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匈奴
5384700000028

第28章 失败的“无间道”行动(1)

话说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率军十万,进攻曹操地盘合肥。此时曹军主力远在西边征讨张鲁,驻守合肥的只有数千人,总指挥是张辽,副指挥官是李典、乐进。这三人按照曹操当初的部署,由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张辽带着必胜的信念,选拔了八百余名骑兵。

第二天清晨,张辽走马出战,身先士卒,杀敌十余人,斩孙权军两将。八百人一路猛冲,一直打到孙权的中军帐(指挥所)附近,孙权只得转移到一处高地,派人坚守。经过一上午的苦战,张辽所向披靡,八百人在孙权军中来去自如。孙权军几次将张辽等人包围,张辽就几次突围。一次,张辽突围,还有数十人在包围圈中,那数十人在那儿喊:“张将军,别抛下我们啊!”张辽拍马向前,独自将这数十人救出。

随后十几天,孙权始终不能攻下合肥,只得率军后撤。张辽率领数百人一路追击,差点活捉孙权。

如果让我说出心中的三国第一勇将,那么肯定是张辽。从史实来看,吕布有勇无谋,不忠不义,不成气候;关羽带着数万军队,守个险要的荆州都守不住,一辈子没打过几场胜仗;赵云也就单骑救主能拿去吹吹,一辈子的杂号将军。这些人都不能与张辽相提并论。而张辽的祖先在西汉武帝初期却并不姓张,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堪称西汉时期的邦德,他叫聂壹。

聂壹是雁门郡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在边关做外贸生意。生意不小,估计已经垄断了至少一个雁门郡的进出口,在当地是个有钱有势的人家。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在汉匈边境做进出口贸易的人,对匈奴的情况多么了解,同时作为一个边民,对匈奴的骚扰有多么深恶痛绝。

出于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国家公民的使命感,元光二年(前133年),聂壹以进出口贸易负责人的身份,找到了当时的大行令(相当于外交部部长)王恢。

他向王恢汇报了一些情况,分析了局势。首先,聂壹与匈奴军臣单于关系不错,军臣单于很信任他。其次,军臣单于知道聂壹在马邑是个有钱有势的豪门大户。最后,此时汉匈刚刚和亲,匈奴对汉军不会有什么防备。

聂壹的计策就是,他作为间谍,潜入匈奴内部,把军臣单于和匈奴军引入马邑的汉军伏击圈,一举将他们包围。一来歼灭匈奴军主力,俘虏军臣单于,二来也好报汉初白登之围的耻辱。

王恢一直是坚定的主战派,当然会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诱敌深入,伏兵袭击”的战略构想告诉了刘彻。刘彻召集群臣,召开内部会议专门讨论匈奴问题。这是一条不归路,如果汉军一旦与匈奴军全面交战,无论胜败,都将让文帝后期形成的局面不复存在。汉匈关系必将重新回到文帝时期那种时不时就有上万骑兵攻入内地的时代。

王恢在会议上,代表主战派说:“我听说以前哪,北边有强大的匈奴,内部也有战乱的隐患,但是也能让老人得到安排,孩子们健康成长,国家富庶,匈奴不敢轻易开战。现在在陛下的威严下,天下一统,匈奴还是敢惹咱们。原因没别的,就是匈奴人不怕我们大汉。我认为,还是打一仗好。”

主和派的韩安国则认为:“我却听说以前高皇帝北伐,被围在平城,整整七天没有得到补给。最后突围回到皇位上,没一点愤懑之心。圣人要站在天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意气用事,为了个人的愤怒就损害全天下的利益。所以高皇帝派遣刘敬和亲,到现在,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我朝,已经五世,都在享受和亲带来的和平局面。我认为,还是不能打。”

王恢受不了了,他从小生活在边境,边民在匈奴阴影下的生活他很能体会。他说:“你说得不对。高皇帝穿着盔甲拿着武器,纵横天下几十年。之所以不报平城战役的仇,不是力不能及,而是想让天下得到休息。现在边疆的情况你知道么?匈奴几次惊扰边民,士兵、平民大量牺牲,之后中国边境这边运棺材的灵车一辆接着一辆。这是任何一个仁义的人都不想看到的。所以,我还是认为,一定要打!”

“不对。打仗,总要让士兵吃饱,然后对付吃不饱的敌人吧?让士兵纪律严明,对付乱成一团的敌人吧?让士兵得到休息,对付疲惫不堪的敌人吧?所以说,打仗,就要占据优势,讨伐别的国家,毁掉别人的城池,然后尽快占据敌国就地补充给养,这才是圣人打仗的法子。现在,随便组织正规军长驱直入,很难成功。如果纵向推进,战线太长,防线薄弱;如果横向推进,后勤补给线很容易受到攻击。如果快速推进,后勤难以跟上;如果缓慢推进,那么走不到多远,就人困马乏,缺少给养。兵法说,给别人留下东西就是别人的战利品。我认为,不能打。”

王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说的打,并不是发兵深入匈奴境内反击。而是诱敌深入在我国境内,调动骑兵、步兵将其合围,然后一举将其消灭。”

王恢随后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大家都认为可行,刘彻自然也是听从了这个建议。

这年的六月,伴随着酷暑,聂壹潜入了匈奴境内,找到了单于,说是要谈一笔买卖。

“单于陛下,我有笔大买卖,不过本金很大。找您入股,同意不?”

“什么买卖?还得找我入股?”

“我在当地的实力,您也知道。我能带着我的一帮小弟,把马邑的县令、县丞都杀了,然后举城投降,全城的财富都是我们的。”

军臣单于一看,嗬!一个大城市的财富!抵得上匈奴半个季度的生产总值了!于是干脆地答应了:“你说吧,怎么搞!”

“我呢,先回到马邑,然后您的探子就站在城门下,到时候我把县令、县丞的人头挂在城门楼子上。探子一看到人头就回来报信。然后您呢,就带着十万大军直奔马邑就行了。”

“嗯哪,你先回马邑,快点啊!”

于是聂壹和匈奴的探子就按计划行事,聂壹回到马邑,探子在城门外活动。

同时,军事部署也在暗中计划好了。韩安国为总指挥,代号为护军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指挥骑兵;太仆(皇帝的司机,兼管天下交通)公孙贺任轻车将军,指挥轻车部队;太中大夫(议员)李息任材官将军,指挥步兵;主战派领袖王恢任将屯将军,驻扎在代郡(河北蔚县一带),负责奇袭匈奴后方的补给线。汉军前后一共组织了骑兵、轻车兵、步兵大约三十万人,在马邑一带潜伏。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没多久,聂壹联合事先知道真相的县令、县丞,找到了两个死刑犯,砍头之后,关闭城门,然后把两个人头挂在了城门楼子上。探子一看,快马加鞭去单于那儿报告。

军臣单于得到消息,带着十万人浩浩荡荡地越过了长城防线的武州要塞——不对,怎么这次长城防线这么空虚,难道……军臣单于也没多想,继续向前。

匈奴军离马邑不到一百里了,汉代的百里,只相当于现在的四十公里。也就是说,再过半天的工夫,一场汉军的大胜就要到来。

“不对!这旷野上牛羊遍布却看不到一个牧民,绝对不正常!大家停下。”军臣单于看出了端倪。

原来为了让计划更加保密,汉朝在这天严禁边民随便出门。所以只有漫山遍野的牛羊,却看不到一个人影。

军臣单于观察了一下地形,不禁一身冷汗——再往前十几里就是一个天然的伏击圈,完全可以再现白登之围,只不过双方角色互换了下。

匈奴军调整了部署,掉转过去对汉军的一个边防哨所展开了进攻,俘虏了雁门武州的一个尉史(边防哨所的负责人)。在威逼利诱下,这个尉史将汉朝的计划全盘托出。

军臣单于哈哈大笑:“差点被汉朝给卖了。带上这个尉史,撤!”十万大军,再次开拔,向相反的方向走去。

没多久,匈奴已经再一次突破长城防线,回到了塞外。军臣单于很感慨:“得到这个尉史真是天意啊。”于是这个尉史被单于封为天王。

直到这个时候,参与伏击的军队才从边防军那里知道匈奴后撤的消息,立即展开追击。可惜到了边塞,已经看不到匈奴的人影了,只好作罢。只有王恢因为在代郡离匈奴更近,追上了匈奴的辎重部队,但是敌众我寡,王恢手下只有三万人,担心匈奴主力掉头痛击,也没有展开攻势。

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主动反击战,被俘一人,失踪一人,匈奴零伤亡,史称马邑之战。因为汉代一个边防哨所就两个人,一个尉史,一个士史,而且都是国家公务员,不属于军队编制,顶多算准军事部队,充其量也就是民兵级别。也就是说,双方的军队都打出了零伤亡的神话。

韩安国、王恢等人带着沮丧回到了长安。

仗打成这个德行,刘彻的失望可想而知。计划是王恢提出来的,最后还有临阵脱逃的倾向,刘彻能放过他?

但是王恢也向刘彻说出了自己的苦衷:“本来说好的,主力和单于交战我就打击匈奴的辎重,这样肯定能胜。现在匈奴没到包围圈就后撤,我只有三万人啊,寡不敌众,只能忍受战败的屈辱,但是不管怎么说,我给陛下保存了三万的兵力啊。”

刘彻不听,让廷尉处理此事。廷尉判决:王恢临阵脱逃,判处死刑,斩首。于是王恢豁出去了,命比钱重要啊,叫家人把家产全给卖了,凑齐了一千金,送给了丞相田蚡。

田蚡也不好拿这事和皇帝说,只好找到了刘彻的母亲王太后。欸,怎么田蚡是刘彻的舅舅,而太后姓王呢?这个事情说起来复杂,简单说就是王太后与田蚡是同母异父。其实在汉代,很多事情超乎我们想象,其实王太后也是改嫁给景帝的,她在民间还有个女儿呢——也就是刘彻同母异父的姐姐。

闲话不多说,田蚡告诉王太后这件事情,说:“姐,你说,王恢提议打匈奴,现在这会儿皇上要杀王恢。这个,是不是有点给匈奴报仇的味道?”

王太后可没有窦太后的老谋深算,有什么说什么。第二天,刘彻去探望母亲,王太后就把田蚡的话一五一十地说了。刘彻依然坚持处死王恢,解释道:“当时,听了王恢的话,发兵数十万进行这次作战。就算抓不到单于,王恢当时如果率军攻击匈奴的辎重部队,依然可以取得一场大捷,让天下人宽心。现在如果不杀王恢,我没办法面对天下。”

王太后通过田蚡转告了这句话,王恢一听,就在狱中自杀谢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