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茶馆文化
5249200000007

第7章 茶馆的现代发展

茶是从药饮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的,唐代,茶已从药饮、解渴而进入品饮。嗜茶的僧侣和文士很早就开始钻研烹茶的技艺,他们互相切磋交流,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有程序的烹茶、煎茶的方法。盛唐以后,陆续出现了崔国浦、刘伯当、释皎然、李约、陆羽、蒯白齐、顾况、卢仝、皮日休等一大批精谙茶术的专家。他们开始只是烹茶待客,相互交流时一显身手,而陆羽由于“茶术尤著”,最终成为朝野闻名的茶术表演家,他随身携带一套茶具出入王公大臣的府第,在一些重要场合当众表演。陆羽还曾在代宗、德宗朝时两度赴京师为皇帝和达官显贵表演茶术。至唐末,刘贞亮写了一篇《茶十德》的文章,把陆羽《茶经》中关于“精行俭德”加以引申,从而把茶文化上升到精神世界和美学角度。

宋代,“斗茶”已成为民间百姓竞技于品饮的方式,也是当时茶叶品评的最高形式。斗茶决定胜负的标准,按蔡襄《茶录》中指出:“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总之,主要是看两点:一是“汤色”,以纯白如乳为上。这样的汤色表明茶质鲜嫩,制作精良。二是“汤花”,这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花沫)。汤花泛起后,要看茶盏内沿水的痕迹出现得早晚,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搅动都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就会紧咬盏沿,而且久聚不散,这种效果叫做“咬盏”。汤花散退较快,随点随散的叫做“云脚涣散”。汤花散退后,茶盏内沿与汤相接处就会咎出“水痕”,也称“水脚”。斗茶胜负的关键就在于所用的茶质、水质、茶具以及斗茶人能否掌握好“点茶”“点汤”“击拂”三项技艺。

明清时期,茶事更盛,各地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茶艺文化。如闽南、粤东的“功夫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邃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

茶馆到现代,逐渐发展成为茶道馆、茶艺馆。现代茶艺除了保留了以前茶艺自然、朴素的本性外,还更趋向科学化、艺术化,成为集美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精致文化。

茶道馆,是当代茶馆的一种新形式。顾名思义,茶道馆是以研究、体现和弘扬、传播中国茶道精神为主,经营服务为辅之场所。“研究”与“弘扬”是茶道馆的灵魂。因此,茶道馆更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证方法,以形成“视界的融合”,才有可能搭建起良好的中国茶道结构与完美的体系,亦即茶道哲学,实现茶史的真实和逻辑的合理统一。显然,茶在这里,已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为人类的文明形态提供了长久的发展动力和有效的协调机制。茶道精神应该通过茶道馆积极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并成为大家公认的准则。在当代,茶道哲学的首要功能是为中国茶文化发展提供核心的文化理念——和本位。和本位的体制应该真正建立起来,客观实际要求现代茶道馆务必拥有高水平的顾问团、茶艺团、制茶师、壶艺师、经济师和培训师资队伍。

所谓茶艺,就是茶的品饮艺术,讲究茶叶品质、冲泡方法、茶具玩赏、场面陈设、敬茶礼节、品饮情趣以及精神陶冶等。现代茶艺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作为表演的茶艺,另一种是生活的茶艺。作为表演的茶艺,它是艺术的,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茶艺表演者通过泡茶、喝茶过程与器皿、环境等,加上适当的音乐、服饰,创造出一种素朴、典雅的意境,使观赏者与表演者产生一种心灵的默契,共同走进那诗的韵律、散文般的意境中。表演者和观赏者同时得到高雅的精神享受。生活的茶艺随处可见,如客来敬茶(包括白族三道茶、畲族婚礼茶、彝族的烤茶等)、茶话会、诗会等。茶艺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表现,在现代经济大潮中,更能给人以高尚的精神享受,所以,当它重新被人提出,并加以宣传后,立即得到许多人的好评,以展现茶艺、宣传茶艺为主要目的的茶艺馆应运而生。

茶艺馆首先出现在中国台湾省。20世纪70年代后期,台湾省在文学上发生了回归乡土运动,此运动深深地影响了台湾居民的生活。他们一改一味崇洋的生活习惯,开始对中国传统生活习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种形势下,70年代末、80年代初,品茶风尚大兴,在都市中以惊人的速度流行起了现代茶馆——茶艺馆,它将品茶艺术及相关茶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0世纪90年代,这个风潮也影响了中国大陆茶文化的复苏,很快在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茶艺馆。近几年来,许多广东人一改大饮大啜的风格,转向慢斟细品,追求品茗的美妙境界。茶艺馆已成为都市的一大特别景观和都市居民休闲的又一高雅场所。

从茶馆到茶道馆、茶艺馆,这是一种茶文化的演进,也是一个把茶饮日渐推向生活,再从生活融进文化艺术审美的精神领域的过程,这可以从茶艺馆的特点得知。纵观各地茶艺馆,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茶艺馆也以品茗为主,也结合民族饮食文化,但特别强调文化气氛,不单在外表装潢,更注重内在文化韵味。设置名家字画,陈列民俗工艺品、古玩、精品茶具和珍贵茶叶,并提供完整的茶艺知识。茶馆服务也注重文化色彩,讲究茶法。其次,茶艺馆除了洽谈公事、以茶会友等社会性功能外,特别强调形成一个着重精神层面的小型文化交流中心,开拓和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

在茶道馆、茶艺馆里品茶,你既看不到北方茶馆的吃喝阵阵,也听不到南方茶楼的喧闹声声,更看不见宴席上常见的那种猜拳行令、觥筹交错的劝酒场面,一切都在安详、平和、轻松、优雅的气氛之中,茶客如同进入了大自然中,感到全身轻松、惬意。所以茶艺馆一出现,就得到了众多茶客的赞赏。茶艺馆摒弃了陈旧落后的东西,充实了社会需要的新内容,使茶馆的文化精神内涵更为丰富,其活力也更强了,体现了社会文化生活上的巨大变化,这既是一种趋势,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因此,这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艺术的展示,是追求丰富精神生活的反映,也是茶文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一座茶馆,便是一个小社会,它是中国文化的窗口。

浩如烟海的唐诗,吟咏饮茶的诗歌,比比皆是。“诗仙”李白,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寺仙人掌茶并序》中说饮茶“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写有几十篇饮茶诗,诗中写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四川蒙山茶是著名贡品)。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返。”表明听琴、饮茶是他一生修养道德情操的伴物。大书法家颜真卿写有“冷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这显然是为茶馆写的对联了。

茶馆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茶馆文化可端正人的思想与行为,强化道德自律,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养。茶叶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健康食品,不仅香气袭人,滋味醇厚,还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营养成分,长期饮用可静心养气,修身养性,提神醒目,对人们的健康大有裨益。陆羽《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最为精行俭德之人。”唐朝刘贞亮对饮茶的好处概括了“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可见古人不仅把饮茶作为养生之术,而且也作为修身之道了。

茶馆文化,可以领悟和品味人生真谛,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恰如人生之旅程。人生如茶,有淡淡的愁苦,也有咀嚼不尽的温馨。茶味之苦涩回甘,启示人们把苦涩吞在心里,将浓郁的清香与甘甜贡献给人间,以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去创造甜蜜生活。茶馆文化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清茶一杯,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

中国的茶馆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早在清朝,就有华人到国外开茶馆。如王韬《漫游随录图记》中记载,曾在巴黎见到一家宁波人开的茶馆,馆主依然穿着华服,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在另一书《扶桑游记》中又描述在日本的茶馆,茶馆中的茶具,都制作得十分精雅,如同粤之潮州、闽之泉漳的茶具,而茶馆的服务则是日本式的,可谓中外合璧。

纵观当今的茶馆,大致可分为五种形式:一是历史悠久的老茶馆,多保存旧时的风格,乡土气息浓厚,是普通百姓特别是老年人休憩、安度晚年的天地。二是近年来新建的茶室,通常采用现代建筑,四周辅以假山、喷泉、花草、树木,室内陈有鲜花字画,除供茶水外,还兼营茶食,可谓是一种高雅的多功能的饮食、休息场所,适合高层次的茶客光顾。三是设在交通要道、车船码头、旅游景点等处的流动性茶摊,虽谈不上有什么设施,主要为行人解渴,但也受到人们的欢迎。四是露天茶座、棋园茶座和音乐茶座,这类茶座,坐的是软垫靠椅,摆的是玻璃面小桌,用的是细瓷玻璃茶杯,品的是茶中极品,这种供品茗约会、切磋技艺、休息娱乐的地方,特别受到青年人的欢迎。五是由台湾省传入的茶艺馆,主要是文化界、茶业界等人士品茗、切磋茶艺、宣传茶文化的场所。这种茶馆一般环境优雅,讲究茶叶、茶具、茶水、茶道。

一座茶馆,就是民间议论纵横之地,消息荟萃的中心,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进茶馆的人,既有文人墨客,也有普通百姓,三教九流,汇集一堂。古今中外,天南海北,乡村逸事,城市趣闻,说书传艺,世事变迁,人间悲欢,人人都可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在品香茗、尝佳肴的美好享受中得到沟通,气氛十分热闹,十分融和,人们可以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是何等的乐事!老舍笔下的茶馆虽然已经衰败,但茶馆本身却并未随着封建社会一起消失,而是以自身的改进跟上时代,适应时代变化,使今天的我们仍能在饭膳工作之余,泡上一壶清茶,领略个中的情趣。可以相信,中国民俗文化的窗口——茶馆,必将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