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我的特战生涯
5506500000002

第2章 梦想的起源地(1)

记得1997年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叫做《好男儿当兵去》。为了弥补父亲的遗憾,为了实现我的理想,年轻的我打起背包参了军。在当义务兵期间,风餐露宿不敢说,但爬冰卧雪是经常的事,我没有什么突出优点和特长,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毅力、能吃苦,凭借这点,我发出了向特战部队进军的口号。现在回想一下,能够最终成功的关键在于,我那时根本没拿这个身体当做自己的。如愿以偿地当了兵,到了部队才发现这并不是我最后的目的地,部队里面有很多行业面临着很多种选择,想出名去文工团,想学技术去运输队,想豪情万丈去特种部队。我没有嘹亮歌喉不想让自己的军旅生涯碌碌无为的话,我只有虐待自己的身体冲击特战队。然而当我真正努力去实现时才发现,特战之路崎岖坎坷,不仅仅是用身体就能拼出来的――作者注。

①好男儿当兵去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县城,美丽但不富饶,章 麦当劳。1985年的夏天,我出生于此。

我的爸爸在家自己做小生意,有两个儿子,我是老二,爸爸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只是心中有个抹不去的遗憾,年少时因为他姥爷成分不好没能去参军,为了弥补这缺憾,于是父亲把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叔叔送到装甲部队,同一年双喜临门,我的哥哥也呱呱坠地,父亲大喜,认为这是老天对他这终身遗憾的一个弥补,于是他给哥哥取名叫做兵。几年后我恰又与叔叔同一天生日降生了,父亲以为这是天意,因为全家只有叔叔当过兵,于是他也想让我的名字与部队有缘,在家冥想数日,取名一箩筐:吴军,吴陆空等等,后来灵光一闪,最终定为:吴克。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之意,于是这个名字一直陪伴我到现在。

哥哥“不争气”,白叫“兵”章 军舰什么的全都沾不上边,即使这样父亲也高兴得像个小孩子,在我临行前悄悄对我说:“儿啊,去部队争口气!学学你叔叔,带个军功章回家!”带着这句嘱托,我一头扎进新兵连。由此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

我从小很胖,上初中时一米七三,体重一百八十斤,这副身板确实是校痞们的好沙袋,为了改变这老挨打的命运,初三暑假我傻傻地去体校蹭武,那时什么都不懂,认为只要跟着金庸老师书中教的那样,找个师傅认真学习即可。我确实那样做了。教练叫刘传道,早年性格暴烈狂傲,山东省连续三届散打冠军,这辈子成也在拳败也在拳,因为比赛打的太多伤了身体,年老之后参了禅信了佛,我要早去几年说不定他不会理睬,但那时我去的正是时候,善良的刘教练看我单纯,收留了我,教我散打。几年后,我就是带着这些散打功夫来到部队的。

新兵连的生活很苦,每天清晨收完操班长准时叫响:“吴克!把被子给我拿到地下重叠!”这句话陪伴了我整整三个月的新兵生涯,因为“被子事件”,所有人都看不起我。但到了末期练擒敌拳时刘传道教练教的功夫派上了用场。

“吴克,刚才是你踢的腿?”班长不知道是没看清还是不敢相信。

“报告班长!是我!”

“你出列!踢一遍给我看看!”

“是!”我跑步出去站稳,拉开架势,鞭腿、侧踹、正踹、后摆,一口气行云流水般踢完,最后还潇洒地完成一腿高难度的旋风踢――说实话,这些只是花架子,踹踹狗还可以,真要踹人,那要看对方让不让我了。但周围战友没有人练过此番精深武术,所以自己瞬间成为我们新训中队的高手,以后“高手”在地上叠被子时再也没人敢取笑了。新兵连结束后,我滥竽充数地混进了支队防暴小分队。

下连那天,老连队鼓乐齐鸣地欢迎新兵到来。部队的鼓声很朴素但透着奔放与热情,好像印第安鼓或安塞鼓一样,我就是被这鼓声喧进连队的,老同志们像百姓迎接红军般替拿行李,打洗脸水铺床铺打饭嘘寒问暖,中队为欢迎新兵到来,晚上特地放了场电影。老连队的环境,设施,生活条件都要比新兵连好的多,而且大哥哥也多。我认为苦日子已经结束,但对防暴小分队的训练项目还不清楚,于是我就问坐在前面的一个士官:“班长,咱们都训练啥?”

“没啥,非常简单。”那名士官眼盯着电影没回头。

“早操都训什么?”

“就跑三圈。”

“就跑三圈啊?”

“嗯,就三圈,不多。”

我的老连队后面一望无垠是农场,小院外面是不大的篮球场兼做操场,假如早操在里面跑三圈撑死也就一百米。我的心放下了,早操这么简单看来全天训练也多不到哪儿去。晚上点完名洗漱完就睡觉了,静等老连队明天第一次早操的来临。这儿以前是农场,后与地方上搞共建,应地方领导邀请由我们中队负责街道武装巡逻任务。我的班长叫李峰,一位资深老战士,精通中华传统武术,他的主要任务是训练队伍和观察我们这些新来的兵,以便随时在表现好的新兵中选拔正式队员。小分队不担负任何勤务,平时只管训练和军事比武而且单独支配训练时间,一般是清晨五点就出操。四月份的兰州郊区清晨一般有雾,小分队就是在雾中集合整队出发,出了小院我望着那一百米的三圈随着队伍拐了弯出了大门。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明白了昨天那个王老兵讲的三圈概念――围着驻地周围的一座监狱跑三圈!一圈一千六百八十米,三圈下来五公里拐个弯!跑完之后是压腿踢腿,俯卧撑,仰卧起坐,这些完毕后又在监狱门口“蛙跳鸭子步”走八百米左右回营房。一清晨下来所有新兵都懵了。上午训练应急棍与擒敌拳,下午练习倒功,一天下来我们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都想黑夜尽快到来能抓紧时间睡觉。殊不知晚上更是班长老兵们发挥的好时光。一队新兵在班内排开,俯卧撑做到汗珠摔在地下成人形后方可起立,端腹――坐在小铁凳上双腿笔直水平抬高,头要与脚取齐,双手抱在胸前,完全靠腹肌支撑全身,老兵一对一拿腰带坐在前面,腿若弯便会在第一时间内挨上皮鞭,做俯卧撑要跟着节奏来,数到一下去,数二起来,期间身体完全不能着地。这样折腾到十二点,十个新兵成为了十具木乃伊。我连转动脑子的劲都没了,一动不动躺在地上等死。关键时候还是老同志们觉悟高,半夜顾不得休息,仍是一对一帮新兵按摩,一边按一边告诉他们揉这里是放松胳膊,这里是放松腿,我感动得直掉泪,这些大哥哥实在太好了,能在他们手底下训练苦些累些那都无所谓。当晚我们这批新兵纯粹是爬上的床。

小分队里面的训练虽然很苦,但付出多少收获多少,所以这支精锐队伍可以称得起是一些部队尖端战斗力的代表,武器装备比普通中队先进。狙击步,自动步,五四手枪,防暴枪,阻车钉,再加上身上的防弹衣,弹袋,防毒面具等等足可以让普通中队的士兵看得两眼通红。小分队制度严格,考核不及格的立马淘汰,也就意味着要与这身惹眼的装具无缘。为了能穿两年这样的衣服,我一次次咬牙从床上爬起来训练,就这么一直到六月份。小分队在当时士兵眼中是非常神圣威武,非常的向往。但其实到后来我经过六年特战生涯之后,我才体会到,当时小分队里面所积蕴的战斗技巧和文化气氛大都是纸上谈兵和夜郎自大,他们没经历过实战而且编制级别低,没有专家进行量身指导,有些模拟实战演练甚至和电影情节一模一样。二是训练经费少,钱少直接导致没有专业训练场,没有外出培训交流的费用和先进武器装备。军事行业有句俗话:“什么装备打什么仗。”三是战士文化素质低,更重要的是小分队以比武为主,处突作战为辅,不讲究实战,反恐演练也是天马行空的臆想。匍匐前进还要把头高高抬起,显得特有精神,生怕浪费敌人一颗子弹,形式化考核太严重,而且生存空间狭小,视野不够宽,周围又全是崇拜目光,分队里的战士自我膨胀严重,目中无人,都感觉先有盘古后有天,我们还在两者前。普通士兵站在他们面前只能看到两个鼻孔在出气,当然我非圣人,当时也陷入这恶俗中。整体讲,小分队一直处在一种自我满足状态,且没有人意识到。这也是部队内部体制所产生的一种亚健康状态。这一点的好处便是单兵素质个顶个强,基本军事技能过硬,但要真的名副其实,真的要生成战斗力,它太需要打破种种桎梏,太需要一场实战来反省了。

小分队装备不全,训练思路空想化导致它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一样偏激,动不动晚上紧急集合拉到监狱周边空地中,凭空展开作战。我们深受其苦,白天身体散了架不说,晚上还要挣扎起来折腾。当时自己里面穿的是衬衣,下衣摆很长,套上防弹衣后衣摆像女孩的短裙,这令李峰班长大为恼火,摸起钢盔直接冲头上砸,砸得我夜晚能在屋内看到满天星星,一旦拉出去到了空地中才发现星星没有刚才见到的多。此后就开始上演香港警匪大片,只见老兵李震轻轻向前走几步,猛地趴下,表演之逼真足让新兵知道这是敌人回头看了,只见他又抬头看两眼慢慢起立,猫着腰再走几步,抱住想象中敌人的脖子一扭,然后又冲后面战友招招手,他大脚踹门,战友们一拥而进大声喊道:“不许动,再动开枪了!”这句话一出就意味着可以结束回去睡觉了。第二天依旧如此循环,没几个月新兵们就对这件事厌倦失望了,纷纷要求退出,结果被班长上纲上线一顿教育,都不再敢提退出之事,只好豁出命去装病,任你怎么打怎么骂,就是腿疼,就是韧带伤,就是没法训练!但幸运的是我没有病,因为我知道要想进入特战队,必须要在小分队打好基础,对于我这种理想,小分队队长陈旭中尉曾这样鼓励过我:“无论多么艰难的今天,终究是记忆与过去。”加之我有父母等种种精神因素支持,我一直咬牙坚持着,就这么一坚持,自己的素质突飞猛进,大有后浪拍死前浪的势头。

日子总是固执地重复着,今晚继续是体能训练。我趴在地上做着俯卧撑,迷迷糊糊地感觉到这几个月的晚上都是趴在这做俯卧撑。禁不住为逝去的这段时光感到悲哀,其实战友们都在悲哀,只是感伤点不一样。只听得一位新兵说:“下面又没有人这么使劲干嘛!”刚说完老兵“啪”一鞭子抽在后背:“要有人你还会有耐力?”这情景使我想到臧克家的一首诗: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