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冰与火的洗礼
5867600000047

第47章 附录6 回眸民企自主创新之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民营企业自身实力的提升,我国民企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无论前面分析的绿盛集团的RV非竞争性联盟商业模式创新、华旗资讯的“1+1=11”的模式创新之路、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的人才和管理创新,还是福建宏远集团产学研结合的产品创新和吉利集团的自主研发创新都是很好的印证。

但我们也应看到,总体而言,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普遍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创新的制约性因素。

(1)民营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目前,民营企业主及其雇员的学历普遍较低,造成了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人才、自主创新管理人才和自主创新技能人才三方面的缺乏。同时,由于多数民营企业在薪酬、选拔、培训等人力资源制度方面的缺乏,给技术人员造成对企业未来“不稳定”的预期,因此,未能形成一支稳定、持续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2)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民营企业平均科技经费投入低于国有、外资企业,自主创新仍处于较小的范围和规模,资金投入以自有资金和金融贷款为主。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成长型民营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31%,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也低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0.32%的平均水平。

(3)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重视还不够。大量民营企业还缺乏更新换代的主导技术产品和长期发展自有核心技术储备。并且企业发明专利主要是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原始创新成果极少,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在支付各种专利费用之后,国内企业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4)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民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在从实验开发走向产品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对技术进行价值评估、咨询、风险投资,以及进行股权交易的各种中介机构来共同完成。而我国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体系的缺失,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5)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就目前的自主创新支持政策而言,这些政策多以某个创新技术项目或产品为对象给予支持,并具有浓厚的“计划分配”色彩,既缺乏对项目的跟踪和反馈,也缺乏对技术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考虑。另外,这些政策的操作,也仅仅局限在应用研发层面展开,缺乏对研发过程的系统分析,缺乏对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联动关系的考虑。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指导思想,应是“市场驱动、政府支持、服务配套”,并以消除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为政策基点,通过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设施,建立引导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

(1)建立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各类技术中介服务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换、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通过建立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诊断、咨询、培训、项目评估、科技人才、项目投资、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评估等技术中介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条龙”的技术创新服务,搭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充分利用有利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各方面资源。

(2)建立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联动的政策支持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共性技术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和源泉。因为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应用研究,所以在考虑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问题时,必须要从加强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联动的角度出发,环环相扣,层层展开。

(3)制定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适度集中财政资金建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基金,扶持创办科技型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除了已有对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普适性的税收激励政策以外,重点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实施特定的减免税政策,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动力。

(4)优化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环境。一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和海外资金设立专门化的中小商业银行,专门从事针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活动和资产管理活动。二是加快建立和健全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担保机构。三是逐步建立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5)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上网,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软件,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水平,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针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开展信息服务、网上培训、技术推介、企业难题招标、科技成果发布和对接等活动。

(6)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大力培育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鼓励创新的机制,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