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公与郭有明(7)
七、移岭填湖,扩修康庄路
从清朝的宜昌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当时古城区东门以外的东湖已经彻底淤塞,变成了一片荒草地和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堰塘,而通惠门以外的南湖却依然存在。宜昌的南湖其实在古城的东南方向,不过就是与东湖相对而言被称之为南湖。从明代诗人雷思霈的诗句“东岭直趋青草渡,南湖横绕绿萝溪。“就可想见当年南湖的规模和气魄。“环湖皆田,沟塍刻镂,田中有庐,雾杂晖崦,人家在隐见中“,俨然一派田园风光;“南湖荷叶复鸳鸯,五月开塘雪藕尝“,描绘的就是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无怪乎当年有不少帮会在南湖边设有茶馆品茗赏景。
在清朝末年,南湖基本上都还是连成一体的。大约在民国三年(1914年)左右,因为招商局在此处修建了一马路,南湖才被一分为二,一马路以上的湖被称为大南湖,一马路以下的湖被称为小南湖。据说,小南湖面积不大,湖水也不深,大约在抗战之前,小南湖就巳逐渐填塞淤平了,有资料说其位置在今天的长江帝景靠一马路这边。我曾经在小南湖横巷还存在的时候去旧地重游过,看见过那些坚固的石拱门、雕工精致的栏杆和很陈旧、但很别致的小楼。就是不知道,当年的糖果食品厂后面、夷陵大道两侧,也就是现在的世纪花园附近的那个大大的养鱼池是不是属于小南湖的一部分。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留下的南湖旧景照片上可以看出位于桃花岭西南侧的当年的大南湖大体呈椭圆形,面积为4万多平米的水面。照片中,湖堤清晰可见,树枝摇曳,船在水面飘荡,岸边钓翁举竿,远景也有些房屋林立,就像一幅水墨画。1930年前后,时任宜昌县长的赵铁公在拆城墙、修四环路的过程中找到了贪赃枉法、发财致富的办法,巧立名目,搜括民财,曾经大兴土木,开始了挖桃花岭填南湖的市政工程。
原来桃花岭紧接南湖的斜坡上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因为泥土里夹杂有许多鹅卵石,宜昌的各营造商修建房屋等土木工程的时候都在此挖取土石料。赵铁公任职后,就在斜坡下边划了一条线,规定只能在线内取土石料,取了土石料的营造商要按自己所取的土石方的相等数量去填南湖。人在屋檐下,哪敢不低头?大家只得照办。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基本上在斜坡上挖出了一条道路的雏形,赵铁公又征集民工一边填南湖,一边筑成路基,营造商最后负责筑了路面,这就是原来的康庄路,也就是现在的隆康路的一部分。赵铁公同时向政府申报的是修路和填湖两项工程款项,从中又捞得了不少建设经费。
不过折腾来折腾去,赵铁公个人虽然借此机会捞到了不少油水,大南湖却并没有被填平,只是在湖的北部筑起了一道土堤,这就是现在的湖堤街。于是,大南湖又被一分为二:堤南的部分仍被称为大南湖,而堤北部分(也就是今天的市一医院院内和小林园一带)就成了人们口里的小南湖。就在多年以前,现在湖堤街的一医院宿舍楼的位置上还保留有一个小水塘,夏天的时候还有些荷叶摇曳;我有一个好友原来就住在小林园,每当下暴雨的时候,那里就会发水灾,后来,政府在那个地方专门修建了泵站,才彻底的根治了水患。
当年赵铁公移岭填湖,冠冕堂皇的理由既是为了扩修湖边的康庄路,也是为了改善被污染的南湖。可是结果根本没有任何改变。1959年的《宜昌市志·城市建设》中说,市内外排水沟道年久失修,一遇雨季污水就会泛滥全市,以致不少街道遭到内积外灌之患,“南湖、隆中路一带受患最为严重,污水横灌长江,臭水积满池塘。““垃圾污水积满全湖,形成2米余深的污泥臭水坑,每逢夏秋,蚊蝇成群,臭气四溢,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城市卫生。“
1958年春,市委发出关于彻底改造南湖、积肥支援农业生产的号召,先将大南湖的水排干,发动干部群众15万人次进行义务劳动,昼夜苦战20多天,清除污泥达3万立方米;在除污的基础上沿湖修筑了810米长、1。3米高的石头堡坎和4米宽的沿湖便道以及710米长的排水沟,并装置木质栏杆和四周的绿化,湖内放养鱼苗和种植荷花。多年的臭水坑一跃而为清水养鱼湖,不得不承认***的力量就是强。
然后就是1999年,当时的市政府鉴于南湖已失去城市蓄水功能,决定填湖植大树,营造当时最时兴的“城中森林“,于是回填土方10多万方,2000年春天进行大规模的植树活动,那一年年底,占地3。26万平方的南湖公园正式开放,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只不过每每乘车经过隆康路,就会依然想起大南湖当年那粼粼的湖面倒映着岸边的垂柳,还有蓝天白云、还有我们年轻的笑脸,不知怎么还是有一些遗憾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