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隋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隋,都城长安。589年,杨坚灭掉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西晋以来270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历史又进入了大统一的时代。经过南北朝的沉淀,汉字已经将不同语言的中国人连在一起,再没有鲜卑,奴,羯,氐,羌之分,中国境内各民族结合成一个新的中华民族。在隋文帝杨坚的统治下,中国又恢复了原有的强大。隋第二代皇帝杨广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征高丽,开运河,造洛阳东宫。导致民不聊生,兵变、民变、宫廷政变不断发生。公元618年,太原大将李渊夺取政权取代隋,建立唐王朝。隋虽然只有37年的历史,它的历史地位却不容小窥,不但重新统一了中国,而且隋王朝的许多制度为盛唐提供了借鉴,唐高祖和隋炀帝杨广还有亲属关系,因此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后世经常将两朝并称为“隋唐”。
杨坚建隋
581年,北周辅政大臣杨坚逼迫周静帝退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建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隋朝建立后,杨坚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巩固了政权。于588年征讨南北朝最后一个王朝后陈,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魏晋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开皇之治
杨坚称帝后,不仅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而且在他的统治下,设三省六部,简化地方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使大量有才能的平民子弟接近国家政治中心;修订《开皇律》,减轻了之前法律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了均田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设置粮仓,对人民的生活起到保障作用。隋文帝的这些政策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强锐的强盛国家,史称“开皇之治”。
仁寿宫之变
杨广是隋文帝的次子,在南下灭陈和抵御北方突厥的过程中立有大功,有了自己的势力,一心想取代太子杨勇的位子。杨勇生活奢侈,逐渐失去了隋文帝的欢心。杨广就投父亲所好,伪装出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的样子。同时,杨广还勾结越国公杨素,在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极力中伤杨勇。杨勇于600年被废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604年,隋文帝在仁寿宫病重,杨广与杨素密谋篡夺皇位,被隋文帝知道。隋文帝大怒,正要责问杨广。当晚,杨广撤去仁寿宫左右,带兵包围了皇宫,谋杀了隋文帝。之后,又假传隋文帝遗嘱,谋杀杨勇。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终于夺取了皇位。
隋炀帝三征高丽
隋朝建立后,北方的高丽成为国家最大边患。隋炀帝骄傲自大,以为自己也能像秦皇汉武一样开疆拓土,建立不朽功勋。612年,隋炀帝率水路大军100多万第一次征讨高丽,以失败告终,水军仅2700人逃回。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丽,因国内杨玄感洛阳起兵,征讨高丽便不了了之。614年,隋朝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了转移国内危机,隋炀帝三伐高丽。由于兵员不足,隋炀帝无法再进行战争,最终与高丽议和。615年,隋炀帝到北部边境巡游,被突厥围困在雁门(今山西小代县),被迫答应保证不再出兵攻打高丽。但一回到洛阳后,隋炀帝下令再次攻打高丽,却被农民起义的浪潮阻拦。
隋炀帝罄竹难书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檄文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用滔滔的东海之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此檄文一出,引起很大的轰动。后人就以“罄竹难书”来形容人罪状之多。
瓦岗农民起义
公元610年年底,东郡(今河南滑县东南)韦城人翟让聚众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举起反隋义旗。起初,瓦岗军在汴水所经的荥阳郡(治今河南郑州)和梁郡(治今河南商丘)边界,夺取公私行舟的货物,杀富济贫,曾多次击败隋军围剿,队伍发展到1万多人,成员中以贫苦农民和渔猎手为主。后来,贵族蒲山公李宽之子李密投奔瓦岗寨,被翟让收留,共谋起义。公元616年10月起,翟让和李密率领义军和隋炀帝派来的将士展开了数年的征战,重创了隋朝的统治。隋朝大将王世充也一时不敢再出战,瓦岗军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一股军事势力。这也是瓦岗军最兴盛的时期。可是李密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与隋王世充军前后交锋百余战,贻误了向其它地区发展、夺取更大胜利的机会,又极大的消耗了义军的力量。
隋皇泰主在洛阳即位后,授予李密太尉等高官厚禄,李密投降隋皇泰主,使瓦岗军丧失了反隋的斗争大方向,涣散了斗志。后来被王世充伏击打败,俘降瓦岗军10余万人,李密逃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企图卷土重来,但部属士气不振,李密无计可施,率二三万义军入关中,向唐高祖李渊投降。瓦岗军的将士有的归附李渊,有的投靠王世充。这支农民起义军彻底瓦解。
李密设计除翟让
随着瓦岗军影响的扩大,李密在军中的影响力也日增。翟让的司马王儒信劝他夺取李密的权力,自己总管所有事。翟让的哥哥翟弘也说:“你自己不愿意当天子,也不要给别人,让与哥哥我也好啊。”翟让以天下尚不稳定,不能相互残杀为由,没把李密的威胁当回事。然而这些话后来传到李密的耳中,他却是非常不开心。李密与心腹商讨后,设置酒宴招待翟让。在酒宴上,李密支开翟让左右,拿出一把好弓让他试。翟让刚拉满弓,李密的手下蔡建德就从后面举刀向他砍去,翟让、王儒信、翟弘等皆被李密埋伏所杀。
窦建德起义
公元611年,窦建德领导他的义军在山东、河北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反隋和反唐的农民起义斗争。公元616年,义军势力发展壮大到上万人,窦建德自称将军。起初,义军见到隋官及士人一律杀掉,窦建德却注意争取这些一般官吏,所以隋郡县的许多官员都主动归附。窦建德军很快发展到10多万人。后来,兼并了义军首领魏刀儿的10万之众,并自立为长乐王。后来又更号夏王,建元丁丑。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之战获胜,窦建德定都乐寿,改元五凤。后来又攻占了聊城。窦建德还援助王世充攻打李世民,兵败被俘,后来在长安被杀。窦建德死后,他的部下刘黑闼重新举起义旗,自称汉东王,改元“天造”,定都洺州(今河北永年东),起兵反唐,公元621年2月被唐军击破,起义失败。
杨玄感兵变
隋炀帝即位后,猜忌群臣,功高位重的人多被他杀害。贵族首领杨玄感内心不安,密谋推翻隋炀帝的统治。613年,隋炀帝二伐高丽,命杨玄感于黎阳督粮。杨玄感趁机集合运夫数千人,征丁夫,迅速集齐10万余人的大军。隋炀帝听闻杨玄感起兵,仓皇从辽东撤军南下。杨玄感屯兵洛阳城下,久攻不克。隋援军班师回朝,杨玄感腹背受敌,被迫西撤,不久兵败而亡。
李渊起兵
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隋末农民起义时,李渊无力镇压,又怕隋炀帝猜疑而自身难保。616年,李渊杀死隋炀帝派来监视自己的亲信,起兵太原,同时召回驻守河东的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请求突厥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趁困守洛阳的王世充与瓦岗军激战时进取关中,不久攻克长安。
平阳公主建立娘子军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李渊起义时,公主与丈夫柴绍都在长安。公主让柴绍先偷偷离开,自己是女人躲藏方便。柴绍超小路到太原。公主马上变卖家产,聚集起一支几百人的队伍,来呼应父亲。她还派遣能说会道的家僮去附近一些山贼那里去联络,大家合在一起攻城拔寨,多次打败官军的进攻。平阳公主的军队纪律严明,很多人慕名投奔,很快聚起一支7万人的队伍,号称“娘子军”,相继攻下盩厔(今陕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武功镇)、始平(今陕西兴平东南)等关中要地。后来,平阳公主率众与李世民、柴绍会师于渭河以北,并与柴绍领各自的士兵分建幕府,一起围攻京城。唐定天下后,平阳公主因军功而每有赏赐都多于其他公主。平阳公主死后,以将军的规格进行葬仪。
唐
唐的历史开始于公元618年李渊称帝,结束于公元907年军阀朱温作乱。在这289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唐王朝分为前期昌盛期和后期衰亡期。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就是著名的贞观之治。此后的唐玄宗又创立了“开元盛世”,唐王朝进入极盛时期。唐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了衰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并存,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终于爆发了持续10之久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唐王朝在战乱中被军阀朱温推翻。唐朝是中国最辉煌的的朝代,疆域面积超过汉朝,在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在朝鲜的平壤、越南的河内等设有长住官(叫都护府)。在政治规范上,唐王朝创建了系统的政治、教育制度,都堪称世界之最。唐王朝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尤其是唐诗的黄金时代。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也达到了顶峰。
李渊建唐
李渊本是隋朝武官,但是被隋炀帝逼得起兵造反。李渊从太原起兵开始,一路上军纪严明,不欺压百姓,不伤害牲畜,在招降长安失败后,李渊下令攻城,占领之后又下令禁止掳掠百姓,受到百姓们夹道欢迎。进入长安之后,李渊觉得自己做皇帝的时机不到,在隋大业十三年(617)的十一月,李渊拥立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将大业十三年改为义宁元年,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大丞相,封唐王,总理军国机务,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所以后来李渊便以“武德”为自己在位时的年号),李世民为秦王。杨侑当时不过十三岁,实际权力掌握在李渊的手中。这实际是在为以后称帝做的一个过渡。义宁二年(618)三月,小皇帝杨侑下旨说,李渊“功德日隆,天历有归,欲行禅让之礼”,朝廷大臣也劝他顺水推舟。后来,裴寂等率群臣两千人又三番五次劝进,李渊仍然态度坚决。
同年五月,隋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勒死了隋炀帝,拥立秦王杨浩为帝,自己做大丞相。随后领兵十万北上,但被李密打败,宇文化及败走魏县(今河北大名东),毒死杨浩,自己称帝,建立郑国,但是第二年就在聊城被窦建德杀死了。得知隋炀帝被杀,李渊假装勉为其难,在太极殿正式登基,由于其封爵为唐王,就改国号为“唐”,京都仍然定在长安,改元义宁为武德,杨侑将皇帝的宝玺交付李渊,自己逊居旧邸。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大唐帝国。
玄武门之变
李渊有四个儿子。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元霸,老四李元吉。老三夭折,李渊当上皇帝时还有三个儿子。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应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但是,从晋阳起兵到虎牢之战,秦王李世民的功劳远远超过了李建成;四子李元吉虽很少有战功,但野心勃勃,也想做太子,他自己势单力薄,便和李建成结党,共同对付李世民。李渊称帝初期,他们之间的矛盾还不明显。可是唐王朝的统治巩固之后,他们便明争暗斗。李建成想先发制人,置李世民于死地,有人悄悄把消息告诉了李世民,李建成的阴谋没有得逞。此后,李世民表面装出不忍心骨肉相残的模样,暗地里却剑拔弩张。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设下圈套,率领心腹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当李建成、李元吉入朝经过时,遭到突然袭击,李建成中箭身亡,李元吉也被杀死。之后,唐高祖李渊让位给李世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唐与突厥之战
突厥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其祖先原活动于今叶尼塞河上游。西魏时臣属于柔然。公元552年,突厥酋长土门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其后,突厥北灭柔然,西破口厌哒,东败契丹,威震北方,建立起一个“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即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威服塞外诸国”的强大汗国,严重威胁中原政权。
7世纪,唐朝同突厥的两个汗国(即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了一些列战争,主要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定襄之战(639),阴山之战(640),庭州之战(651),唐灭西突厥之战(657)等。在唐朝强大军事力量和突厥内部分裂和战乱局势下,唐朝分别与640年、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突厥汗国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的领地分设都督府、都护府,唐朝疆域扩大至中亚,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
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兵10余万人直逼唐朝长安,驻兵在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时逢唐太宗新即位,政权不稳,京师混乱。唐太宗被迫设设疑兵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东突厥首领颉利对话。不久,增援唐军赶至太宗背后。颉利见唐军军容威严,太宗又许以金帛财物,便请求结盟。于是双方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从这件事中,唐太宗看出突厥的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遂决心彻底铲除突厥。渭水之盟后,唐朝加紧备战,唐太宗还亲自垂范练兵,为铲平突厥作最充分的准备。
唐太宗征高丽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唐太宗相继取得了对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的胜利。唐朝东边的高句丽虽然向唐朝纳贡称臣,实际上对唐朝持敌对态度。此时高句丽统一辽东,被唐太宗认为是侵犯国土。贞观十九年(646),唐太宗率军亲征高句丽。至次年五月,唐军攻破高丽卑沙城,进逼辽东城下,俘虏高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其余高丽人悉数释放。后因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未能灭亡高丽,唐太宗以之为败。648年,唐太宗大造船舰。运送军粮,准备再次灭高句丽。649年,唐太宗死,战事遂停。
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