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应该懂点潜规则
5253700000021

第21章 在商战中克敌致富的秘诀——经商潜规则(1)

经商的人没有哪个不想挣钱致富,但机会并非垂青每一个人。有能力的人,悟透商道的人,才可以财丰钱足;掌握经商潜规则,精于策略,才可以在硝烟弥漫、鲜血飞溅的商场上异军突起,克敌致富。

挖掘信息,制定正确决策

在商业运营中,有一个词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地提到,这就是“信息”。

信息和情报在历史上是生意人、兵家惯用的武器。情报是企业的耳目,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信息和情报是市场决策最首要、最可靠的依据,只有更充分地获取信息和情报,辨别其真伪,才能对市场竞争的全局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竞争对手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制定正确的决策,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更有力地战胜对手。

信息和情报关系密切,就如一对孪生兄弟,是当代的生意人竞相追逐的目标。任何一个生意人都要格外重视信息的重要性。

梁伯强非常善于捕捉信息、搜集情报。他生产指甲钳就是从一张废弃的报纸上发现的商机。

1998年5月的一天,吃过午饭后靠在沙发上休息的梁伯强顺手翻起了一张包过东西的旧报纸。当看到一篇名为《话说指甲钳》的文章时,梁伯强顿时来了精神。接下来,梁伯强很自然地走上了“暴发户“之路。

《话说指甲钳》一文中写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基在中南海会见全国轻工企业第五届职工代表时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很快就要加入WTO了,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我们生产的产品要卖到世界各地去。但我们的产品到了国外多是摆在地摊上,售价很低。朱基一边说着,一边还从口袋里拿出一把指甲钳。说这个指甲钳就很好,是一个朋友送给他的,从他在上海任市长时用到现在,非常好用。“而我们生产的指甲钳子,剪了两天就剪不动指甲了。”当时,朱基还以朋友送的指甲钳为例,鼓励轻工企业要“盯住市场缺口找活路”,要把轻工产品的质量搞上去,争取在加入WTO以后,轻工业能够成为中国的一面旗帜。

看了这篇仅六百多字的短文,在轻工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梁伯强凭借职业的敏感马上意识到,这里肯定有大文章可做。他想,作为每天政务繁忙的国家领导人,而一个小小的指甲钳却让他如此关注,这说明国内的指甲钳市场是一片空白,而市场空白就意味着商机无限。

梁伯强通过一篇小文章嗅出商机的成功案例说明,新闻是蕴藏着巨大商机的金矿,创业者应该重视和认真解读相关的新闻。其实,在新闻中挖掘到商机的不只是梁伯强一人。

在1996年、1997年的时候,因盲目多元化走入困境的浙江华立集团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作为掌门人的汪力成想方设法寻找出路。有一天,当得知国家即将实施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的“两网”改造新闻时,汪力成心里异常兴奋。因为这一新闻的背后意味着全国的电表需求将大增。随后,华立集团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到1998年“两网”改造开始后,华立集团一举拿下了电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两项第一,成为电表行业无可争议的霸主,平稳地渡过了危机。

可见,信息是获取商机的重要途径。当前,搜集商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 日常工作渠道

如通过每天收到的公文、信函、简报、报表、电话、电报、传真、电子邮件以及参加会议、接待来访、参观学习、出国考察、查阅档案、搜集信息以及向信息服务单位购买所需要的有关商业信息。

◆ 公众媒体渠道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网站等媒介获取信息。如经常收看电视商品广告节目以及国外的商品广告等。经常收听全国的或当地的广播和电视中的新闻消息,通讯报道以及相关商品广告等节目,从中捕捉各种有关的信息。经常广阅博览有关的报纸、杂志、简报、广告、文件、资料,将其中有用的商业信息摘录下来,进行分析研究,分类保存,以备需要。

◆ 调查研究渠道

如到有关单位或对市场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材料,然后加以分析、整理,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及变化趋势。或由专职或兼职的信息人员经常采集各种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存贮,或商家采用聘用信息人才的方法收集信息。

◆ 非正式渠道

如商家要协调好与外部的关系,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得到他人的信息,使商家搜集信息由传统的单向搜集,变为由商家搜集和他人主动向商家提供信息相结合的双向搜集,从而获得更多的、有用的商业信息。商家可以通过奖励的办法,鼓励用户或社会上的有关人员向商家提供信息。

前四种途径,具有直接性的优点,具体可理解为针对性、可靠性、时效性强,但却存在搜集费用高、搜集范围小、联系的人员和地点有限,难以了解全面情况,不易开发到新客户等缺点。随着通信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使沟通变得方便且随时随地。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传统的信息搜集方式无疑将会陷入被动。因此,更多的商家选择了第五种信息搜集渠道——互联网。

利用互联网,建立广泛的横向、纵向联系,与各地区、各有关行业建立立体联系信息网,经常互通信息,多方面收集商业信息。如对重点单位设立信息点和信息员,建立信息报告制度,使信息来源经常化、制度化。

信息浩如烟海,情报真假难辨,人们大都明白它们的价值所在,但能够成功地运用它们的却寥寥无几。有的生意人不惜一掷千金,买回了数量可观的信息和情报,但却无法断定它们的真伪,无法评估它们的价值,致使大好商机与自己失之交臂。还有的生意人运气更差,上了假信息、假情报的当,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使自己损失惨重。

这就提示我们,对搜集到的信息和情报必须要进行一番去伪存真的工作,作出科学的判断,再进一步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正确决策。

在鉴别的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对情报和信息进行反复分析、比较、综合和验证。绝对不能因主观原因而影响了鉴别的准确度,一定要客观、客观、再客观,沙里淘金才能作出正确的决断。

被誉为“金融奇才”的美国金融大师乔治·索罗斯在华尔街呼风唤雨,多次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他曾经在一次交易中净赚十亿美元,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秘诀之一就是高度重视信息和情报。他订有大量的商业报刊,每天都要认真地阅读,以便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为他的投资提供依据。与此同时,他还和国内外的数千家公司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在与他们的信息往来中,他能更迅速地抓住投资机会。

对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动态他也是十分关注的,通过对这些社会动态的分析和研究,他能够正确地判断出证券市场的未来走向。对于具体的上市公司,他也花了大量的精力,更全面地掌握他们的经营状况,以便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总之,商业信息的搜集不容忽视。广泛搜集信息,深入挖掘信息,科学过滤和分析信息,才能发现商机,制定正确的决策。

致力于“专”“精”,才能迅速做大做强

对经商而言,要想在某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做强。当你成为某个领域领头羊的时候,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做强,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以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而要把经营做大做强,就必须在“专”字和“精”字上下功夫。分析众多世界性知名品牌企业可以发现,企业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就是做专,因为只有做专了,才能做精,只有做精了,才能做出特色,做成规模,才能有竞争优势,才能取得品牌效益。在已经入世后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家们要想在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市场搏击中成为赢家,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首先要开始学做专,从“专”字开始,从“精”字上下功夫。“专”“精”经营,是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细想那些国际性的知名品牌,几乎是清一色的专一经营。仅是做单一的碳酸饮料,就能做出世界性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来;仅是炸鸡块,就能炸出家喻户晓的麦当劳、肯德基来;仅是一个超市零售店,就能做出雄踞世界企业500强的,年销售额2000多亿美元的沃尔玛来;仅是普通照相用的胶卷就有世界性的柯达和富士……这些世界知名的品牌企业所从事的领域可以说都非常狭小,在多元和专一的选择中,这些最知名的世界顶级品牌都选择了专。可见,“专”是企业成功必备的要素之一。即使某些世界知名企业所经营服务的领域相对宽点,但也是局限在比较狭窄的领域里,而且产品的同一性和相关性非常高。

俗话讲,术业有专攻。企业只有做专了,才能在某一个非常专的领域里潜心研究,才能把某一个专业领域摸清吃透,才能减少盲区和盲点,才能减少运营操作的风险和失误。这样,才能做出精细的活儿来。试想,麦当劳公司主要就是炸鸡块,可每天有十多万人都在研究琢磨炸鸡块这点事儿,能做不好吗?而我们的数千来人的企业,都想涉足尽可能多的领域,精力分散了,怎么能研究透呢?研究不透,就意味着在这个领域里有盲区和盲点,更何况市场形势瞬息万变,怎能不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感到陌生、无计可施?当然就会感到从事原来的经营领域处处有风险。于是,一旦眼前出现一个外来的赚钱机遇时,就迫不及待地想抓住这个机遇,从而摆脱原有的压力和风险。

其实,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在于抓住了多少机遇,关键在于勇敢地舍弃了多少外来的机遇,专注于某一方面。因为,当人们面临机遇时,看到的是机遇带来的利益放大的光环,而忽略了光环背后潜在的黑洞。在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看到某个机遇时,就感觉自己抓住了,其实是在抓住了机遇的同时,也抓获了风险。那些陌生领域的盲区和盲点也许是自己眼前根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要解决,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太高了,而问题不等时间,时间不等人,这是企业运营的最大风险,怎能不马失前蹄呢?所以,做企业,一定要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里去做。

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不可能把世界所有领域里的事情都认知,但他完全可以认知某一专业领域,领域越专,越容易认识透彻,操作起来就越顺手,失误就可能越少。所以做专一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其实还不如不做。

只有做专了,才会做精。当一个企业长时期专注于某个领域时,必将对这个领域研究到细致入微的程度,这样做起事来就会做得精细。可口可乐公司用100多年时间专一对碳酸饮料进行研究制作,所以,才得到了全世界顾客的认可。生产胶卷的富士公司,由于长期从事这个领域,所以才能做到他人难以企及的精细程度。据说,生产富士胶卷用的胶是用产自西伯利亚草原上某一方圆几百公里的草地上的牛的牛骨熬制而成。否则,富士胶卷的成像效果就要打折扣。富士胶卷能做到这种程度,可谓是精细至极了。

做精了,才能有特色。富士胶卷做得如此精细,才形成了其特殊的成像效果,形成了有别于柯达等胶卷的特色。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恐怕早已败下阵来。其实,不同企业的特色不仅表现在商品的品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形式上。富士的绿色调和柯达的橙色调形成了各自的企业特色和风格,早已深入消费者的心中。又如麦当劳标志企业形象的CI设计,全世界上万家店的风格都一样,色彩一样、殿堂背景音乐一样、香味一样。同样,许多国际性的大型服务企业,如酒店等,其殿堂风格、背景音乐、香味、色彩都一样。这些特色的东西形成了企业标识,是企业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以说,企业特色,是企业走向市场、走向消费者的最主要的法宝,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唯一的法宝。

有特色的企业才能被消费者识别和认同,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只能是一厢情愿。没有特色,没有与众不同的东西,本身就带有大众色彩,有谁会记住,拿什么奉献给消费者?因此说,特色是企业做成规模的必要条件。世界性的知名品牌企业之所以通过连锁、加盟、特许等手段,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发展速度之快,令其他企业望尘莫及,就是因为特色产生了市场需求,需求刺激这些品牌企业的规模日渐增大。

企业规模增大了,竞争优势就显现出来。体现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的增大,市场认知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管理水平的日渐上升以及人才的聚集优势、信息的传输优势、资金规模的优势、社会资源的优势、技术手段和水平的优势、抗风险能力增强等等。这些都是小企业所不具有的。正像沃尔玛,规模优势有了,其竞争优势也体现出来,几乎是其他中小规模的同类企业无法抗衡的,只能选择错位经营,躲避经营。这样,这些知名品牌企业无意间就减少了竞争者,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就小多了。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讲的“势”。一旦成势,必将势如破竹、势不可挡。

相反,企业要是这山看着那山高,不断地涉足新的领域,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最终会两头落空,损耗企业元气。只有在自己的行业里不断进取,在“专”字和“精”字上下功夫,做出规模,做出优势,产生真正的品牌效益,才能真正取得经营上的成功。

财富不仅依靠资源,也依靠你心中的想法和观念

曾有人这样说过:“瑞士人卖的是智慧和技术,美国人卖的是脑子里想出来的东西,日本人卖的是手里做出来的东西,中国人卖的则是地里种出来的东西。”虽说这话有失偏颇,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创造财富不仅靠资源,更重要的是依靠想法和观念。在经商中,观念和想法往往决定你的生意能够做多大和你用怎样的方式赚钱。

20世纪50年代初,雷·克罗克还是一名牛奶搅拌器的推销员。有一次,他卖给加利福尼亚一家餐厅10台牛奶搅拌器。他对此十分好奇,因为他觉得一家餐厅用不着添置10台牛奶搅拌器,于是便前往那家餐厅想看个究竟。结果,那家餐厅的两位麦当劳兄弟的经营理念让他深受启发:价格低廉、快速服务、能让年轻人在车里享用。雷·克罗克认为麦当劳兄弟的这一做法是革命性的,完全可以加以复制到其他地方经营,于是便有了他在芝加哥的第一家麦当劳餐厅。1961年,他以270万美元的价格从麦当劳兄弟手中购买了麦当劳餐厅的所有权,并将麦当劳餐厅以连锁形式推向全美国。到了1968年,麦当劳开始向海外进军,最终成了全球拥有最多分店的快餐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