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之朱家天下
5722800000007

第7章 转折之君英宗朱祁镇

1.幼年登基,延续盛世

历史是有一定惯性的。英宗在位期间,“仁宣之治”的盛事在延续着,朱氏家族的统治也在延续着。

明英宗像朱祁镇继位时只有9岁,朝臣们明白年幼的皇帝还无能力执掌皇帝的大权,便纷纷上书请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在明朝历史上,尚无太后垂帘的先例,而且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对母后临朝也做了明确限制。张氏不愿落下败坏祖制的恶名,她拒绝临朝,并对施政大略作了三条指示:“悉罢一切不急务,时时勖帝向学,委任股肱。”所谓不急务,是指并非军国急需、主要供皇室享用的物品的采办活动,诸如采买绸缎、烧造器皿、打捕鸟兽等等,停止这类活动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勖帝向学,是指要加强对幼年天子的教育培养。委任股肱,是指要依靠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老臣处理国事。

正统初年的一天,张氏御便殿,传谕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濙朝见,朱祁镇在张氏一侧站立,张氏教导朱祁镇说:“此五人先朝所简贻皇帝者,有行必与之计,非五人赞成,不可行也。”朱祁镇应声受命。这样,就确定了五大臣辅政的局面。在这辅政的五大臣中,张辅是一介武夫,不熟悉政务,胡濙虽自成祖以来就很受信任,但见识浅陋,发挥不了决策作用。真正处理国家政务的,还是内阁中的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三杨”。

在施政方针上,三杨基本上是沿袭洪熙、宣德时代的政策,期望让“仁宣之治”延续下来。对于宣德末年的弊政,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清理革除。宣德后期,宫廷生活奢靡,到宣宗去世后,释归教坊乐工3800余人,遣回朝鲜国妇女53人,放还添财库夫役2640余人,减厨役6400余人,各寺法王、国师、喇嘛等也减数存留。此外还对各类临时征派、采办也蠲免、停罢了许多。正统初期的施政方针收到了预期效果,朱家天下的繁荣在继续。这期间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大事,那就是解决了长期悬而不决的定都问题。

戴进《雪景山水图轴》明朝开国,定都南京。成祖夺取皇权后,一来考虑到加强北部边防的需要,二来北平是他的龙兴之地,决定迁都北平,改名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次年便将首都正式北迁于此。不料迁都还没到一百天,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遭火焚毁,一时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不少人要求还都南京。成祖力排众议,坚持定鼎北京,但未重修三大殿。仁宗即位后,因他长期在南京监国,对那里颇有好感,便以省免南北转运的浩大费用为理由,下令仍以南京为首都,北京称“行在”。迁都之令尚未实施,仁宗就“龙驭上宾”。继立的宣宗采取中庸态度,仍称北京为“行在”,以示不违仁宗迁都之令,但也不迁回南京,继续以北京为实际首都。正统改元,下令兴修北京城门工程,至正统四年(1439年)完成。这是继永乐之后对北京的再次大规模营建,标志着朝廷已决心彻底解决定都问题。次年春,又开始了重建三大殿与乾清、坤宁二宫的浩大工程,至六年(1441年)十一月竣工。于是颁诏大赦天下,宣布定都北京。几十年悬而未决的定都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而在这期间,朱祁镇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育,履行皇帝必须躬行的各项礼仪,并没有起到决策作用。然而太皇太后张氏和大臣们为他准备的四书五经让一个孩子学起来十分厌烦。相反,太监王振为小皇帝准备的游玩项目则深深吸引了他,从而深受小皇帝的信赖,为日后的专权打下了基础,朱家王朝的隐患在盛世中滋生起来。

2.宠信太监,皇位易主

唐朝宠信宦官的历史再次重演,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不但丢掉了皇位,而且成了俘虏。还好,英宗朱祁镇的性命没有丢,皇权没有旁落,仍然掌握在朱氏家族的手中。

朱祁镇登位后,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统治,社会稳定,经济也有所发展。然而,随着太皇太后和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后宫宦官的势力急剧上升。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大臣下狱者不绝,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激起了叶宗留、邓茂七等起义。土木堡之变双方进兵路线图而当时的元朝余部(即北元)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时期,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达到3000多人。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尽管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而朝中大臣也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主意。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北征。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军抵达大同,也先佯败,诱明军深入后重创其先头部队。王振因前方败报踵至,力劝英宗撤兵。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的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就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锱重还没有赶到,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如果这时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之时,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自此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在京监国的英宗之弟朱祁钰,被于谦等大臣拥立为帝,是为代宗。

土木堡之变双方进兵路线图

3.重新登位,杀戮功臣

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结果丢了皇位,成了俘虏。重新登位后,又杀戮功臣,使朱氏家族的统治走向了下坡。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断定,其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英宗才得以保全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这样,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希望破灭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也先军以沉重的打击,也先率队败回蒙古。

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从此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当时的瓦剌是一个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众的生活将是异常艰苦的。北京大败之后,也先开始着手与明朝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驾西去”,可是当时景泰帝已经坐稳帝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听情报。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杨善,他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北京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就被软禁在南宫,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随着英宗重新登基,一场政治屠杀也开始了,夺门有功的徐有贞、石亨必欲将于谦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们唆使党羽,弹劾于谦、王文等人,谓其图谋迎立襄王朱瞻增之子入京即位。在廷审时,王文辩白说:“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于谦则冷笑着说:“石亨等欲害我们,辩白又有何用。”经过查对,金牌信符都在内府,徐有贞却说:“虽无显迹,意有之。”主持审讯的人员阿附徐有贞、石亨,竟以“竟欲”定案,判处于谦、王文谋逆,当凌迟处死,籍没家产。案子上奏后,英宗颇为迟疑,说:“于谦实有功。”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英宗决心遂下。大理寺卿薛碹奏请从轻处置,英宗令将二人处斩。于谦赤心为国,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力定大计,使社稷转危为安,一代功臣,竟惨死刀下。于谦无辜被杀,天下冤之。杀害于谦,是英宗复辟后最大的一个失误。此后军备废弛,边警不断。一天,英宗忧形于色,在一旁的恭顺侯吴瑾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英宗去世后,其子宪宗才为于谦平反昭雪。

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自己的利益,对皇帝来说,没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在这个时候,个人的利益远远要高于家族利益、国家利益,只是可怜了那些忠臣良将。

4.诛杀曹石,朝政清明

在迫不得已,又有能力杀掉宦官的情况下,英宗朱祁镇还是杀掉了宦官曹吉祥等人,使朝政清明,朱氏家族的统治得以巩固。

英宗再度登基后,大行封赏。石亨在景泰时已封侯,晋封为忠国公。张辄封为太平侯,其兄张辊封为文安侯。曹吉祥升为司礼监太监,总督京军,其嗣子曹钦得授都督同知。杨善封为兴济伯。徐有贞于夺门之变当天即入阁,次日晋升兵部尚书,仍不满足,石亨将他的心意转告英宗,遂封为武功伯。这些人还纷纷为自己的亲属和手下邀取官爵,以致未过多久,以“夺门功”晋升者已达3000余人。与此同时,景泰朝大臣则横遭排陷打击,刑部尚书俞士悦、工部尚书江渊、吏部左侍郎项文曜等发辽东铁岭卫充军,大学士萧镦、商辂、兵部右侍郎王传等罢职为民,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渍、大学士高谷等致仕,户部尚书张凤、左都御史萧维桢等改任南京,一时阁部为空。而这些空出来的职位大多都被徐有贞、石亨的亲信占据。

英宗认为徐有贞富有才干,对他十分信任。经过几番折腾,政治局面总算安定下来,应该集中精力解决那些困扰着朝廷的经济、军事问题了。然而,“夺门”功臣们并没有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只为自己的功名利禄着想。没过多久,他们就为了权力展开了一系列勾心斗角的斗争。结果是弹劾曹、石的言官尽被谪戍,徐有贞遭曹、石陷害,被发往云南金齿卫为民,直到天顺四年(1460年)才被释放回原籍苏州。

曹吉祥、石亨在这次与徐有贞的较量中,大获全胜,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地专权乱政。二人一掌外朝,一掌内廷,权倾天下,朝野侧目。虽然英宗复辟时动用的全部军人不足一千,可石亨弟侄家人,部曲亲故,以“夺门功”升迁者已多达4000余人。石亨又公开卖官鬻爵,渐渐地,石亨对英宗也缺乏人臣应有的恭谨,每日进宫,肆意干预政事,英宗对他所请之事偶然加以拒绝,他就立即怫然不悦。

曹吉祥、石亨的专权跋扈,使英宗越来越感到难堪和不安,但他为人优柔寡断,不知道怎么对付他们才好。一天,英宗私下问李贤:“此辈干政,四方奏事者先造其门,为之奈何?”李贤回答:“陛下唯独断,则趋附自息。”

于是英宗就采用李贤的办法来对付曹、石,并开始暗中着手清除曹、石的同党。石亨之侄石彪骁勇善战,景泰年间积功升至都督佥事。英宗复辟后,升都督同知,以游击将军赴大同备敌,因屡立战功,先封定远伯,晋为定远侯。石彪自恃功高,对部下骄横,连上司总兵官李文也不放在眼里。李文等人便传播流言,说石彪在大同拥精兵,怀异志。英宗果然对石亨、石彪内外掌握重兵产生了疑心。天顺三年(1459年)三月,因黄河解冻,蒙古军不易越河内犯,英宗召石彪回京,但石彪直到七月才抵达京城。他还指使千户杨斌等50余人来京向皇帝乞请让石彪镇守大同。英宗产生怀疑,将杨斌等下狱,他们供出是受石彪指使,这更增加了英宗的猜忌。在英宗的授意下,科道官们纷纷弹劾石彪欺君罔上,罪大恶极。英宗便于八月一日下令将石彪逮捕,命令锦衣卫、兵部、都察院、刑部等衙门严加审讯。石彪私置绣蟒龙衣和违禁寝床、强奸良家妇女、欺侮藩王、禁死军士等一系列罪状逐步被揭露出来。在审讯的同时,还对石氏党羽进行了清查,因阿附石氏得以升迁的文武官员分别受到革职、贬官、充军等处罚。

石彪下狱,朝臣们也就摸到了英宗对石亨的态度,于是陆续上章弹劾石亨。不久,英宗下令逮捕石亨。石亨下狱仅21天,便于二月十六日瘐死。又过了4天,石彪亦被处决。

石亨、石彪败亡,曹吉祥及其嗣子曹钦顿时惊惧不安。自英宗复辟,曹氏飞黄腾达,此时曹钦已被封为昭武伯,曹吉祥则一直总三大营,军权在握。曹吉祥的其他几个侄子也都官至都督,掌重兵。曹家藏有大量器械甲杖,门下厮养着上千名精悍的蒙古军人。石亨一败,曹吉祥就觉着同样的命运也快降临到自己头上了,决定孤注一掷,发动军事政变。没想到事前有人将消息透漏给了英宗,英宗立即借故召见曹吉祥,将其逮捕,并命令紧闭皇城与京城诸门。

明长城

人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多是明代修筑的,砖筑的城墙随着山势蜿蜒伸展,蔚为壮观。明长城分属九镇,总计长达6300余公里,远远超过一万华里,故习称为“万里长城”。曹钦知事情有变,不待凌晨,便率众提前行动,然城门紧闭,不得入,途中与恭顺侯吴瑾相遇,吴瑾战死。孙镗投疏告变后,便去召集军士,至太平侯张瑾家,张瑾恐惧不敢出,孙镗又奔至宣武街,派两个儿子孙辅、孙辄帮他召集西征士卒得2000人,孙镗立即率众去攻打曹钦。工部尚书赵荣也召集到数百人前来助战。此时天色渐渐放明,叛军士气随之瓦解。各城门早已紧闭,曹钦冲突不出,只能率余众奔回家中拒战。孙镗督兵攻入,曹钦投井自尽,满门皆被斩杀。3天后,曹吉祥被处以磔刑。

石曹之变后,英宗对李贤的信任有所增加,以李贤为首的阁臣们也尽心辅佐,朝政很快就恢复了正常。不久,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制度,使得明朝帝王以活人殉葬的残酷习俗得以结束。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也算是做了件大好事。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朱祁镇病逝于文华殿,享年38岁。朱祁镇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之路。明代宗朱祁钰(1428—1457年),宣宗次子,明朝第七位皇帝。宣德十年(1435年)封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为瓦剌所俘,奉皇太后命监国,一月后即皇帝位,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他任用于谦主持军事,加强北京守御,击退瓦剌军于京郊,于危险之中保全了朱家天下。八年(1457年),英宗复辟,他被废为王,死于西宫。成化十一年(1475年)复帝号,谥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