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三忌
5693100000003

第3章 立业:人活一辈子总要做出点名堂

一个人不能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总要做出一点名堂,成就一番事业。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有做得好与坏之别。无论做什么工作,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努力在所从事的领域做到尽量好,以不俗的业绩赢得他人的尊重,这一辈子就算没白活,也就是立业——事业有成了。

1.做一只主宰自己未来的老鼠

有的人曾与大多数人一样身处社会的底层,硬是凭着誓做一只“强鼠”的志气和对周边环境的清醒认识使自己脱颖而出。他们的经历或许能令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清醒的有志者才能主宰自己的未来——哪怕你只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老鼠。

李斯出生于战国末期,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人,少年时家境不太宽裕,年轻时曾经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官。至于他的性格为人,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插叙了一件小事,极能够形象地说明。据说,在李斯当小官时,有一次到厕所里方便,看到老鼠偷粪便吃,人和狗一来,老鼠就慌忙逃走了。过了不久,他在国家的粮仓里又看到了老鼠,这些老鼠整日大摇大摆地吃粮食,长得肥肥胖胖,而且安安稳稳,不用担惊受怕。他两相比较,十分感慨地说:“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有能与无能,就好像老鼠一样,全靠自己想办法,有能耐就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无能就只能做厕所里的老鼠。这个小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征,也预示了他未来的结局。

为了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求得荣华富贵,他辞去了小吏职务,前往齐国,去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荀子虽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也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但他对儒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造,较少地宣扬传统儒学的“仁政”主张,多了些“法治”的思想,这很适合李斯的胃口。李斯十分勤奋,同荀子一起研究“帝王之术”,即怎样治理国家、怎样当官的学问,学成之后,他便辞别荀子,到秦国去了。

荀子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人生在世,贫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最大的悲哀,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干出一番事业来。齐王萎靡不振,楚国也无所作为,只有秦王正雄心勃勃,准备兼并齐、楚,统一天下,因此,那里是寻找机会、成就事业的好地方。如果尚在齐、楚,不久即成亡国之民,能有什么前途呢?所以,我要到秦国去寻找适合我个人的机会。

荀子同意李斯前往秦国入仕,但他告诫李斯要注意节制,在成功之际想想“物忌太盛”的话,不要一味地往前走,必要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李斯来到秦国,投到极受太后倚重的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很快就以自己的才干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小官。官虽不大,但有接近秦王的机会,仅此一点,就足够了。处在李斯的位置,既不能以军功而显,亦不能以理政见长,他深深地知道,要想崭露头角,引起秦王的注意,惟一的方法就是上书。他在揣摸了秦王的心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毅然给秦王上书说:凡是能干成事业的人,全是能够把握机遇的人。过去秦穆公时代国势很盛,但总是无法统一中国,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周天子势力还强,威望还在,不易推翻;二是当时诸侯国力量还较强大,与秦国相比,差距尚未拉开。不过从秦孝公以后,周天子的力量急剧衰落,各诸侯间战争不断,秦国已经趁机强大起来了。现在国势强盛,大王贤德,扫平六国真是如掸灰尘,现在正是建立帝业、统一天下的绝好时机,大王千万不可错过了。

这些话既符合秦国及各诸侯国的实际情况,又迎合了秦王的心理,所以赢得了秦王的赏识,被提拔为长史。接着,李斯不仅在大政方针上为秦王出谋划策,还在具体方案上提出意见,他劝秦王拿出财物,重贿六国君臣,使他们离心离德,不能合力抗秦,以便各个击破。这一谋略卓有成效,李斯因而被秦王封为客卿。李斯在秦国开始崛起了,后来终于做到丞相的高位。

李斯受茅厕和粮仓里老鼠的不同际遇的启发,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就是,要做粮仓里的那只老鼠。李斯是个有志气的人,而清醒的头脑更为他的志气插上了翅膀,使他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起点。

2.别让“满意”、“安分”束缚住自己

人人都愿意获得满意的结局,而一旦志得意满,一个人往往失去奋斗的动力,从这一点上说,心底里始终保留一些不安分的骚动,会给自己存下一点迈向更大志向的激情。

人人头上一片天,脚下一块地。要想天高地阔,必须始终追求更高远的志向。

这里要说的是一个小人物发誓要做出个样子的故事。

1970年7月,高欣出生于东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高考时,他没考上大学,就进了一所职业高中读酒店管理专业,可眼瞅着职高快毕业了,又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高欣的母亲非常伤心失望,常常当面追问他:“明年的今天你干什么?”

1988年,高欣离开学校,开始闯荡社会。卖过菜、烤过羊肉串……他慢慢明白了生活的艰辛。1989年4月,一家饭店公开招人,这是东北最好的五星级酒店之一。

经过几天的培训,高欣上岗了,当大厅服务员。可缺乏英语基础的他第一天就现了眼,把一个要上厕所的客人领到了咖啡厅。客人到值班经理处投诉,并用英语将他大骂了一通,高欣一句也听不懂。随即,高欣被降职当了行李员。1991年秋天,香港富商李嘉诚下榻该饭店,高欣给李嘉诚拎包。饭店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一大群人前呼后拥着李嘉诚,他走在人群的最后一位。他清楚地记得那两只箱子特别重,人们簇拥着李嘉诚越走越快,他远远地被抛在了后面,气喘吁吁地将李行送到房间,人家随手给了他几块钱的小费。身为最下层的行李员,伺候的是最上流的客人,稍微敏感点儿的心,都能感受到反差和刺激。高欣既羡慕,又妒忌,但更多的是受到激励。“我就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人住这么好的饭店,为什么他们会住这么好的饭店,我为什么不能?那些成功人士的气质和风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告诉自己,必须成功。”

不久,高欣与同事为一个香港来的旅游团送行李,全团有100多件各式行李,要求30分钟内送到不同楼层的每个人的房间,他们俩人累坏了。高欣与那位同事跑到饭店14层楼顶上吸烟,脚下是车水马龙的大街,楼房鳞次栉比,看着看着,高欣突然指着下边说:“将来,这里会有我的一辆车,会有我的一栋房。”

“你没病吧?”同事不以为然。他认为高欣累病了。1991年11月,高欣做了门童。门童往往是那些外国人来饭店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他们常问高欣周围有什么好馆子,高欣把他们指到饭店隔壁的一家中餐馆。每个月,高欣都能给这家餐馆介绍过去两三万元的生意。餐馆的经理看上了高欣,请他过来当经理助理,月薪800元,而高欣在饭店的总收入有3000多元,但他仍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份兼职。他看中的并非800元的薪水,而是想给自己一个机会。

为了这份兼职,高欣主动要求上夜班。那段时间,高欣在饭店上晚班要上到早晨6点,然后找个地方匆匆睡上一觉,餐馆营业时间一到,他就要西装笔挺地站在大堂上。几十号人,男女老少大大小小都归他管,一会儿都不能闲着,一直忙到晚上,他再从墙头爬过去回到饭店,换上工作服做门童,见人就哈腰,还要跟在一群群昂头挺胸的人后头,拎着包,颠颠地一路小跑。

这样的生活过了4个月,高欣的身体和精神都有些顶不住了。他知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他必须做出选择。

高欣在父母不解的眼光和叹息中辞职,进了隔壁的餐馆,做一月才拿800块工资的经理助理。可事情并没有像当初想像的那么顺利,经理助理只干了5个月,高欣就失业了,餐馆的上级主管把餐馆转卖给了别人。

闲在家里,高欣不愿听家人的埋怨,经常出门看朋友、同学和老师。一天,他去看幼儿园的一位老师。老师向他诉苦:我们包出去的小饭馆,换了4个老板都赔钱,现在的老板也不想干了。高欣眼中一亮,忙不迭地问:“怎么会不挣钱?那把它包给我吧。”

高欣用1000块钱起家,办起了饺子馆。

来吃饺子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超过了5000块钱。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高欣想出了一招,将每个星期六的营业额全部拿出来,当场分给大家。这样一来,大家每周有薪水,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4000元,热情都很高。一年下来,高欣自己挣了10多万元。

高欣初获成功,他又寻思着更大的发展。1993年1月,他在火车站开了一家饺子分店。一个客人在上车前对他说:“哥们儿,不瞒您说,好长时间以来,今天在这儿吃的是第一顿饱饭。”当时高欣就想,为什么吃海鲜的人,宁愿去吃一顿家家都能做、打小就吃的饺子呢?川式的、粤式的、东北的、淮扬的,还有外国的,各种风味的菜都风光过一时,可最后常听人说的却是,真想吃我妈做的什么粥,烙的什么饼。人在小时候的经历会给人的一生留下深刻印象,吃也不例外。

一有这样的想法,他就着手实施,随即他终于领悟到了自己要开什么样的饭馆了。他要把饺子啦、炸酱面啦、烙饼啦,这些好吃的、别人想吃的东西搁在一家店里,他要开家大一些的饭店。

他以每年10万元的租金包下了一个院子,在院里拴了几只鹅,从农村搜罗来了篱笆、井绳、辘轳、风车、风箱之类的东西,还砌了口灶。“大杂院餐厅”开张营业了。开业后的红火劲儿,是高欣始料不及的,高欣觉得成功来得太快了。300多平方米的大杂院只有100多个座位,来吃饭的人常常要在门口排队,等着发号,有时发的号有70多个,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空位子。大杂院不光吸引来了平头百姓,有头有脸的人也慕名而来,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台湾艺人凌峰等都到大杂院吃过饭。

后来,大杂院的红火已可用日进斗金来形容。每天从中午到深夜,客人没有断过,一天的营业流水在10万元以上。3年下来,有人估算,高欣挣了1000万元。

高欣的经验告诉我们,虽说志气能够刺激我们奋勇向上,但是,对许多人来说,拟定目标实在是不容易,原因是我们每天单是忙在日常的工作上,就已透不过气,哪还有时间好好想想自己的将来。但这正是问题的症结,就是因为没有目标,每天才弄得没头没脑,忙东忙西。

另外有些人没有胆量,他们不敢接受改变,与其说是安于现状,不如坦白一点,那是没有勇气面对新环境可能带来的挫折和挑战。这些人最终只会是一事无成!

3.搞清楚自己这一辈子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舞台

人人都想有自己的一片宽阔的人生舞台,但你应首先清楚,你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舞台。

一个人活得没有志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目标就好像走在黑漆漆的路上,不知往何处去。而所谓的目标,就是你对自己未来成就的期望,确信自己能达到的一种高度。目标为我们带来期盼,刺激我们奋勇向上。当然,在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可能遭遇挫折,但仍要坚定信念、精神抖擞。

美国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一个人退休以后,特别是那些独居老人,假若没有任何生活目标,每天只是刻板地吃饭和睡觉,虽然生活无忧,但他们后来的寿命一般不会超过7年。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没有了目标,便丧失了生存的目的和方向,而潜意识地决定生存也没有什么意义。”

清晰的目标能协助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不致于走许多冤枉路,就好像赛跑选手一样,他们都是朝着终点进发,目标就是第一个冲线。

更重要的是确定目标能使我们集中意志力,并清楚地知道要怎样做才可获得要追求的成果。

下面的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位父亲带了三个儿子到沙漠猎取骆驼,结果大儿子和二儿子都空手而回,只有小儿子猎得骆驼,让老爸开怀。

父亲问大儿子,“你在沙漠上看到什么?”他轻描淡写地说:“也没什么,只是一片大漠和几只骆驼而已。”二儿子呢?问他看到什么?他颇兴奋地答道:“大哥看到的,我都看到了,还有沙丘、猎人、烈日、仙人掌。我还是比大哥优秀吧!”小儿子呢?他认真地答道:“我只看到骆驼。”所以,无论你是满不在乎,还是兴致勃勃,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结果都是一样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是白走了一趟。

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影像研究所主任乔治·布森对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他将这些人分为两组:一组是设定好目标,再制定一套行动策略去实现目标的人;一组是没有特别设定目标的人。结果,有目标的那组人,平均每月赚7401美元;没有目标的人,平均每月赚3397美元。正如所料,奋勇向前的那一组人,较有冲劲,对生活及工作很满意,婚姻很和谐,身体也很好。

事实上,随波逐流、缺乏目标的人,永远没有机会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我们一定要做个目标明确的人,生活才有意义。不幸的是,多数人对自己的愿望,仅有一点模糊的概念,而只有少数人会贯彻这模糊的概念。一般人每日上班的理由,是为了重复昨天的工作。想来真是可悲,许多人在公司5年,却没有5年的经验,只能说有5次一年的经验。他们一再重复过去的表现,对于来年从不订立特定的目标。

美国作家福斯迪克说得好:“蒸汽或瓦斯只有在压缩的状态下,才能产生推动力;尼亚加拉瀑布也要在巨流之后才能转化成电力。而生命唯有在专心一意、勤奋不懈的时候,才可获得成长。”

不论是个人、家庭、公司或国家,都需要目标。目标牵涉的层面很广,为达到目标,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

住在乔治亚州的赖嘉随父母迁至亚特兰大市时,年仅4岁。他的父母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因此当赖嘉表示要上大学时,他的亲友大多不表示支持,但赖嘉心意已决,最后果真成为家中惟一进大学的人。但是,一年之后,他却因贪玩导致功课不及格,被迫退学。在接下来的6年里,他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毫无人生目标,他多半时候都在一家低功率的电台担任导播,有时也替卡车装卸货物。

有一天,他拿起魏特利的一本著作——《志在夺标》,从那时起,他对自己的看法完全改变,发觉自己拥有不凡的能力,重获新生的赖嘉,终于了解到目标的重要性。的确,目标决定我们的未来。

赖嘉的目标是重返大学,然而他的成绩实在太糟了,以致连遭墨瑟大学拒绝两次。在遭到第二次拒绝之后的一天,赖嘉无意间撞见院长韩翠丝,他趁机向她表明心志。结果,院长答应了他的请求,准许他入学,但有一个附带条件:他的平均分数要达到乙等,否则就要再度退学。

赖嘉一改过去的散漫态度,以信心坚定、目标明确、内心无畏的姿态,重新踏入校门。他每季平均进修20个学分,经过两年零三个月,即以优异成绩取得学位,紧接着再迈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这就是计划性目标的绝妙好处。当他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后,新的目标也会跟着形成,信心将更加坚定,成就会更大,兴趣会更多。

这个伐木工人的儿子终于成为一名博士,他还在全美发展最迅速的教会中担任牧师,教会地点就在费特维尔市,距他成长的亚特兰大仅数分钟车程。

事实上,从赖嘉自认为是个成功者之后,他的目标便一个接一个出现,他也成为一个筑梦的人。

赖嘉的成功说明:改变人生方向、确定人生目标之后,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地埋头苦干,一定会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功。

一代伟人亚历山大大帝的成败也与目标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有关。当亚历山大大帝拥有远大目标,而远景盘踞在他的心里时,他便能征服世界。当他的远大目标或梦想一旦消失,却连一只酒瓶也征服不了。牧羊人大卫因为有远大目标,而得以征服巨人歌利亚,远大目标破灭之后,他却连自己的欲望也战胜不了。

还有那个曾经在饭店当门童的高欣,有次他到饭店办事,没想到前来给他拎包的竟是10年前那个笑他的同事……

为了攀越人生巅峰,在个人、家庭、事业、生活等方面获得成功,人就必须有志气地活着,有目标地活着。

4.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事业能否做大,根本不在于从事什么行业,而是取决于自己对所做的事有没有一股做到最好的心气儿。

要获得一流的成果,就应有一流的精神: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个洗厕所最出色的人——这样想问题才是立业的根本。

日本国民中广为传颂着一个动人的小故事:许多年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她迈出人生之路的第一步。

但意想不到的是,上司竟安排她洗厕所!洗厕所?说实话没人爱干,何况喜爱洁净的她干得了吗?洗厕所时在视觉上、嗅觉上以及体力上都会使她难以承受,心理暗示的作用更是使她忍受不了。当她用自己的手拿着抹布伸向马桶时,胃里立刻“造反”似的翻江倒海,恶心得几乎呕吐却又吐不出来,太难受了。而上司对她的工作质量要求特别高,高得骇人:必须把马桶冲洗得光洁如新!

她当然明白“光洁如新”的含义是什么,她当然更知道自己不适应洗厕所这一工作,真的难以实现“光洁如新”这一高标准的要求。因此,她陷入困惑、苦恼之中,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继续干下去——太难了!另谋职业——知难而退?她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她想起了自己初来时曾暗暗赌过的一口气:人生第一步一定要走好,马虎不得!

在这关键时刻,同部门的一位前辈及时地帮了她一把,更重要的是帮她认清了人生道路应该如何走。他没有用空洞理论说教,只是亲自做个样子给她看了一遍。

首先,他一遍遍地抹洗马桶,直到抹洗得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竟然毫不勉强。实际行动胜过千言万语,他不用一言一语就告诉了少女一个极为朴素、简单的道理:光洁如“新”,新则不脏,是可以喝的。反过来讲,只有马桶中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度,才算是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了。

他送给她一个含蓄的、富有深意的微笑,同时也送给她一束关注的、鼓励的目光。这已经足够了,因为她早已激动得不能自持,从身体到灵魂都在震颤。她目瞪口呆,热泪盈眶,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她痛下决心:

“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洗厕所最出色的人!”

她成为一个全新的、振奋的人;从此,她的工作质量达到了那位前辈的高水平。她也多次喝过厕所水,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证实自己的工作质量,也为了强化自己的敬业心;从此,她很漂亮地迈好了人生第一步;从此,她踏上了成功之路,开始了她的不断走向成功的人生历程。

几十年光阴一瞬而过,后来她成为日本政府的重要官员——邮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

5.做事要先确保手里握有七成胜算

《孙子兵法》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由此观之,胜负见矣。”这里的“算”是指“胜算”,也就是制胜的把握。胜算较大的一方多半会获胜,胜算较小的一方则难免见负,毫无胜算的战争更不可能获胜了。

战术要依情势的变化而定,整个战争的大局,必须要有事先充分的计划。战前的胜算大,才会获胜,胜算小则不易胜利,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没有胜算就与敌人作战,那简直是失策。因此,若居于劣势,则不妨先行撤退,等待有可乘之机时再作打算。无视对手的实力,强行进攻,无异于自取灭亡。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有资格被尊为“名将”的人,都有个大原则,即不勉强应战,或者不发动毫无胜算的战争。如三国时的曹操便是一例。他的作战方式被誉为“军无幸胜”。所谓的幸胜便是侥幸获胜,即依赖敌人的疏忽而获胜。实际上,曹操确实掌握相当的胜算,依照作战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稳稳当当地获取胜利。

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世界历史上的凯撒大帝等人,均是善于运筹帷幄,才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虽说把握胜算,然而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胜算。因为其中包含着许多人为的因素,诸如情感因素,无法确实地掌握。不过,至少要有七成以上的胜算,才可进行计划。

而要做到有把握,就必须知彼知己。孙子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句话虽然很容易理解,实际做起来却颇难。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均应以此话来时时提醒自己,无论做何种事均应做好事前的调查工作,如实客观地认清双方的具体情况,才能获胜。

人生有时候还是需要运用“不败”的战术来稳固现况。就像打球一样,即使我方遥遥领先,仍需奋力前进,掌握得分的机会。荀子说:“无急胜而忘败。”即在胜利的时候,别忘了失败的滋味。有的人在胜利时得意忘形,麻痹大意,结果铸成意想不到的过错。须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预先设想万一失败的情况,事先准备好应对之策。拿企业经营来讲,一个企业在从事经营时,必须事先设想做最坏的打算,拟好对策,务必使损失减至最低限度。如此一来,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致命的伤害,这一点至关重要。就个人来讲,如果有了心理上的准备,情绪上就会放松,遇到问题也会从容不迫地解决。

6.面对困境应做出正确的决断

应激是人们在意外突发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使活动抑制或完全紊乱,做出不适当的反应;另一种是使各种力量集中起来,使活动积极起来,以应付这种紧张的情况,思维变得特别清晰明确。

一个人的应激状态如何,对其具有重要影响。一个人在其一生的职业历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和突如其来的变故,困难和危机会经常发生。在意外的事变面前,应激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好的应激状态在紧张情况下,能调动各种潜力应付紧张局面,可以使人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如果一个人的应激状态不好,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往往感知发生错误,思维变得迟缓而混乱,动作受到抑制而束手无策。这种应变能力不强的人是不会有大的成就的。

从情感和情绪的不同表现,特别是情绪的三种不同形式对领导者及其所属群体、工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领导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积极而稳定的状态是极其重要的。

困难对于拿破仑来说,那是家常便饭。

我们都知道拿破仑在1812年的10月,对着空空的莫斯科城,拿破仑面临着一大堆的困难——食物短缺和走在莫斯科大街上衣不蔽体的法国士兵。寒冷的俄国,已不再适合他们待了。

拿破仑下令撤离莫斯科。

大雪纷飞,气温奇低。法国士兵有的被严寒冻死了,有的开了小差,士气比气温更低。在漫长的雪道上行走,还时不时遭到俄国人的伏击。

俄国人三番五次地重点进攻拿破仑的骑兵,摧毁他的炮兵。

拿破仑召开了高层军事会议,将军们愁眉苦脸地看着他。他听完将军们介绍的各种困难后。一点儿也不着急,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若无其事地说:

“你们认为这算困难吗?这叫做什么危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会解决的,我就是一个从困境中长大的人,逆境教会了我如何解决困境。”

皇帝的镇定鼓舞着将军们。面对着军营外的冰天雪地,他们似乎感到拿破仑的坚强和勇气。于是他们进行安抚士兵的工作。

皇帝的信心同时也鼓舞着士兵们,队伍继续撤退,拿破仑被迫丢掉了许多辎重。他的炮兵、骑兵一点点地被俄国人吃掉,军队已经显得凌乱不堪。这简直就是一场痛苦的撤退,士兵们的士气又在一步步降低。

对于拿破仑来说,他本人并没有气馁。他知道,只有一条路,就是充满信心,那就能成功。也许,这是他进行战争以来所面临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撤离的痛苦没有击倒拿破仑,但是还有雪上加霜的危难考验着他。

通讯员将一道消息递给拿破仑后,拿破仑不声不响地看着,上面写着的是镇守巴黎的将军弗兰斯起兵发动政变,占据了巴黎,并宣布废除拿破仑皇帝头衔。

这一消息使军队发生了震动,但拿破仑凭着他的威信很快地将这个震动平息了。

他是一个骑着战马驰骋在战场上勇于斗争的皇帝,他果断地下了命令。

一方面他命令将军们安抚士兵,一方面他和克兰储将军带领一些随从从雪道返回巴黎。

在白茫茫的辽阔草原上,拿破仑和克兰储将军站立在雪橇上,雪橇在原野上飞驰,像一只飞翔的俄罗斯大鹰。而他——拿破仑,有如太阳般的伟人,朝着他的法兰西驰去,他神情肃穆地和克兰储谈着话。

克兰储用崇拜的眼光看着他,并不断提出善意的批评。他被拿破仑的真诚、开诚布公所感动。他感觉到他们不是去阻止一场政变,而是去进行一场小小的游戏。

穿着皮毛大衣,蜷缩着冻僵的身子的拿破仑听着克兰储善意的反对意见,就想去揪克兰储的耳朵,但一摸到他那厚厚的皮帽时,根本找不到机会下手。拿破仑便笑了,说:

“你这个家伙,现在看问题还像个小孩子。”

“我们到巴黎只不过是去平息一场小小的误会罢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受了拿破仑的鼓舞,克兰储和随从们都感觉到沐浴在春风里。

拿破仑站在雪橇上,似乎在自言自语:“我现在渴望和平,能有个和平的世界,那该多好啊!”

到达华沙后,拿破仑并没有急于公开自己的身份,他很想去瓦特维士城看望玛莉·瓦赖福士。但克兰储极力提出说时间宝贵,而且他也得知伯爵夫人已去了巴黎。

拿破仑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一辆四轮马车,于是便把雪橇扔掉,马不停蹄地向巴黎赶去。

到了巴黎后,他没有公开露面,而是先到皇后的卧室里。玛莉第一眼看到他时,十分吃惊。他得意地说:“我回来了,我是来拿回我的皇位的。”

玛莉在他怀里哭开了,说:“皇帝,你一定会的,一定会的。”

拿破仑略作休息后,便和克兰储溜进了军队,接见了另外两名将军,当士兵们听说皇帝回来了,整个军营便开始沸腾起来。

士兵们便开始互相议论:“皇帝回来了!”“皇帝回来了!”

拿破仑发表了即兴演讲,鼓舞士兵们和他一道解除政变。

这场政变正如拿破仑所说的那样,只不过是小小的一场误会罢了。

拿破仑重新获得皇帝的称号,重新占据了巴黎。

对于一个成功的人来说,并没有顺利的坦途,或多或少要遇到困难,有的则困难重重。怎样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重视困难,正视困难,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那便能闯出一番新天地。对领导人如是,对普通人亦如是。

7.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是的,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否则,就算机会来了,你却手足无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溜走。而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与机会失之交臂,是一个人再痛苦懊悔也难以弥补的。

机遇对于那些对人生怀有强烈欲望并准备为之奋斗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和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声叫喊,便引起了乾隆帝的注意,正是由于他抓住了这瞬间的机遇,才能顺利地爬上了梦寐以求的高位。

乾隆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他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开创了“乾隆盛世”,但后来却每况愈下,这与和不无关系。

和,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他的父亲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统,和年少时家境一般,至乾隆中叶,还不过是八旗官学生,只中过秀才。以这种出身,和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在父亲死后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之爵。从此就有了一定的收入,年俸为银160两,米180石。但这还不是主要的,这一世爵给和在政治上带来了转机,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皇帝的便捷之径。由于他的高祖是开国功臣,其后人就有可能随侍帝君,所以和袭三等轻车都尉不久,便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间实授三等侍卫,在侍卫处扈从皇帝。

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和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在这一年,和巧逢机缘,得见天颜,奏对称旨,甚中上意,从此便攀龙附凤,飞黄腾达。

一日,乾隆准备外出,仓促间黄龙伞盖没有准备好,乾隆帝发了脾气,喝问道:“是谁之过?”皇帝发怒,非同小可,一时间,各官员都不知所措,而和却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乾隆皇帝心头一动,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质非凡,乾隆不仅更为惊异,叹:“若辈中安得此解人!”问其出身,知是官学生,也是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是不多见的。乾隆皇帝一向重视文化,尤重四书五经,对一些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学生,当然更加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和平日也是很用功的,所以应对自如,使乾隆帝龙颜大悦。至此,和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都管仪仗,升为侍卫。从此和官运亨通。一次偶然的机遇,便为和铺平了升迁之路。

和之所以能抓住机遇,是跟他平时的准备分不开的。

实际上,和不但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而且他还是一个颇通诗书的能人。拿他在狱中所写的两首《悔诗》来看,其中有“一生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和“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几句,不次于李斯临死前上书之以罪为功。说和无才无能是不符合事实的。

据马先哲先生考证,和精通四种语言,这在清高宗所写的两次《像赞》里有明确记载:一在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里说,和“承训书谕,兼通满、汉”;一在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平定廓尔喀(今尼泊尔)十五功臣图赞》里也说,和“清文(即满文)、汉文、蒙古、西番(即藏文),颇通大意”。原注有云:“去岁(乾隆五十六年)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惟和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详见《八旗通志》卷首六)。当时满汉大臣中能兼通满、汉两种语文者,就比较罕见,像和一人能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确实难能可贵了。乾隆如此信任和,很大程度上也是用人用其长,和的才能是不能否认的。

而且,和工诗能绘事,非仅诵四子书之辈可比。诗有《嘉乐堂诗集》,不分卷,系与弟和琳、子丰绅殷德于1811年(嘉庆十六年)合刻本,其狱中《悔诗》两首,亦均收入。画则因和人品甚恶,不为世人所珍,很少留传至今。已故国际著名史学家洪煨莲(业)先生藏有和所作山水小横披一帧,绘于棉布之上。和不画在绢上,也不画在纸上,惟独画在布上,这布殆即当年英使马戛尔尼所贡之细密洋布,似为创举,可谓好事。据《乾隆英使觐记》载,称和为中堂,“中堂”系当时人对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真宰相的代称。马戛尔尼目睹和,说他英俊有宰相气度,举止潇洒,谈笑风生,木尊俎间交接从容,应对自若,事无巨细,一言而办。异邦人记当时人情事,自属可信。然则和之能得清高宗的独宠,二十年如一日,又岂一般满汉大臣所能望其项背?

实际上,和在青年时代是相当刻苦的。他的诸多才能大都是在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

在《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只记载:和“少贫无籍为文生员”。除此之外,有关和青少年时期的记载很少。但从笔记和野史中可以知道,和童年时曾在家里与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启蒙教育。到了少年时期,他们两人一起被选入咸安宫官学读书。这种学校一开始主要是为了培养内务府人员的优秀子弟而设立的。到了乾隆年间,除了继续供内务府官员的优秀子弟就读外,还大量招收八旗官员优秀子弟入学。

咸安宫官学的课程,主要有满、汉、蒙古语言以及经史等文化课。此外,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习骑射和习用火器等军事课程。因为满族是靠武功“马上得天下”的,故清代前期十分重视军事课程。可见,咸安宫官学的学生绝非一般等闲之辈,他们都是从众多的八旗子弟中经过仔细筛选,择优录取的,这些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相貌英俊,个个都是一表人才。在这所学校里任课的教师,绝大多数为进士出身的翰林,最差的也是举人。该校课程多样、全面、正规,要求严格,教学效果好,成绩显著,培养了大批为朝廷服务的干才。这说明咸安宫官学是清代各种学校中的佼佼者。在这里就读的学生,大多数是“人品”出众、才貌双全的八旗子弟。

和大概是在十多岁后进入这所学校的。由于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加上他锐意进取,勤学苦读,所以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如后来得到他信任、照顾和提拔的老师就有吴省兰、李璜和李光云等。

由于和的刻苦努力和博学强记,在咸安宫官学学习期间,不仅四书五经背诵得滚瓜烂熟,而且他的满、汉文字水平也提高得很快,此外,还掌握了蒙古文和藏文。正如和在悼念其弟和琳的诗中写道:“幼共诗书长共居。”此外,当时著名学者袁枚也曾表彰和、和琳兄弟“少小闻诗通礼”。这些都是说他们兄弟是有一定学问的。

和还练就了一笔好字,他的字看起来很有功夫。同时,他对诗词歌赋与绘画也很喜欢,虽不能说他的诗造诣深,但他是读过不少诗词的。就是由于这个时期打下的基础,才使他日后为官时充分施展了“才能”。

所以,当机遇来临之时,和当然稳操胜券,因为很大程度上,能力就是机遇。有机遇而无能力,也只会错失良机,争气又从何谈起。

8.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错失良机

有些人总是能够抓住机遇,而有些人却总是不能。同样是人,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第一,懒汉不会有机遇。

懒汉实际上是把生命当成一种负担来应付,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这样的人即使机遇走上门来也会被他们关在门外的。

热衷于等待的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天,等明天吧!明天也许会更好,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从黑发少年等到白胡子老人,最后等来的只能是南柯一梦。把等待作为应付生命的手段,其本质就是懒惰。看见一只兔子偶然撞死在树桩,于是就放弃了劳作,以为整天守在那里机遇就可以降临了,这种守株待兔的心态是懒汉们的共性。

第二,不懂交际的人没有机遇。

获得机遇需要勤奋,但是仅仅勤奋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俗话说:好马出在腿上,光棍出在嘴上。一个木讷不善于交际的人,就可能会失去很多机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士大多数都是善于交际的人。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尤其需要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开拓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推销自己,缺少朋友,自己的生活圈子就会越来越狭窄,信息也很闭塞,那么势必要失掉许多适合于自己发展的机遇。

一个技术工人由于工厂经营不善下岗待业,于是整天待在家里怨天尤人生闷气,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在窝里横的人却不敢走出去,到社会上去闯荡。

另一个工人正好跟他相反,下岗之后整天在外面转悠,广交朋友探路子,很快就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几份兼职工作,收入比在过去翻了几番。

第三,害怕失败的人没有机遇。

畏惧失败和缺少自信心是相伴而生的。畏惧失败的人本身就是缺少自信,没有自信自然也就害怕失败。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失败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考验,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经历过失败。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勇于面对失败,如果畏惧失败,就难以越过失败这道屏障去取得成功。

在体育项目中有一项是障碍跑,在途中,要越过独木桥,翻越沟壑,还要爬过高墙。对于参与者而言,每一道障碍都潜在着危险,存在着失败的可能。但是,不越过这些障碍就永远不能抵达胜利的终点。

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是一样,机遇也许就在障碍的那一端,如果我们缩手缩脚不敢前进,就永远不能同机遇见上一面。

第四,空想家没有机遇。

一个年轻人去公司应聘,公司负责人告诉他只招聘助理,月薪三千。年轻人不屑一顾:“我很早就开始打工了,我的前一份工作是在一个网站任总编,月薪一万!你说,我能干你这月薪三千块钱的工作吗?”

一个老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想要毁掉一个人,你就给他高薪,高得让他自己都摸不着北,然后你再以小河难养大鱼为借口,委婉地劝他另寻高就。他一旦离开你的公司,这个人就什么也干不了了。”

不切实际的空想家即使面对许多发展的机遇,也会被他眼高手低的标准衡量掉的。

第五,完美主义者没有机遇。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做得那么完美,如果真的达到完美的地步,那么离毁灭也就不远了。列宁曾说过,真理往前再走一小步就是谬误。凡事都要求尽善尽美者,结果往往因为在最后一点的差异上而前功尽弃。

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野营的孩子要把一块木板钉到树上当搁板,完美主义者过来帮忙了:“你应该先把木板锯好再钉上去。”于是完美主义者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锯了两下他又撂下了,说是锯子不快,他又去找锉刀,找来锉刀又需要安上手柄。他去砍树做手柄又发现斧子不快,为了磨斧子,他又琢磨要做一个木匠用的长凳。如此三番五次强求尽善尽美,原来很简单的事情——随便找一个东西能把木板钉到树上就完成了,可是完美主义者却屡费周折,非但当天没有把木板钉到树上,几个星期以后他居然追本溯源跑到城里购买成批器械去了。

完美主义者苛求完美,但殊不知,他的所作所为,只会使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对于唾手可得的机遇,也会被他挑剔地扔掉。

第六,盲无目的的人没有机遇。

一个孩子和他的父亲在雪地里比赛谁走得路线最直,于是孩子把自己的一只脚对准另一只脚尖,谨小慎微地往前走,他费了好大劲走了半天,还是不直。可是他的父亲却是大步流星地直奔一棵大树走去,结果可想而知,父亲的足迹是一条既简洁又笔直的路线。盲无目的的人,即使再修饰自己的足迹,终究是徘徊在一个小圈子里无所作为,只有直奔目标的人才能够把握住机遇,走向辉煌的前程。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我们的精力似乎特别旺盛,我们的记忆力也好得出奇,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记住很多单词,掌握很多内容。可是在平时,无论怎么努力,学到的知识总是不理想。这就是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区别。当我们面临考试时,考试成了我们惟一的目标,此时的大脑可以调动全身心的能量来为考试而努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第七,见异思迁者没有机遇。

人有一个最大的弱点,总是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被一些诱惑所左右。本来一个人练习书法很投入,可是看见朋友们在学画画,于是放弃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盲目追逐别人的喜好去了。

广告效应其实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弱点,对人们展示了诸多的诱惑,结果人们往往就被广告所左右。就拿饮料来说,其实自己喝的茶水就是最好的饮料,可是一听商家宣传这种饮料的营养,那种饮料的药用,久而久之耐不住诱惑,于是扔掉了茶杯,拿起了饮料。喝来喝去又听专家断言:那些饮料还不如白开水干净。于是后悔不已。后来洋人说中国的茶是最好的饮料,才又觉得自家的茶是个宝贝。转了一圈,白白扔了许多钱财,糟践了身体,最后还得拾起自己扔掉的茶罐子。见异思迁者即使在机遇来临之时,也首鼠两端,干什么才好呢?犹豫当中,机遇就弃他而去了。

第八,粗心大意者没有机遇。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

有的人一关门就后悔不已。原来自己的钥匙忘在屋里了。

一个人急匆匆赶到火车站,可是一到检票时,才发现忘了拿车票。

火车启动了,有的旅客才发现自己上错了车,这时再怎么着急也无可挽回了。

考场外一个考生蹲在那里哭,大家关切地过去询问,才知道他忘了带准考证。

诸如此类的马虎大意者可以说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钥匙锁在屋里破费点时间和钱财,找人打开就是了;乘错了火车,大不了耽误一天半天也能挽回;可是准考证不带去,这一延误可是一年啊,或许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处世要深谋远虑,做事要胆大心细,这样才能稳稳地把握住机遇,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懵懂乱撞,非但机遇不来光顾,祸殃却可能悄然降临。

9.寻找真正的用武之地

如果把鲨鱼放在鱼缸里,也就会与金鱼没有什么差别了。它的坚牙利齿发挥不了一点作用,安静温暖的水浸泡着,使它慢慢退化,忘记了自己是一条鲨鱼。同样,一个英雄如找不到真正的用武之地,也会“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当然,用武之地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因为,英雄总是自己成就自己。相反,一直憋屈在一个地方,不知换一下环境来改天换地,他做人无疑是失败的。

三国枭雄曹操在20岁之前就立下了要打天下的大志,一切都是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虽然曹操在20岁前基本上是个浪荡子,整天骑马射箭,聚饮狂欢,但正是这种浪荡体现了一个未来霸王的狂野特征,在这种浪荡背后有一颗跳动的雄心。

人要尽早解决志向的问题,千万不能老大不小了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你要是想成为英雄,就必须像曹操一样在20岁之前就认定了自己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过了20岁才立志多半不坚定,容易放弃。人立志越早越好,这样便于日后展开行动。可以这么说,宁肯立错志,不能没有志。

人立志后的第一步要顺天而行,这样才容易上手与上路。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做官比较容易。曹操是个孝子,当时汉朝有一条“举孝廉”的仕宦阳光道,很多人都通过举孝廉做官。所谓“举孝廉”就是朝廷听说某人有孝行,经一番考察属实后就任命为官,“举孝廉”的制度是汉王朝“以德治国”的体现,曹操搭了这条顺风船,开始做事就比较容易了。

曹操很聪明,他选择的做人方法很对路,一开始没有往生僻的地方钻,也没有学他老父去巴结权贵,有志气还须有骨气,这样才会把事业做大。

曹操做了军官之后,因法令威严,不畏权贵,一时名声大震,很快便升为顿丘县令。不久,天下大乱,黄巾军起义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大有席卷天下之势。东汉王朝派遣各路兵马镇压黄巾军,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统领五千兵马。而后,曹操广纳贤才猛将,并利用时机,在颍川大战黄巾军,一举打败张梁、张宝的队伍,斩首一万多敌军,缴获马匹、武器极多。曹操打好了平生第一仗,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很快在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的招牌和威信。以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四处征讨,成就了一番大业。

曹操的成功,在于他认清了形势,及时改换了自己的做人环境,准确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并且因缘际会,踩到了事业成功的跳板上,借势起跳,一举成功。可以说,所谓英雄,在某些关键时刻,都是换境借势大师。

甘于平庸的人不会发现机会,更懒得去另选一种环境来起跳拼搏。假如曹操做骑都尉和县令就心满意足了,还会有未来的大丞相、魏武帝吗?所以说,胸怀大志的人总是会主动放弃安稳生活,另换一种天地,开始另一种活法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赢得辉煌的未来。

10.赢得机会的主动权

“没有机会”是不懂追求美好生活方法的人的推诿之词。许多名人能活得比一般人潇洒,是因为他们首先明白自己的光明生活在不同于眼前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他们懂得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机会。

你可曾想过幸福而活跃的人生是如何得来的吗?

要是你只在等待机会,等人提拔,待人帮助,你一生将永远不会比别人活得更好。

当亚历山大获得胜利以后,有人问他:“你是不是等待着一种机会去进攻的呢?”

他听了大怒,说:“机会是要人自己去创造的。”

创造机会,因此使亚历山大成就了他的事业。只有能改换环境、创造机会的人,才能达到他的期望,实现他的人生意义。

也许有人以为机会是事业的钥匙,获得了钥匙,于是事业便会一帆风顺。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不论做什么事,即使有了机会,还是要用你的才能去努力,要用你的精神去苦干。你的才能潜伏在你的体内,你必须自己把它们表现出来。

等待机会,是一种极笨拙的行为。你不要以为机会像是一个到你家里来的客人,他在你的家门口敲门,等待你开门把他迎接进来。恰好相反,机会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无影无形,无声无息,它有时潜伏在你努力的工作中,有时徘徊在无人注意的地方。假如你不用正确的方法去寻求,也许你永远不会遇着它。

“你应以主导性的行动去面对即将在你身边短暂停留的机会,”卡耐基如是说,“机会来到你身边,只有你请他,他才可能为你停留,并在你的人生中升值。”

在我们做人的方面,“自主的”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事情的发展不如预期,如果其他主观的条件不变的话,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没有去创造本属于自己的良机。

惟一能创造良机的,只有你自己。有了这种认识,才能由被动的寻找变成主动的创造,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拥有。依赖别人及推卸责任是庸俗和无知的表现。什么都不去做,只想依靠别人,局势将根本没有改变的希望。人生的一切变化,都是缘于自己的创造。

19世纪末,密西根底特律电灯公司以月薪11美元雇用了一名年轻的技工。他每天工作10小时,还常常花费半个晚上在屋后一间旧棚子里工作,想要设计出一种新的引擎。

他的父亲是个农夫,确信他的儿子正在浪费自己的时间。邻居们都说,这位年轻技工是个大笨牛。每个人都在取笑他,没有人认为他能够造出什么东西来。

除了他的太太,没有人相信他了。当白天的工作做完之后,他的太太就在小棚子里帮助他研究。冬天,天色很早就暗了,他太太提着煤油灯,使他能够工作。他太太的牙齿在寒冷中颤抖着,手冻成了紫色。但是她相信他的引擎有一天会设计成功。

在旧砖棚里艰苦工作3年之后,这个异想天开的稀奇玩意儿终于成功了。1893年,在这个年轻人30岁生日的前几天,他的邻居们都被一连串奇怪的声音吓了一大跳。他们跑到窗口,看到那个大怪人——亨利·福特——和他的太太,正乘坐着一辆没有马的“马车”,在路上摇晃着前进。那辆车子真的可以跑到转角那么远而又跑回来呢!

一个新工业在那天晚上诞生了——一个将会对这个世界有很深影响的工业。如果说亨利·福特是新工业之父,当然福特夫人这位“信徒”,就有权利被叫做新工业之母了。

福特夫妇在旧棚中,以一种积极的信念支撑着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壮举。

他正确的为人处世方法促成了自己事业的辉煌,不仅使自己有了机会成为历史上的名人,同时人生的价值也跃升到一个更高层面上,并为国家经济的变革创造了机会。

没有机会而自己又不去努力创造,或有了机会不能把握住,都会丧失对人生的主动权。而主动与被动是有天渊之别的。被动就像被命运随意摆布,可以说是一种最为失败的做人方法。而主动则洋溢着昂然的斗志,是一种能产生极大力量的自信力。

主动,是对于自我的肯定与超越,是健康的心理人格、明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拥有主动权,就等于是拥有了自己生活的一半。

世界大富豪之一的郑周永在20世纪60年代初,便开始率领他的“现代建设”试探性地涉足海外了。1963年他曾经派他的三弟郑世永前往越南、泰国等地活动,但是由于缺乏国际竞争经验,在几次投标中,都因为报价太高而相继落马。于是郑周永决定亲自出马。

1965年郑周永亲自来到泰国,几经较量,终于打开了泰国、越南的建筑市场。但是由于国外施工条件艰苦,质量要求苛刻,再加上后勤工作不能得到及时保障,他的建筑项目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过了10年,“现代建设”虽然打开了一点海外市场,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在总数达60多亿美元的项目中几乎每一个都出现赤字,最终的亏损有好几亿美元。

但是郑周永并没有泄气,他有种自信。他相信这些损失只不过是“现代建设”打开海外市场所交的一点“学费”,如果就此停步不前,损失将会更大。只有鼓足勇气,向前迈进,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20世纪70年代初期,郑周永又决定向中东进军,当时“现代建设”内部决策人物间为此发生了矛盾。郑周永的二弟郑仁永认为应该遵循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发展战略,他并不主张“现代建设”向中东发展。因为十几年来,“现代建设”在海外的工作大多都是白费,况且中东的自然条件非常复杂,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存在着种种料想不到的困难。

但是郑周永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啃中东这块硬骨头,他自信只要敢于冒险,就一定能掌握海外市场的主动权。

1976年2月,郑周永飞抵巴林,亲自指挥参与了一场沙特阿拉伯“朱拜勒产业港工程”的夺标战。由于此工程规模浩大,造价昂贵,引得世界上许多建筑商前来投标。经过严格筛选,有9家公司入选投标,“现代建设”也是其中的一个。

“现代建设”比起其他几家著名的建筑公司来说,只能算是一位小弟弟,并没有雄厚的资本与他们竞争。所以要想夺标,“现代建设”就只有在报价上下工夫了,报得过高,显然就没有竞争能力,而报得过低,又可能亏损,郑周永紧张地思索着。

这场投标的成功与否对于郑周永来说意义实在太大了。首先,如果投标成功,就证明他在世界强手之前已经成为胜利者,这对于“现代建设”今后在中东乃至在整个世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其次,即使工程出现亏损,也等于是交了一次学费,为了今后的发展,这笔学费交了也是值得的。

他怀着这种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毅然将报价定到最低点——9.3114亿美元。而据他所知,其他公司的报价最低也在10亿美元之上。

这同时也是非常冒险的,因为9.3114亿美元也许刚好只够工程的费用,“现代建设”想要盈利是不太可能的,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亏损。但是郑周永并没有退却和害怕,在投标会上,他充满自信地写下9.3114亿美元的价码。果然,他以最低价夺标,而这项工程就落到了“现代建设”的身上,为公司的进军中东踏出了第一步。

郑周永依靠着自信和勇敢,把竞争和其后事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很显然,在更广阔更不安的环境里,以后的挑战会更多,但这不会难倒郑周永,更不会吓倒他,因为他手中有一张制胜的王牌:主动权。

做事成功与做人方法对路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有懂得换一种环境、换一种人生的人,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生活及事业之船的航向。

11.不为潮流所动

不为潮流所动是一种精神底色,更是一种做人方法。这要求一个人既要有坚定的自我立场,又要有清晰的做人思路,这样才能有真正“自我”的生活格调,而不会为世事纷扰。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头儿和一个小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赶集。赶完集回来,孩子骑在驴上,老头儿跟在后面。路人见了,都说这孩子不懂事,让老年人徒步走。孩子就忙下来,让老头儿骑上。于是旁人又说老头儿怎么忍心,自己骑驴,让小孩子走路。老头儿听了,又把孩子抱上来一同骑。骑了一段路,不料看见的人都说他们残酷,两人骑一头小毛驴,把小驴都快压死了,两人就只好都下来。可是人们又都笑他们是呆子,有驴不骑却走路。老头儿听了,对小孩叹息道,没法子了,看来我们只剩下一条路:两人抬着驴子走吧!

我们的活动——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活动——总会对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必然会受到来自周围世界的评论。这些评论可能是褒扬,也可能是非难。但不论是褒扬还是非难,都有理解与不理解、公正与歪曲的成分在。所以,对于这些评论,不能一概接受,跟着它团团转。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和道路,容易为潮流所动摇,就会弄出“抬驴子”的结果。

当年高查尔思上校想修建巴拿马运河,一时之间人们对这个壮举议论纷纷,毁誉不一,有人夸奖他勇敢坚毅,有人骂他异想天开。但是他对于这些毁誉一概置之不理,只管埋头苦干。有人问他对于那些批评有何感想,他回答得十分恰当,他说:“目前还是做我的工作要紧,至于那些批评,日后运河自会答复!”

运河果然如期筑成了,一时又是人声鼎沸,但现在却是众口一声地争相夸奖他了。他自己如何呢?他会站在第一艘试航船上,在群众的欢呼声中,通过自己亲手完成的水闸吗?他没有那样做。

一位前来参观揭幕典礼的英国外交官,事后写信给朋友说:“上校并没有乘坐第一艘试航船,他只在克里司特北面看着船开过,后来,我们又在加东湖和米得尔看见他穿着衬衫站在水闸上,观察开关水闸的机器。船过来时,约翰·贝勒特对他高呼万岁,但不等他喊到第二声,上校已经走开了。”

高查尔思上校这种不为毁誉所扰,不被潮流所动的精神和行为,既是一种高明的做人方法的体现,也是一种在精神境界里独领风骚的智者本色。

卡耐基曾问过索凡石油公司的人事室主任肯鲍·迈克,来求职的人常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他应该知道,因为他曾经和六万多个求职的人交谈过,还写过一本名为《谋职的六种方法》的书。他回答卡耐基:“来求职的人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保持本色。他们不以真面目示人,不能完全的坦诚,却给你一些他以为你想要的回答。可是这个做法一点用都没有,因为没有人要伪君子,也从来没有人愿意收假钞票。”

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形象、人格都有各不相同的特色,我们完全没有三心二意的必要。

在个人成功经验之中,保持自我的本色及用自我创造性去赢得一个新天地,是更有意义的东西。

在好莱坞尤其流行这种希望能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的想法。山姆·伍德是好莱坞的最知名导演之一。他说在他启发一些年轻的演员时所碰到的最头痛的问题就是:要让他们保持本色。他们都想做二流的拉娜·透纳,或者是三流的克拉克·盖博。“这一套观众已经受够了,”山姆·伍德说,“最安全的做法是:要尽快丢开那些装腔作势的人。”

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个惟一这样的人,应该为这一点而庆幸,应该尽量利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一切。归根结底说起来,所有的艺术都带着一些自传体:你只能唱你自己的歌,你只能画你自己的画,你只能做一个由你的经验、你的环境和你的家庭所造成的你。不论好与坏,你都得自己创造一个自己的花园;不论是好是坏,你都得在生命的交响乐中,演奏你自己的乐器;不论是好是坏,你都得在生命的沙漠上清数自己已走过的脚印。

卓别林开始拍电影的时候,那些电影的导演都坚持要卓别林去学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德国喜剧演员,可是卓别林直到创造出一套自己的表演方法之后,才开始成名。鲍勃·霍伯也有相同的经验。他多年来一直在演歌舞片,结果毫无成绩,一直到他发展出自己的笑话本事之后,才成名起来。威尔·罗吉斯在一个杂耍团里,不说话光表演抛绳技术,继续了好多年,最后才发现他在讲幽默笑话上有特殊的天分。

玛丽·玛格丽特·麦克布蕾刚刚进入广播界的时候,想做一个爱尔兰喜剧演员。结果失败了。后来她发挥了她的本色,做一个从密苏里州来的很平凡的乡下女孩子,结果成为纽约最受欢迎的广播明星。

金·奥特雷刚出道之时,想要改掉他德州的乡音,像个城里的绅士,便自称为纽约人,结果大家都在背后耻笑他。后来,他开始弹奏五弦琴,唱他的西部歌曲,开始了他那了不起的演艺生涯,成为全世界在电影和广播两方面最有名的西部明星。

在每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中,他一定会在某个时候发现,羡慕是无知的,模仿也就意味着自杀。

不论好坏,你都必须保持本色。

别人的,哪怕是已经形成潮流的东西,对你来说也是没有用处的。跟随它们只会使自我消失。当然,顺应潮流也许在短期内会有所益处,但从长远看,还是不随大流走更有前途。

12.换一种思路走得更远

几乎每一条道路上都拥挤着盲目的人群,能够过“独木桥”的人肯定只有少数的幸运者。因此,在许多关键时候,十分有必要换一种做人思路,不再被大流裹挟前进,这样才有可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独木桥”来。尽管自己走的也是独木桥,但由于只是一个人走,其难度必然大大降低,这样,独属于自己的“独木桥”也就成了阳关道。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可以说是异常稳固,科举应试是读书人最大甚至是惟一的出路,因此,一个人若不参加科举,那简直算是最大的脱离潮流、离经叛道。

但是,人类社会毕竟又是由一个个生命个体组成的。每一个生命个体,作为一个高级动物,一个有高级思维能力的主体性的人,在客观世界面前并不是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有时,他们的那种只有人才具有的主体意识,不但会使自己适应客观世界,而且还会在这种适应中开拓出另一片新天地。这样一些人,是人类的智者,也是人类的佼佼者。

左宗棠在三次落榜后,绝意于科场,发誓再不参加科举考试,这绝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在人生路口上从另一种思路出发做出的新选择。但是,值得说明的是,这种选择并不是以消极的方式进行的,不像有的人那样,一旦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到点挫折和坎坷,不是沉沦消极,怨天尤人,就是不思进取,自暴自弃,而是以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观,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独辟蹊径,走向人生的另一境界。

当然,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有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