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愉悦的交谈,除了可以为你赢得友谊外还可以让你赢得尊重、信任。而要达到成功的交谈,除了掌握基本的谈话内容外,还要学会谈话的艺术。
和陌生人谈话的技巧
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历来被视为人生一大快事。当今世界人际交往极其频繁。参观访问、调查考察、观光旅游、应酬赴宴、交涉洽商……善于跟素昧平生者打交道,掌握“一见如故”的诀窍,不仅是一件快事,对工作和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一见如故”呢?
首先,要从自我介绍入手。
所谓自我介绍,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过程。这是推销自己的形象和价值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因此,这种推销成功与否,常常决定着深层次的人际交流是否能够实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自我介绍就是自报姓名,在某种意义上,自我介绍是一种学问和艺术,有许多必要的技巧和尺度需要掌握。
1.说好“我”字
自我介绍少不了说“我”,如何说好这个字关系到别人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印象。有的人自我介绍时,左一个“我”怎样怎样,右一个“我”如何如何,听众满耳塞的都是“我”字,不反感才怪呢。还有的人“我”字说得特别重,而且有意拖长,仿佛要通过强调“我”来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更有甚者,说“我”时得意扬扬,咄咄逼人,不可一世。这种人的自我介绍不过是孤芳自赏,只能给人留下妄自尊大的印象。
想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就要在合适的时候平和地说出“我”字,目光亲切,神态自然,这样才能使人从这个“我”字里,感受到一个自信、自立而又自谦的美好形象。
2.独辟蹊径
自我介绍独辟蹊径,是指从独特的角度,选择使对方感到有意义,又觉得顺其自然的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己“推销”给别人。而绝不是指那种借助别人的威望给自己贴金的介绍,也不是指那种靠“吹”来取悦对方的介绍。一些人介绍自己时常说:“某某副市长,是我的老朋友……”“你知道著名的某某专家吗?我们曾住在一栋宿舍里……”“我对某某问题很有研究。昨天我收到了某某杂志的约稿信……”等等,这样的自我介绍也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印象不会很好。
3.详略得当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自我介绍的内容需要较全面、详尽,不仅要讲清楚姓名、身份、目的、要求,还要介绍自己的经历、学历、资历、性格、专长、经验、能力和兴趣等等。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有时,还得讲一些具体事例。比如,求职应聘时就要做到这一点。
另外,为了适应某种情境的需要,自我介绍有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将姓名、爱好、年龄、性格等一股脑儿地和盘托出。话不在多,表意就行。在自我介绍中运用“以点代面”、“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方法,反而能收到意外效果。
4.巧妙注释“姓”与“名”
自我介绍少不了“自报家门”,为了使对方准确听清自己的名字,往往要对“姓”和“名”加以注释,注释得越巧,给人的印象就越深。对姓名的注释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性格修养,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口才。
一个人的姓名,往往包含丰富的文化积淀,或折射凝重的史实,或反映时代的乐章,或寄寓双亲对子女的殷切厚望。因此,推衍姓名能令人对你印象深刻,有时也会令人动情。
不过,说好第一句话,仅仅是良好的开始。要谈得有趣,谈得投机,谈得其乐融融,还要注意交流的态度。
有人在交谈时,交头接耳,目光游离,心不在焉;或只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高谈阔论,漫无边际;也有的十分拘束,沉默冷场;更有甚者,信口开河,东拉西扯,唯己正确,我说你听,淡而无味,结果往往不欢而散。
所以,与那些素昧平生者交流时,应避免傲慢与偏见,尤其在最初见面的几分钟里,要心平气和,全神贯注,不失礼节地倾听。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推心置腹地交谈,达到一见如故的目的。
批评的方法
批评是生活中最难把握的一种表达方式,许多人都渴望掌握批评的技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在公众场合,倚理欺人、居高临下地指责、批评对方,试图把自己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其实这样的批评方式往往会事与愿违。
要想正确地掌握批评的方法,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1.要注意批评的态度和语言
批评人时要心平气和,做到诚恳、认真、冷静、耐心、不能急躁,不能怨恨,更不能存心找麻烦。要使用一种温和的语言及有效去除僵硬与冷淡的方式。当你心中愤怒、埋怨、焦虑,并想责怪对方时,最好先克制一下情绪,整理一下思路,甚至可以先听听音乐,散散步,看会儿电视,等冷静时再实施批评。在实施批评时,最好先适当地表扬对方,通过提及对方的好,而使对方认为自己并非全都不对,从而改善气氛,以保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去改进。
2.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批评他人要注意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语气。对长辈和上级,要巧妙地提醒,声东击西,含蓄委婉;对中年人,要旁敲侧击,点到即止;对年轻人,批评时要语重心长,要寄予希望;对那些“老虎屁股摸不得”的不讲理者,要理直气壮,以正压邪,在严厉批评之后再辅之以耐心地说服。
总之,批评的方法要以教育为主,用事实教育人,用道理开导人,用后果提醒人,从而达到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的目的。
不要伤了孩子的自尊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虽然亲密,但对孩子说话也不能随随便便。因为,孩子与父母在年龄、阅历、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不注意这一点,对孩子说了不该说的话,势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要注意自己的措辞。
父母对孩子说话时要有所忌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忌说损伤话
有些性格急躁的父母,恨铁不成钢,动辄损孩子。什么“你这个笨蛋”、“一点出息也没有”、“活着干什么,还不如死了”等等,孩子耳濡目染,身心定会受到创伤。
“你怎么不像你姐姐?她门门功课都拿满分!”这样的话语,无疑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一定的伤害。而许多家长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给孩子造成不安的情绪。“是啊,为什么我不能像她一样?父母不喜欢我了。”他的反应往往是:第一,觉得遭到了贬低,一无是处甚至没有希望;第二,摆脱人见人爱的姐姐;第三,为没人喜欢自己而愤愤不平。
这时,更为恰当的表达是:“我知道你担心你的成绩不如姐姐好。我要你记住:你俩各有所长。我们也很看重聪明的孩子,你们各有惹人疼爱的优点。”
2.忌说吓唬孩子的话
“如果你不立刻跟我走,我就把你一个人抛在这里!”这种争执往往发生在公共场所,一旦你失去控制,孩子就赢了。较有效的方法是:当他太出格时,你把他抱起来。这样,他就会明白你不允许他在公共场所胡闹了。
3.忌说命令话
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耍威风,没有一点民主空气。有的家长一味限制孩子,什么也不准。说话就是下禁令。例如:“放学后不许与同学玩,不许到同学家里去,不许把同学带到家里。”“你每天除了学习,别的什么也不许干。”这种生活在命令中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没有创造力。
4.忌说气话
有些缺乏修养的父母,稍不顺心就拿孩子撒气。在家没好脸,说话没好气。孩子不敢接近,又躲避不了。如“去去去,滚一边去。”“不要说话,给我装哑巴。”有时孩子问点事情,也会没好气地说:“不知道,别问我。”“老问啥,没完没了的……”这些使孩子感到受冷落的气话,是父母应该忌讳的。
5.忌说侮辱话
有些不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当发现孩子有什么“不端”,则认为大逆不道,不是冷静地弄清楚情况,而是凭主观臆断,说什么“你这个不要脸的小畜生”、“小流氓”……有的稍文雅的父母也有旁敲侧击、指桑骂槐的现象,弄得孩子反驳也不是,解释也不是,只好委屈地忍受着。
有伤孩子心理的话,也是父母与孩子交往时应该忌讳的。
6.忌说埋怨话
当孩子犯错误之后,他会感到很无助。“我怎么会这样?我真傻。”他后悔当初没听从父母的话。就在这时,妈妈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会这样。”转眼间,孩子的无助变成了自卫。
出于反抗母亲轻蔑的语气,出于摆脱自视蠢笨的自卑,他开始辩解。要么在绝望中屈服,要么在愤怒中反叛;两样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较好的表达方法是,妈妈说:“你试过自己的方法了,可没成功,对吗?真为你难过。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7.忌说欺骗话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这样对孩子说:“听妈妈的话,明天给你做好吃的、买漂亮衣服。”
“好好念书,考好给你钱。”
这些话不落实,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信了。这种话比没说的后果还坏。
8.忌说宠爱话
有些不清醒的父母,溺爱子女。“你是妈妈的心肝儿”、“命根子”、“眼珠子”。有时孩子耍泼,要什么给什么,“好,妈这就给你买。”甚至骂父母也笑,打父母还说“好”。这样容易造成孩子许多的坏毛病,应该改正。
委婉拒绝的艺术
拒绝除了要委婉外,还要讲究一定的技术。
1.暗示拒绝
通过身体姿态或非直接的语言把自己拒绝的意图传递给对方。当想拒绝对方继续交谈时,可以做一些转动脖子、用手帕擦拭眼镜、按太阳穴以及按眉毛下部等漫不经心的小动作。这些动作意味着一种信号:我较为疲劳、身体不适,希望早一点停止谈话。显然,这是一种暗示拒绝的方法。此外,微笑的中断、较长时间的沉默、目光旁视等也可表示对谈话不感兴趣、内心为难等心理。也可以是语言暗示,如:“找我有什么事吗?我正打算出去。”“还要给你添点茶吗?”等,从而间接地表达了拒绝的愿望。
2.先肯定后否定
对对方的请求不要一开口就说“不行”,而要先表示理解、同情,然后再据实陈述无法接受的理由,以此获得对方的理解,使对方自动放弃请求。
刘晓和李丽是大学同学,刘晓这几年做生意虽说挣了些钱,但也有不少的外债。两人毕业后一直无来往,忽然有一日李丽向刘晓提出借钱的请求,刘晓很犯难,借吧,怕担风险;不借吧,同学一回,又不好拒绝。思忖再三,最后刘晓说:“你在困难时找到我,是信任我,瞧得起我,但不巧的是我刚刚买了房子,手头一时没有积蓄,你先等几天,等我过几天账结回来,一定借给你。”
3.转换话题
对方提出某项事情的请求,你却有意识地回避,把话题引到其他事情。这样既不让对方感到难堪,又可逐步减弱对方的请求心理,达到婉转拒绝的目的。
4.假托直言
某报社的推销员登门拜访,要求你订阅他们发行的报纸,可你不想订阅。你可以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们的服务很周到,可是我家已经订阅了其他几家报社的报纸了,真不好意思。”
像这种采取假借的方式,以非个人因素作为借口而拒绝别人的方法,就是假托直言。
“直言”是对人信任的表现,也表示与对方关系不若常人。
5.装聋作哑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领袖在波茨坦举行会谈。一次在会议休息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斯大林说,美国已研制成功一种威力强大的炸弹。这是用暗示的方式来试探斯大林对原子弹所持的态度。斯大林就像没有听见一样,既没有露出丝毫的惊讶,也没有做出任何回答,以致许多人回忆说,斯大林好像有点聋,没有听清楚。其实,斯大林听得清清楚楚,会后他告诉莫洛托夫说:“应该加快我们研发工作的进展。”四年后,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对世界的核垄断局面。
在对方提出问题时佯装没有听见,当然就用不着回答。
6.以情感人
某电台“年轻人信箱”的广播节目主持人曾收到三位年轻听众的来信,说因为他们听了节目主持人优美动听的声音,很想见节目主持人一面,但知道这不可能,所以希望能得到节目主持人的照片。节目主持人理解听众的心情,说了这样的话:“三位听众朋友,首先,我非常感谢你们的好意。你们也许听过这句格言:‘知人知面难知心。’看来,交朋友最难的是交心。那么,还是让我们做知心朋友吧。”可以想象,这三位听众听后一定会感到十分欣慰。
7.引荐别人,转移目标
对于别人的请求,不妨实事求是地讲清自己的困难,同时热心地介绍能为其提供帮助的人。这样,对方不仅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失望、生气,反而会对你的关心、帮助表示感谢。
蔡老师是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她的独生子今年中考,负担挺重,恰巧班上新转来一名学生,课程落下一段,学生家长很信任蔡老师,想请蔡老师为孩子补补课。蔡老师抽不出空,很不好意思。她对家长说:“真对不起,我实在挤不出时间,这样吧,我有个小侄女刚毕业分到某小学工作,让她帮忙补一补可以吗?”家长听了非常高兴。
8.缓兵之计
对方提出请求后,不必当场拒绝,可以采取拖延的办法。你可以说:“让我再考虑一下,明天答复你。”这样,既使你赢得了考虑的时间,又使对方认为你对待这件事很认真。
吴晓灵一心想当一名记者,于是想从学校调到某报社工作,她找到了她小学老师的丈夫——某报社的李总编,李总编知道报社现在严重超编,但又不好直接拒绝,于是对吴晓灵说:“刚刚超编进来一批毕业生,短期内社里不会研究进人的问题了,过一段时间再说吧。”李总编没说这事绝对不行,而是以条件不利为理由,虽然没有拒绝,但为后来的拒绝埋下了伏笔。
9.诙谐幽默
一次,某市要举办歌唱比赛,一个社会声誉不太好又根本不懂艺术的民营企业家找到比赛主持人说:“我赞助1万元,你安排我当个评委怎样?”
比赛主持人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说:“老兄,你钱多得没处花了吗?这1万元扔在这个比赛上,不如扔到河里,还能看到个涟漪呢。”
这是在对方提出要求后,机智地以诙谐幽默、插科打诨的话语,避开问题焦点的回答,巧妙地拒绝了对方提出的要求。
拒绝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当遇到敏感的问题或难作出承诺的要求时,除了应向对方诚恳地表示尊重、理解和同情之外,还要沉着冷静,绝对不要焦躁。对于无理的要求或挑衅的问题,既可主动出击,也可以防卫为主。也就是局势由我们所主导,进可攻,退可守。
对于合情合理但目前还无法做到的要求,可以“拒此应彼”。就是在拒绝对方这个要求的同时,为了补偿他,减少他的遗憾和失望,可以真诚地为对方着想,提供一些意见,建议他改变方法,另作其他的打算等。
如果对方乐于接受你的说法,最好也及早向他说明你拒绝的原因,以便他另作安排、打算。如对方承受“逆境”的能力很差,猛然被拒,轻则可能烦忧、痛苦不堪,重则可能精神失常,最好是用商量的方式再委婉地告诉他,以拖延战术再加上旁敲侧击,逐步暗示对方,让他自己发现到已被你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