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匈奴
5384700000020

第20章 军队的发展(1)

经过汉初的混乱,文帝朝的积累,边疆与匈奴作战的历练,以及七国之乱的洗礼,汉朝军队在景帝朝,制度已经完善,武器装备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之前我也说过,西汉时期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制度。十七岁后定期接受军事训练或者劳役,一般是每年一个月。二十岁到二十三岁任意一年被拉去从军,当一年地方军,再当一年的京城卫戍军或者边防野战军。退伍后依旧要定期接受军事训练和一些徭役,直到五十六岁,基本上每年一个月。

不仅如此,汉军对兵种的划分非常细,非常“现代化”。对于参军入伍的新兵,会根据他的特点分配到不同的兵种当兵。当时主要有四个兵种,称之为材官、轻车、骑士、楼船。

材官兵就是步兵,数量最多;轻车就是战车部队,如果你入伍之前干的是运输,或者有驾照,那就当轻车兵;骑士就是骑兵,牧区很多人入伍就被分配为骑兵;楼船是汉代的主力军舰,楼船兵就是水兵,如果你家靠水,又会游泳,那么你在汉代就是光荣的大汉水军。

还有些特殊的兵种,比如楼船材官。对,你没猜错,这个就是海军陆战队。

各个兵种的训练科目武器装备也不一样,同一兵种不同任务训练科目也不一样。

首先,无论哪个军兵种的士兵都要练习弓弩,弓弩是汉代军队的绝对主战武器。汉代已经熟练掌握了筋角木弓的制作技术,我们称之为角弓。从现存浮雕上看,汉代的角弓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弓形短小,曲线相对夸张,类似中亚的斯基泰弓,应该主要装备骑兵、车兵;一种弓形较长,一直影响到明代,被称之为汉弓,应该主要装备步兵、水兵。短弓箭速更高,携带方便;长弓更加精准。根据估测,当时汉军弓的最低拉力约合现在的四十斤,弩最低在八十斤左右。但是弓拉开的程度更大,箭也更重,所以弓弩的威力其实是相差无几的,很多情况下弓的初动能反而更大。汉代的普通箭矢大约五十克,在拉力和材料弹性效率优良,射程至少150米以上。汉朝的弩,已经有了完善的瞄准器械,并且影响了弓的射法,确定了拇指式射法影响至今。此外,在很多气候潮湿,不适合使用角弓的地区,也有竹木弓。但是这些竹木弓是将多层竹木片层压一起制成的,类似现在的日本弓,性能不是后世西欧的单体长弓可比的。

对于步兵来说,除了弓弩以外,最常用的武器就是环首刀。一般刀手的标配是一个钩镶一把环首刀或者一把长刀,双手握持。钩镶是一种将钩和小盾牌结合的武器,如果说因为盾牌面积小,防御刀砍、矛刺效果一般,对付戈、戟的钩和砸那就十分有效了——拿自己的钩子钩住别人。相对于当时欧洲的步兵,汉军的远程攻击力强(弓弩),盾牌的面积相对小,但是刀剑的长度更长。

长矛、戟当然也是汉步军的标配。需要声明下,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太多长柄武器,除了矛、戟之外,像偃月刀、狼牙棒这类武器都是没有的。所以,东汉末年的关羽,绝不可能用偃月刀作为自己的武器。

此外,驻守北部边疆的步兵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长城的烽火台。

西汉的骑兵还没有马镫,但是已经有马鞍了。因为没有马镫,骑兵无法使用枪矛进行大力冲刺——不然反作用力就把人抵下马了。所以,骑兵也是以骑射为主要的作战方式,当然为了保证精确度,以立马停射为主,行进间攻击为辅。在冲锋的时候,使用枪矛向侧面刺击为主。同时因为骑兵的普及,双刃剑不再是军用武器装备。因为剑是双刃,对于冲锋的骑兵来说,只需要一个刃、能刺就行了。当时骑兵的标配是,一把环首刀、一把戟或者矛,一把弓和弓囊,若干个装满箭的箭囊(约数十支)。

水兵在当时是高技术兵种,除了作战人员外,需要很多水手掌帆、掌舵和划船。楼船是水兵的主战舰艇,甲板上层建筑是个巨大的楼房,像个碉堡一样。汉代的大型楼船足足二十米高,可以载一千多人。这种船运载量大,特别适合在内河进行水战、登陆战,但是由于重心高,海战微微有些吃力,不能全天候作战,遇上大风大雨就得等等了。大部分楼船并没有帆,是靠两边蜈蚣腿一样的船桨滑动的。当时造船业技术已经很发达,船已经有了尾舵和隔舱设计。上面设有各种各样的舱室,可以满足水兵长期作战的需要。甲板的“楼”上有掩体、射孔;也设有平台,空间很大,可以骑马、驾车,甚至摆放投石车。两舰对峙时,可以用弓弩、火箭,甚至是投石车。在接舷作战时,就算敌人登上军舰甲板,拿下军舰上的碉堡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同时水军还需要执行登陆战,于是有了楼船材官兵。所以水兵的组成相对复杂,武器相对齐全。

最坑爹的就是轻车兵。车兵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战国时期之前,一个诸侯国战车的数量决定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当时的战车种类五花八门,有牛拉的有马拉的,有大的有小的,有作战的有侦察的,不同阶层的战车还不一样。到了战国中期以后,骑兵出现,开始进入车骑并重的时代,大量的战车被淘汰,只留下轻车这一种。在很多地形复杂的诸侯国,轻车干脆被淘汰。春秋末期,大国普遍装备战车近万乘,号称万乘之国。到了战国后期,秦赵这类的军事强国普遍只有轻车一千乘,但是骑兵规模普遍上万。

轻车由四匹马拉,车厢就是个大篮子,很小很轻,也没有遮蔽,顶多撑个伞不得了了。一个车厢只配三个人,一人驾车坐中间,一人在左边射箭,一人在右边拿戈。对于车兵来说,戈很好用,为什么呢?突入地方步兵阵中的时候,戈往那横着一挑,就可以“划”人、钩人了。但是,我们可以算一下,四匹马拉三个人,只有两个是作战的,骑兵一人一马,节省马匹。再者,轻车只适合在华北平原作战,到了北方草原,到了江南丘陵,到了岭南山地,就是一堆废柴。即使是在平原地区,四匹马拉一辆车,看起来速度是很快,但是汉代军队已经普及了弓弩,主要外患(匈奴)也是骑射见长——射死四匹马中的一匹马,整个战车的速度就会……

战国时期,出于军队编制和地形的考虑,车兵才被作为一个兵种保留下来。在西汉,车兵逐渐退出战场,战车从作战装备成为后勤装备。从现在的很多考古发现来看,西汉中期开始,车兵数量大量下降,而戈这种武器却是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中,有一种装备必须单独说说,那就是铠甲。西汉中期之后,铁甲已经几乎完全普及,只有少量不适合铁甲的军队使用皮甲(比如水兵)。包括铠甲在内的所有武器都已经实现制式化,哪怕你是北疆的兵,我南国兵的武器也是一样。当时的铁甲是扎甲,一个个小铁片用牛皮绳扎起来,防卫的地方没有缝隙,根据现在的推测,一个甲片大概0.5厘米厚,因为甲片是重叠的,相当于1~1.5毫米的厚度,每片之间有些缝隙,面对箭矢的攻击还有“间隙装甲”的作用。战场上,如果铠甲受损,只需要将受损那几片换下来即可。根据兵种的不同,铠甲的防卫面积也不同,但是可以保证同一兵种的通用,除非两人身材差异太大。

当然,对于宫廷一些禁军来说,不管什么兵种,仪仗是肯定要练习的。

每年秋季,汉军都会在京师附近举行大型演习,操练阵法。有时候也请外国使团观摩,弘扬国威。在地方上,县令、县尉需要组织材官、骑士、楼船进行一些考核和军事比赛,不合格的军队会被罚,去进行游猎兴致的演习。在紧张的边塞,尤其是北部边疆,不仅会每年组织围猎形式的演习,还会对执行巡逻任务和侦察任务的士兵进行单独考核,由郡守一级的高官亲自巡查。

所有士兵的武器装备、粮食、马匹都由国家提供,汉朝有各个武库。中央有考工令统一管理全国的兵工厂,负责制作各种武器,各个武库有武库令管理武器的储存和分配。

在当时,军队除了练习各种作战技能外,平时也有娱乐活动,除了角力(摔跤)、手搏(搏击、拳术)等等与军事息息相关的体育项目之外,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蹴鞠。因为军中极度流行蹴鞠,以至于当时有一个人编写了一本书,叫《蹴鞠二十五篇》。写这本书不是关键,关键是后世的学者班固将这本书划归到兵书的类别中!在那时候,不会蹴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当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