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最喜欢的300篇哲理故事
5240500000033

第33章 意志品质篇(6)

古人俯瞰山川河流,只能“登泰山而小天下”,在“会当凌绝顶”的山峰上俯瞰,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眼界被局限,没能超脱出“尘寰”,以一种“局外”心态,来看这烟云环绕,沟壑纵横,古老的蓝色星球。

我想,那些成天对着天文望远镜观察宇宙天体的天文学家们,面对大到不可想象、神秘莫测的宇宙,不知心里想些什么。宇宙以其鸿篇巨制,曾多少次震慑我的灵魂。

西域本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天山更是“怪侠”“异人”的出没之地。中国古代似乎有三条神秘莫测的路:一条是《西游记》中唐僧前往西天取经,山重水复、魔怪出没的“天路”,这是古代对“天”之神秘的一种敬畏;一条是东向海域,瀛洲、方丈、蓬莱仙岛的“山在虚无缥缈间”,五云缭绕、仙姝出没的“海路”,这是古人对海之浩瀚的憧憬;另一条便是翻越天山跨越戈壁的“陆路”,十五世纪,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笔下的“丝绸之路”,便是沿天山山脉,河西走廊,这么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道路。

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此后一系列现代科学不可思议、出人意料的发现,我想,都是基于一种眼界的提升。

闲时喜翻杂书,读到古人一些短小精悍的游记、登高感慨隔世的名篇。惊叹古人之用心良苦,文章之精致完美。但从另一个角度,古人的游记多围绕中心,写景写感,不敢放胆“散”开说去,不能说圃于个中,至少没能脱尽于系,总觉有束缚于某种程式之感。这使我联想起在山上俯瞰的情景,极目所至仅限于此,因此,你不能期望能表达出比这更远一些的东西,我们无意薄古厚今。

当然,感受事物可有多种,或深入内蕴,或作周遭旁观。

审美上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物与物间隔到一种“超常”的审美距离时,会产生审美上质的变化,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

一滴平常的水,一个简单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变得五彩魔斓,远古粗陋的石器、破旧不堪的陶罐,经过历史风霜的熏陶,成为现代的文物珍宝。这需要一种眼界。

飞机把古人的局限拉开成一种美感。视野退到一定的距离,大地便成为一种“微观”,而这仅是茫茫宇宙中的沧海一粟,淡远而神秘,恍若亦真亦幻的隔世之感,不知身在何方。

俯瞰,有一种审时度势、观照古今、反观内心的美感。

美是无处不在的。在高处看,往往换一个角度有一个角度的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方面看,山水都会给你美感。那么人呢?是不是也学一学。

陕北告诉我

陕北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陕北应该是一部重重的历史巨书。陕北这样告诉我,凭着我50年来的体味,我的感受这样告诉我。

没有哪里的地形有陕北高原这样厚重。你看那厚厚的黄土,既是海的积淀、风的积淀,也是历史的积淀。古老,是它的特征。无怪乎,山山都刻满了深深的皱纹,苍老的、光秃的头颅上留下了岁月的无情印记。

没有哪里的地貌有陕北这样复杂。有山,有沟,有川,有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造化出了种种古老的新奇,无怪乎,山水画家、民俗学者都要来此临摹采风。

我生于斯,长于斯,生活于斯。50年的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一瞬中的一瞬。所幸的是,由于职业的缘故,我几乎走遍了陕北的大地。面对苍凉而又悲壮的大地,我觉得我的每一步都是一段历史。

陕北是民族的圣地。大凡华夏子孙都应该亲莅陕北看一看。因为黄陵桥山的山巅上,埋葬者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遥想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民族的崛起,战蚩尤,造舟车,立算律,立下了赫赫功绩。他打出了一个生存的天地,繁衍出强大且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华民族。

五千年来,陕北高原上曾演出多少威武雄壮的戏剧,又有多少占据了天下第一?秦始皇雄才大略,修筑了万里长城和可并行六辆解放牌卡车的秦直道;汉武帝征朔方归,为祭黄帝,命10万官兵一夜间筑起了祈仙台。唐宋以来,这块土地成为厮杀的战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陕北成了血染的土地,多少墨客骚人都用笔记下了这里的悲惨画面。就连唐代大诗人杜甫辗转陕北大地,也含泪写下《羌村三首》《北征》等悲愤的诗篇。宋代,韩琦、范仲淹、沈括又驰骋陕北疆场。沈括不仅戎马倥偬,还实地考察,最早发现并命名了石油,为世界树起了一块里程碑。明朝的张献忠、李自成起义,书写出人民造反的激越乐章。直到20世纪的陕北闹红,直到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在延安建起抗日战争的总指挥部,使陕北又成为革命的圣地。

与陕北一起名震寰宇的,有浩荡的黄河。黄河只有在陕北的大地上,才显露出它真正的雄壮咆哮的本性。黄河和陕北凝结成一体,成为了百折不回、百坚不摧的钢铁长城。

陕北这样告诉我。

一步一段历史。一山一个传奇。只有你深入进去,你才能在乎淡中看出奇崛,在无声中找到力量。我常常想,那些磨钝了意志的人,那些事业上失利的人,只要在陕北生活上一段,定会重新焕发,找回失去的东西。有人说,陕北太贫穷了。甚至认为,在物质文明急遽发达的今天,还是远离陕北为好。我以为这种观点差矣!

陕北的穷,是因为它付出的太多。在历史的变迁中,怕再没有哪块土地可以与陕北相比。它失去了富足和财富。有史可查,在汉代以前,这里原本是林茂革丰的宜人之地。后来,从唐宋的戍边屯垦到40年代的大生产运动,这块土地支付的都是人力、森林和草原。养活了儿女而累瘦了母亲,是永远不该被遗弃的。

陕北告诉我,在经济大潮中,陕北除逐渐恢复青春的容颜外,还要再付出深藏于地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陕北的容颜是该大大改观了,但愿有良心的炎黄子孙,不应把陕北忘记。

陕北是关中险要之地,那是在泰汉时期。中原肥沃之地也应换一换思维的方式了。走出大山,走出峡口,走出中原,就是另一番天地。

三百年与一分钟

美国耶鲁大学是一所有三百年历史的世界名校。耶鲁历史上出过五位美国总统,是造就国家首脑最多的摇篮。同时,毕业生中有十六位诺贝尔奖和八十位普利策新闻奖、奥斯卡奖等奖项的获得者,造就了无数出类拔萃的人才。

一位到耶鲁大学进修的中国学生,恰巧赶上该校三百周年校庆。在盛典上,出现在这位留学生眼前的却是这样一种情景:上台致辞的堂堂的耶鲁大学校长,和与会的人一样,凭入场券排队入场。令人更为叹服的是,那位校长的致辞寥寥几百字,只花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

三百年的历史,培养了无数的政治家、学者和名人,就是花几日几夜的时间也说不完、道不尽,可那位校长的致辞只用了一分钟不到的时间,真是高度的言简意赅。可是,有几句话却把耶鲁的精神全盘托出:“耶鲁,我们的耶鲁,自始至终,坚持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服务的理念.”

如今,我们的高校乃至中学都在借校庆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历史远远没有耶鲁那么悠久,成就也没有耶鲁那么辉煌,可致辞者滔滔不绝,发言的时间不知要超过一分钟的多少倍。当然笔者并不认为发言越短越好,而是希望以求实精神,用最典型的事例和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述学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所取得的成果。至于言过其实地夸大学校的“伟绩”,热衷于排场,甚至乘机向校友索取赞助,那是很不足取的。

“三百年与一分钟”所体现的对别人的尊重(把时间留给别人)和求实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位教师上课,上得非常成功,这位老师说,我把30年的教学艺术与感受,融化到了这45分钟之中。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可以代表。

最高礼遇

朋友们坐在一起神聊,不知怎么就把话题扯到了自己所接受过的最高礼遇上。一个说,某市长给他夹过菜:另一个说,某副省长请她跳过舞。做记者的盂芝淡淡地说:我所接受过的最高礼遇,说出来也许有人不爱听,但既然是“命题作文”,我电只好扣着题目规规矩矩地讲述啦。

那一年初春,我奉命到一座大山上采访一群雷达兵。车开到山脚下,我和司机老于背着芹菜、黄瓜、西红柿之类极受战士们欢迎的礼物,开始爬那座高入云端的大山。山路难走,我累得气喘吁吁,爬一段就停下来灌一阵子矿泉水。老于逗我说:少喝点水,山上可没有女厕所哟!

终于狼狈不堪地登上顶峰。12个战士挥动着鲜艳的彩带,高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列队迎接我们。这始料未及的隆重场面惹得我激动万分,我握着那些可爱的战士们的手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

这时候,老于捅了我一下,指着营房的方向让我看……上帝!那里竟赫然张贴着一条标语:热烈欢迎孟芝同志光临指导!

开始用餐了,战士们都不约而同地让自己的筷子,避开那些难得一见的新鲜蔬菜而抢着去夹兔肉(他们养着几百只兔子)。班长告诉我们说,大雪封山的时候,他们上顿下顿全吃兔肉,直吃得战士看见了活兔子都想吐。

那天采访结柬后,一个小战士冷不丁问我道:你去1号吗?另一个眉清目秀的战士怨责地拽了一下那小战士的衣角,恭敬地问我道:你需要去洗手间吗?我的脸腾地涨红了,一下子想起了老于逗我的话。我支吾着,极想说“需要”,但又不知在这地道的“雄性”世界里究竟有没有供自己“洗手”的地方,眉清目秀的战士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热情地给我指出洗手间的所在。

我走到一个岔路口,不知该朝哪个方向迈步,一拾眼,竟看到一个崭新的指路牌!牌子上面画着一个醒目的大箭头,箭头下用漂亮的楷书写着:女厕所。大概经过了两三个这样的牌子,我顺利来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说出来你们也许不相信,那居然是一个特意为我这个女记者搭建的“洗手间”!虽然不过是“一次性”使用的,但它的选址是那样的安全,建造又是那样的讲究——粗细均匀的圆木围成一个玲珑的圈儿,小小的门正对着一面光滑的石壁。一想到有12双手曾经为了让我更方便一些而在这里庄严地劳动,我就幸福得直想哭,终于明白了那一句“你去1号吗”的突兀问话里,包含了多少焦急的期待和莫名的忐忑——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拿心铺成路,还生怕你走上去硌了脚呀!长这么大。

我心安理得地用过多少豪华的洗手间咽,但唯有这一间让我的双脚在踏人时感到了微微地颤抖。

——真对不起,瞧我,把你们大家都讲得难过了。不过,说句真心话,自打在那座大山接受了那最高礼遇之后,我生命的词典里就永远剔除了一个词儿——羡慕。

大家长时间沉默着。最后,一位最受人尊重的先生真诚地握着孟芝的手说,谢谢,谢谢你。你的故事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了一次最高礼遇。我敢说,从今以后,我们大家生命的词典里都将补充进一个可贵的词儿——羡慕。

所有的物质标准都淡化了,隐去了,只有精神的关怀之光还在闪烁。最高的礼遇竟是一闻女厕所!它建在高山上,它是专门为这唯一的女性、只用一次而精心建造的。它代表了十二名战士的心,“他们拿心铺成路,还生怕你走上去硌了脚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更显得弥足珍贵吗?

秋天的孩子

一直觉得人的感受力在秋天特别敏锐,最能领略书中的况昧、画中的意境,个个都成了诗人。那天,在课堂上我说:“孩子们,让我们来聊聊秋天吧!”他脱口说出:“我爸妈在‘秋天’离婚……”愣了两秒钟后,他像不小心泄漏心底秘密似的,把头压得好低好低。我突然觉得这件事情像一支蓄势待发的箭,随时随地会倏然而出地刺伤孩子的心。

而后他一连串的对话,让我心中原本诗意的秋天急转直下——比冬天还冷。课本上形容落叶是秋天托北风寄来的信笺,我觉得很美,他却说;“落叶根本是大树不要的孩子,只好乘着北风到处去流浪。”

我说:“秋天一到,候鸟又来了,它们千里迢迢飞渡海洋到台湾做客。”他说候鸟费尽千辛万苦,只是为了找妈妈,就像“万里寻母”的故事一样。

“秋天,橘子红了!”他说橘子是妈妈最爱的水果。妈妈总是把橘子剥得好干净,肥肥嫩嫩、圆圆滚滚的,像光着身子的小野儿,看了忍不住想吸一口。我说:“入秋后,八月桂花香!”他说他记得桂花的味道,妈妈曾带他到公园捡拾飘落的桂花,然后掏一把封进茶叶罐里。

妈妈说,过些时日,桂花香和茶叶香就会像我和她一样你侬我侬永不分离。

“秋天,蟹黄肥了。”我说。他眼里有股超龄的怅然,冷冷地问:“老师,螃蟹爸爸和螃蟹妈妈生完小螃蟹后,会离婚吧?”我说:“秋天很好,有中秋节吧!”他说自从妈妈不在身边,月饼吃起来不甜。

月亮怎么看都不圆。我说。秋天枫叶红了。他说那是因为枫叶宝宝,心里难过得要命,却又憋着不哭,才会把脸绷得红彤彤。“秋天,芒草白了山头。”他忧心忡忡地问:“如果我长大,妈妈头发都白了,她还认得我吗?”他说……他说……我说不出话来,闻到了秋天的萧索。

在秋天,这个据说很美的季节,一个完整的家庭破碎了,破碎如一件落地的瓷器。孩子与妈妈的故事、生活,随风消逝在尘土里,再也回不去了。不管怎样,孩子,祝你诗的眼睛更加明亮,祝你的生命更有光辉,祝你幸福!

挺住危难

一个13岁的男孩放学后奔跑着回家,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只是擦破了点皮,连疼痛的感觉都没有。可到了晚上,那膝盖突然疼了起来。他毫不理会这疼痛,默默地忍受着,没有告诉任何人。

第二天早晨,他的腿已经疼得非常厉害,但他仍然默默无语,照例按时起床,吃完早饭,喂好牲口,然后若无其事地去上学。

第三天早晨,他的腿疼得连走路都十分困难了,更无法去牲口棚喂牲口了。他母亲发现了,看到他那条肿得不能脱下靴子和袜子的腿,伤心地哭了:“你怎么不早说呢?”母亲一边用刀把靴和袜从他的脚上割下来,一边哭喊着,“快去叫医生来!”医生看了那条腿,连连摇头:“太晚了,只能锯掉这条腿了。”

“不!”男孩大叫起来,“我不让你锯,除非我死了。

医生无奈地离开了房间。男孩忍住剧痛,对他的哥哥说:如果我神志不清的话,千万不要让他们锯掉我的腿。你要向我发誓,发誓!”哥哥答应了他的要求,两天两夜一直守护在他的身旁。他的体温越来越高,并开始胡言乱语。但他还是没有任何退让的迹象,嘴里咬着叉子,不让自己疼得叫出声来。

全家人都守在他的身边,含着眼泪看着他痛苦而顽强地挣扎着。

医生一次次过来,又一次次回去。最后,出于一种无助而又无奈的气愤,医生大喝一声:“你们都在看他死尸可是,奇迹偏偏在不久后发生。当医生又一次过来时,他看到了一个惊人的变化:那条肿胀的腿消退下去了。三个星期后,男孩终于战胜了腿残和死亡的危险,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这位13岁就学会临危不惧、勇敢面对生活的男孩,就是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