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社科复活
58300000113

复活-113

进来的两个人当中有一个是青年,个儿不高,身体干瘦,穿一件有挂面的皮袄,脚登一

双高统皮靴。他步伐轻快地走进来,手里提着两壶热气腾腾的开水,胳肢窝里夹着一块用头

巾包着的面包。

“哦,原来是我们的公爵来了,”他说着将茶壶放在茶杯中间,把面包交给玛丝洛娃

①。“我们买到些好东西,”他说着脱掉皮袄,把它从大家头顶上扔到板铺角上。“玛尔凯

买了牛奶和鸡蛋,今天简直可以开舞会了。艾米丽雅总是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的,”他笑眯眯地瞧着艾米丽雅说。

“来,现在你来沏茶吧,”他对她说。

①从上下文看,这里应是艾米丽雅。毛德英译本作艾米丽雅看来是对的。

这人的外表、动作、腔调和眼神都洋溢着生气和欢乐。进来的另一个人,个儿也不高,

瘦骨棱棱,灰白的脸上颧骨很高,生有一双距离很宽的好看的淡绿色眼睛和两片薄薄的嘴

唇。他同前面那个人正好相反,神态忧郁,精神萎靡。他身上穿着一件旧的棉大衣,靴子外

面套着套鞋,手里提着两个瓦罐和两只树皮篮。他把东西放在艾米丽雅面前,对聂赫留朵夫

只点了点头,但眼睛一直瞅着他。然后勉强向他伸出一只汗湿的手,慢吞吞地把食物从篮子

里取出来放好。

这两个***都是平民出身:第一个是农民纳巴托夫,第二个是工人玛尔凯。玛尔凯参

加革命活动时已是个三十五岁的中年人;纳巴托夫却是十八岁时参加的。纳巴托夫先是在乡

村小学读书,因成绩优良进了中学,并靠当家庭教师维持生活,中学毕业时得金质奖章,但

他没有进大学,还在念七年级的时候就决心到他出身的平民中间去,去教育被遗忘的弟兄。

他真的这样做了:先到一个乡里当文书,不久就因向农民朗读小册子和在农民中间创办生产

消费合作社而被捕。第一次他坐了八个月牢,出狱后暗中仍受到监视。他一出狱,就到另一

个省的一个乡里,在那里当了教员,仍旧搞那些活动。他再次被捕。这次他被关了一年零两

个月,在狱中更加强了革命信念。

他第二次出狱后,被流放到彼尔姆省。他从那里逃跑了。他又一次被捕,又坐了七个月

牢,然后被流放到阿尔汉格尔斯克省。他在那里又因拒绝向新沙皇宣誓效忠,被判流放雅库

茨克区。因此他成年后有一半日子倒是在监狱和流放中度过的。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丝毫没

有使他变得暴躁,也没有损耗他的精力,反而使他更加精神焕发。他喜爱活动,胃口奇好,

永远精力旺盛,生气勃勃,干这干那,忙个不停。不论做什么事,他从不后悔,也不海阔天

空地胡思乱想,而总是把全部智慧、机灵和经验用在现实生活中。他出了监狱,总是为自己

确定的目标奋斗,也就是教育和团结以农村平民为主的劳动者。一旦坐了牢,他仍旧精力旺

盛、脚踏实地地同外界保持联系,并且就现有条件尽量把生活安排好,不仅为他自己,而且

为集体。他首先是个村社社员,总是以村社利益为重。他自己一无所求,安贫乐穷,但处处

为集体谋利益,并且可以废寝忘食不停地工作,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工作。他出身农

民,勤劳机灵,干活利落,善于控制情绪,待人彬彬有礼,不但能体贴人家的感情,而且能

尊重人家的意见。他的老母亲是个寡妇,不识字,满脑子迷信。纳巴托夫一直照顾她,没有

坐牢时常去看她。他每次回家,总是仔细了解她的生活,帮她干活,并且同他以前的伙伴,

那些农村青年,来往频繁。他跟他们一起吸劣等烟草卷成的狗腿烟①,同他们比武斗拳,向

他们宣传,说他们都受了骗,应该从这种骗局中醒悟过来。每逢他思索或说明革命会给人民

带来什么好处时,他这个平民出身的人,总认为人民的生活条件将与原来相似,只不过将拥

有土地,而且不会再有地主和官僚。他认为,革命不应该改变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在这一

点上,他同诺伏德伏罗夫和诺伏德伏罗夫的信徒玛尔凯的看法不同。照他看来,不应该摧毁

这座他所热爱的美丽、坚固、宏伟的古老大厦,只要把里面的房间重新分配一下就行了。

①**农民自卷的纸烟,形似狗腿。

对待宗教,他也采取十足的农民态度。他从来不思索虚无缥缈的问题,不考虑万物的本

源,也不猜度阴间的生活。他和阿拉哥①一样看待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只是他至今还认为

没有必要提出这种假设。世界是怎样创造的,究竟是摩西说的对,还是达尔文说的对,他根

本不关心。他的同志们认为达尔文学说极其重要,他却觉得这种学说同六天创造世界一样,

无非是思想游戏罢了。

①阿拉哥(1786―1853)――法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他对世界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不感兴趣,因为他面前总是摆着人怎样才能在世界上生

活得更好的问题。关于来世的生活他从不考虑。他内心深处有一种从祖先传下来并为种田人

所共有的坚定信念,那就是世间一切动物和植物永远不会消灭,它们只是经常从一种形式转

变成另一种形式,例如粪肥变成谷子,谷子变成母鸡,蝌蚪变成青蛙,青虫变成蝴蝶,橡实

变成橡树,人也不会消灭,只不过发生变化罢了。他有这样的信念,因此总是无所畏惧,甚

至高高兴兴地面对死亡,并且坚强地忍受各种导致死亡的痛苦,但他不喜欢也不善于谈论这

一类问题。他热爱工作,总是忙于事务,并且推动同志们也致力于实际工作。

在这批犯人中,另一个来自民间的***玛尔凯的气质就完全不同。他十五岁当上工

人,开始吸烟喝酒,以排遣心头蒙蒙??感觉到的屈辱。他第一次感到这种屈辱,是过圣诞

节的时候。当时他们做童工的被带到工厂老板娘装饰好的圣诞树跟前,他和同伴们得到的礼

物是只值一戈比的小笛、一个苹果、一个用金纸包的核桃和一个干无花果,可是老板的儿女

得到的,都是些奇妙的玩具,他后来才知道价值在五十卢布以上。他二十岁那年,有位著名

的女革命家到他们厂里做工,她发现玛尔凯超人的才能,就送书和小册子给他看,并且同他

谈话,向他解释他处于这种悲惨境地的原因和改善生活的办法。一旦他明白自己和别人能从

这种受压迫的处境中获得解放,他就越发觉得这种不合理的处境是极其残酷极其可怕的,他

不仅强烈要求解放,而且要求惩罚造成和维护这种不合理局面的人。人家说,实现这个目标

需要知识,玛尔凯就废寝忘食地追求知识。他不清楚,怎样依靠知识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

但他相信,知识既然能使他懂得他的处境是不合理的,那么知识也就能消除这种不合理现

象。再说,有了知识,也可以使他显得比别人高明。他因此戒绝烟酒,一有空就读书,而他

自从当上仓库管理员以后,空闲的时间就更多了。

女革命家教他读书,对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的特异能力感到惊讶。两年中间,他学会

了代数、几何和他特别喜爱的历史,涉猎了各种文学作品和评论著作,特别是社会主义著作。

后来女革命家被捕,玛尔凯一起被捕,因为在他家里搜出了禁书。他坐了牢,后来又被

流放到伏洛戈德省。他在那里认识了诺伏德伏罗夫,又读了许多革命书籍,并且记在心里,

更加坚定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流放期满,他领导一次大罢工,最后砸烂了工厂,打死了厂

长。他再次被捕,判处褫夺公权,流放西伯利亚。

他对宗教也象对现行经济制度那样,抱否定态度。一旦看出他从小信奉的宗教的荒唐无

稽,他就毅然把它抛弃,开头不免有点顾虑,后来却觉得轻松愉快。从此以后,他仿佛要为

自己和祖祖辈辈所受的欺骗进行报复,一有机会总要尖刻地嘲笑教士和教条。

长期来他养成禁欲习惯,对物质的要求极低。他象一切从小劳动惯的人那样,肌肉发

达,不论干什么体力活都能胜任愉快,得心应手。他十分珍惜时间,在监狱里和旅站上始终

努力学习。他现在正在钻研马克思著作第一卷①,小心地把这书藏在袋子里,当作无价之

宝。他对同志们都比较疏远,冷淡,唯独对诺伏德伏罗夫特别崇拜。诺伏德伏罗夫不论发表

什么意见,他都认为是无可争辩的真理。

①指俄译本《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一八七二年。

他对女人抱着无法克制的轻蔑态度,认为女人是一切正经工作的障碍。不过他同情玛丝

洛娃,待她亲切,认为她是下层阶级受上层阶级剥削的一个实例。就因为这个缘故,他不喜

欢聂赫留朵夫,不同他交谈,不同他握手,除非聂赫留朵夫先同他打招呼,他才伸出手去同

他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