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说才会赢
5236000000027

第27章 朗诵口才(2)

强调停顿。强调停顿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思想感情所作的停顿,但这种停顿在书面上并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并非是必须要作的停顿,有时候它还会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都称之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为了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比如我们在读《遵义会议》时,就可以作这样的停顿:“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句中画“║”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你看,在“遵义会议”这四个字后并没有标点符号,但是我们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和重要性,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作一个强调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他强调停顿时间还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也要作一下停顿。如果不能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会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

赋予激情

也许你会认为,朗诵就是有感情地把一篇作品朗读出来就可以了。真的是这样吗?即使你在阅读时已经体会到了作品中的感情,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你在朗诵时肯定能够把其中的感情表现出来呢?

或许事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你看到别人在游泳池里愉快地游泳时,你也想学。你觉得游泳也不过就是在水中多憋一会儿气而已,可是到你真正去实施的时候会如何呢?相信你一定尝试过。

朗诵也是如此,一次精彩的朗诵,并不仅仅是要你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就可以了,而是应该赋予作品以激情,将你对作品的理解完全转化到你的朗诵中,这样你才可能把对作品品味出来的所有感情都发挥出来。

究竟怎么做才能让你的朗诵变得富有激情呢?

1.让作品中的褒贬色彩尽情发挥

我们已经学过了高尔基的《海燕》,同时也一定在课堂上朗读过它,那么你在朗读时,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感情呢?是否能够对作品中的褒贬色彩很好地把握?不论何种题材的作品,它都会包含有一定的褒义或贬义色彩,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一般都可以体会到。但是,要想把其中的这种感情色彩通过朗诵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海燕》来说,作者将海燕比喻成呼唤暴风雨的使者,而暴风雨是革命高潮的象征,因此,作者在描写暴风雨的场面时,肯定不会带有贬义色彩,而应该是一种褒义的比喻。而海鸥、海鸭、企鹅等鸟类,被作者用来比喻那些害怕革命的人,所以它们应该是具有贬义色彩的对象,因此你在朗诵时就不能对它们表现出褒义的赞美。

2.抓住作品情感的高潮

任何一篇朗诵材料,它都是包含着丰富情感的,同时它还有一个或多个情感高潮在里面,而情感又通常是以起伏的形式出现。一般来说,你可以通过两个步骤抓住作品的情感高潮,第一步就是先找出作品的大高潮,然后再以这个高潮部分为中心,逐渐找出其中的小高潮。抓住了作品中的情感高潮部分,那么在朗诵时,你就可以理智地、自觉地把握作品的表述形式,富有激情地将其朗诵出来。

3.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不论朗诵什么作品,在朗诵前,你肯定都要用心地体味和揣摩作品的情感,做到这点后,我们就必须要进入作者创作时的“情境”。你就当自己是这篇作品的作者,这篇作品就是你用心、用情感写出来的,现在你需要把它用“朗诵”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这一角度对作品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体会,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作品。另外,你还可以把自己扮演成作品中的角色,让自己在作品中仔细玩味其中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感同身受,更重要的,它可以使你的朗诵变得更有激情。

总之,我们在朗诵作品时,不要只把它当做一篇文章,读读就完了,而是应该给予作品更多的激情。这种激情,不仅表现在你对作品的理解上,更应该表现在听众被你感染的程度上。只有你的朗诵真切地感染了你的听众,你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朗诵者。

注意轻重读

在某家工厂里,一位班长和一位组长先后训斥一位连续迟到两天的女工。

班长对女工说:“你呀,怎么又迟到了?”班长说这句话的时候,把“你呀”说得又长又响。

女工听了班长的话,不但低着头,脸也红了,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

组长也是对女工说同样的话,但他把“怎么又迟到了”说得较响,特别在“又”字上加大了音量。

结果,女工反唇相讥:“神气什么,大不了扣薪水好了!”

这就是重音产生的不同效果。轻重音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如果运用不当就很容易出错。在平时,我们也经常因为不小心咬错了轻重音,引起同学或朋友间的不愉快。

其实我们是应该注意轻重音的,因为这与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大有关联。比如“我今天很高兴”和“我今天很高兴”是大不一样的。如果你不注意轻重音的分别,就可能说不出你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有时候甚至会把意思弄错,造成不好的后果。

平时说话就要这样重视轻重音,朗诵就更不例外了。朗诵中对语句的轻读和重读可是大有讲究的。如何恰当地区别轻读重读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你要表达的重点

一般重点的语句要用重音来读,比如“谢谢你”和“谢谢你”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你在说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清楚你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2.掌握一些语法方面的固定重读

语法的重读的位置是有规律可循的,相信语文老师也应该讲过,不过我们还是要在这里“啰唆”一下:一、一般短句中的谓语都需要重读;二、名词前的定语要重读;三、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一般需要重读;四、动词后的形容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一般要重读。不过有时候一句话中成分比较多,重读也许不只一处,那么你要优先重读定语、补语、状语等连带成分,然后再考虑其他的词语重读。

3.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朗诵时你肯定要先“吃”透作品,这时你肯定会弄清作者在每句话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如果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感情,那在朗诵时自然就需要用重音了。

学会运用身体语言

恰当的形体语言,不仅能弥补朗诵时声音的不足,还可以协助你将朗诵内容更加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视、听作用双管齐下,就可以给听众完整、确切的印象,辅助朗诵更好地表情达意。

要巧用身体语言协助朗诵,首先,你就要懂得如何设计自己的身体语言。在平时,我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在传递着大量的信息,显露出主体的思想感情、爱憎好恶及文化修养。身体语言的设计和运用能使朗诵声情并茂、形神兼备,更使你在朗诵时风度翩翩、仪态万千。

1.会说话的眼睛

在朗诵时,我们难免要与听众进行目光交流,这既是一种礼貌,也是对听众的一种情感表达。在这种场合,由于空间距离大、视野广阔,所以你必须持续不断地将目光投向听众,或平视,或扫视,或点视,或虚视,这样才能跟听众建立持续不断的联系,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在整个朗诵的过程中,你都几乎不看听众,那是一种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会严重影响你的朗诵效果。当然,和听众进行目光交流也并不意味着老盯着某一个听众。研究表明,目光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宜占全部时间的30%~60%。

2.传情达意的表情

说到表情,自然是指面部表情了。面部表情如果能与说话内容配合恰当,可以让你的朗诵更富情感,因而它的使用频率比手势要高得多。在我们朗诵时,一般常用的面部表情的含义包括: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昂首表示骄傲,低头表示屈服;垂头表示沮丧,侧首表示不服;咬唇表示坚决,撇嘴表示藐视;鼻孔张大表示愤怒,鼻孔朝人表示轻蔑;嘴角向上表示愉快,嘴角向下表示敌意;张嘴露齿表示高兴,咬牙切齿表示愤怒;神色飞扬表示得意,目瞪口呆表示惊讶等等。

3.收放自如的手

在朗诵时,我们会不自觉地举手表达某种情感,这时候它就成了帮助你说话的工具。你可以根据朗诵的需要,适当地运用手部“语言”来为你服务。不过,千万不要故意把手交叉在胸前,更不可勉强扶在讲桌上,这样就会使你的身体不能自由行动。而用手玩弄自己的衣服,不仅会转移听众的注意力,还会使你看起来比较愚拙。

4.腿部“语言”

在朗诵时,我们一般取站立的姿态。这时候,最好保持两腿略微张开的姿态,两脚平稳着地呈“丁”字形或平行相对,或一前一后,躯干伸直,不要屈膝和弯腰弓背,否则会显得消极懒散,无精打采,影响朗诵的形体效果。

身体语言在朗诵或表达过程中虽然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并不是朗诵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毕竟只是完成朗诵任务的一种手段。因此对于朗诵甚至对于培养口才来说,身体语言并没有什么独立的价值,只有辅助价值,所以在谈话过程中它处于从属地位。正是这种从属地位,决定了身体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必须由表达的内容、情绪和对象等因素的特点来决定。这点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

把握好语速

语速是朗诵中语音形式的主要因素之一,朗诵中的语速对于朗诵的成功很关键。合适的语速不仅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作品的情感,而且还能够赋朗诵以生命,让听众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因此在朗诵时,一定要把握好语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