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音能鼓琴的阮瑀
阮瑀陈留人,少受学于蔡邕,曹洪曾使其掌书记,而瑀终不可屈。后曹操闻瑀有名气,欲辟之,瑀不应,多次召之,而瑀则逃入山中躲藏。曹操即派人焚山林,遂捉住阮瑀,送至曹操大营。而操正在大筵宾客生气而不理瑀,并令将其列入技艺人之列。
瑀善解音律,能鼓琴,见后即兴抚琴,因而造歌曲曰:“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士为知已死,女为悦者玩,他人宣能乱?”为曲既捷,音声殊妙,当时冠坐,齐声喝彩。曹操大笑离席挽瑀入坐。并被曹操授予司空军谋祭酒,亦管记室。而后阮瑀随曹操西征,令瑀作书与韩遂,时曹操坐骑行,因于马上具草,阮瑀书成呈之。曹操提笔欲所定,而竟不能增损一字。
曹操赤壁大战失败后,把孙权作为头号劲敌。平定关中马超等敌人之后,经过一段整顿,于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再次率军东征。且先利而后兵,令阮瑀捉刀作书与孙权。
曹操作书与孙权虽是一封长信,却富有文采,感情充盈,又打又拉,恩威并施,算得上是一篇不朽的散文。首先用美好的言词,予以情感上的拉拢。特别提出,你孙权割据江南并没有什么不对,接着书曰:“离绝以来,于今三年,无一日而忘前好,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违异之恨,中间尚浅也,孤怀此心,君岂同哉?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江南,不属本州,岂若淮阴捐旧之恨;……孤之薄德,位高任重,幸蒙国朝将泰之运,荡平天下”。意思是你以为老夫包藏祸心,实乃是误解也,应摒弃前嫌,更申前好。随后回忆往昔“赤壁之战,遭离疫气,烧舡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江陵之守,物尽谷殚,元气复据,徒民还师,又非瑜之所能败也。”对那次失败,再次做自我解嘲。进而以威胁的言语,居高临下,要其降服,否则大战在即,大祸临头,书曰:“以君之明,观孤术数,量君所据,相计土地,岂势少力乏,不能远举,割江之表,晏安而已哉!甚未然也。若恃水战,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度,亦未必也。夫水战千里,情巧万端,越为三军,吴曾不御;汉潜夏阳,魏豹不意。江河虽广,其长难卫也。凡是有宜,不得尽言。”同时给孙权指出办法,如想避免被征讨,要做到“内取子布(即张昭),外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意思是,要申前好,你把张昭交出来,或者去攻打刘备,要做出点贡献。
结束语曰:遗片致意,古者兵交,使在其中,愿仁君及孤,虚心回意!曹操令瑀作书与孙权,现具存全文收入《曹操集》中。
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刘桢
刘桢字公干,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17年。东汉东平人(一说今东平县,一说今宁阳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曾为曹操丞相缘属。才思隽锐,性格倔强,曹丕举行宴会,因犯礼制,被曹丕以不敬罪下狱,后复启用为吏。
刘桢也擅长写诗,他当时名气很大,可惜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其中写得《亭亭山上松》最好,其内容如下: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此诗以比兴的笔法,描写其坚贞的性格,写出了有理想有抱负之士守志不阿的节操,表现了诗人的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品格。桢被曹操辟为丞相橡属。
刘桢为太子诸文学。丕《借取廓洛带啁刘桢书》其书原文为:
“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廓洛带”亦名钩落带,乃一种革带也,是一种宽松简易的带子,本属平常之物。恐还不如今天的皮革带。曹丕赐带和取回带子,并作书调侃,说明作五官中郎将时的曹丕,和僚属关系的融洽。
曹丕啁刘桢书的意思是:器物都是“因人”显示出它的价值,所以在低贱的人手中使用的,“至尊”就不能再高贵的人手中使用。今日我虽然把它取回,“勿嫌”,就不要担心它再回到你手中。这里显然曹丕高抬了刘桢,以取廓带调侃之。
刘桢读后,看他是如何回答的,桢曰:“桢闻荆山之璞,(指没有雕琢的玉)曜元后之宝;随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指成为美人首饰)鼲(hún)貂之尾,缀侍臣之帻:此四宝者,伏朽石之下,潜污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亦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若实殊异,尚可纳也!”刘桢的回答极为巧妙,我本无其它妙饰,据我的身份,仍可取回“廓洛带”纳之。对曹丕的调侃回答实在高明,因而为诸公子喜爱赞赏。
怀文抱质彬彬君子的徐干
徐干字伟长,北海人(今山东寿光),生于公元170年,卒于217年。学者,不仅善诗赋,文学家,而且是哲学家。魏文帝称干为“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亦是五官中郎将文学。他的诗词写得也很好,有名于时的《室思》一诗,写妇女怀念远出的丈夫,文笔清丽,辞清委婉。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如同情歌一般,写得一往情深。其意境常为后来人所化用。
他的哲学着作,《中论》最负盛名,上下两卷,共20篇。王桀曾称赞其“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内容属儒家思想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的命题,反对鄙儒,“矜于古训”。在《治学篇》中说:“破斥偏空,摘其章句,而不能说其大义之所极。”
在哲学上他还提出“人心莫不有道理”的观点。但这种“理道”他认为不是先天的,而是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达到启悟。这种心有道理之说,实开宋儒朱熹等人“理具于心”的先河。
朱熹是南宋的哲学家。在哲学上他集理学之大成,发展了理气关系的学说。他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是有气,但理是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熹“理具于心”的理念,与“人心莫不有道理”的观点,何其相似乃耳。
平原侯庶子应玚
应玚字德琏,汝南顿人(今河南项城县西南)生日不详,卒于公元217年。应玚与其弟应璩都是诗人,但留下作品不多。曹丕评其诗“和而不壮”意思是平和而无甚特色。
建安16年(公元211年),这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应玚被任命为平原侯的庶子。(这里的庶子是指曹植的侍从,负责料理事务的官。)因此,兄弟二人与曹植关系密切,感情较好。曹植随父出征马超时,在洛阳道别应玚时曾写下《送应氏二首》诗。从此诗中了解到一些应玚的活动,和其家族的情况。
应玚祖世叔,才思敏捷,善讽诵,故世称应世叔读书,五形俱下,为世儒者,曾官至司隶校尉。应玚父应珣字季瑜,曾作过司空掾,因此应氏弟兄为箕作出身仕家。曹植的诗作祝应氏前途平安,提到的《朔方》即北方,指朔方郡。应玚亦侍过五官中郎将曹丕,应诗以“朝雁”自比喻。诗曰:“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这诗的“翔北土”指的就是去“朔方”。
曹植送应氏,还为他们举行了饯行的酒宴。诗中的“中食贵岂独薄”之句是说,难道我办的酒菜不丰富吗,为什么客人不肯痛快地喝酒呢!道出了依依惜别,他们之间的感情至深。
曹植的《送应氏二首》,因前面曾有注释,故不余赘。
与“七子”并称
才华着称的蔡文姬
与建安“七子”并称,并以才华着称的女作家蔡琰,字文姬,生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间)。她是蔡邕之女,自幼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史载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但她一生遭遇却十分不幸,幼年曾随被陷获罪的父亲,度过一段亡命的流离生活。后来嫁给河东的卫仲道,又遭丧夫之痛,因为无子女回家寡居。父蔡邕又被王允冤杀,她在汉末大乱中,为北方胡骑所掳,遂流落于南匈奴(今山西的地方)。在南匈奴滞留12年,嫁给胡人生了两个孩子,曹操平定北方后,用重金将她赎回。后来再嫁给陈留的董祀。正是这样的文化教养和不幸遭遇,使她写下了杰出的不朽诗篇。
现在蔡琰的作品留传下来的共有三篇,即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她的五言《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长达540字,像这样的长篇叙事诗,是此前诗歌文人中所没有的。此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她在被掳途中受尽了胡兵的虐待和侮辱,其言凄惨、悲哀,表现出一个弱女子的无奈: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徵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在滞留北匈奴的漫长岁月里,又无时不为思念亲人和乡土的感情所受煎熬:“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幸而得以归国了,却又要和亲生的子女痛苦的别离。
诗曰:“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侧,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情具有五脏崩裂之痛,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摸,当发复回疑!
这首诗虽然中心是写诗人自身的遭遇,但在那个****的现实中,遭遇这样悲惨的命运的还不知有多少。所以,它是通过一个人的遭遇,反映了汉末****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着特色是现实主义的,它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表现各种场面,使人犹入亲临其境,目睹其人,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文姬归汉后,曹操令她完成《续汉书》的工作。蔡文姬为曹操思慕贤才的精神所感动,毅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为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努力工作,并做出了杰出贡献!郭沫若同志曾赞颂蔡文姬这种“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崇高品质。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一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二拍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三拍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四拍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六拍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七拍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九拍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十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十一拍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
,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十四拍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自思。
十五拍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我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覃。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十八拍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长篇的浪漫主义不朽抒情杰作。它与《悲愤诗》虽然是同写一件事,但风格迥异。它不是客观地描写诗人的遭遇,而是饱含血泪对不幸命运发出呼天喊地的控诉,生动形象汹涌澎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