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匈奴
5384700000037

第37章 “国有制经济改革”和“先军政策”(2)

桑弘羊主管经济后,又制定了“均输”政策。在这以前,各个郡县都要把很多特产送给中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贡品。这样做很多时候多此一举,中央并不差你这点东西,还得派人运来,浪费钱粮、浪费人力。

均输,就是改变这个状况。每个郡县都设置了掌管均输部门。各个地方采购的贡品,除了特别优异的献给中央外,其他的都由均输官拿到临近的地方当特产卖掉。这样不仅省下了很多经费和人力,还能赚一大笔钱,毕竟很多在这里稀疏平常的东西,在隔壁县就是宝贝,价格肯定不一样。这样不仅能节省劳动力,还能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还丰富了。

之后桑弘羊被一路提拔,到了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已经成为实际上的财政部长。为了满足武帝开疆拓土的需要,他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这个时候的汉朝已经在西域开疆扩土,需要强大财政支撑。虽然这时候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是问题,但是一些连带问题导致了国内经济再一次出现通货膨胀。比如说,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盐铁的价格有些许上涨,部分“国企”的体制僵化,不仅价格上去了,质量还下降了。算缗的高额商业税,也让物价上涨,尤其是车船的运输税,让物价的涨幅更厉害。加上把铸币权收缴中央后,曾经给各个部门一些公款,结果引来一阵公款消费的热潮,让脆弱的市场经济雪上加霜。

为了防止通货膨胀的扩散,抑制通胀率,桑弘羊采取了对经济的调控政策——平准。当时,各地已经设置了均输官,在均输政策的基础上,桑弘羊进行了调整。除了供给皇室的用品外,其他的贡品由政府设置的平准官掌管。贡品当然是什么都有了,其实主要还是些柴米油盐。说白了,就是对容易保存的生活必需品进行一些储备,一旦物价上涨了,就把储备的卖掉,物价下降了,就再一次收购。

桑弘羊,你小子究竟是不是穿越过去的?两千年前你就玩“宏观调控”了是不?!

后来到了武帝天汉三年(前98年),汉朝的扩张还在继续,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少府(掌管皇室财产)和大司农(这时候已经不是农业部了,是财政部长)桑弘羊联合制定了“酒榷”政策。就是将酒类产品由民间生产,建立合作社,由国家专卖。在当时,酒很赚钱的,司马迁在记载汉代最赚钱的几大产业的时候,第一个就列举了酒。

当然,后来战争实在是进行得太厉害了,经济还是受到了影响,好在武帝悬崖勒马,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当然了,后话我们少说,不然就剧透了。

如果我们类比一下会发现,汉朝时的中国能够进行这一系列近乎穿越的改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家动员力的强大密不可分。而当时西方的罗马共和国,至少在国家动员能力上差了一大截。此时的罗马已经打败了马其顿,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但是要让罗马组建一次十万人以上的骑兵会战,会要了罗马的命。罗马共和国的领土虽然与汉朝相差不多,但是人口远远不如汉朝。罗马此时采用征兵制度,士兵都是职业兵,素质较高,但是与汉朝职业兵、义务兵结合的兵役制度比起来简直是太年轻太幼稚。

当时的汉朝究竟强大到什么地步呢?根据出土的汉代东海郡(今山东南,江苏北靠海的地方)一个郡武库的资料来看,在稍晚些的汉成帝时期,一个东海郡的武库储备的武器就足以完爆好几个罗马。当然,这个不是郡级别的,是国家级的武库之一,但是西汉至少还在长安、洛阳有相同规模的大型武库。

该武库资料上的每种武器的数量都精确到个,有车用弩(守城也行,比一般的弩大,不便携)一万多台,普通单兵弩五十万余把,半成品弩(备用的)二十六万把;

弓将近八万把;

连弩车五百六十四辆,这个连弩车就类似后世三弓床弩,三弓床弩是重武器,发射枪矛或者石球;

武钢强弩车十辆,武钢强弩车就是超大型的弩车了;

扎甲(铁甲)五十八万套,皮甲十四万套,重骑兵全套甲五千套,战马头盔九万个,盾将近一万个;

矛五万、戟七万、铍(相当于后世的朔)四万六、刀十五万,剑九万九;

马鞍两千个,上马鞒(马镫雏形,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在当时是绝对的高技术装备,有了它,骑兵骑马作战不再是神话)八百多……

这足以武装至少六十万人的军队!而且是步骑高度合成的军队!不说其他的,单单这五千重骑兵,就足以碾平好几个古罗马步兵军团了(一个军团不到六千人)。罗马那样的步兵军团对抗重骑兵,伤亡比一般是十六比一!就算武帝时期实力还没有这么强,毕竟汉朝最强大的时期是在汉宣帝时期,汉成帝还是宣帝的孙子。那么就算武帝时期全国的军队武器总量只有这个的两倍,也足以在军事实力上远远超过罗马。

很多人计算过,罗马鼎盛时期的军队人数大约80多万人,包括了那些什么辅助兵、雇佣兵在内。我估计正儿八经的野战军也就三十万不得了了。够汉军十万轻骑兵加两万重骑兵的一次冲锋么?有人说罗马士兵都是职业化的,素质高,作战顽强,面对数倍的强敌依然不会退却,仍然能够保持完整的阵形。有人更是借此说汉军都是义务兵,农民而已,不可能有如此的作战素质。首先,凭什么瞧不起农民?另外不说其他的,第二次河西战役的东线战场,李广带着四千人面对四万左贤王的主力军,退却了吗?汉军士兵参军前也是接受过多年训练的好不!

几百年后,“匈人”(有人说是匈奴的一支)入侵罗马帝国,罗马被打得跟狗一样。可以这么说,罗马的成就完全是因为没有遇到强大的敌人,尤其是强大的游牧民族。而中国北方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草原之一,这里的游牧民族从来都是世界最强。汉朝不仅没有被匈奴征服,反而反过来将匈奴纳入属国的行列。罗马,别说后来的匈人了,日耳曼他都搞不定。就靠那几个步兵军团能干成什么?人跑得能有马快?

不说了,说多了洋奴会把我这本书喷死。我们还是回到漠北主力会战前的元狩四年。盐铁、算缗什么的政策正在实行,战争的需求凑一凑还是够的,大不了经济退后点呗。就在这时,又出现一个人,帮助汉朝解了燃眉之急,漠北的主力决战,可以没有顾虑地顺利进行,唯一要顾虑的就是怎么打赢。

这个人叫卜式,是孔子门生子夏的后代。后来家道中落,父母双亡,没什么文化。后来在村里搞养殖,养羊,养得非常好,渐渐地就发家致富了。他为人很大方,而且还有钱,特有钱。当初,汉朝开始反击匈奴的时候,这个家伙就跑到长安,捐了一半的财产给军队。

遇到这样的五好公民,武帝都觉得奇怪,就派人过去慰问。武帝的使者问:“卜先生,您是想当官么?”

“我就是个放羊的,哪会做官呢?”

使者又问:“那难道是你有冤屈,想上访?”

“我从小放羊,哪来的冤屈?同村贫困的我有时候还救济,遇上投机倒把的我有时候还教育一两句。你去十里八乡的问问,哪家不说我的好话?我怎么会有冤屈?真是。”

使者无语了:“既然这样,那么你到底想要什么呢?”

“皇上反击匈奴,前线的人奉献了生命,我们这些后方的富商,就只有捐钱咯。这样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了美好的人间。我们才能打败匈奴啊。”

使者把谈话内容告诉了武帝和丞相公孙弘。武帝问公孙弘什么看法,公孙弘一想,说:“这不符合常理啊,炒作吧。这种炒作的人别提倡,不然影响国家法制建设。您还是别答应吧。”武帝就没理睬卜式。

卜式在长安待了几年就回去了,继续搞养羊,毕竟有了点名气,财路更是源源不断。

没多久,浑邪王归降,政府需要钱,中原地区又爆发了水灾。没办法,汉朝组织中原地区的居民往朔方一带移民。这时候,卜式又一口气捐款二十万钱给河南郡(洛阳一带)郡政府,帮助政府移民。

卜式一带头,河南地区的富商纷纷捐款,搞了一次大型的慈善活动。事情引起了中央的注意,武帝查看了捐款的花名册。

“欸……卜式,捐款二十万钱。卜式?这名字好熟……哦,前几年捐款给中央的那个!慈善家啊!”

这下解了汉朝燃眉之急,你说武帝开心不开心。任命卜式为中郎(侍卫),又赐田地财宝又给称号,下达了“全天下都要向卜式同志学习”的通告。

开始,卜式并不想当官,一直不愿意赴任,还把政府的赏赐都给捐了。后来武帝问他说:“我上林苑里也有不少羊,你去帮我养羊怎么样?”这样,卜式才答应了武帝的请求。

后来武帝视察上林苑,发现羊养得不错,肯定了卜式的“政绩”。武帝问他诀窍,他说:“其实跟治理百姓一样,按照合理的时机进行干预和管理,优待好的,去掉坏的,维护群体的质量。”武帝一听,貌似很有道理的样子,就派他去做了河南郡缑氏县(偃师市附近)的县令。再后来卜式政绩卓著,最后还当了齐国相(相当于郡守,封疆大吏)、御史大夫。

可能大家会认为这个人真的是炒作,其实,完全可以想得“正能量”些。就是这个看起来像是为了做官炒作的卜式,后来因为反对盐铁国营还惹了武帝生气。如果他真的是个工于心计、喜欢炒作的小人,完全可以阿谀奉承,而不是忠言直谏。后来他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文化水平低,御史大夫没当多久就被调职,贬为太子太傅(虚职),最后寿终正寝也没被再次录用。

国家有困难,卜式勇敢地站出来了,做出了自己该做的。汉朝有这样无私的公民,有这等的凝聚力,与匈奴的主力决战,势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