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建安风骨
5456800000025

第25章

尸俭素餐难以成居

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这是曹植《矫志诗》中的两句,犹言曰励志。此诗主要是对政治的议论,别具一格,颇有特色。主要用比喻之手法阐说道理。四句一组,前两句是比喻,后两句点明寓意。有些文选有残脱现象,本书加以补正。

《矫志诗》原文为“芝桂虽芳。难以饵鱼。尸位素餐。难以成居。磁石引铁。于金不连。大朝举士。愚不闻焉。抱璧涂乞,无为贵宝;履仁造福。无为贵道。鹓雏远害,不羞卑栖。灵虬避难;不耻污泥。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下面为残脱的两句)仁虎匿爪,神龙隐鳞。济济唐朝;万邦作孚。逢蒙虽巧;必得良弓。圣主虽知,亦待英雄。螳螂见叹,齐士轻战。越王轼蛙,国以死献。道远知骥,世伪知贤。覆之帱之,顺天之矩。泽如凯风,惠如时雨。口为禁门,舌为发机。门机之闿,楛矢不追。”

“芝桂”前两句典故出自《阙子》:“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钓之务不在芳饵,事之急不在辩言。”比喻徒有高名美言,而无实际才能是没有用的。“尸位素餐”两句是说占据重要地位而不干事的人,白白的享受俸禄。曹植在求自试表中讥讽曹丕,说自己犹如“圈牢之养物”,指享受而不给事干,是人君不重视贤才。

“磁石”四句,出于《淮南子》。西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等人所着。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从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关于道、气的学说,也包含了不少自然科学史料。原文为“磁石能引铁,及其于铜则不行也。“金”指铜,“磁石”喻指朝廷,“铁”以指贤者,以“金”指愚者。接着引出“抱壁凃乞”后四句,是说怀抱着壁玉之宝,在路上讨饭,就表示这个宝不是真正可贵的,因为他没有实际用处。“履仁构福”,假如履行仁道而构成了祸害,那么这个“道”也不真正是“贵道”可行之道。曹植在此论中,提出了对于“贤才”新的观点。这与其父曹操“唯才是举”“有行之士未必进取,进取之士未必有行”之论略同。

“鸳雏远害”、“灵虬避难”前者为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后者传说中的神龙,虬是没角的龙。这两句是说凤凰在高空,龙族住在深渊,都是为了避害,不可以楼息在低处,和住在污泥中为耻,比喻不以居下位为羞。“都蔗”就是甘蔗,虽甘甜,却不可当杖用,用之必折;佞人虽言巧,也不可相信,“用之必灭”。这里的“唐朝”指古帝尧时代,“万邦作孚”言在各国树立了信誉。“孚”信也,乃得到各国的信任。“逢蒙”上古时代射箭的名手,此四句是说,他虽巧,也必须有良弓;开明的君主,才能得到英雄。

“螳螂见叹”二句,是说春秋时齐庄公外出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前面两只脚,要和车轮搏斗,庄公说这个虫如果是人一定是天下的勇士了,便令车子让过螳螂。这件事使得许多人都知道齐庄公尊重勇士,许多人参军归向齐国,而且打仗不怕死。

“楚王试蛙”二句,是说楚王勾践乘车出门,道上有一只青蛙,楚王对他行礼。有人问勾践为何敬重一只蛙?他回答:因为他气盛。当越国伐吴的时候,勇士们纷纷要求献出生命。“道远”意与成语“路遥知马力”相同。“世伪”指乱世才能见贤者的真诚。“覆之帱之”以下四句,是说为君王的在政治上应当公平无私,顺应天归不偏不倚,恩泽如南风,仁惠如时雨。诗中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忧时伤世,畏谣言惧祸灾等复杂的情绪,因而诗的结尾以“人口”如同禁宫门,舌头就像发箭的机,一经启发箭离弦,再后悔,为时晚矣,亦不可追回了。

怨恨君王错听谗言

明写历史借古喻今

曹植的《九愁赋》通过代屈原陈辞,叙述了屈原受奸人陷害而被顷襄王放逐的悲惨遭遇,明写历史上的屈原,暗写作者自己的悲愤。这篇拟屈原发愤抒情之作,颇为后世人的推崇,是一篇借古喻今的佳作。

为了解此赋的背景,前因后果,首先将屈原这个人物做些简略介绍。

屈原的生平约在公元前340—278年间,名平,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初辅佐过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起初对他信任,但楚国当时国内外都有尖锐的斗争,内政上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也表现在外交上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怀王使屈原造宪令,正在起草之际,上官大夫为探听内容,就想偷去看,但不得逞,上官反污蔑屈原泄露机密,恃才矜功。怀王不察遂疏远屈原。秦惠王见有机可乘,就派张仪至楚挑拨,并许怀王于地六百里,但要与齐绝交。怀王既绝齐,又未得到土地,大怒而发兵攻秦,齐亦不来救,怀王大败,丧师失地。昏庸懦怯的怀王,为小人所包围,终于走亲秦道路,采取了对秦妥协投降政策。放逐了屈原,而怀王被迫入秦而不得回国,后死于秦。顷襄王继位,以弟子兰为令尹,完全采取了对秦妥协投降政策。屈原痛恨子兰而斥责,襄王反而将屈原长期流放于江南,在此间诗人写下了大量不朽的作品,抒发了忧愤的感情,并斥责揭露了群小雍君误国之罪行。而后乃投汩罗江而死!(此江为湘江支流,在湖南省东北部,汩罗县建有屈子祠,屈原墓等)

顾名思义此赋篇幅较长,谓《九愁赋》乃愁思之多,因而分作上下两篇介绍,每篇分为三段,上篇内容于下:

第一段:“嗟离思之难忘,心惨毒而含哀。践南畿之末境,越引领之徘徊。眷浮云以太息,顾攀登而无阶。匪徇荣而愉乐,信旧都之可怀。”

开宗明义,第一段即写屈原流亡南疆,思念都城,心怀怨愤。“南畿”指楚国南部地区,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江南,流亡于浣湘一带山林泽畔。在那里徘徊,眼望浮云,翘首以望“旧都”即楚国京城郢城(今湖北的江陵)。

第二段内容:“恨时王之谬听,受奸枉之虚词。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登高陵而反顾,心怀愁而荒悴。念先宠之既隆,哀后施之不遂。虽危亡之不豫,亮无远君之心。刈桂兰而秣马,舍余车于西林。愿接冀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因流景而寄言,响一绝而不还。”

该段是写屈原被小人诬诉,而“时王”指顷襄王却缪听。(襄王熊氏,名横乃楚怀王之子)“受奸枉”,指楚令尹子兰诬告中伤屈原,使其受到不白的冤枉。此两处所谓“时王“,亦隐指魏文帝曹丕、“奸枉”亦隐指监国诬奏曹植“醉酒悖慢,劫挟使者”之事。“天威”指君王的势力、权威,“放臣”是说顷襄王将屈原放逐江南。此处以隐指曹丕贬曹植为安乡侯之事。“高陵”即高山远望,心中万分惆怅。“念先宠”,当指楚怀王对屈原的恩宠;此处亦隐指父王曹操对他的恩德。“远君”是说今日君王对我不再恩爱了。“秣马”割来兰草喂马,让车子在“西林”等待,愿北归的鸿雁给我捎个信,那知秋鸣叫着高飞而过再不回来。屈原《思美人》中有:“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之句。

第三段内容曰:“伤时俗之趋险,独怅望而长愁。感龙鸾而匿迹。如吾身之不留。窜江介之旷野,独渺渺而泛舟。思旅客之可悲,愍予身之翩翔。岂天监之孔明,将时运之无常!谓内思而自策,

乃昔之愆殃。以忠言而见黜,信毋负于时王。俗参差而不齐,岂毁誉之可同。竞昏愚以营私,害予身之奉公。共朋党而妒贤,俾予济乎长江。嗟大化之移易,悲性命之攸遭。愁慊慊而继怀,唯惨惨而情挽。旷年载而不回,长去君兮悠远。”

此段主要是写时风的险恶,屈原流放江南的痛苦和对顷襄王的失察,逐走忠良的愤慨。“时俗”是说世风的险恶,给人以极度的哀愁。吾就象被扔在“旷野”,犹如水上之单舟。“愍予”哀怜,上天的监视,“孔明”十分明晰。我时常内思己过,因为我“忠言”直谏而被贬放。屈原《哀郢》说:“去故乡而犹远风,遵江夏以流亡。”愁思绵而不断,“惨惨”悲伤将我的心左右,连年而回不了国都,屈原曾有“至今九年而不复”句,离开君王也太久“悠远”了。遭遇已到此地步,借屈原抒发自己离皇帝也太久了。

下篇亦是三段即四五六段

第四段内容曰:“御飞龙之婉蜒,扬翠霓之华旌。绝紫霄而高鹜,飘弭节于天庭。披轻云而下观,览九土之殊形。顾南郢之邦壤,咸芜秽而倚倾。骖盘桓而思服,仰御骧以悲鸣。纡予抉而长涕,仆夫感以失声。”

该段主要是些屈原为了排胸中的郁闷,借用神话乃驾飞龙遨游太空,在虚幻的境况中超越苦难。“御飞龙”乘飞龙驾车升天而行,“扬翠霓”高举着彩虹的“华旌”(旗子),观览九州土地,看见楚都“南郢”,杂草丛生,一片狼藉,马儿徘徊不前,对着“御骧”驾马车的人昂首悲鸣……这一切使我落泪。我和车夫痛苦失声。仆夫的情感更加衬托出屈原内心的痛苦,读之颇具感染的力量。

忍之在心。”

该段主要是写屈原流放江南时物质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双重痛苦,但仍申述他忠于朝廷的坚定信念。“履先王”沿着楚襄王的正道,不能“淫径”走邪路。但想回都城却“无轨”没有路,只好长期栖身于“遐滨”偏僻之境。这里其实是曹植对自己僻居封地的生存状态的写照。《陈思王植传》中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才糊口,形有裸露”,又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而影射魏文帝对待自己的迫害。接着说屈原只好与“麋鹿”相伴“宿林”于荒芜的野地,千里旷阔无人烟。人生早晚必有一死,何必自我痛苦以终身,宁可做“沉泥”,不做浊路上“飞尘”。“迢”乃高山指登上高岑,看见了失群的野兽,偏栖的孤禽,更促使无比的痛苦,好似利刃插入心田一般。

第六段结束语:“愁戚戚其无为,游绿林而逍遥。临白水以悲啸,猿惊听而失条。亮无怨而弃逐,乃余行之所招。”是说心中烦忧,无所事事,而在树林中消磨时间,走在山水边悲哀长啸,惊得猿猴坠枝条,自怨自艾把痛苦归罪于自己。

这首诗写得情意深挚,缠绵悱恻,凄楚动人,为无路可走的屈原,最后以投汩罗江自杀而做了铺垫。

人生穷困难预料

祸福同样是亦然

此回题目是曹植《豫章行》诗作的主旨思想,亦是运用典故表述内心世界的篇章。属于乐府歌辞,收入《乐府诗集》中的有曹植的这两首。“豫章”为古郡名,其辖境在江南昌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