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南海的夜晚静悄悄的,它在繁喧的内城里真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南海的水波平如镜,在朦胧月色下像是一湖碧沉沉的染料,它倒映着亭榭楼台和虬曲盘卷的古树的影子,汉白玉的阶石和石兽发出清虚的光。
菊香书屋的小院和走廊也是静谧的,梨木雕刻的屏风、红木的曲栏和窗子在虚幻的光影中显得很协调。此时,菊香书屋小院的空气中流淌着一股幽幽的香气,那是卫士在长廊里点燃了几支驱除秽气的藏香的气味。
毛泽东不会睡这么早,何况他已派人去叫毛岸英过来。
值班的卫士都熬不过毛泽东,现在都趴在值班室的桌上打起了瞌睡。
别人是睡不着觉时拿起一本书催眠,毛泽东是不想睡觉的时候就看书,通常是看过一本再看另一本,换得勤,却不一定卒读。
已经12点了,毛泽东仍拿着一本书在看,他边看书边吸烟,巨型烟灰缸里积满了烟蒂。他在等毛岸英。毛岸英刚从湖南老家韶山冲回来,是他打发儿子代他回去的,一是扫扫墓,二是代他向健在的岳母尽点孝道。
毛岸英轻手轻脚地走进了毛泽东的书房。毛泽东见了儿子很高兴,埋怨地说:“你从湘潭回来两天了,也不来打个招呼。”
毛岸英说:“你告诉我,不叫我,不准我进中南海嘛。”
毛泽东说:“这一条,取消,不尽人情嘛。这次回韶山冲,给你祖父填坟了吗?”
毛岸英说:“咱毛家人把坟早修得好好的了,我也填了几锹土。”
毛泽东说:“他们都不该死得那么早。你祖父52岁就死了,死于伤寒,你祖母也是52岁死的,死于肺结核,在今天,都不是什么大病,青霉素就能治。”
毛岸英感动地望着父亲。
毛泽东说:“干吗这样看着我?”
毛岸英说:“你今天更像个平常人家的父亲。”
毛泽东动感情地说:“这是批评我不尽人情了。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鲁迅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爸爸只是顾不上而已。”他又伸手去拿烟。毛岸英夺过烟,说:“抽太多了,我给你削个梨吃吧!”
毛泽东点点头。
毛岸英削好一个大鸭梨,毛泽东说:“个太大,吃不完。”
毛岸英要用刀切:“一人一半。”
毛泽东伸手拦挡:“切不得,不能分梨,分梨就是分离、离别呀!”
毛岸英笑了:“爸爸迷信。”
“这是你奶奶常说的话。”毛泽东感喟地叹息了一声,又问,“我给你外婆捎去的皮袄,她穿着合身吗?”
毛岸英说:“外婆穿上可高兴了,她说您有孝心。”
毛泽东说:“女婿半个儿嘛。她老人家已经80岁了,不久于人世,我替你妈妈尽尽孝道,这是应该的呀。”
毛泽东停了一下,忽然扭转了话题:“岸英,你关心时事吗?”
“我天天看报纸。”毛岸英答。
毛泽东说:“美国兵打过了三八线,你若是毛泽东,你怎么办?”
毛岸英说:“我永远不可能是毛泽东。”
毛泽东风趣地说:“封你一回,当演戏也行。”
毛岸英说:“美国都欺侮到家门口了,还不打,那不是太软弱了吗?”
“嗬,你倒简单!”毛泽东喝了一口浓茶,又抓了几片茶叶在口中嚼着,问:“有你这看法的多吗?”
毛岸英说:“我们机器总厂的人都争着要参军、上前线呢。”
毛泽东轻轻地嘘了口气,紧皱的眉头松了开来:“爸爸为了这事,60个小时没有合眼了,你们却看得如此轻松。岸英,假如你是毛泽东,我提几个问题你来回答。”
毛岸英少有这么高兴,说:“好吧,我且当一回毛泽东看看。”
毛泽东说:“我们能够在朝鲜境内消灭美帝国主义吗?万一挡不住,把战火烧过鸭绿江怎么办?万一美国向中国投原子弹怎么办?人民群众会不会因为打了十几年战争而厌战?我们的国力容不容许我们与兵强国富的美国抗衡?苏联会不会倾其全力支持我们到底?”
这一连串的问题把毛岸英问傻了,他没有想过,即使想过也自认为不会有什么好的答案。他一向以为毛泽东是无所不能的,作为常常与父亲见面的毛岸英来说,虽然在他的眼睛里,毛泽东的头上没有那么明显的光环,可是儿子也崇拜父亲,今天听毛泽东口中道出这么多困难,这么多疑虑,这么多担忧,他依然感到意外,也由此感到他与毛泽东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半晌,毛岸英才说:“你说这些,我一条也没有深想过。”
毛泽东宽厚地笑笑:“看来,毛泽东还得由我来当。岸英啊,现在你知道了吧?这个毛泽东不那么好当的哟。什么是战争?你是打过仗的人,战争就要死人,死千千万万的人。日本人侵略中国,我们牺牲了几千万人;打国民党,我们又死了几百万,毛泽东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说声‘打’,这很容易,可我将负一切后果责任,我要对千千万万个生命负责啊!对这个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呀!”
毛岸英深情地叫了一声:“爸爸——”他忽然发现毛泽东的鬓角有了一丝白发,他说:“爸爸,您有白头发了!”
毛泽东说:“我已经57岁了,再有3年60岁,是耳顺之年,你知道耳顺的意思吗?”
毛岸英注意听着。
毛泽东说:“这是孔夫子的话,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啊。”
毛岸英突然产生了一个从来没有产生过的想法:当毛泽东实在不容易。
当毛泽东的儿子容易吗?你能为他分忧吗?他面对沉思踱步的父亲伟岸的背影,心里有说不出的惭愧。
二
10月2日下午,毛泽东在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
满屋是烟,所有的烟灰缸里都堆满烟蒂,可见会议已开了很长时间。
林彪坐在角落,此时他清清嗓子,说:“我说点个人意见。”
毛泽东满怀希冀地说:“说,说嘛。”
林彪说:“大多数同志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这有个前提,什么前提呢?那就是毛泽东同志已经给斯大林发了电报,是在我们承诺中国出兵援朝之后,召开这次书记处会议的。”
与会者都把目光移向林彪,继而又去看主席的反应。毛泽东心里当然不高兴,林彪的言外之意,岂不等于批评毛泽东先斩后奏,开政治局会议走形式吗?
毛泽东有几分不悦,吐了一口浓烟,说:“没有不能更改的事情嘛!我请大家来,可没有硬性摊派的意思啊。”
林彪也不去看毛泽东,仿佛是对着墙壁说话:“我是说,在毛主席已经对斯大林做出承诺的情况下,仍然有这么多同志反对出兵,可见这件事确实值得斟酌。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台湾、西藏尚待解放,人民温饱问题尚待解决,我们打了多少年仗了?8年抗战,算上东北的先期抗战,14年,再加3年解放战争,打了整整17年,没有一个老百姓不厌战的,没有一个战士不渴望和平的,当初,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他们拿起了枪,跟我们走,可是现在,有那么充分的理由吗?”
周恩来说:“抗美援朝,即是保家卫国嘛!”
林彪突然打住:“我说完了。”
会场更加沉闷起来。
毛泽东说:“那好吧。既然书记处会议分歧很大,就再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再议。”
毛泽东站起来第一个走了出去。
别人都一时未动,心情都很沉重。
在座的人都明白林彪戳了毛泽东的肺管子,毛泽东倾向于打的意思不是这几天才形成的。
可是你能说林彪说得不在理上吗?有的人虽没表态,可是林彪已道出了他们内心的衷曲。居高位谁想尸位素餐?哪个不是从民族、国家大义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三
即使毛泽东不叫他,林彪也会上门来做一番解释的。他深知,今天那个不了了之的中央书记处会议,等于是我林彪给搅了。他相信,毛泽东一定会晓以大义,劝他改变态度,或者还要委以重任也未可知。
此时毛泽东不怕水凉,正在南海里游泳。
毛泽东一动不动地浮在水中,这是他游泳的独特本领。
天上的云红彤彤的,映得水也成了红的。
卫士领着林彪走了过来。
林彪见毛泽东在游泳,就对卫士摆摆手。他拣了水边一个长椅坐下,望着西天的晚霞。
毛泽东仰浮在水上,却感觉到有人来了,就问:“是林彪同志来了吧?”
林彪叫了声:“您游,主席。”
毛泽东一个侧泳游过来,上了岸,水淋淋地穿上了浴衣。
毛泽东笑容满面,说:“几天没睡觉,游了两小时,胜过3天觉啊。”
林彪意欲解释:“主席,下午的会上,我……”
毛泽东摆摆手:“连封建帝王都懂得忠言逆耳的话,何况我们共产党!你担心的几条,其实我心里都有,我不比你轻松啊!”
林彪松了口气:“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从民族、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的。”
毛泽东问:“一旦中央决议出兵呢?”
林彪说:“我坚决执行,我这点组织纪律性还是有的。”
毛泽东说:“我正在物色一位带兵的人,你看谁最合适?”
林彪毫不迟疑地说:“我最合适。”这显然大出毛泽东意料。
毛泽东眼睛一亮:“说下去。”
林彪像背书一般说:“13兵团是我的老部下,我带起来顺手,此其一;我长期在东北领兵打仗,北朝鲜山川地貌、气候与东北相似,此其二;主席对我格外器重,此其三。”
毛泽东舒了口气:“我第一个考虑的就是你。”
“不过,”林彪说,“我近来身体不好,怕风、怕光,实在不能胜任带兵打仗了。我已经与苏联那边联系过,准备去休养一段,我辜负了主席的信任。”毛泽东的脸冷下来,僵持了好一会儿,才忍着不快说:“官不踩病人,这是勉强不得的,那你就去安心养病吧。”
林彪小心地看了毛泽东一眼,问:“要我帮忙再推荐一位帅才吗?”
“走马荐诸葛?”毛泽东说,“那就不必了。”
林彪拿出一张纸,放在长椅上:“这是傅连鰗部长给我写的诊断书……”
毛泽东说:“这又何必呢。”
林彪走了,脚步又快又轻,像个幽灵消失在树丛后,一阵风吹来,把那张诊断书吹落南海中,毛泽东视而不见。
失望,深深的失望刺伤了他的心。
最令毛泽东失望的还不是林彪推辞挂帅出征,而是他的城府!他多么工于心计呀!他已经料到毛泽东要把帅印给他掌,便顺着这个说了几条自己的长处,话锋一转又一推六二五。这等于是毛泽东被他林彪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毛泽东忽然想起遵义会议后不久的一件事,中央刚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体系,林彪却来了个上书,要求罢免毛泽东,让彭德怀出任三军统帅。
15年过去了,林彪从来没为这件事对毛泽东有过一句半句的解释,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
你不能不说林彪此人是一绝。
坐在南海边的长椅上,想起这桩旧事,眼前自然而然地飘来彭德怀那有着一张厚嘴唇的憨厚的脸来。毛泽东是封过他“彭大将军”的,对出兵朝鲜的事,他会是个什么态度?
毛泽东本能地在自己内心押了个必赢的注,彭德怀必是个挺身而出的人。
四
毛泽东派专人、专机去接他的“彭大将军”。那时他的这位大将坐镇大西北,当着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中央局的书记。仗不打了,他正在全力以赴地抓经济呢。
10月4日中午,快要下班了,彭德怀正在埋头审阅西北地区三年经济恢复计划。
秘书李望走进来说:“彭总,中央派来两个同志,有急事见您。”
彭德怀抬起头来,两个同志已经进来。
其中一个马上说:“彭总,毛主席派专机来接您,请您立即到中央去开会。”
彭德怀一愣:“是原来通知的经济恢复规划会吗?也用不着这么急呀。”
来人回答:“不清楚。周总理交代说,飞机一到西郊,就接彭老总过来,一刻也不能耽搁,还要严格保密。”
彭德怀的脸色不禁庄严起来,他迟疑了一下:“那我总要给西北局的同志打个招呼,不能不告而别呀。”
他对秘书李望说:“马上把秘书长常黎夫同志找来。”
他一边收拾文件,一边对来人说:“马上就走。”
李望说:“我跟去吗?”
彭德怀说:“废话,这还用问吗?”
李望帮他收拾文件,问:“经济计划资料还带吗?”
彭德怀说:“怎么不带?不管开什么会,带上,有备无患,你叫常秘书长把调查报告也找出来。”
李望说:“我去打个电话告诉浦安修一声吧。”
彭德怀走到里间,那原来是一间小会议室,现在摆了一张双人木床,上面两床黄军被,几乎没有家具,这便是彭德怀与夫人浦安修的住所。
彭德怀把牙缸、毛巾装到军用背包里,对李望说:“三两天就回来了,不用告诉浦安修,我给她留个字条。”
他站着,伏在茶几上写了个字条,用茶杯压住。忽然,他注意到了桌上的一卷地图,他想了片刻,走过去,打开,是一张朝鲜全图。
李望见彭德怀要带地图,说:“带它干吗?”
彭德怀说:“你跑遍了西安市,才买到这么张地图,宝贝呀。”
李望不以为然地笑笑。
彭德怀这时也做了第二手打算,那就是再上战场。他以一个老将的嗅觉,早已闻到了从鸭绿江那面飘过来的越来越浓烈的硝烟味。
什么事能派专机十万火急地来接我彭德怀呢?恐怕只有战争!廉颇未老啊!
五
毛岸英已经搬到什刹海后头十多天了,刘思齐一直没再踏过丰泽园的门。有一天毛泽东问毛岸英:“怎么,思齐从此不上门,划清界限了?她不想我,我还有点想她呢。”
刘思齐听了不大好意思,赶忙和毛岸英一起来中南海看他老人家。
毛岸英和刘思齐来到门外,卫士坐在门口。
毛岸英小声地问:“不在?”
卫士说:“在,在写字。”
刘思齐说:“那咱们等一会儿吧。”
卫士说:“你们进去吧。”他轻轻推开了门。
毛泽东在窗下条案上写字。
毛岸英悄悄走过去,一看,是用草书写的四句诗:
山高路险沟深, 骑兵任你纵横。 谁敢横枪勒马, 惟我彭大将军。
写完之后,毛泽东余意未尽,端详良久。
毛岸英叫了声:“爸爸。”
毛泽东这才放下笔,笑眯眯地说:“思齐也来了?你们在什刹海租的房子怎么样啊?我还想去看看呢。”
刘思齐说:“我们来看主席就是了……”
“叫我什么?”毛泽东说:“结婚快一年了,还改不了口?在咱们家里,可没有什么主席哟!”
刘思齐腼腆地说:“爸爸,我给您炸了一罐豆豉辣酱,岸英从韶山冲带回来的辣椒。”
毛泽东接过来,打开盖,闻了闻,说:“嗯,好香,今天晚上我打牙祭了。你们别走,在我这吃饭。我记得,思齐爱吃糖醋鱼块,岸英是炸猪排,我呢,红烧肉,要肥的,咱们各取所需。”
毛岸英和刘思齐都笑了起来。
刘思齐指着字画,问:“这是给谁写的呀?”
毛岸英说:“彭大将军,是彭德怀叔叔吧?”
毛泽东说:“正是,这是1936年写的。彭德怀这人,说不敢当,把‘惟我彭大将军’改成了‘惟我英勇红军’,又给我送回来了。现在,我又恢复了原样。”
毛岸英思索有顷,突然说:“爸爸,我明白您为什么题写这首诗了!”
毛泽东感兴趣地说:“试猜一猜。”
毛岸英说:“掌帅印!”
毛泽东不置可否地笑了,说:“我要开会去了,你们先到别处走走,晚上回来吃饭。”
毛泽东千叮咛万嘱咐地走了。
毛岸英对刘思齐说:“彭德怀回来,一定是挂帅印的,硝烟起而思良将嘛。”
刘思齐对这话题不感兴趣,见沙发上的套子脏了,就扯下来:“洗洗吧,我反正没事。”等卫士看见来制止时,她已经把沙发套泡在水盆里了。
六
彭德怀专机降落西郊机场。
彭德怀步下飞机,李望抱着一大捆文件。
前来迎接的人与彭德怀握过手,说:“请彭总先到北京饭店休息一下。”
彭德怀说:“不是说不能耽搁吗?我又不是住北京饭店的。走,去中南海。”
他钻进停机坪的汽车。
车到丰泽园门外,周恩来迎了出来,握着彭德怀的手说:“会议在下午3点就开始了,来不及等你。走吧。”
彭德怀随着周恩来步入颐年堂会议厅,大家都举手与他打招呼。
毛泽东叫他:“来,这边坐。你来得正好,美军已经打过三八线了,现在正讨论出兵援朝问题,准备请你谈谈看法。”
彭德怀落座,看看刘少奇,看看朱德,又看看陈云、邓小平、林彪,发现所有的人都很严肃,气氛不寻常。
高岗说:“我接着说。打仗是要国力的。支援朝鲜,保卫新生的共和国,反对霸权,都没有错。苏联比我们力量雄厚,武器也比我们好,我们几乎没有空军,海军也在刚刚组建,我们即或能最终打败美国,可是要付出多么高昂的代价,总不能不考虑吧?”
会场又沉寂下来。
毛泽东又在点将了:“林彪同志,你说说。”
林彪说:“前天的会上我都谈过了,没有新意见。”
毛泽东说:“有人没听过嘛。”
林彪说:“我同意多数同志意见,说句不好听的话,为了帮助别人,把自己家砸个稀巴烂,不值得。”
沉默,会场空气仿佛凝固了。
毛泽东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机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他有意看了彭德怀一眼,彭德怀像在深深地思索着什么,并无马上发言之意。
彭德怀此间凭眼睛的余光早已注意到毛泽东不时瞥来的目光,那是诚挚的,是鼓励的,甚至可以说是求助的。
他在会上感受到了毛泽东的孤立。
彭德怀是爱放炮的性子,而且从来不怕得罪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高山上倒马桶,臭气远扬,什么都不怕。
他所以暂时沉默,是因为他实在要好好想一想,事关民族国家存亡大计呀。
毛泽东说:“没人发言,先抽烟,板凳是不会坐穿的!”
已经是晚上10点了,他们的马拉松会议仍在继续开着。这可饿坏了毛岸英和刘思齐,又不敢走,只好干挺着。
刘思齐坐在椅子上织着一件毛衣。
毛岸英在看书,换了一本又一本,越看越饿。
卫士又来给他们倒茶水:“喝点茶。”
毛岸英站了起来说:“你光让我们喝茶!他可是留我们在这吃饭的。”
卫士笑了起来:“我看快散会了。”
刘思齐打了个哈欠。
毛岸英看看挂钟,已经是晚上10点。他说:“思齐,咱们走吧,回家喝咱的小米粥去吧,他早把咱忘到脑子后头去了。”
卫士说:“不然,我去传饭,你们先吃?”
毛岸英说:“算了。”
两个人一边往外走,刘思齐一边说:“现在都不打仗了,还这么没黑天没白日的。”
毛岸英说:“也许又要打仗了。”这话依然没引起刘思齐的注意。
夜已深,彭德怀仍没有睡意。
他吸着烟,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他看到了堆在桌上的一堆经济建设的文件资料,苦笑了一下。
他又把从西安带来的地图打开看了看,又开始踱步。
毛泽东也不能入睡,他也在长久地踱步、抽烟。
他走到门外,在花树间轻轻走动。
天上繁星缀空,远处响起一声声汽笛声。
毛泽东忽然想起什么,叫:“小李,开饭,怎么不开饭?我不是留岸英和思齐在这吃饭的吗?
他们俩在哪?”
值班卫士苦笑:“主席,您看,现在都几点了?”
毛泽东看看钟,怅然地说:“食言了一次。”
七
毛岸英到底想出个为父分忧的办法,父亲不是在为民心、民众的休养生息犯难吗?何不去农村向农民来个实地调查?
他找到了大兴县黄村,通过农会,把男女老幼几百口子人都集合到打谷场上,这正是谷子上场的季节,召集人不难,都在场院上。
毛岸英尽量深入浅出地讲了讲朝鲜战争的来龙去脉,然后说:“就这么回事,美国人打到咱家门口了,咱们该打不该打?”
人们七言八语地嚷,有人说“该打”,有人说“打不得”,也有人说“刚过几天好日子,又打仗”。
村长说:“打蒋介石,咱一个村参军26个,挂烈属牌的就有11家。”
有人说:“美国大鼻子若打进来,死人更多。”
毛岸英摆摆手:“这样吧,别争了,咱投票表决。”
村长说:“睁眼瞎占一大半。再说,也没笔。”
毛岸英说:“举手?”
“有招。”村长从粮食堆里抓了一大把玉米粒,吹了吹,说:“我放两个水碗,一大一小,同意出兵的往大海碗里扔,不同意的往小碗里扔。”
一大一小两只水碗摆在了打谷场上。
村民们争执着、议论着,开始认真地往两个碗里投玉米粒。
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已经把玉米粒扔到小碗里了,又拿出来投入大碗。
投完了,村长把两个碗中的玉米粒倒出来数数,村长宣布:“大碗63粒,小碗50粒。”
毛岸英说:“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赞成打……哎,不对呀,还有不少人没投,怎么回事?”
一个小伙子说:“我就没投。我琢磨着,不用咱操心,毛主席叫打咱就打,不叫打就不打,没二话。”
一帮人在帮腔:“对。”
毛岸英感动地望着淳朴的农民们。
八
彭德怀正准备去中南海,邓小平笑眯眯地走进了他住的套房。此时邓小平当着西南中央局的书记。
彭德怀问:“你怎么来了?”
邓小平说:“主席让我来接你。”
彭德怀说:“这不是过分了吗?我哪有那么大的架子。快坐。”
邓小平坐下,两人吸烟。
邓小平问:“昨天你为什么没有说话?”
彭德怀说:“一时脑子还没转过弯来呢,昨天晚上一宿没睡。”
邓小平问:“想好了?”
彭德怀反问:“主席是啥个意思?”
邓小平说:“主席特地把你接来,对你意见的重视,可想而知。”
彭德怀说:“我想——”
邓小平打断他:“打住。你对毛主席去说,我只负责来接你,礼宾官。”
两个人哈哈大笑。
这时候,毛岸英正向毛泽东报告他的农村调查,把两把玉米粒也放到了桌上,一堆大,一堆小。
毛泽东满意地笑了:“你懂得了到群众中去搞调查,好啊。你看,我们的人民多么通情达理呀。”
毛岸英说:“我上午有会,我走了。”
毛泽东点点头。毛岸英走后,他走过去,抚弄着两堆玉米粒。
这时彭德怀站到了门口叫了声:“主席。”
“快坐。”毛泽东笑着让座,给他扔过一盒大中华烟,问:“你们西北穷啊,你们的规划搞出来了没有?”
彭德怀说:“带是全带来了。可您根本不想和我谈这个,言归正传吧。”
毛泽东指着彭德怀说:“你这个彭德怀呀,还没有人对我这么不客气呢。好吧,那我就不要顾左右而言他了。昨天,你都听到了,出不出兵,意见相左。”
彭德怀说:“主席怪我没有发言吧?”
“哪里,”毛泽东说,“你一下飞机就哇里哇啦,别人还以为你来充当我的打手呢。”
两个人又都笑了。
毛泽东说:“现在,关起门来,只你我二人,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在这种时候,毛泽东把彭德怀看成可使天平倾向哪一边的砝码。
彭德怀说:“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当然,大家不赞成出兵,也是从民族利益、国家大局出发。如果美国人在北朝鲜得手,不会善罢甘休,那对我们是个极大的威胁,与其说等着美国打进来再起而应战,不如现在打出去。”
毛泽东的兴奋溢于言表:“师出有名吗?”
“当然有名。”彭德怀说,“第7舰队侵占我台湾海峡,飞机轰炸我安东和平村庄,这已构成对中国的入侵,完全可以宣战。何况,还有另一层,支援朝鲜同志,也是道义上的责任,我们当然是正义之师。”
毛泽东两只大手用力一拍:“好你个彭老总,说得何其痛快淋漓呀!好,下午政治局还要接着开会,我毛泽东不能搞一言堂嘛。”
停了一下,毛泽东忽然说:“军国大事,你彭德怀一言定乾坤啊!”
初时彭德怀愣了一下,毛泽东何出此言?毛泽东马上提醒他:“你老兄忘了当年东渡赣江之战了吗?”
彭德怀忍不住笑了。
那是1930年9月下旬的事了,彭德怀所部三军团的大部分干部都反对过赣江作战,其实是地方观念,彭德怀以大局为重,支持了毛泽东,他说:我彭德怀过赣江,三军团就过了。
毛泽东当即说:彭德怀是一言定乾坤啊!
毛泽东脸上焦虑和疲惫的阴影此时一扫而光。他猛吸了一口烟,若有所思地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我一直在为寻找三军统帅而烦躁。”
彭德怀说:“你不是早就定了吗?说出来就是了。”
毛泽东眼睛一亮,急着问:“小平同你说了?”
彭德怀说:“小平什么都没说。”
毛泽东说:“可人家不干哪,林彪说他有病。他那种态度,即使没病,我也要改变成议。常胜将军的第一要素是有信心。有的人让美国的原子弹、飞机大炮吓出神经衰弱症了。”
彭德怀说:“我说的不是林彪。”
毛泽东问:“不是林彪?那是哪个?”
彭德怀说:“你不是早在打我的主意了吗?”
毛泽东虽然正中下怀,还是愣了一下,忽然双手拍在彭德怀厚实的肩膀上,说:“彭老总,你真是快人快语,真是知我者彭德怀也!”
毛泽东眼里含着泪,彭德怀眼中也噙满了泪水,两人久久地对望着。
毛泽东一往情深地说:“与美国交锋,不同于国民党。林彪是打出威风来的,其实我明白,他是怕在朝鲜战场上把自己的荣誉输掉,威风扫地。你就不怕吗?”
“胜败乃兵家常事。”彭德怀说:“我不怕,老本全输光了,回湖南老家种地去,我本来就是个农民。”
毛泽东很动感情地说:“谢谢你。”他转过身去,从桌上取来小纸卷,打开,是写给彭德怀的那首诗。
彭德怀问:“你怎么又把第四句改回来了?”
毛泽东说:“你那么一改,韵味全无了嘛。鼓老总,这是赋诗,不是论共产党人修养。”
两人禁不住大笑起来。
10月5日下午,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了又一次的政治局会议。林彪好像发誓要抗争到底的样子,他又好像经过了精心准备,第一个发言,毛泽东皱着眉头听着。
林彪在细声细气地说着,依然谁也不看:“在现代战争中,制空权是十分重要的,这我们应有充分估计,而我们现在刚刚在组建空军,我们仅有的几十名飞行员,才飞过十几个、几十个小时,要和美国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飞行了上千小时的飞行员来比,等于是娃娃与拳师较量。我最担心的是,一旦我们出兵,美国可能用原子弹大规模袭击中国,这个杜鲁门是个鲁莽汉子,他既然能向广岛、长崎投原子弹,也一定敢向北京、上海投原子弹,我们那时就得不偿失了。”
刘少奇问:“有没有什么折衷办法呢?”
林彪说:“我想到了一个可进可退的方案。我们把13兵团开过鸭绿江去,屯兵于朝鲜,这叫出而不战,作为威慑力量。”
毛泽东说:“隔岸观火?不对了,你这是过河观火。”
周恩来说:“听听彭德怀同志怎么说。”
彭德怀说:“林彪说得对,同美国人打,是要冒很大风险,谁都不愿意打仗。我们开了几次政治局会议都定不下来,不正是因为事关重大吗?依我看,这仗是非打不可。”
所有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在彭德怀身上。
彭德怀说:“美国现在已经对我们构成了侵略和威胁,如果让美国占了朝鲜,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是的,会打烂我们的坛坛罐罐,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嘛!不打出我们的国威来,帝国主义就会永远骑在你脖子上屙屎!”
周恩来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朱德说:“打吧。”
刘少奇说:“做好充分准备,及早入朝吧。”
九
政治局会议一散,高岗就坐到林彪的车子里面了。林彪上车时吃了一惊,说:“你不会是搭错车了吧?”
高岗一笑,说:“这几天我胃不好,食堂的菜油腻太大,想到你那喝点小米粥。”
林彪说:“小米粥还供得起,走吧。”
车子开动后,林彪有意无意地从后视镜看了看车后面,除了中南海的几个警卫人员,没有别人。
醉翁之意不在酒,林彪当然不相信高岗是为了一碗小米稀饭而来。以高岗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地位,想吃小米粥,招待所会不给做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彼此都不便过从甚密,何况林彪与高岗的喜热闹性情本来就格格不入。
在小米粥正熬着的时候,高岗在林彪的书橱前翻着书。
林彪托着一杯茶,说:“没什么好书。”
高岗说:“是怕我借吗?”
林彪笑笑,坐在转椅上,说:“我的书还有北京图书馆多吗?看中了随便拿。”
高岗笑起来。这时勤务员给高岗端来一杯茶,还有一大盘子新鲜水果。
勤务员退出去后,高岗关紧了房门。他问:“你能猜到谁领兵入朝吗?”
林彪说:“那还用问吗?彭大将军啊,惟他敢横枪跃马呀。”
高岗笑道:“你这就不对了,让你挂帅,你有病,派了别人,你又用这种口吻说话。”
林彪说:“绝无妒意。我知道我挡不住出兵这件事,我三番五次谏诤,自己又因病不能领兵赴朝,他肯定生我气。”
高岗说:“那倒不会,反对出兵的又非你一人。况且,不管持哪种意见的人,都是从利国利民角度出发的,岂有他意!”
林彪说:“事已至此,我也不会再说了。”
高岗沉思了一刻,试探地问:“你说,主席仅仅是因为我们都涉及的原因才决意出兵的吗?”
林彪有几分警惕地看着高岗。
高岗说:“我想,主席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只是不便说罢了。”
林彪颇感兴趣地说:“试道其详。”
高岗说:“当然这只是推断了,反正你我私下谈话,不算数的。”
林彪说:“这又不是组织活动,不必顾虑重重。”
高岗说:“也许,与旅顺口、中长铁路有关。”
林彪反问:“怎么扯到旅顺口、中长铁路上去了?风马牛不相及呀。”
高岗说:“你还记得5年前日本人投降时的事吗?斯大林把蒋介石看成是合法政府的代表,并且同宋子文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他也是支持蒋介石接收东北的。”
林彪说:“是呀。那时斯大林打定主意不交旅顺口,不交中长铁路,为这事,主席是不高兴的。”
高岗说:“现在倒是时过境迁了。苏联与我们有了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也就是说,一旦有人入侵中国,苏联必须履行条约义务,出兵援助中国,是这样吧?”
林彪笑道:“我明白你的推测了。斯大林此前还想在中国建长波无线电台,主席也顶回去了。你是说,主席怕请来神送不回去?”
高岗说:“正是。万一美国打进东北,苏联必出兵,出了兵,即使打走了美国人,苏联人也会像在东德一样,以维持安全为由不走,那时我们怎么办?岂不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了吗?”
两个人都沉默下来。
高岗剥着一个橘子,说:“所以,主席想,干脆打出去,让战火远离我们的国土。”
林彪说:“真是这样,也不失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明智之举,比我们要高明多了。”
高岗说:“到此为止,权当没说。”
林彪抽了抽鼻子说:“小米粥的香味都飘出来了,还有肉丝炒涪陵榨菜,走,喝粥去。”
两个人笑着向小餐厅走去。
十
出兵的大计已定,并在党内高层取得了共识,彭德怀又毅然勇挑重担,毛泽东的心事去了大半,胃口一开,多吃了一碗红豆饭,饭后与彭德怀在一起喝茶。
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给你10天准备时间,你先回趟西安,总得对浦安修交代一下呀。”
彭德怀说:“算了。先前转战南北,半年都不知我死活,习惯了,让她担心倒不好。”
毛泽东指着地图说:“你的司令部可以设在鸭绿江我方一侧,便于隐蔽。”
彭德怀说:“麦克阿瑟把他的总司令部设在东京,我难道也设在北京?那就不用我彭德怀了,你毛泽东就兼任算了。”
毛泽东笑了。
彭德怀说:“我过江去。部队进到哪里,我跟到哪里,不然没有指挥权。我也想见识见识美国鬼子怎么打仗。”
毛泽东说:“在战斗打响之前,应绝对保密。我会告诉新华社,打响以后报道分寸也要注意。”
彭德怀说:“主席的意思是,设法转移敌人的注意力?”
“对,让敌人产生判断上的错觉。你们要秘密过江,做到人不知鬼不觉,等到敌人发觉,已经大难临头了。”
彭德怀说:“你真想得出。26万大军,叫我人不知鬼不觉的,谈何容易。”
毛泽东说:“你有得是办法。”
彭德怀说:“你又给我戴高帽了,晚上再谈,恩来同志要我和他一起去参加军委会议,武器装备、后勤供应,一大摊子事。唉,本来我已经一门心思搞建设了,现在又扛起了枪。”
毛泽东说:“若依我的愿望,我也想把天下所有的兵器收起来熔化掉,像秦始皇一样,铸成12个大铜人,从此天下太平,偃武修文。可是没有办法啊,树欲静风不止嘛。”
彭德怀说:“那我走了。”
毛泽东说:“明晚上你过来,我请你吃饭。”
彭德怀说:“家乡菜?”
毛泽东说:“当然不会让你吃西餐大菜了。”
送走了彭德怀,毛泽东在外面散了一会儿步,再回到菊香书屋,已是万家灯火齐明时分了。
毛泽东刚坐下来批阅文件,门开了。
卫士走进来报告:“岸英来了。”
毛泽东放下笔,回过头来。
毛岸英问:“爸爸,你叫我?”
毛泽东点点头,用手指了指沙发,毛岸英坐下。
毛泽东点起一支烟,久久地凝望着儿子。
沉默了好一会儿,毛岸英似乎觉得父亲有难言之隐。
还是儿子沉不住气了:“爸爸,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毛泽东说:“你说,京郊的那个村子,参军的26个,牺牲了11个?”
毛岸英说:“是啊,你怎么想起了问这个?”
毛泽东说:“你去见过这些烈士父母吗?”
毛岸英点点头:“他们都投了玉米粒,同意出兵朝鲜。有一个病老太太,人们不忍心告诉她儿子牺牲了,至今她每年还给儿子做一双鞋……”
“多好的人民啊。”毛泽东感慨地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普天之下都一样,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肝?哪个热血男儿不是血肉之躯?”
毛岸英听得很动情。
毛泽东说:“中国人饱受战乱之苦,十几年来,有3 000万同胞倒在血泊里,我们多么不愿再有战争啊!你说,我们出兵朝鲜,人民能理解吗?”
“我想是能够的。”毛岸英说,“没有国,哪有家。这道理人人都明白。”
又陷入了沉默。
毛岸英着急了:“爸爸,你今天怎么了?到底有什么事啊?”
毛泽东说:“我只是想看看你……”
毛岸英缓缓地站起来说:“不,爸爸,你有话要说。”
毛泽东仍旧深情地看着毛岸英。
毛岸英说:“爸爸,我到朝鲜前线去。”
毛岸英早已觉察到父亲有让他上前线的意思,只是不想由他当父亲的口中说出来。他知道,此时的毛泽东,既是父亲,又是领袖,他把毛岸英自然也既当成儿子,又看做是一个热血青年,极普通的一个热血青年。
他懂得自己出征意味着什么,它本身就是一种号召力,是毛泽东不用说一句话就存在的分量。
毛岸英出于为国、为父,出于忠、孝,他都该义无反顾地上前线。
他话一说出来,就从父亲的眼睛里读出了欣慰和赞许。
毛泽东似乎不感到惊奇,他注视儿子有顷,说:“你不是一时冲动吧?”
毛岸英说:“也算是吧。”
毛泽东说:“娃娃,我的好娃娃,你不感到勉强吗?”
毛岸英摇摇头:“我本该去的。为了爸爸,我也该去。”
毛泽东慈祥地看着儿子。
毛岸英说:“毛岸英是父母的亲骨肉,别人的孩子也是。我上了前线,对爸爸来说是一个安慰。”
毛泽东抓住儿子的一只手,眼含泪花说:“谢谢你,我的好儿子。”
停了一下,毛泽东说:“你妈妈若是活着,她会怎么说?你从小跟妈妈一起坐过牢,后来带着岸青在上海流浪,说真的,我没有给过你什么父爱,有的都是严厉……”
毛岸英说:“我理解。爸爸,你与别人的父亲不同的,就在于你不光属于你的孩子。”
毛泽东的泪水滚了下来,再次说了声:“谢谢你,你能理解爸爸。”
毛岸英说:“那我就做准备了!”
毛泽东说:“我这也是送子上战场了。”
毛岸英说:“爸爸,你别担心。我10年前就是苏联近卫军的中尉了,我参加过莫斯科保卫战,后来越过波兰,一直打到柏林,我本来就是军人。”
毛泽东的大手重重地拍在儿子的肩头上,期待、赞许的目光在儿子脸上深情地注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