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匈奴
5384700000049

第49章 不得不提一个我很佩服的人(2)

而苏武恰恰就有几项技能,那就是织网和编制箭后面的绳线,还会调节弓弩。以筋角木三种材料为弓臂的弓弩上弦下弦的时候,容易扭伤,需要调节,如果长期不下弦又会导致弓的力量变小影响使用。正因为苏武有这几样手艺,他和於靬王关系不错,当然,於靬王应该对他也很同情。所以这几年,於靬王一直为苏武提供着衣食。

大约过了三年多,於靬王生病了,送了苏武很多的帐篷、马、牛、羊还有衣服。没多久於靬王去世了,他的部落也迁徙到了其他地方。

虽然说现在苏武有了於靬王临终的赏赐,但是好景不长,没多久丁零部落又过来抢夺苏武的财产,苏武再次陷入贫困。丁零部落是匈奴的一个藩属,丁零王,就是卫律。

此时刚好是征和年间,南方的汉朝正经历着巫蛊之祸,武帝变得越来越多疑,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个老朋友才觍着脸来到了北海与苏武见面,他就是李陵,曾经和苏武一起担任侍卫的李陵。李陵在苏武被关押的第二年就投降了,但是一直不好意思见他。

当然,这次李陵前来,也是狐鹿姑单于让他来的,有任务在身,那就是劝降苏武。李陵带人来到北海,安排了宴席招待苏武。正所谓,他乡遇故知,苏武虽然明知道李陵这时已经是个降将,也并不挑明,宴席上很和谐。

李陵趁着苏武高兴的时候,逐渐进入正题了:“其实我这次来,不仅仅是来请你吃顿饭。”

苏武低下了头,不说话。

“单于知道我和你关系好,派我来劝你投降,单于愿意真诚地对待你。反正现在你也无法回去了,非要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折磨自己,为了所谓的信、义,有必要么?”

“李陵,我原先以为,赵信、卫律这样贼眉鼠眼的才会投降,没想到你这样的忠臣后代,也投降了。”

“苏君,你哥哥苏嘉担任奉车都尉,跟着皇上到了雍地的雍棫阳宫,扶着皇帝下马车,不小心马车撞到了柱子,车辕断了,被人弹劾说是大不敬,最后自杀谢罪,朝廷只给了两百钱的抚恤金做丧葬费。你弟弟苏贤做骑都尉,陪着皇帝去祭祀河东郡(山西夏县一带)的后土神,一个骑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因为争夺一艘船发生争执,宦官把黄门驸马扔到河里淹死了。这个宦官跑了,皇上让你弟弟去抓捕他,就因为抓不到这个该死的阉人,你弟弟也服药自尽。”

苏武默默地流泪,还是一言不发。

“苏君,你老婆已经改嫁了,你两个妹妹都以为你死了。你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家里无依无靠。到现在快十年了,都不知道你的孩子是死是活。人生啊,就跟早上的露珠一样一样的,往往没等阳光普照一辈子就过去了。何必要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找虐呢?”

“我……”苏武又哽咽了。

“我刚刚投降那会儿,心理压力特别大。你也知道,我是忠臣之后,做这种事情,多少有心理障碍。我当时精神都要崩溃了,觉得自己对不起国家,加上那时候我的母亲还被关押到少府的保功。你现在不想投降的心情,能比得上当初的我么?现在陛下年纪也大了,法令没个准,动不动就改,大臣们无缘无故被杀的不知道多少人,大家都不知道明天到底是安全还是危险。子卿(苏武字子卿)兄弟,你这么做到底为了谁呢?你就听我的,投降了,什么也别说了。”

听了这番话,苏武怒不可遏,几乎带着斥责的语气,对李陵说:“是,我们父子没本事啊,都是皇上封的,皇上赏的,当将军的当将军,封侯爵的封侯爵,我们弟兄三个都是皇帝的近臣。就算让我们把肝脏、脑浆抹在地上,我们都毫无怨言。现在机会来了,我可以以身殉国了,就算被斧头砍死,被大锅煮死,我乐意。作为臣子报答皇恩,就像儿子孝顺父亲一样,儿子为了父亲献出生命,不会有怨言的。你也什么都别说了!”

这话其实也是在讽刺李陵。李陵和苏武一样,都是武帝一手提拔的侍卫近臣。而苏武是靠着父亲苏建的功劳起来的,恰恰这个李陵,父亲默默无闻,武帝的提拔完全是出于信任和他爷爷李广的名声。即使在李陵投降之后,武帝还派了公孙敖去找他。这几句话,可以说是扇了李陵一个巴掌。

李陵也没说什么了,跟苏武一起住了几天,每天安排好吃好喝的招待,对投降的事情再也没提过。临走的时候,李陵又说了一句:“子卿兄弟,还是听我的吧。”

苏武一笑置之:“我早就把自己当一个死人了,大匈奴国的李王爷要是一心想让我投降,那就结束这场聚会,让我现在就以身殉国吧。”

李陵也被感动,一声长叹:“唉,真是义士,我和卫律的罪过,已经通到上天了。”李陵也哭了,我相信他是真诚的,但是很多事,只要做了就没有回头路。

李陵回去后,担心苏武的衣食没有着落,又不想亲自送东西给他,就让自己的妻子(匈奴的公主)送了几十头牲畜给苏武。

此后的日子还是那么难熬,苏武一个人,带着自己的牲畜,拿着汉朝的节杖,在贝加尔湖边过着荒野求生一样的生活。就这样过了五年,伴着二月初春的寒冷,李陵再次来到了贝加尔湖边,告诉苏武说:“我们在边境的哨所抓到云中郡的俘虏,他说现在太守以下的军人、官吏、百姓都穿着白色的衣服,说是……皇上死了。”

苏武没说话,默默地望着南方流泪,随即号啕大哭。十三年了,武帝已经不在了,他的付出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他自己心里有数,只是十三年的痛苦被这个刺激之后,就像气球爆炸一样不得不释放。向南看,除了茫茫的积雪,还能看到什么呢?故乡现在还下雪么?现在天下缟素,所有人披麻戴孝是不是和塞北的雪一样?哭着哭着,苏武的心理防线崩溃了,求生意志完全垮塌,吐出了很多血,在病床上足足躺了好几个月。

但是,苏武还是活了下来。他要活着,亲眼看到匈奴被汉朝彻底击垮的那一天。

几年后,武帝的继承人汉昭帝希望缓和汉匈关系,汉朝没有忘记苏武,向匈奴要人。匈奴方面不愿意让苏武回国,一再强调苏武已经去世。之后汉朝再次派遣使臣进入匈奴,常惠求着看守他的匈奴士兵让他与汉使见上一面。好在看守答应了,在看守的监视下,常惠把在匈奴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全部说了——反正看守听不懂汉语。

最后,常惠告诉使臣,让他这样和单于说:皇上在上林苑中打猎,射死了一只大雁,大雁腿上系着一封用帛书写的信,上面说苏武等人在荒无人烟的大湖边。

使臣很高兴,带着这些话责问狐鹿姑单于,单于非常吃惊,看看左右不知所对,只好承认:“苏武他们,确实还在。”

李陵得知这个消息,一路跑到贝加尔湖,又是一次大摆筵席。李陵敬了苏武一杯酒,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来么?因为你就要回去了。今后你在匈奴名扬天下,在汉朝也是功绩显赫。古代史书上记载的那些事迹,古画上画的那些英雄,没几个能够和你相提并论。我很佩服你,我李陵确实才能不足,胆量也差了点。但是,如果当初汉朝政府能够不追究我的过错,保全我的母亲,也许我会在投降的耻辱中积攒志气,给汉朝做个内应也说不准。没准啊,还真是跟当年鲁国的曹沫在柯邑(齐国)挟持齐桓公一样呢。其实我以前一直没忘记报国……但是汉朝杀了我的家人,我现在成了李氏家族的耻辱,我还能说什么呢?算了,子卿,希望你能了解我。我现在已经是匈奴国籍了,这一下,可就是永别了。”

敬完这杯酒,李陵跳起舞蹈,唱道: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唱着唱着,李陵流下了眼泪,也许,他真的后悔了。后世的辛弃疾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写道:“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说的就是李陵与苏武的诀别。

大约过了七百多年,黠戛斯部落的首领找到唐朝皇室,声称自己与唐朝皇帝是本家亲戚。黠戛斯是个游牧民族,居住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的上游,他们长着苍白的皮肤和黄红色的头发,唯独王室成员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按照这位首领的说法,他的祖先也是陇西李氏,叫李陵,投降匈奴后被封在艰昆为王,世代相袭至今。直到唐朝中后期,黠戛斯部落都曾帮助过唐朝,首领也介绍唐朝的册封。

歪楼了,继续说苏武。狐鹿姑单于召集来当年的使团,除了去世的,投降的,只剩下九个人。

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春天,距离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去往匈奴,时隔整整十九年,苏武才回到了祖国。在武帝的陵墓茂陵前,苏武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十九年的光阴没有白等,他念念不忘的大汉,也一直没有忘记他。

苦苦等待十九年,他究竟为了什么?为了名利?他随时可能像匈奴无数牧民一样默默无闻地做了牧草的肥料。为了报答皇恩?甚至是被“封建愚忠思想”毒害?

说到底,我认为苏武念念不忘的,是当时华夏民族懵懵懂懂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很多人认为古人没有民族意识,其实不然。民族这个词确实是清代才出现的,但是,之前的中国人一直所用的“种”“族”这些词汇,已经模糊地展现了他们的民族概念。五代时期的名将李嗣原就曾经对入侵中原的契丹人说过“直抵西楼(契丹都城),灭尔种族”这句话。所以才会有朱元璋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所以才会有张自忠的“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从苏武到冉闵,到文天祥,再到郑成功,再到杨靖宇、佟麟阁、张自忠、左权,华夏民族的傲骨,就是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一代代地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长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