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走进神秘高僧
5251500000011

第11章 智者大师与天台宗(1)

天台山蜿蜒于东海之滨,它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是济公活佛的故里和出家地。“佛宗道源,山水神秀”,“天台山文化”成为华夏文明苑囿中的一棵奇葩。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位高僧——智者大师。

导读:

名噪一时的高僧放弃荣光尊位,跋涉千里来到穷困闭塞的天台山。从此天台宗派在此扎根,天台文化开始孕育。

这里是“酒肉穿肠过”的济公活佛的故里和出家地;这里培育出长在云雾里的香茶;这里的佛像历经两千年而不腐;这里曾是五百罗汉修炼成正果的地方,据说,罗汉留下的茶艺流传至今……

智者大师与天台宗

浙江天台山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是驰誉海内外的佛教名山。它的闻名不仅仅是因为奇景,更因为附丽于奇景中的天台山文化。千余年来,天台山绚丽多姿的形貌和深邃厚实的内涵不知吸引了多少仁人志士前来探寻芳踪。

与其他佛教名山不同,天台山不仅仅是佛教文化的圣地,而且还兼容了道教和儒学的文化特色。汉晋之际,高道葛玄、名僧昙猷先后来此筑庵传法,自此宗教与大自然的结合,使天台山成为“山岳之神秀者”;至南朝,陈智 (yǐ)(智者大师)创中国佛教天台宗,其影响于唐宋达到高潮,甚至对日本和朝鲜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唐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山上修建桐柏宫,传正一道派;五代德韶阐扬禅宗;直至北宋道士张伯端(紫阳真人)开创南宗(紫阳派),桐柏、赤城、灵墟、司马悔山等均成为洞天福地,终于确立了“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特色。1 700年来,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佛道共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

钟灵毓秀的佛教名山孕育着绚丽多姿的“天台文化”。人们对天台山敬仰而神往,有关天台文化的故事在民间代代相传。其中以智者大师、济公活佛、罗汉茶艺和千年佛像的故事最为著名。

天台宗的由来

相传汉明帝夜里梦见高大、金色的佛,于是,派蔡 等使臣到西方拜佛求经,使臣们从大月氏请来了天竺(古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公元67年,两高僧在东汉使者的陪同下,用白马驮载着佛经、佛像来到洛阳,受到汉明帝的重礼厚待。第二年,汉明帝敕令修造了中国第一座僧院。为纪念白马长途跋涉、驮经东来的功劳,这座寺院被命名为白马寺。这就是汉明帝遣使求法的故事。

自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白马东来洛阳之后,印度佛教即传来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大盛,并演变成各个宗派,其中著名的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等。在长达数百年的岁月中,诸宗异唱,名僧辈出,堪称佛法大化于天下之世。其中的天台宗,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个真正中国化的宗派。

在天台佛学的传承中,人们熟知慧文、慧思、智者、章安、湛然、知礼等大师,通过他们的行仪与风范,洞晓天台佛法的大义。智者大师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秉承龙树法师(印度高僧)的思想精髓,使其不断完整深化,最终创立了中国汉传佛教中唯一一个拥有独立哲学思想体系的宗派——天台宗。这一宗派因创始人智者大师久居天台山而得名。

智者大师俗家名叫陈王道(一说光道),河南许昌人,生于南北朝时期南梁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陈起祖是协助梁元帝击败侯景之乱的功臣,名重朝野,因此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王道自幼与其兄二人深得父母疼爱,原应一步步走上父亲所期望的道路,但谁知世事难料,元帝竟被篡位。陈起祖夫妇因此日夜忧心,先后患病辞世。眼见亲人生死无常的命运,17岁的王道决心入佛门求法,了解人生真谛,以解救世人于痛苦之中。陈氏兄弟就这样各奔东西,一个去求官,一个出家了。

在陈父的朋友湘州刺史王琳的安排下,王道进入果愿寺出家为僧,接受住持法绪的教导。法绪为王道取名叫做智 。智 除完成寺院中日常事务外,其余时间都用来研习佛法。他不辞辛苦地孜孜以求,四处求道,最终在大苏山(位于今河南光山县)慧思禅师处领悟到龙树法师的思想精髓,确立了他作为一代大师的学理基础。

大苏山的学习过程,随着慧思禅师打算离山前往南岳衡山继续修行而告中断。此时的智者大师已具独立讲学的能力,遂在慧思的建议下,带领27人前往当时南方陈朝国都金陵讲学。随着智者大师的名气愈大,追随求法者也愈来愈多,然而,这些人只是迷失于冠盖云集的高位虚名,并不能真心苦修禅法。大师看到这种情况,知道自己离开京师的时候到了。据说就在此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座山,正好是他向往的修炼场所。梦醒后,他想起孙策的《游天台山赋》里所描写的天台山和他梦中所见的这座灵山十分相似,这让智者大师觉得去创立一个宗派的时候到了,于是,30岁的智者大师放弃金陵的荣光启程了。

公元575年的一天,一条小船将被南陈皇帝奉为国师的高僧智者带到了天台山。此时,正是北朝的周武帝灭佛焚经的年代,北方的无数僧人蒙难。智者大师——这位在秋天进入天台山的僧人,在为这里的风烟山水所陶醉的同时,也在为佛家弟子的命运而忧心忡忡。为了解救这些受难的僧人,智者大师开始在一间茅棚中,向前来避难的僧众讲经说法。虽然条件简陋,但众弟子佛心虔诚。也许正应了那句话“出家人处处皆修行”,在茅庵传法的过程中智者大师的思想有了更大的飞跃。天台西南的华顶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智者大师在那里将法华思想与龙树菩萨的教学,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并提出“止观双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独创的法门,最终创立了最具中国佛教思想特色的天台宗。天台宗的佛学体系,在其一千四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深远地影响着包括宋明理学在内的中国古代哲学等诸多领域。

宗派已创,然而面对乱世,竟无一处讲经说法的道场。在天台山住了30年的定光禅师对智者大师说:“我们一起发愿,建一座寺庙,作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希望当寺庙建成之时,也就是国家太平之日。”

公元596年的一天,已是59岁的智者大师对弟子们说:“我已经听到祖师冥冥中的奉告和召唤,自料不久人世。我去之后,你们要把我安葬在天台山麓金、银岭会合处,墓前建造白塔,使人见了,能发善心信佛。”而此时,建立一座天台道场仍旧只是一个心愿。

智者大师自知来日不多,已无法看到天台宗未来的总道场,于是,他用中国传统地理学的“风水术”确定了道场的基址,并亲手绘制了未来寺院的蓝图,叮嘱弟子们“后若造寺,一依此法”。

公元597年2月7日,60岁的智者大师在新昌石城寺的弥勒大佛前圆寂,弟子们把他的遗体抬回了天台山,建立了肉身塔。天台山成为天台宗信徒们朝拜的圣地。

在智者大师死后的第二年,隋朝皇帝杨广根据智者大师留下的图纸建成了一所寺院,取 “寺成国清”的谶语之意,将寺院起名为国清寺。据说,为了纪念智者大师,国清寺的山门也是朝着智者大师肉身塔的方向。

国清寺不仅是中国天台宗的祖庭,也是东亚天台宗的祖庭。在智者大师圆寂两百多年后,日本僧人最澄率弟子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天台山,揭开了天台宗东传日本的序幕。在国清寺,最澄跟随行满和尚学习天台宗教义。学成回国后,在比睿山创立日本天台宗,从此,以天台宗为中心的大乘佛教一直是日本佛教的主流,国清寺成为日本僧众顶礼膜拜的祖庭。众多日本僧人不远万里,前来天台山朝拜。在最澄来到天台山之后,又过了两百多年,高丽国僧人义天为求法也跋涉而来。回国后,建立高丽国清寺。可见,天台宗对东亚诸国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国清寺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古刹之一,在一千多年的岁月里,历经人世间的风雨沧桑,屡经兴废,但这一缕香火却被善男信女们一直保留到了今天。门前那株智者大师弟子亲手种植的梅树,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梅花怒放,仿佛在纪念这位被后人誉为穿着袈裟的政治思想家的天台祖师——智者大师。

济公活佛天台出家

天台山国清寺与另外一位高僧——济公也有着很深的渊源。

公元1129年的春天,天台县城北永宁村的李茂春和妻子王氏来到国清寺拜佛求子,当他们来到罗汉堂前跪拜时,突然一尊罗汉倒在地上。说也奇怪,求佛回家后,夫人果然怀孕生子,夫妇俩大喜过望,觉得这个孩子与佛有缘,于是给孩子取名为“李修缘”。这个李修缘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济公和尚。

少年时的济公,天分极高,在赤城山的一轮明月下苦读了四年诗书。在赤城山的雾月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洞,我们看到了凸出来的一个像床一样的台子,据天台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世琪介绍,这里就是当年修缘苦读的地方。一千多年来,天台山的老百姓一直在这里供奉济公。四年的苦读对济公日后的影响非常大,他在禅宗方面能有很高的造诣,也与此有关。一个如此真实的人,被佛教界尊为罗汉,真是难得。

不过李修缘最终未能金榜题名,因为他在应试前几天在国清寺出家了。李修缘认为能在天台宗祖庭修持礼佛,也不虚此生。然而,就在剃度前夕,国清寺的一位当家和尚借口修缘逃婚出家,六根不净,只有在一条矮凳下来回爬六次才能脱胎换骨,皈依佛门。修缘哪里肯钻,双方相持不下,最后住持出面,制止了这出恶作剧,让修缘剃度受了戒。后来,济公又辗转到祗园寺、观音寺,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轻快幽默的歌儿,二十多年前,随着电视剧《济公》的演播而风靡大江南北,剧中的“活佛”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脍炙人口。虽然济公邋里邋遢,但是观众丝毫不嫌弃,反而十分喜欢。戏里的济公一生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惩恶的种种美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实中的济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