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万事不求人手册(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5195700000025

第25章 家庭医疗(6)

新生儿的护理

新生儿,通常指足月正常体重的新生儿。从胎儿到新生儿是一个很大的转折。要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并给予细心护理,以便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1.呼吸。新生儿肋间肌较弱,运动主要靠膈肌的升降。呼吸表浅,常有节律不匀,并效能较低,但为较快的频率所代偿。初生头2周呼吸每分钟约40次以上。

2.循环。胎儿出生后,血循环途径发生重大变化。正常新生儿心率为120~160次/分。

3.排尿。90%左右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排尿,8%左右的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内开始排尿。4.消化与喂养。由于新生儿食管括约肌在食物下咽时不紧闭,食管不出现蠕动,其下部的括约肌也不关闭,故易发生溢乳。新生儿一般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出黑绿色胎粪,若24小时不见胎粪排出,就要检查是否有消化道畸形。

正常新生儿可在出生后6~8小时开始喂奶,出生第二天可每4小时喂奶一次,并于每次奶间喂水。

5.肝脏系统。新生儿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不足,使对多种药物的处理发生障碍,因此新生儿用药要遵医嘱,不能滥用药,以免发生中毒。

6.脐带。一般7天以内脱落。如脐窝有渗出物,可涂以95%酒精保持干燥,有脓性分泌物可涂1%~2%龙胆紫。

7.皮肤。新生儿皮肤薄嫩,易擦伤而引起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发展成败血症。头、颈、腋窝、会阴部及其他皮褶处应勤洗。每次换尿布都应温开水冲洗臀部,并涂鞣酸软膏或消毒植物油,可预防尿布疹。

除此之外,新生儿还有几种特殊生理状态。(1)假月经(阴道出血)。女婴出生后第5~7天有时可见阴道少量出血,持续1~2天自止。可能因孕母妊娠后期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雌激素的影响突然中断,因而形成类似月经的出血,一般不必处理。(2)乳腺增大。

男女婴皆可发生,多在生后第3~5天出现,这也是孕母雌激素对胎儿影响中断所致。多于生后2~3周消退,不必处理,强力挤压乳汁可造成继发感染。(3)新生儿上腭中线有灰白色小点,称“上皮珠”。在齿龈切缘上边常有灰色小隆起,俗称“马牙”。生后数周至数月会自然消失,切勿挑刺以免发生感染。

秋冬季谨防婴幼儿腹泻

秋末初冬,婴幼儿容易腹泻。由于患儿频频腹泻、呕吐,使年轻的父母既着急又忧虑。

常常是上午跑儿童医院,下午寻专家门诊。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而发生急性腹泻的约有7亿5千万至10亿人次,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对于婴幼儿来说,丰收的季节却是“多事之秋”,可见加强预防是很有必要的。

婴幼儿腹泻过去叫小儿秋季腹泻,亦称婴幼儿消化不良症,其病原体到70年代才查清。

我国在1978年由北京首先报告,它是一种在电子显微镜下外形酷似车轮的RNA中小型病毒,故名轮状病毒,乃是婴幼儿腹泻的罪魁祸首。以后全国各地均有发现,现研究已有七种轮状病毒,主要是婴幼儿轮状病毒,称A组轮状病毒。80年代初期我国发现的成人轮状病毒也在小儿中发现。

轮状病毒侵袭对象是6个月到5岁的婴幼儿,传播途径与其他肠道传染病是一样的,即通过粪便污染传播。凡不重视饮食卫生的托幼机构或家庭易感染。轮状病毒感染有严格的季节性,多见于10~12月份。婴幼儿感染了轮状病毒,潜伏期一般在48小时以内,通常开始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及发热,约30%的病儿可见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腹泻为白色或浅黄色如蛋花汤样便,每日可达10多次,无腥臭味,无脓血。该病病程一般为5~7天,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严重吐、泻者可导致电解质紊乱。

临床治疗除非合并细菌性感染,否则不需应用抗生素。据悉,现已有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在作临床观察中,这无疑为全世界的婴幼儿带来了希望和福音。

要有效地防治婴幼儿腹泻的发生,需注意以下三点:

1.严密把关。谨防“病从口入”。认真搞好婴幼儿饮食,不给孩子吃生冷或不洁净的食物。饭前便后给婴幼儿洗手;家长给孩子喂奶、喂食之前亦要洗手。

家长给孩子每次喂食前,要用开水洗烫食具、奶瓶,最好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2.调整饮食。过去多主张对腹泻患儿禁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但近年来多数专家认为不要禁奶和禁食。因为禁食的结果会加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合理的做法是,母乳喂养儿可适当减少喂奶次数或延长喂乳间隔时间,人工喂养儿可给稀释的牛奶(最好是脱脂奶)或米汤。大的患儿可改喂稀饭、藕粉等食物。

3.加强护理。病儿的大便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每次大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及臀部,以保持清洁和干燥。尿布宜柔软、易吸收水分,应勤换尿布,以防止“红屁股”及上行性尿路感染。

给幼儿服药不可强灌

孩子生病不可避免,家长应懂得有关服药的知识,正确掌握服药方法。

孩子从五岁半起,得病后便抗拒服药。为了让孩子吃药,有些家长常采用强制手段。其实,从3岁半到6岁的小孩已开始理解药与疾病的关系,并可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首先,应该给孩子讲一讲为什么要吃药,一天吃几次,并说明这药是“专门给你吃的”

,问孩子有什么想法。现在的小孩智力开发早,都比较聪明,只要大人好好诱导,善于启发,一般都能接受。

孩子最爱问的问题是:“药苦吗?”当你知道难吃时,一定要诚实,不要骗他。更不要用糖水、牛奶、汽水或其他果汁饮料送服。生活中常有些孩子患慢性病,为了治好自己的病,经过家长的启发,一般孩子对苦药也能顺利吃下去,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对孩子积极配合治疗、听话的行为,家长应及时表扬。

学龄前儿童,根据他们的发育情况已能将服药的方法记几分钟至数小时。因此,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家长记住什么时候该服药。

5岁以下的孩子宜服液体如糖浆之类,因为他们吞服药片或服胶囊的能力还没有发育好。给孩子服药最好用白开水送服,不能在小孩哭闹嬉戏时喝药。特别指出,千万不能捏着孩子鼻子灌药,这样容易将药吸入气管,堵塞气道,造成窒息,发生危险。最好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到颊与臼齿间,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有时把药液冷却也可使药味减少。孩子到6岁就可吞药片,嘱孩子将药片放到舌根区,并立即喝水,要强调孩子把“水吞咽下去”,以便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春季谨防小儿“三疹”

三、四月份,是麻疹、风疹与病毒疹的多发季节。“三疹”多见于小儿,且都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皆有发热、咳嗽、咽痛、出疹等临床症状,加之目前不典型麻疹逐渐增多,故“三疹”极易混淆。正确识别“三疹”,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都是十分重要的。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是发热39℃~40℃以上,流鼻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此期约3~4天,称为麻疹前驱期。在出疹前一天,约90%的病儿口腔内可见有麻疹粘膜斑,据此即可明确诊断。一般情况下发热第4天见疹,出疹的顺序是耳后、发际、颈部、前额,迅速地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四肢。随着体温的逐渐恢复,皮疹也依出疹顺序消退,出现麦麸状的脱屑,并留下棕色的色素沉着。麻疹患者如果治疗不当,也容易出现并发症,较常见的有麻疹肺炎、喉炎、脑炎、中耳炎等。预防麻疹的有效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与麻疹病人密切接触者应检疫14~21天。若麻疹流行时,对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的两天内,应赶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达阻止麻疹流行的目的。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儿的体温一般较麻疹为低,轻微流鼻涕、淌眼泪。

常于发热后的24小时内出疹。疹子先出于面部和颈部,可一日内遍及全身,第3天可以融合成片,极似麻疹,但其疹子比麻疹小,浅红色。疹子从第4天起依次消退,退疹后无棕色的色素沉着斑,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它的特点。风疹对孕妇有害,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感染风疹病毒时,容易发生胎儿畸形、死胎、流产等,最好要中止妊娠。目前风疹疫苗尚未问世,对风疹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要加强护理,让孩子卧床休息,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风疹病儿在出疹的5天以后,就没有传染性了。因此,住在家里的病儿,一般不需要隔离。

病毒疹一般为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呼吸道、合胸病毒所致。近年来发病数日见增多,感染者多为11、12岁的儿童。初发临床症状较轻,皮疹出现没顺序,以胸、腹部出疹较多,其他部位少见,且皮疹消退快,退后不留任何痕迹。感染了病毒疹时,可有耳后、腋下淋巴结肿大。病毒疹传染性较强,儿童感染了病毒疹后,需立即住院隔离治疗。周围人群应戴口罩,少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患儿家庭及上学的教室应进行空气消毒。

小儿发热的家庭护理

发热,俗称发烧,是小儿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在家庭护理中,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让孩子卧床休息,发热的孩子应注意饮食调养,保证充足水分,吃容易消化、清淡、少脂肪的饮食,如牛奶、稀粥、面条等。小儿发热时由于消化道功能降低,不能过分勉强小儿进食。

其次,可采用物理方法降温,如温水浴。用32℃~36℃的温水擦洗或浸浴,刺激皮肤,扩张汗腺,从而迅速有效地降低体温,一般每次5~10分钟。也可用酒精擦浴。酒精浓度为30%左右,可用毛巾或手帕蘸取配好的溶液,先从一侧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沿臂部外侧擦至手背,再从腋下沿上臂内侧向下擦至手掌心,擦完一侧再以同样方法擦另一侧。擦下肢时要从大腿外侧至足背,再从腹股沟沿大腿内侧擦至脚心,擦腋下、掌心、腹股沟和脚心时,应稍用力,擦至皮肤发红为止。这样,随着酒精的蒸发,体温很快就会下降。冰袋降温。冰块砸成核桃大小的碎块放入盆中,用水冲一下,溶去棱角,装入热水袋,再加适量冷水,充填冰块间隙,然后压出空气,外裹毛巾。将冰袋放在高热病人的前额,两侧颈部,以尽快降低头部温度。

冰袋也可放在病人腋窝、腹股沟处,可迅速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冰水湿敷法:用毛巾折叠数层,放在冰水中浸透拧至半干不滴水时敷在前额、腋窝、颈部及腹股沟大血管通过处,最好数块毛巾交替使用,每2~3分钟换1次,连续湿敷15~20分钟。药物降温,小儿发热可口服降温药物,给孩子用退热药的同时,必须给孩子饮用足够的水,一般服退热药后30分钟左右体温开始下降。

必须指出的是,新生儿一般不用药物降温,也不宜用酒精擦洗,以防发生酒精中毒。可采用解松襁褓及衣服,使之散热降温。

小儿要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小儿由于发育不健全,体温调节功能差,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差,所以在冬季常易患流感、流腮、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早期酷似感冒,极易被误诊,如治疗不及时,不仅会造成疾病流行,还很容易发展为肺炎。小儿一旦得了呼吸道传染病,再合并感染上肺炎,就会增加治愈的难度,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喘憋、烦躁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在冬季该怎样预防小儿患呼吸道传染病及肺炎呢?首先,要加强体格锻炼,注意增加营养,让小儿多在户外活动,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以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其次,在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外出时要戴口罩,以减少被传染的机会。应注意室内通风,定期用食醋熏蒸消毒。此外,应适时接种流感、麻疹等疫苗,提高小儿的免疫力。

小儿患了呼吸道传染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在家要加强护理,室内空气要新鲜,不要在小儿居室吸烟,室温最好保持在18℃~20℃之间,相对湿度55%,空气过于干燥会刺激气管粘膜,加重咳嗽和呼吸困难。室内要保持安静,保证小儿睡眠。家长要遵医嘱按时给孩子用药。鼻腔及咽喉分泌物过多时要及时清除,并随时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口唇发紫、出汗、四肢发凉等病状,要及时请医生处理。

腮腺炎要早治

一个孩子得了腮腺炎,开始家长没当回事,后来孩子嚷头痛,才上医院,由于病种不是综合病医院的收治范围,又送传染病医院,诊断为腮腺炎合并脑炎,经抢救才脱离危险。

像这种不知腮腺炎是传染病、得了腮腺炎不知其合并症者大有人在,如果耽误了病情诊治,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腮腺炎全名为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多在冬春季发病。它是通过病人和带病毒的隐性感染者通过空气飞沫、唾液及污染衣物而传播的。潜伏期约为2~3周。发病初期可有发热、怕冷、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1~2天后颧骨弓后酸痛,单侧或双侧的腮腺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疼痛明显,特别是进食酸味食品,疼痛加剧。

腮腺炎不但是一种传染病,它还可合并其他疾病,如脑膜炎、脑炎,病人多见于儿童。

在腮腺肿大1周后出现头痛,合并睾丸炎,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开始消退时,突然出现高热、寒战、睾丸胀痛,伴剧烈触痛,阴囊皮肤水肿显著。合并卵巢炎,患者感下腰部酸痛、下腹部轻按痛,月经失调等。此外腮腺炎还可并发肾炎、心肌炎等疾病。因此得了腮腺炎要引起注意,一旦有合并症出现要及时到传染病医院治疗,以免延误时机。

小儿哮喘有良方

哮喘是呼吸道的非特异性炎症,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毒或细菌感染的炎症不同,所以用消炎药无效。皮质激素是目前公认抗变态反应性炎症的首选药物之一,而吸入激素治疗哮喘已得到广泛应用。

吸入皮质激素,如必可酮等,由于用量少,直接作用于呼吸道,不会引起发胖,也不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吸入激素不直接扩张支气管,只是降低呼吸道的高反应性,所以,患儿需要长期、规律地用药才能消除气管炎症。同时,临床上发现许多患儿在使用皮质激素气雾剂时,因吸入方法不正确、剂量不足或不能坚持治疗,以致影响疗效。因此,小儿哮喘一方面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吸入激素,另一方面配合以体格锻炼及加强营养,是有可能得到控制的。

过“补”导致的儿童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合理的补充营养供其机体和智力发育所需,很有必要。但补之不当则适得其反。

1.补参害处多。“少不食参”,健康儿童不宜食用人参和含参食品。健康儿童服用人参会削弱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容易感染疾病;会出现兴奋、激动、易怒、烦躁、失眠等神经系统亢进症状。人参可促进人体性腺激素分泌,健康儿童长期补参会导致性早熟。服参过多对心脏也有害,可导致心收缩力减弱,血压、血糖降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儿童因身体虚弱等需要用参,需在医生指导下确定合适剂量酌情使用。