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格萨尔王传
5252500000004

第4章 记述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书(2)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它把古代历史作了一次总结,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保存了古代许多珍贵的史料,汉初造纸术还没有发明,司马迁当时是用竹简或木简记录历史,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他对祖国历史的巨大贡献。同时司马迁见多识广,对掌握的材料取舍态度严谨,所以记载的历史很真实。他还有很进步的史学观,敢于突破常规,兼容百家,思想开放。他赞同农民起义并给予高度评价,否则也不会将陈涉与周公同列世家。他对人民有深深的同情,不认为贵贱贫富是天定,不信天命鬼神,相信事在人为,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还认识到经济和商业的重要地位,商业的发展是不能抑制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动人,文笔诙谐幽默,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解读《史记》有著名的“三家注”,南朝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汉书》的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出生在官宦之家,他的父亲班彪是东汉时期的大儒,很有才华,喜欢著作,后来把身心都投入到著述史籍中。因为看到自《史记》以后的史事记载不是缺漏就是鄙俗,没有一部史书能继承《史记》的辉煌成就,于是他查漏补缺,搜集材料,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9岁时能做文章诵诗赋,16岁进入太学学习,他博采众书,读书不死守字句,只求能粗通大义。他性情宽和,待人厚道仁慈,23岁时因父亲去世而退学回家守孝。在此期间,他整理父亲遗著,决心替父亲完成未竟的史学事业,27岁开始写《汉书》。永平五年(62年)有人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赶到洛阳上书为班固辩白,地方官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朝廷,皇帝看过之后大加赞赏,任命他为兰台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继续《汉书》的创作。经过二十多年的认真编撰,在建初七年(82年)《汉书》大体完成。后来班固做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永元四年(92年),在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窦宪失败自杀。班固受牵连被免官,班固以前因为家奴得罪过洛阳令种兢,种兢正好借此机会将班固下狱,班固屡遭羞辱,最后死在狱中。

班固死时,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完稿,东汉和帝命班固的妹妹班昭继续作《汉书》,命马续协助写《天文志》。在《汉书》中,班固好多处是直接引用父亲的记述,这样看来《汉书》的作者就有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但主要以班固为主。

《汉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卷。《汉书》将《史记》中的“书”改为“志”,把“世家”并入到“传”当中,把“列传”一词改为“传”,后人因为有些篇章过长,于是分为上下两卷或上中下三卷,就有《汉书》120卷,其实内容不差,共81万字,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29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中自《汉书》后都是断代史。

《汉书》记载的史事,汉武帝以前的资料基本根据《史记》记载,略加删改,重新安排。有人认为班固是抄书,但是抄书也不容易,毕竟时代不同,手中掌握的资料不翔实,只能借助《史记》及其他史学材料。他在《史记》的基础上做了好多增补。首先,立了好多新传,把原先《史记》中附于他人传记中的人物抽出来,另立题目,如《张骞传》就是从其他篇目中摘出,重新安排而成。其次,增加了许多史实,司马迁著书时是“当代”,有好多事实被忽略,班固以后人的身份写前朝的历史,看得更清楚更系统,像《韩信传》《萧何传》都有增补。再次,班固增入了许多文章,如《贾谊传》收入了他的《治安策》。《汉书》所载武帝以后的史料,班固多引用他父亲所作和《史记》以后写的一些史书。

《汉书》十二纪,基本上继承了《史记》体例,叙述了汉高祖到汉平帝的政绩。八表是班昭所作,是全书的脉络和补充。它的记述分明,前六表记述王侯世系,《百官公卿表》记录秦汉官制沿革和汉代公卿大臣的宦海沉浮;《古今人表》不以地位而凭人品论高下,把古人分九等,许多帝王和诸侯都被列在下等。但是由于时代和身份所限,班固不敢评论汉代诸侯帝王,只能透古观今,让读者自己品评。

十志中有礼乐、律例、天文、郊祀、沟洫、食货、刑法、五行、地理、艺文诸篇,叙述从远古到汉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其中《食货志》由《史记·平准书》而来,叙述了上古到王莽时期的经济制度,上篇讲“食”下篇讲“货”,它弥补了《平准书》的不足。还值得注意的是班固新创体例《艺文志》,它记述历代创作的流传情况,相当于中国早期的图书目录,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库,以后各史也基本沿用此志。

七十传中班固把《史记》中属于本纪的项羽归入传,把汉末建立政权的王莽也归入传,贬斥农民起义,可见班固并不承认他们的地位,这点与司马迁的精神境界是相去甚远的。

《汉书》记事翔实,资料丰富,独创了很多体例,断代史记载一直被后代史书沿用,《汉书》文字简练,而且艰深,有关名物制度的记载很多,所以为《汉书》作注释的很多,仅唐以前就有二十三家。然而由于时代和思想上的局限,班固的爱憎情感不是特别鲜明,思想保守中庸,语言表述方面讲求明哲保身。《五行志》中荒谬的天神观念,祥瑞征兆的记载,是《汉书》很大的缺憾。

今天我们读《汉书》,注本较好的是颜师古的《汉书注》,清代学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以及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窥管》都很不错。

《后汉书》(后汉即东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人范晔所撰,范晔的《后汉书》由于没有志这一类是很大的缺憾,后来南朝梁人刘昭将晋人司马彪所写的《续汉书》中的志取出附在《后汉书》后面。今天我们见到的《后汉书》是北宋以后将《后汉书》和《续汉书》中的志重新校勘合成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后来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他出生于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有正宗的家学传统,他从小好学,天资聪颖,自幼便博览群书,以文才出名。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他庶出的地位,他是父亲的妾所生,正出与侧出之分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门槛,更是一出生就无法改变的身份。母亲把范晔生在厕所之中,是不祥之兆,兄长嫉妒他的才华,父亲也不喜欢他,很早便把他过继给伯父范弘之,因此他骨子里是坚强、愤世与傲岸不羁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与常人不同,富有才华而又随性,反映在《后汉书》的写作中便是不畏豪强、不慕虚名、论点鲜明、实事求是,例如《党锢列传》中通过记述21个人的事迹,反映上层社会的内部争斗和矛盾,高度赞扬了范滂、张俭、李膺、贾彪等人刚正不阿的精神,敢于反对恶势力的行为,这些都是与范晔的性格分不开的。

有一次他参加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的丧礼时晚上与朋友喝酒,并且推开窗户听丧曲助兴,为此被贬到宣城(安徽宣城)做太守。这是他官运的低谷,却成就了一部史书巨著。在宣城太守任上,由于政治上的不得志,范晔开始编纂《后汉书》,并且借编史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并从历史中寻求现实问题的答案。范晔死于政治斗争之中,以谋反罪被杀,年仅48岁。而《后汉书》只完成了纪和列传。

司马彪,西晋人,字绍统,年少好学,做《续汉书》,流传至今仅存与《后汉书》相合的志,称为《续汉书志》,分别是《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八志。没有《食货志》,缺少了对东汉经济制度的记载,可能是由于资料不全,也可能是由于重农抑商的思想所致。

范晔写《后汉书》时,距东汉亡国已经二百多年了,所以主要依靠前人记载的史料,广泛征集,然后编撰成书。当时有关后汉史的史书就有18家之多,范书一经流传,其他史书则渐渐淡出历史,而后消失,足以证明《后汉书》的过人之处。后汉史流传至今,《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后汉书》记载的历史始于新莽政权灭亡(23年),终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汉献帝让位于曹丕,共一百九十多年的历史,以端正一代的得失为宗旨。

书中没有表,但是影响不大,后人根据书中记载补充了《同姓诸侯王表》《异姓诸侯王表》《百官表》三表,为读《后汉书》提供了方便。纪中特别添加了《后纪》。东汉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导致先后六位太后临朝,也算史上皇后把持朝政之最,外戚专权之最,称纪也是理所当然的。列传中新增党锢、文苑、独行、宦者、方术、逸民、列女七种类传。《列女传》值得关注,此列女并非以后所指的贞洁烈女,而是有突出才能的女子,有为兄长完成《汉书》的班昭,有不爱金钱劝夫勤勉的乐羊子的妻子,有博学多才的蔡文姬,这些女子皆是心怀日月,胸襟坦荡,有德行,有才能。这是纪传体史书中第一次出现的类别,范晔不拘泥于传统礼法,为普通妇女立传,推而广之,他的史书中不专录三公九卿,对于那些地位不高但是品行很高的人则是有闻必录,并且爱憎分明,谈笑自如,对历史的评价有独到的史学观点。

《后汉书》编纂严密,叙述层次分明,在书中很少有鬼神迷信之事,反映出鲜明的无神论思想。美中不足的是范晔对农民起义的看法不像司马迁《史记》般先进,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农民起义的价值,而是站在高处不赞同农民起义,看不起农民政权,以至于对著名的赤眉、绿林军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很少有系统的记载,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