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司徒王允不满太师董卓嚣张跋扈、擅权误国,一心想除掉他,于是将貂蝉收为义女,精心设计了个“连环美人计”,先将貂蝉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太师董卓,挑起董、吕两人的矛盾。而貂蝉也对王允的意图心领神会,处处设计离间董卓、吕布父子,成功地施展了美人计,使董卓、吕布父子反目成仇,最后更诱使吕布杀死董卓,灭其三族,为汉室朝中铲除了一大祸害,立了大功。周瑜也曾设计过一次著名的美人计,企图以孙权的妹妹孙仁为诱饵,将刘备骗到东吴作人质,然后强索荆州。但是这次美人计的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古代关于“第一”的说法
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个国家。关于“第一”的雅称就有很多。我国实行的科举制度,成绩出来便以张榜的形式公布于众。第一名列于金榜的最上面,称为“榜首”,于是“榜首”成为“第一”的代名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魁”是“首”的意思,“夺魁”就是“夺得第一”的意思。科举考试后,中状元的人要站在金銮殿台阶上迎榜。这个迎榜的位置,正好是宫殿门前石阶上浮雕巨鳌的头部,于是人们称“状元”为“独占鳌头”。故将“第一”称为“鳌头”。我们还在奥林匹克奥运会上听说“某选手摘得桂冠”,“桂冠”也是“第一”的意思,这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常用月桂树也编成帽子,授予竞技比赛的优胜者。因此,后人借用“桂冠”来表示“第一”。此外,“执牛耳”也表示“第一”。古代诸侯们订立盟约时,立盟者要亲手宰割牛耳朵取血,让每人尝一口,后人便以“执牛耳”来表示某方面居于领导地位。
采风
“采风”在我国古代主要是采集民歌。民歌是总的称呼,它包括民谣,后来又包括谚语,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易》中就产生于商朝的民间谣谚。公元前五百多年前编写《诗经》,其中《国风》的绝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们都来自民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学者从国外引进了民俗学,“采风”二字的含义就扩大了,泛指采集一切民间的创作和风俗。解放后,人们所说的采风,则又限于指采集一切民间的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歌谣、故事、谚语、小戏、说唱、谜语等。
三宫六院
三宫本意是古代诸侯夫人的宫殿,后来指代皇帝的妻子。“六院”是从“六宫”演义而来。“六宫”本是指古代皇后的寝宫,《周礼》中有“以阴礼教六宫”的记载。后来代指皇后或皇帝的其他妻子。三宫六院一词最早出自元代无名氏《抱妆盒》楔子:“兀那三宫六院,妃嫔彩女听者:明日圣驾亲到御园,打一金弹,金弹落处,有拾得者。”历史上妻子最多的皇帝是元太祖铁木真,他也只不过有44个妻子,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只是一种泛称,说明皇帝与平常人相比,妻子众多。
“老佛爷”
历史上的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尊号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如宋代皇帝的“特称”是“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称”为“老爷”。大家熟知的“老佛爷”就是清代皇帝的专称。而清末的慈禧太后是中国实际上的统治者,所以影视剧及小说中,慈禧太后经常被称作“老佛爷”。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为佛号“曼珠”的谐音,意思是吉祥、佛爷。后来首领世袭后,起名就为“满柱”。满清建国后“满柱”就汉译为“佛爷”,并且成为皇帝的专称。
皇子即位原则
中国的承袭制度是“立嫡以长”,就是说,如果有嫡子,那么要立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选择皇太子的方式是“立子以贤”,即根据各位德行而定。自西周到清朝中叶,预立太子制是皇位继承的正统做法。沿用宗法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庶生的长子,皇帝无子则依照穆亲疏顺序选立继位人。虽然这套制度是从避免皇族内部争夺皇位而内讧,但历史上围绕皇位继承的残酷斗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皇族之间的骚乱、争议、政变、兵变、谋杀、篡位等直到雍正下诏废除太子制度才停止。
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的,如宋太宗。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晋的“天福”年号。明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康熙帝。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中国的年号后来传到日本、越南、朝鲜、高丽等国,如今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号。
留名青史的皇后
皇上是天子,如同百姓之父;皇后就为民之母,要行母之道:恩慈待人,母仪天下。这样才能做到珠联璧合。中国历史上的皇后除了少数几个,基本上都能做到母仪天下的。但在封建帝王时代,后宫是不能参与国家大事,她们的贤德也被历史湮没了。在非常时期及明君当政,好皇后还是能做到青史留名的。齐宣王王后钟离春、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唐高宗的武皇后(即武则天)、辽景宗皇后萧燕燕、朱元璋的大脚马皇后、皇太极的孝庄皇后等,都是皇后中的佼佼者。当然,像吕雉、慈禧之类的皇后也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只是与贤德无关。
男宠
男宠像后宫中的嫔妃一样,因为相貌较好、妩媚,外型极为像个楚楚动人的女性,甚至比女性还要吸引人,成为帝王、后、妃的玩伴。历代很多皇帝或太后都有自己的男宠。汉惠帝的宏孺,窦太后的董偃,汉惠帝的审食其,胡太后的昙献、和士开,冯皇后的高菩萨,冯太后的李奕,汉哀帝的董贤,赵太后的嫪毐,魏王的龙阳君,武则天的薛怀义、张易之兄弟,等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男宠。
宫女知多少
古代中国宫女数量之多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匹敌的,尤其是荒于朝政的皇帝们更是对填充后宫乐此不疲,后来的帝王总是打破前代帝王宫女数量的记录。西汉初年,宫女只有十几人。汉武帝时,宫女突破一千数字。东汉桓帝时,后宫聚集美女五、六千人。晋武帝司马炎将宫女数字突破一万。南朝陈后主也把宫女数量列入了万人的记录。隋炀帝时,离宫遍天下,各离宫都置备大量宫女。唐玄宗大概是后宫女子数量最高记录的创立者。开元、天宝年间后宫人数跃升四万。明代宫女的数量是九千,但宫中每年花费的脂粉钱达到四十万两银子。
五刑
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奴隶制五刑盛行于夏商周三代,指的是: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墨刑,是在罪人面部或额头刺字并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劓刑,指割去受刑人的鼻子;剕刑,指砍去受刑人的脚;宫刑,指破坏受刑人的生殖器;大辟,指死刑。封建制五刑指的是笞、杖、徒、流、死,一直沿用到明清。笞是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杖是用大竹板或大荆条拷打犯人脊背臀腿。徒是强制犯人服劳役。流是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没有朝廷的批准不得离开该地区。死就是死刑,隋唐至宋为斩、绞;辽代后,死刑加上凌迟;明清还有棒杀等法外刑。
古代耻辱刑
我国学术界把中国古代有损于人格尊严的刑种归纳为耻辱刑。主要有以下几种:象刑。即通过强迫罪犯穿上特殊的服饰以示惩罚的刑罚。如同样性质的刑种还有草缨:用草作帽以代替割鼻的刑罚;共:割去衣服的下摆代替宫刑;履:穿麻鞋代替菲刑。墨黥(刺配)。以墨画面以代替在脸上刺字,人们一见便知。髡刑。即剃除受刑者须、发的刑罚,周代还将长发剪短。宫刑。割除男子生殖器官或使女子丧失生殖机能。汉代较为兴盛。枷号。强制罪犯戴枷于监狱外或官府衙门前示众,以示羞辱,始于明代。
连坐、灭九族
连坐是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等。早在夏商周时代就有了连坐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甚至民国时期国民党也曾在保甲制度中实行连坐的办法。历代对连坐的范围规定各有不同。历朝对“九族”的解释也各有不同。如汉代本身之外上数四代、下数四代,共九代人的所有亲属及其妻室的亲属。一般是父族四:自己一族,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明成祖时的方孝孺除了这三族,甚至他所有的学生也被杀害,可称“十族”。连坐和灭九族可算是古代最严重的刑罚,株连甚广的目的就是斩草除根,完全除去了犯人复仇的实力和人脉。
古代衣冠与称谓
布衣:指只穿得起粗布衣服的平民百姓。
绅士:绅为古代士大夫系在衣服外作装饰的宽大的带子,这是一种不用劳动就能生存的阶层。
纨绔:纨为白细的绢绸,绔即裤。纨绔就可以指代穿白细高档绢绸裤子、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
麻衣:赴试求官的考生,也称“白衣”。
青衣:着黑色衣服的女子,多指婢女,她们的衣服可以衬托别人色彩的高贵,同时也是为了工作时耐脏。
黄冠:道士用黄冠束发,因此把道士又称为黄冠。
黄裳:黄为尊,黄裳也就成了君主太子的别称。
左衽:衽为衣襟。汉人衣襟向右掩,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则向左掩。因此左衽泛指受异族统治的人。
甲:古代战士的护身的战斗装,后来以甲代称士兵。
绿巾儿:元代规定男子只能着绿巾,表示地位低下,后来“绿帽子”演变成妻子对其不忠的男人。
巾帼、裙钗、珠翠、红袖等,则表示喜爱服饰打扮、又主要从事纺织、服饰生产的女子,成为女子的代称。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的约束,是西汉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的理论。纲是总起的意思,常代表永恒的道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后来成为历代君王立法的指导思想。
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对中国古代女子的要求,是立身之本。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即女子在未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父亲)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死要听从儿子的生活理念。四德:指德、容、言、工。即品德是女子的正身之根本,相貌要端庄稳重持礼,与人言语交谈要随意附义,要懂得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治家之道。
婚姻法律
五不娶:逆家女、乱家女、世有刑罚、世有恶疾、丧母之女。
七出:休妻制,不顺父母、无子、淫佚、恶疾、多言、盗窃、嫉妒者休。
三不去:即不可休妻。有所娶无所归、为公婆守丧3年、先贫后富。
二义绝:夫妻之间因两族间殴杀、通奸而恩断义绝。
协离:夫妻双方一致同意离婚,法律允许。
婆媳之礼
婆媳之礼也是与古代家族制度紧密相连的关系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于维系家族传统、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相对均衡具有重要的调适功能。谒拜之礼是婆媳之间的首要内容。从新妇过门到日常的请安及重大事项的请示,谒拜之礼是媳妇对婆婆最基本的礼仪。再就是服从。即不论婆婆是否有理、其指示或吩咐是否合理,做媳妇的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不能直接与婆婆顶撞、争论是非曲直。媳妇所能做的及应该作的就是不问青红皂白听从婆婆的吩咐,这是为妇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此外,婆婆镇有什么过失或言行的部队,做媳妇的不能指责,更不能批评和外传。如有必须,媳妇须寻找机会小心谨慎从侧面规劝婆婆,恭敬地提建议。总之,古代的媳妇是很难做的,俗语就说“媳妇熬成婆”,诙谐地说明了婆婆权利之大。
“十通”
“十通”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典章制度的发展史,是十部古代政书的总成,分别是:
一、“三通典”。1.《通典》,唐代杜佑著,所记典制上起上古,下至唐代肃宗时代;2.《续通典》,清代乾隆年间官修史书,所记为唐肃宗至明末的典制;3.《清朝通典》,乾隆年间官修史书,记载清初至乾隆中期的典制。
二、“三通志”。1.《通志》,宋代郑樵著,记载上古至隋唐的典制;2.《续通志》,清乾隆年间官修典制,所记时间为唐初至明末;3.《清朝通志》,乾隆年间官修,记载清初至乾隆末年的典制。
三、“四通考”。1.《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编,记载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典制;2.《续文献通考》,清乾隆年间官修,所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至明神宗万历初年的典制;3.《清朝文献通考》,乾隆年间官修,记载清初至乾隆五十年的典制;4.《清朝续文献通考》,民国刘锦藻编,记载乾隆五十一年至宣统三年的典制。
“十通”与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加起来,统称“典志”。
二十六史
中国史籍的完备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二十六史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和进程。二十六史是中国各朝古代撰写的二十六部史书的总称,所记载的历史上至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下至宣统三年(1912)清朝灭亡,是了解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史学材料。
二十六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
中国古代禁书
禁书指的是官方禁止出版或发行或阅读的书籍,内容多不健康或有不良政治影响。有的禁书确属有伤风化,即使在今天也不为一般人接受;但有的只属于当朝禁书,却有可能流放百世,如《水浒传》、《红楼梦》等。
中国古代禁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禁淫书,如《欢喜冤家》、《媚史》等;
二、禁野史秘史,如《南村辍耕录》;
三、禁宫门内幕,如《大义觉迷录》;
四、禁养生秘决,如《太素脉决秘书》;
五、禁权谋,如《素书》、《夜航船》等;
六、禁异书,如《权书》、《心书》;
七、禁奇书,如《焚书》、《藏书》、《天史》等;
八、禁术数,如《锦身机要》;
九、禁房中术,如《房术秘诀》;
十、禁香词,如《情经》等;
十一、禁文韬武略,如《智品》、《益智编》等;
古代禁书从特殊的角度阐释了中国的性文化,及政治谋略,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复杂性。
四大类书
类书是辑录汇集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方便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
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全唐文》。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以下34个据点收录在《世界遗产名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