国古人的字典中,“智”与“知”本来是同一个字,可以互相通用。知识与智慧当然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无知”当然就不可能有智慧,而大智慧必然也就与丰富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但是,中国古人对智慧的解释却有新的内涵。

我们先来看一个中国古老的例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舜是第一个被称为“大智慧”的人。根据历史记载,舜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后母生了一位弟弟“象”。孝顺的舜尽管总是小心地侍奉后母和弟弟,但是遭受了无数次的毒打。最后实在无法在家里呆下去,舜选择了离家出走,他一个人流落到历山脚下开荒种地。

在清苦的生活中,舜依旧没有一点怨言。他与当地的农夫和山林中的鸟兽生活在一起,他观察周围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温馨和睦。于是舜触景生情,制作了一首首感人的乐歌。他的德行影响了周围所有的人,农夫相互谦让已开垦好的农田,渔民相互谦让自己打鱼的场地,陶匠则做出了更加精美耐用的陶器。舜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人们从四面八方扶老携幼过来,希望和舜成为邻居。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的周围就聚成村落;然后就扩大为城镇、都市。最后,当时的天子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舜做妻子。这两位聪明美丽的妻子给了舜无穷的力量。“无知”的舜总能逢凶化吉,顺利地通过了尧对他的能力所进行的考试。最后,尧将天子之位禅让于舜。

舜用低调的方式成为天子,那真是“大智慧”。但是,舜的大智慧却没有使用什么心计,事实上,他的“大智慧”往往都是以“低调”来衬托的。舜从未有意识地去获取民心,也并没有处理任何复杂事务的知识。但是,由于纯朴、坚强、虚心,这样才保证他最终取得所期望的胜利。

舜的胜利说明低调在智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智慧受到当时许多学者的称赞,一时之间,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许多圣人都不愿意出名,不愿意担任引起公众注意的官职。他们推脱的职位中,甚至有宰相!

在儒家的思想中,低调的主要内涵就是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对其中不善和有过错的言论能够给以低调的处理。接下来,对于对立两端的不同观点、看法,能够知道最恰当的度量界限在哪里,并利用这最恰当之点即对“中”的把握来治理民众和国家。儒家的低调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虚心听取和吸收他人意见的心理状态。

老子的基本观点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不可道”,所以它不能够通过学习的途径为人所把握。人只能够以“无为”——低调的态度去对待道。所以无知与无为之间,在老子是一种直接的联系。所谓“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张扬、高调与道是不相干的。低调者与“道”更容易达到浑然合一。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的智慧,世界上所有的哲人都指出了这个道理。“低调”是最接近智慧的,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低调是必须经过的道路。虽然说低调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低调的。

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从人生观上来说低调,其实,低调接近的智慧,不仅仅是使人幸福,使人内心得到安宁,这种智慧还可以运用到实践之中,帮助你完成现实中的事业。按照古代的说法就是,低调是可以“事功”的。现在,我们似乎很相信那种可以直接取得效果的“聪明”,但是不相信“智慧”。其实,智慧比聪明要高明很多,如果你真的有智慧,把这种智慧用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你就会发现,它的作用是聪明完全不能比拟的。

古希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因为当时的人们有轻视哲学家的观念,于是他运用自己的知识,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财富,其实他并不需要财富,他只是用自己的例子告诉世人,把“智慧”用在世俗的事物上,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智慧的人之所以不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这样做而已。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不过我们可以从这里知道一个道理:低调作为一种达到智慧的捷径,如果你正确地把握了它,它可以为你带来你的所谓“聪明”所不能取得的东西!

所谓低调就是走了大运,干成大事,在某个领域取得较大成功者,不忘乎所以,盛气凌人,不卖弄显摆,不大肆张扬,而以平静、淡然的心情对待成功,为人处世的态度一如往常。低调,是明智的成功者所采取的处世态度,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人能够低调处世。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不愿接受媒体的采访,谢绝文人为他写发家史,更不会把自己汽车牌照登到交友网上,而是脚踏实地、不事张扬地实施新计划,争取更大的成功;一些优秀作家不屑于炒作,不愿做文化明星,而是埋头写新的作品,努力在创作上超越自我;一些科研工作者,不因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自满自夸,到处宣传,而是为完成新的科研项目,一如既往地奋斗在实验室里……低调处世,使他们得以避免外界的干扰,专心于自己的事业,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更加受到世人的敬重。

然而,低调处世,既需要智慧与理性,也需要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因此并非谁都能做到,因侥幸的成功,撞上了大运,便忘乎所以者大有人在。

西塞罗有言:“当我们走红运、事事如愿以偿时,切不可忘乎所以,盛气凌人。因为成功时趾高气扬与遭厄运时悲观丧气,都是一种浅薄和脆弱的表现。面对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情、恒定的态度和同样的面孔,则是一件好事。”后一句话,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低调处世,意思大致相同。

对于涉世不深、缺乏职业规划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拥有第一份工作总是莫名的开心、活力四射,然而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开,使得大家会感觉到职场中的残酷,心里的落差之感,总是很尴尬。面对这些情况,职场新人必须迅速做好转型的准备,从容踏入职场,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只有快速完成了这个过渡期的过程,才会有所好转。

1.保持沉稳的心态

职场新人们都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实习,但是同样的实习经历,可以出现不同的出路和结局。关键是你自己的路怎么走,怎么才能把握实习机会为自己求职增加砝码。在实习过程中,职场新人们一定要摆平心态,在做事方面,首先要摆正自己做事的心态。一颗浮躁的心会带着你的眼睛在各个职位、各个企业之间来回游移,你会觉得这个工作你能做,那个你也能做,最后导致你连最简单的都做不好。

职业人最需要的就是敬业精神,职场新人要做的以日常性的事务工作居多,专业性的工作一般要经过企业的再培训之后才去做。要保持沉稳的心态,因为这是做好任何一份工作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你首先要学会适应。学会适应艰苦、紧张而又有节奏的基层生活。你缺少基层生活经历,可能不习惯一些制度、做法,这时,你千万不要用你的习惯去改变环境,而是要学会入乡随俗,适应新的环境。好高骛远、自命不凡,只能毁掉你的前程。

2.放弃自我,低调做人

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是张扬个性,彰显自我风格,追求与众不同。这种风气与氛围培养了不少“特别”的大学生。但工作岗位不是上演个人秀的舞台,因此,刚刚迈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一定要注意自我形象问题,做事一定要低调。少说多看,尽快熟悉人际关系,融入环境。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处事对上司先尊重后磨合、对同事多理解慎支持、对朋友善交际勤联络。

复杂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亲和力太小,摩擦力太大,一不小心,天时、地利、人和都离你而去。融入环境的手段之一是要学习基本的礼仪知识。职场有职场的规则,单纯的讲礼貌是不够的。身处其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职场规范。礼仪是构成形象的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了语言、表情、行为、环境、习惯等等,相信没有人愿意因为自己在社交场合上,因为失礼而成为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并因此给人们留下不良的印象。

3.虚心请教,积累经验

在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司的时候,企业都会对职场新人进行员工入职培训,新人们要多学多看,多虚心请教,才能积累工作经验。没有经验,则只能打下手,心理又不平衡,就会越搞越糟,使自己境地尴尬,甚至不懂装懂,让人笑话。以谦逊的态度去向别人请教,这并不是什么难事。放下架子,虚心请教,你会发现别人身上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你自己身上也有别人值得学习的优点。虚心求教,进步很快,又能建立良好人际的关系,让自己很快融入到集体中去,既受益匪浅,又让人喜欢,何乐而不为。

三、可以拜人为师,但不能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也许是人的一种天性,连小孩子都有自我兜售的欲望。“好为人师”是自显高明的表现,在无形中抬高了自己、贬低了别人,这在社交中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相反,在人群中,你以别人为师,不但可以满足对方的优越感及虚荣心,而且也能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可收到一箭双雕的奇效。

在社会生活中,“好为人师”显然不是件好事。这里的“好为人师”指的不是“喜欢当老师”,而是指喜欢指点、纠正别人。有一种人喜欢在工作上指出别人的错误,大肆表白和显示自己的意见,也喜欢在言语上指正别人的缺点,例如交友方式、衣服发型、教育子女的方法,这种人有的是出于纯粹的无意识,对旁人的错误无法袖手旁观;有的则是自以为是,认为别人的观念有问题,只有他的观念才是对的,喜好出风头。

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社会生活中的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强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尤其在工作方面,你的热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与能力,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和他抢功劳,总之,他是不大领情的。所以,“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如果你非要“为人师”不可,则必须建立在几个基础上才行:

你基于“义”而提出,而对方又愿意领情,情愿接受你的意见。但不接受的可能性也相当高,这是人性,没有什么道理好说。你在对方心目中够分量,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表面听从,私下不理的可能性也很高。所谓“人微言轻”,如果分量不足,那就别自讨没趣。

你是他的长辈或上司。基于伦理及利害关系,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也不尽然。总而言之,人都有排他性,也有虽然知道不对也要做下去的比较朦胧的“人本”意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因此,与其好为人师地“招惹麻烦”,不如“拜人为师”求自己成长,引发别人反感的事最好少做或者不做。

王芳现在在一个还算不错的公司里做办公室文员,大家关系都还可以。其中有两个人和王芳进公司时间差不多,所以她们的关系格外好,那俩人是秀芳和艳华。

艳华是个老好人,性子慢,对工作极度的负责,但王芳认为似乎有点过头了。王芳也很钦佩她的耐心,可是她们这个工作是不允许的,它要效率的同时也要速度,她的耐心换回来的是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她把自己弄得很忙,有好多次王芳都想提醒她,可是看到她那么努力地工作着,又不好意思去提醒,怕她多想。

在王芳眼里,艳华还有一个毛病:她们要经常与其它部门进行沟通,在这个公司里销售员之间经常会明争暗斗,类似客户来电话,王芳认为这些事情告诉本人或他们部门助理比较好,可是艳华不管对方是谁,就把要说的事情和盘托出,让人家转达。

还有一次,她出去后,回来问王芳,某部门的那个谁叫什么,王芳都不知道她说的是谁,一会儿她就把她们部门里另外一个同事的电话告诉对方了(同样,接电话的并不是她要告诉的那个人,是其他同事转达的),在没有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她就跟别人说了,王芳当时就说了她——觉得这种“低级错误”挺可笑的。

而秀芳会经常因为某个事情,说王芳自私呀,小心眼呀等等,而且不管周围有多少人。虽然王芳生气过,但就当她是在开玩笑,过后也就没什么了。例如:平时分任务,王芳主管哪些部门,王芳就想在做的时候,如果某家可以满足王芳的工作量,王芳就先不做其他家的了,哪家不够的,就用工作多的那家去补,条理性很好。可是秀芳只要分任务,非得把大家的工作都给打乱了,你做她家的,她做你家的,然后做完了,再交换,王芳觉得这样好累,没有一开始就是自己做自己的好,提醒过秀芳,可是她会跟王芳急。

还有一次,她们部门有人休息,就剩她们俩了,王芳和她说,今天你管接单子,我管送单子,这样就不会有错了(王芳心平气和,而且王芳昨天和艳华也是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没让王芳想到的是秀芳却来了一句:“我什么都不管,”然后扒在桌子上再也不动了,当时当着好多人的面,王芳的心一下子好痛,王芳怎么也想不通,看着平时特别好的朋友,怎么会这样呢?

秀芳每天下午两点多都会在桌子上趴着睡上一小时左右,在那段时间里,她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王芳来做的,王芳想朋友之间不用分那么多,多做一点也没什么,可是秀芳好像不是这么想的,平时一张单子也会和王芳计较,她喜欢大家各自做好份内的事情。

现在她们部门走了两个人,就剩下王芳、秀芳和艳华了。走的人包括她们的主任,没领导后,就感觉有什么不对了。

前两天,王芳回家了几天,回来后第一天上班,本来想和她们好好聊聊的,因为工作分工有了新变化。但秀芳当着办公室里的人说:“人家说你可自私了,你说管哪个、该怎样管,人家就得管哪个,听你的”诸如此类说了很多。顿时间,王芳头都大了,她感觉大家觉得她在争官当。王芳一头雾水,真想以后再也不和她做朋友了,后来想找秀芳好好谈谈,但最后电话也没打——王芳没有勇气去找秀芳。王芳不明白,为什么她们会变成这样,是自己真的做得太过分而把大家得罪了吗?

每个人做事的习惯和风格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习惯和风格是从小时候开始便一点点养成的,王芳觉得这样做事妥当,别人可不见得这样认为;因此,王芳不必看不惯别人的习惯和风格,为别人过分“担忧”,“指点”别人。王芳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理解别人、接受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想。其实,任何一种习惯和风格都有好坏两面,很难讲王芳的就一定比别人好。王芳貌似能干、有头脑、精明,但是,王芳没有为好人,就是最大的失败。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这依据其先前的人生经验——每个人都靠自己的以往经验考虑现在的问题,而每个人的以往经验是不一样的,所以,现在考虑问题的角度、价值取向也是不一样的。关键是王芳自己如何接受别人,最累的人,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的人——只认为自己聪明,拿别人当傻子,最后损失的是自己。

诚然,王芳在工作中是动脑子的,这是很好的习惯,也会助王芳成功。但是,王芳可不要就此认为别人就没有动脑子,睡觉的秀芳,没准儿醒了就比王芳聪明。她们几个人的矛盾,和她们现在没有领导有关。到底谁当领导?或许就产生在她们几个人中间。职场如战场,没有敌人和朋友,它是随利益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王芳谋求职位,最好的方法是夹着尾巴做人,别动辄指点别人。如果不想当头,就把自己的事情干好,别的事情少操心。千万别又当不了头,还操心不落好,同时也不能当“官”不为人,人脉永远是职场成功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